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尾巴》教案设计
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对教学的重点、 难点、 偶发事件、 有意义的、 典型的'教学事例处理的过程、 方法和具体的教学行为与艺术的记叙,以及对该个 案记录的剖析、反思、总结。 教学目的: 1、学会6个生字和3个偏旁,会认9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读问句的语气。背诵课文。 3、认识课文中的动物,了解它们尾巴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学会疑问句的读法;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制作;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拼音。 出示拼音卡片,多种形式认读。 Chang san song shu shui zui xiang bian que ba duan wan 二、导入新课。 1、 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些小伙伴,想知道它们是谁吗?(课件显示动物图) 一个个出示,学生说出动物名称,认识动物。(公鸡 兔子 鸭子 孔雀 猴子 松鼠) 2、(课件添加树木花草等。)有一天,这些动物们来到了一块草地上,它们决定进行一场比赛,比什么呢?——比尾巴(板书)齐读课题。 3、看题质疑:你从题目想知道些什么呢? 这些动物怎么比,结果怎样,今天老师就让大家来当一次评委。 评委不是好当的,下面先看看你们够不够资格,会认多少字。 三、初读课文。(评资格) 1、 自由读课文,了解动物们怎么比? 要求:读准字音,句子读正确。 2、检查生字。出示生字卡,多种形式认读。 3、把生字送回课文,再读一读。 4、师评议“资格优秀者”。 四、再读课文。(评水平) 1、 指名读前3句,思考:这一轮比什么?怎么比? 2、 显示比尾巴情况。 3、 生看图回答,评议。(要求谈自己的看法,并讲明理由。) 4、 指导读问句。(注意语气上扬) 5、 比较自己的结果和课文中的结果有什么不同。(显示4—6句)再齐读。 6、 分男女进行问答游戏,巩固内容。 7、 评议“高水平者”。 五、探究自学。(评能力) 1、 自学第二轮比赛部分。(按第一部分方法自学。) 2、 检评自学情况。 3、 分组读课文。 4、 评议出“能力强者”。 (课间观看动物园片断,休息一分钟。) 六、开智练习。(评知识面) 1、 这些动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2、 想想这些动物尾巴为什么不一样?你知道有什么作用吗? (适当展示动物活动图。如猴子树枝翻滚,兔子草丛跳跃,松鼠林间玩耍…… 3、评议“小知识库”。 七、游戏巩固。(评实践操作) 1、 自我诵读课文,然后问答游戏。(同桌间——男女对——分组赛。) 2、 贴尾巴比赛。(课件显示没尾巴的动物和不同尾巴。) 要求:贴准位置和方向,贴后说说自己为什么这么贴。 3、评比“小巧手”。 八、课堂总结。 1、 老师总结学习情况。 2、 共同评比本节课的“优秀评委”。
《比尾巴》教学设计
《比尾巴》是一篇非常有趣的课文,下面是我整理的该课文教学设计,一起看看吧! 教学目标 1、自由读悟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加强课堂的口语和说话训练。 4、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1、理解课文,学习生字和相关二类字的音节,指导“?”“反义词”“打比方句子”“好看”等的学习。 2、了解各动物尾巴的特征,并与图对应连线。 3、练习给书中的六种动物画尾巴。 4、有感情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各动物尾巴的特征,并与图对应连线;有感情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学习生字和相关二类字的音节,指导“?”“反义词”“打比方句子”“好看”等的学习;练习给书中的六种动物画尾巴。 教具准备 文中的六种动物及尾巴模型、彩色笔、小作业本纸一张、师画的其它无尾动物图及空白方框、彩色粉笔、音乐录音磁带及录音机、师画简笔画(空地、树木、小草及野花)、课题板书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现在请大家听老师讲一个故事,你们边听边想:?猴子叫大家干什么? 2、(师配乐讲述)从前,在一个美丽的大树林里,居住着一群动物。有一天,动物们都聚到了一块空地里。它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树木,边上长满了青青的小草和五颜六色野花。动物们在空地上玩耍、嬉戏,快乐极了。这时,倒挂在树枝上的猴大哥发话了:“喂,大家停下来,我提个建议,咱们来比赛比赛吧。”哟,小兔妹妹的耳朵最灵,马上停住,趴在地上喊:“猴大哥,我们比赛什么呀?”猴子往下一瞧,看见了兔子的尾巴,再抬头一瞅,望见了自己的尾巴,眼珠子骨绿绿一转,有主意啦:“我们就来比尾巴吧!” 3、故事讲完了。小朋友,刚才的故事里,空地周围有什么?(抽生答:绿树、青草、各色野花。师画黑板上)猴子叫大家在空地上准备干什么?(抽生答:比尾巴)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尾巴”这一课。(板书:比尾巴)请大家看课题的拼音,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抽生说:两个三声的变调、轻声) 5、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大家翻开书,看着课文,自由练习朗读。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然后,在书上作好记号。开始。(师进行个别学生的自学指导) 2、现在,请小朋友交流:你读懂些什么?(全班学生边说边互相补充)(略)(师根据学生说的顺序,把无尾的插图中的动物图,贴在黑板上)(或用多媒体演示) 三、图文结合,了解各尾巴的特点 1、请大家观察黑板上的`动物,它们都少了什么?(抽生答:尾巴) 2、请看猴子,它的尾巴有什么特点?(抽生答:长)(师出示“长”,并连线) 3、现在大家边听音乐静息,边看老师写。(师板书:短、伞、弯、扁、好看) 4、坐好,你们看拼音,黑板上这几个字的拼音要注意些什么?齐认读三遍。(抽生说后齐认读) 5、现在,老师想考考你们,照着前面“猴子——长”的样子,给另外的图和字连线,大家会吗?(会)(抽生上台连线) 猴子——长公鸡——弯 兔子——短鸭子——扁 松鼠——伞孔雀——好看(扇) 6、我们来检查,看连得对不对?(师指“长”字问:谁的尾巴长?生齐答:猴子的尾巴长)(后面略)鼓励一下。 四、画尾巴 1、观察书中动物们的尾巴,请大家用纸蒙在图上,临摹动物的尾巴,还可涂上颜色。(生自由临摹,师观察指导:略) 2、现在,我们抽六个小朋友为黑板上的动物们画出尾巴。老师这有彩色粉笔,你们自己上来,选出最喜欢的颜色粉笔画尾巴。(抽生) 3、老师讲桌上有这些动物尾巴的模型,请一个同学上台找出猴子的尾巴模型,与黑板上画的尾巴比一比,说说同学画得怎样?(抽生说:哪点像,哪点不像?)最后贴上尾巴。(依次完成:略) 五、巩固练习 1、动物们比尾巴,比出了各尾巴的特征。想一想,学了这一课,你认为“比尾巴”有结果吗?小组讨论。 2、认为“没结果”的同学站起来,说说你们的理由,老师看你们说得对不对?(抽生答后师表态) 3、认为“有结果”的同学站起来,也说说你们的理由,老师看你们说得有没有道理?(抽生答后老师表态) 4、现在老师告诉你们:语文的答案很灵活,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你们开动脑筋,答得有道理,就一定对。但如果答不出道理来,就是错的。 六、有感情朗读课文 我们学完了这课,现在请同学们看到课文,有感情朗读一遍。(齐读) 七、布置作业 1、这大树林里,除了我们刚才学习的六种动物,还有哪些动物?它们的尾巴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回家去想一想,下节课告诉老师,好吗? 2、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努力,老师准备奖励大家一幅动物画。但由于老师粗心,忘记了给这些动物们画上尾巴和涂颜色,你们今天回家去帮老师画上,好吗? 3、你们画好后,吴老师希望你们把它保存好,留作纪念。今后,只要看见这幅画,你们就会想起老师,想起老师为你们上的《比尾巴》这堂课。(发《动物画》奖品) 八、板书设计: 猴子——长 公鸡——弯 兔子——短 鸭子——扁 松鼠——伞 孔雀——好看(扇)
读了比尾巴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我知道了动物的尾巴各不相同的特点。解析:第1小节,以三个问句开篇,提出三个问题,引起读者的兴趣与思考,也说明了动物的尾巴各不相同的特点。第2小节,三句话回答了上面的三个问题,写出了猴子、猴子和松鼠尾巴的特点。“像一把伞”把松鼠的尾巴比作一把伞,形象地说明了松鼠尾巴大而蓬松的特点。第3小节,连用三个问句,提出三个与尾巴有关的问题。写出了另外三种动物尾巴“弯、扁、最好看”的特点。第4小节,回答上面一小节提出的三个问题,指出了公鸡、鸭子、孔雀尾巴的特点,“最”字突出了孔雀尾巴的美丽程度超出了其他动物。所以知道了动物的尾巴各不相同的特点。赏析:课文那朗朗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的语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还能引起学生观察其他动物尾巴特点的兴趣。全文通过先提问题,再回答问题的一问一答方式,将猴子,兔子,松鼠,公鸡,鸭子,孔雀尾巴特点和神奇表达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仿佛看到两个小朋友正在做问答游戏,引起更多读者的阅读兴趣。
读了比尾巴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我认识到了做任何事都要付出努力,才能有所收获,千万不能想着不劳而获。今天我读到了一篇《比尾巴》的故事。故事是说,森林里的虎大王组织了一场比尾巴大赛,动物们都到齐了。孔雀说它的尾巴展开时就像一把五彩缤纷的大扇子。猴子说它的尾巴可以在树枝上荡秋千。牛伯伯缓缓走过来,粗声粗气地说:“我的尾巴可以赶苍蝇、蚊虫。”小松鼠摇着毛茸茸的尾巴说:“我的尾巴还可以当被子呢!”所有的动物都说自己的尾巴最好,争得不可开交。最后虎大王清了清嗓子说:“大家不要争了,每个人尾巴都有用,大家都是冠军!”看完这个故事,我很有启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我们要多看到别人的优点,更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因为只有改掉自己的坏毛病,我们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学习建议阅读课本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开始。对那些能读懂的例题,就先读课本自学,再作练习题,老师通过检查练习发现问题再讲。教科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很多学生认为只要把教师上课讲的内容听懂就可以学好了。其实真正理解,单凭教师的讲授是不够的,还必须充分利用有关的课外书籍,加深扩展和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自学缺漏知识,以便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能跟上和适应新教材的学习。为了配合新教材的学习而系统自学有关的某种读物。不受老师的教学进度的限制提前系统自学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