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食嗟来之食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不食嗟来之食文言文翻译是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原文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 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文言文概况说明文言文起源于商代甲骨文。战国以前正式出现文言文。从当时所使用的书写材料和书写效率上来看,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前1100年的殷王朝时期显然不具备创作产生与口语相对应的白话文的物质基础。从当时所使用的书写材料和书写效率上来看,公元前1400年至公元前1100年的殷王朝时期显然不具备创作产生与口语相对应的白话文的物质基础。
嗟来之食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什么?
《不食嗟来之食》翻译: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抬起头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终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仍然可以去吃。”注释:1、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2、蒙袂:用衣袖蒙着脸。3、辑屦:身体沉重迈不开步子的样子。4、贸贸然:眼睛看不清而莽撞前行的样子。5、奉:同“捧”,端着。6、执:拿。赏析这位不食嗟来之食的廉士死了。看起来他是死于饥荒,而实在是死于他耿介的秉性。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宁肯死于义而不可死于困厄的自洁精神,便在这则十分简短的故事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而“不食嗟来之食”这句话,也成为后世许多志士仁人洁身全节的座右铭。一篇不足一百字的小文章,能够把事件的背景、过程、结果及他人的评论交待得这么清楚,能够把三个人物的形象写得如此生动,又能够涉及并表达出比较深刻的人生态度,实属不易。作者所以能做到这些,看来重要的是善于运用对话刻画人物、阐发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