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唢呐绝技

时间:2024-11-01 16:20:20 编辑:阿旭

扭秧歌是东北的风俗吗

是的,扭秧歌是东北地区的一种传统风俗。扭秧歌也被称为“扭秧舞”,是一种以节奏轻快、活泼的歌曲为基础的舞蹈。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是东北地区最古老的民间舞蹈之一。扭秧歌的舞蹈动作有节奏的抬腿、转身、跳跃等,在舞蹈中还会加入一些节奏轻快的手势,以表达舞者的情感。在传统的扭秧歌中,舞蹈的动作和歌曲的节奏是紧密结合的,舞者会根据歌曲的节奏自由发挥,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扭秧歌不仅是东北地区的传统文化,也是东北人民的精神家园,它象征着东北人民的勇敢、活泼、坚强的精神。【摘要】
扭秧歌是东北的风俗吗【提问】
是的,扭秧歌是东北地区的一种传统风俗。扭秧歌也被称为“扭秧舞”,是一种以节奏轻快、活泼的歌曲为基础的舞蹈。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是东北地区最古老的民间舞蹈之一。扭秧歌的舞蹈动作有节奏的抬腿、转身、跳跃等,在舞蹈中还会加入一些节奏轻快的手势,以表达舞者的情感。在传统的扭秧歌中,舞蹈的动作和歌曲的节奏是紧密结合的,舞者会根据歌曲的节奏自由发挥,以表达自己的情感。扭秧歌不仅是东北地区的传统文化,也是东北人民的精神家园,它象征着东北人民的勇敢、活泼、坚强的精神。【回答】
史书记载,早在康熙年间,东北就已经有了“上元日”(正月十五)办秧歌的习俗。表演的男子扮成参军、妇女等角色,边舞边歌、通宵达旦。到了清末民国年间,扭大秧歌已经是遍布东北各地的春节娱乐活动。【回答】
在东北,除了这些常见的民俗,最重要的还有一项大任务。那就是“扭秧歌”30年前,快乐的孩子们则忙着吃糖果、放鞭炮、打“冰嘎”(陀螺)、拉爬犁,玩得不亦乐乎。满族的姑娘媳妇和女孩子春节期间爱玩“嘎拉哈”,这是一种用或猪或羊或狍的后蹄骨头制成的玩具,有的还染上各种漂亮的颜色。她们三五人围坐在炕上,或单人一伙,或两人一组来玩,其玩法有掸、摞、抓等多种形式,很是有趣。【回答】
在关东大地上,最受老百姓喜爱的民间歌舞就是东北大秧歌。每年正月,无论城镇还是村屯,都有秧歌队欢快活泼的唢呐声、锣鼓声在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中回荡。史书记载,早在康熙年间,东北就已经有了“上元日”(正月十五)办秧歌的习俗。表演的男子扮成参军、妇女等角色,边舞边歌、通宵达旦。到了清末民国年间,扭大秧歌已经是遍布东北各地的春节娱乐活动。【回答】


东北人都会扭秧歌吗

东北人不是都会扭秧歌。东北大秧歌这种歌舞活动与东北人民的热情风格结合,形成了独具稳、梗、翘风格的秧歌舞,也渐渐形成秧歌音乐,由锣、鼓、镲、唢呐等奏出曲调。东北大秧歌如今已是逢年过节必有的民间娱乐活动,每年正月十五前后,是东北秧歌大显身手的时候。就其舞蹈而言,重点在一个“扭”字,所以俗称“扭秧歌”。扭秧歌不分男女老少,着上盛装,摆动彩扇,几十人或数百人排成队列,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尽情扭跳。在表演过程中,乐手们常常即兴发挥,使乐曲的变化丰富多彩。演奏的方式出现很多超人绝技,有的唢呐艺人能一人演奏5支唢呐,致使场子气氛极为热烈。”东北秧歌三大基本动律1、上下动律。动作要求:用肋骨向上抬起,即右边肋骨抬起时左边肋骨向下压(反边同理)。注意,不要让肩膀跟着肋骨走,是提压肋。2、前后动律。动作要求:同样是用两边的肋骨,右边肋骨向前时,左边肋骨向后拉(反边同理)。注意,跨部份不要跟随腰走,跨是不变方向的。3、画圆动律。动作要求:右边肋骨向前时,左边肋骨向后右边肋骨略抬起向上划圆,左边肋骨向下划圆,要求划圆时心里面具有美感。

绥米唢呐的保护计划

目前已投入资金情况:1998年在创建绥德汉唢呐团的过程中,绥德县政府拨专款8万元购置相关乐器。对组织绥德汉唢呐团过程中的人员调查、业务开支都由有关部门财务报销;对参加活动唢呐艺人给予适当补贴。 为了保护陕北绥米唢呐,制定十年保护计划,由县政府文体局负责组织实施,同时建立绥德县米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组织领导小组,由两县文体局负责管理、检查、督促。保护计划要点如下:(一)静态保护1、进一步全面细致地开展陕北绥米唢呐的普查工作,彻底摸清陕北唢呐的发生、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乐班、乐手、相关乐器、乐曲的价值等全部状况;2、将普查所获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3、进一步开展陕北唢呐的理论研究工作,并力图把这些研究成果编印成册。(二)动态保护1、对两县有影响的20个唢呐乐班,50名唢呐手实行重点保护;2、培养女子陕北唢呐手,为创建第一个女子唢呐乐班做好准备工作;3、从两县近一百余班唢呐乐班中,指定有辅导教学能力的二十个乐班接受培训任务,解决唢呐艺人后继无人的状况;4、以县上举办陕北唢呐培训班,提高唢呐手的演奏水平和多方面的艺术档次;5、建立陕北唢呐艺术开发公司,使陕北唢呐吹打乐进一步推向市场;6、每四年召开一次陕北唢呐演奏技巧和音乐创作比赛,检阅和促进陕北唢呐的传承与发展。 1、从1986年开始收集民间唢呐老艺人吹奏曲牌300多首;2、建立绥德汉唢呐团成员个人档案;3、从一九九八年绥德汉唢呐团建立以来,县政府有关领导经常参与过问活动情况和了解存在问题。4、从2003年开始编撰《绥德文库》中专门设立了《唢呐音乐卷》《陕北唢呐》专辑,由两县文化馆音乐干部担任主编; 2006年 全面普查陕北唢呐传统曲牌,建立四十铺镇、义合镇、崔家湾、石家湾四个吹打乐教学试点,并在这四个点上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2007年 整理普查资料,在学校中开展唢呐教学,培养女子陕北唢呐乐手。2008年 建立业余女子陕北唢呐演出队,培养优秀的陕北唢呐演奏员。预期这三年里完成以下目标:1、完善普查资料,做好静态保护基础工作;2、全面普及开展学校吹打乐教学;3、创建唢呐文化生态村,组建女子陕北唢呐队,加大陕北绥米唢呐原生态保护力度;2009年-2010年二年使里社会和学校唢呐培训步入正规化;加强对陕北唢呐音乐的进一步研究探讨,筹建陕北绥米唢呐艺术开发公司。预期达到目标:1、编撰《陕北绥米唢呐新作品卷》;2、陕北唢呐音乐进入学校;3、唢呐产业发展起步。 1、建立有专家指导的以文体局局长为责任人的陕北唢呐吹打乐保护领导小组(现已建立);2、建立以县分管领导为负责人的陕北绥米唢呐普查工作队伍(现已建立并开始工作);3、建立以县政府分管县长为组长,文体局局长为副组长,各教学点与文化馆专业教师为教委委员的唢呐教学领导小组(该组织已建立)。并在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搞好陕北唢呐教材编写工作(现已成立了15人组成的教材编写组);4、把陕北唢呐的保护和推广纳入有关单位的干部和教师的考核内容之中,并实行责任制。5、借助招商引资,发展陕北唢呐的文化产业;6、县政府每年筹集4万元以上的保护发展经费。 在实施五年保护计划中,要重点建立五大保护机制,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保护意识,逐步健全动态的、持续发展的保护体系,这五大机制是:1、以文化战略上“定向”、发展蓝图上“定位”,工作决策上“定项”,领导班子内“定人”,干部职责上“定责”,资金投入上“定额”为主要内容的领导制度建设机制。2、原有唢呐手、新生唢呐手、专家学者步调一致,互助互补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3、原汁原味的原生态保护与不断提高技艺、发展创新、协调发展的动态持续保护机制。4、品牌效应与日常的唢呐吹奏相结合,以打造品牌带动一般性的唢呐演奏活动的发展机制。5、发展陕北唢呐艺术与开发陕北唢呐产业相结合,并以产业实体为依托,以发展陕北唢呐艺术为目的的艺术市场营运机制。

绥米唢呐的历史渊源

唢呐是一种外来乐器,据考证在金元时期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我国,最先作为宫廷器乐演奏。到明代,戚继光用于军中作为军乐,以后,逐渐传入汉族民间。经过长期的改造和发展,形成了“喇叭”和“大吹”两个流派。所谓“喇叭”即今日的高音唢呐;“大吹”即今日的中音唢呐,汉族民间称之为“大唢呐”,也就是陕北绥米唢呐。陕北绥米唢呐,仅从明代算起,迄今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激扬高亢的唢呐声数百年来回荡在陕北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溶入陕北人的生产、生活、生命之中,成为陕北人文化需求、文化生命的一种独特符号。绥德、米脂地处胡汉进退、平沙凉月、壮士残戈的动荡边陲之地,人们长期生活在远离皇畿帝乡,荒凉贫瘠的浑厚黄土地上,广阔的荒原,浑厚的土地,艰苦的生计,对生的渴求,命运的抗争,形成了陕北人独具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心理。这种独具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心理,与唢呐高亢嘹亮、粗犷深沉乃至吼天撼地的乐声,产生了心灵的共通、共鸣,唢呐音乐逐渐溶入下层民众的生活、生命之中,成为平民百姓情感宣泄的最好载体。一曲曲唢呐声是陕北人对宇宙的认识、人生的感悟的一种凝聚与升华,是平民百姓或喜或怒或乐或悲或忧的表白。经过多少代唢呐手和唢呐乐户吹奏、创作的传承,完成了唢呐乐器到音乐的引进、发展、完善、兴盛的漫长过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陕北大碗唢呐。在解放前的数百年里,由于吹鼓手被认为是“下九流”,受到普遍歧视,所以唢呐音乐发展速度不是很快。解放后,特别是建国初期,唢呐艺人地位提高,唢呐音乐获得新生,发展较快。“文革”时期,唢呐视为“四旧”被禁锢,唢呐音乐受冷落。改革开放以来,陕北绥米唢呐进入了新的发展高速期。民间唢呐手遍布各地,唢呐又成为婚丧嫁娶、喜乐庆典的最主要演奏形式,唢呐重新落入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命之中。尤其是1998年金秋10月,绥德汉唢呐团组建后的丰硕果实,成为西北文化艺术领域中的一大亮点。绥德汉唢呐团先后参加了全国第四届城市运动会闭幕式、陕西省九九年春节文艺晚会、二OO三年首届中国老年艺术节、电信杯陕西省第三届艺术节等二十余次国家、省市大型演出活动,均获得成功,受到组织单位的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