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王家新简介

时间:2024-11-01 04:58:50 编辑:阿旭

在山的那边的作者简介

王家新,中国当代著名诗人,教授。1957年生于湖北省丹江口市。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广受关注。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任副教授。2006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为教授,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性诗人。

在山的那边,作者王家新的简介

《在山的那边》,作者王家新,原载于《长江文艺》1981年第5期,后被初中语文课本入选。通过自己一次童年的经历比喻一个信念,妈妈所说的“山的那边是海”。其中“海”是妈妈由我的痴想,疑问而说起的,并非指理想。全诗主旨: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就要一次次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这一过程是艰辛、艰难、痛苦的。但因对理想的呼唤、信念的支持,使人不畏长途跋涉。

王家新,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教授。1957年生于湖北省丹江口市。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广受关注。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任副教授。2006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为教授,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性诗人。


代表作品  《在山的那边》、《瓦雷金诺叙事曲》、《帕斯捷尔纳克》、《回答》、《乌鸦》、《游动悬崖》、《纪念》等。


王家新的生平简介?

  你问的是哪个王家新???
  1.王家新,中国当代诗人、诗论家,1957年生于湖北,高中毕业后下乡劳动三年,“文革”结束后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并开始诗歌创作,毕业后从事过教师、编辑等职,1992-1994年旅居英国,回国后任教于北京教育学院至今。著有诗集《纪念》、《游动悬崖》、《王家新的诗》、诗论集《人与世界的相遇》、《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文学随笔集《对隐秘的热情》等,另有编著《中国当代实验诗选》(与人合编)、《当代欧美诗选》、《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与人合编)及翻译多种。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曾多次应邀在欧美朗诵、讲学。十多年来,他的以诗歌为核心的全部写作,被人称之为“一部诗歌精神的启示录”。
  http://utopia.xoops.org.cn/modules/newbb/viewtopic.php?viewmode=thread&topic_id=8&forum=3&move=prev&topic_time=1089308954
  2.王家新,男,生于1958年,上海市人,教授。现任南京审计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同时担任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专家、教育部西部教育开发顾问、省"十五"计划顾问专家组成员、省科委软科学专家评审委员会专家委员、省哲学社会科学评审专家、中国市场学会常务理事、省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省计经委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南京大学商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
  近年来主要承担了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课题近10项;在《光明日报》、《经济学动态》、《中国经济问题》、《新华文摘》等重要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出版专著和教材共10部;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委“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普通高校“红杉树”园丁奖获得者;多次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http://www.cea.org.cn/ReadNews.asp?NewsID=563&BigClassName=%D1%D0%BE%BF%BB%E1%B3%C9%D4%B1&SmallClassName=%D1%D0%BE%BF%BB%E1%B3%C9%D4%B1%BC%F2%BD%E9&SpecialID=0


王家新的简介

王家新,中国当代诗人、诗论家,1957年生于湖北,高中毕业后下乡劳动三年,“文革”结束后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并开始诗歌创作,毕业后从事过教师、编辑等职,1992-1994年旅居英国,回国后任教于北京教育学院至今。著有诗集《纪念》、《游动悬崖》、《王家新的诗》、诗论集《人与世界的相遇》、《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文学随笔集《对隐秘的热情》等,另有编著《中国当代实验诗选》(与人合编)、《当代欧美诗选》、《中国诗歌:九十年代备忘录》(与人合编)及翻译多种。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曾多次应邀在欧美朗诵、讲学。十多年来,他的以诗歌为核心的全部写作,被人称之为“一部诗歌精神的启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