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清明上河图赏析

时间:2024-11-04 04:54:51 编辑:阿旭

《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有哪些?

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分为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
艺术价值:《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是我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它的杰出不仅在于画面人物的众多、景象的恢宏以及表现技巧的生动完美等所构成的独特艺术效果,还在于画面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北宋末年京都汴梁(开封)城市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的生活。由于它所具有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丰富的社会意义、深切的爱国主义思想,使得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这幅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古画(今藏故宫博物院),至今仍是举世瞩目的“国宝”。《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艺术现实主义的杰作,画面所表现的题材内容具有高度的历史文献价值。因此,千载之下,这部历史画卷在我国古代绘画史上始终是具有不朽意义的传世作品。其作者张择端饱满的创作热情、坚韧的创作毅力、严谨的创作态度以及极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极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永为后人仰慕、叹服。



史学价值:《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 几乎历代都有临摹本, 且大小繁简不同。据统计, 目前国内外公私所藏的摹本有30余件。其真迹却是颠沛流离, 久经周折, 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该画真实地描写了汴京城内外的春日盛况, 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尤其是市民的生活和风俗状况。


清明上河图赏析 从这4方面

1、《清明上河图》中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此画用笔兼工带写,设色淡雅,不同一般的界画,即所谓“别成家数”。构图采用鸟瞰式全景法,真实而又集中概括地描绘了当时汴京东南城角这一典型的区域。

2、内容:内容丰富,描绘东西繁多。《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画面中,穿插着各种情节,组织得有错落有致,同时又具有情趣。此画属于风俗画,也具有风俗画的特点。

3、结构: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

4、技法:在技法上,大手笔与精细的手笔相结合。善于选择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诗情画意,又具本质特征的事物、场面及情节加以表现。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应该怎样鉴赏呢?

清明上河图》生动地描绘了北宋首都汴梁和清明节期间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的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将复杂的景物整合成一个统一的、多变的画面。画中有500多个人物,衣着不同,神态各异,穿插着各种活动。它注重戏剧性,构图密集,注意节奏和韵律的变化。一片柳树林中,树枝刚刚泛起绿色,让人感到虽然天气寒冷,但大地已经回春。路上有一顶轿子,轿子里有一个女人。轿子顶上装饰着柳树和杂花,脚后跟跟着那些骑马挑担的人,从北京郊区扫墓回来。对环境和人物的描述指出了清明节的特定时间和习俗,为整幅画拉开了序幕。在814个人物、83个动物、29艘船、30多座房屋建筑中,有13座、14座顶车、17座桥、约180棵树,树上有不同的衣服和不同的表情,栩栩如生,中间穿插着各种活动,还讲究情节、构图看着,富有节奏和韵律的变化,笔墨构成都很巧妙,承上启下。这幅画描绘了清明节期间汴京的繁荣景象。它是汴京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状况的写照。它生动地描绘了北宋首都汴京的日常社会生活和习俗。通过这幅画,我们可以了解到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不同阶层的人们的生活。他是北宋后期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大多失传,《清明上河图》的存在,为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该作品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张择端为何要画《清明上河图》?他想表达什么?

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是为了向宋徽宗进谏,告诉宋徽宗社会中的一些弊端,希望宋徽宗看到之后能够进行一些改革。他画这幅画也表达了他十分懂得百姓们的生活疾苦,也希望宋徽宗成为一名明君,带领宋朝继续繁荣昌盛。《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的瑰宝,它在战乱时期差一点落入西方国家,还好我国的爱国人士将它藏到起来,战争之后,我们又能重新看见它的光彩。相信有很多人都认为《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宋朝时期的繁荣昌盛,并没有想到它却是一副向宋徽宗进谏的画,通过画表现了朝堂和民间生活的一些弊端,希望宋徽宗能改掉这些弊端,但事实是,宋徽宗并没有看见这些,反而认为张择端进件这幅画只是为了展现宋朝的繁荣昌盛。同时,他通过这幅画认为自己非常的英明,认为自己清明,然后就赐这幅画名为《清明上河图》,可以说宋徽宗真的非常自大。《清明上河图》中描写了很多社会上的弊病。比如,在街道上,马车飞奔并没有顾及到街道两旁的路人,而两旁的路人也来不及躲闪,说明街道的管理十分的差。画中画了很多的船,有很多船都是运粮食的,但是这些船并不是公家的,而是私家的,说明当时的社会,一些商人通过囤积粮食、抬高粮价,使得百姓无法吃饱。画中还描写了城门,但是城门下面根本没有守卫,这说明城市的安保工作并不到位。这些例子还有很多,拿画中的画面与我们现在生活的画面相比,我们真的生活在一个平安盛世。张择端并不仅仅是一位画家,他也是一位通过画来描述人间疾苦的说事人,表达了他希望统治者能够改变百姓们的生活,让百姓过好更好的生活的愿望和憧憬。他通过画来告诉宋徽宗一些社会的弊端,但是宋徽宗却没有明白张择端的心意,反而认为在自己的统治下,百姓们已经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什么?

《清明上河图》主要描绘了北宋时期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繁华热闹的景象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藉以参加商贸活动。全图大致分为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开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另一部是市集。图画共描绘有814人,牲畜60多匹、船只28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20辆、轿8顶、树木170多棵,往来百姓衣着各有不同,其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清明上河图》并非只是简单的描绘百姓风俗和日常生活,在商业繁荣的表面之下暗藏玄机,明线下交织着一条令人心悸的暗线,同时又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通过表现惊马闯郊市为伏笔,铺垫出全卷矛盾的视觉中心,船与桥的险情和桥上文武官员争道交织成的矛盾高潮,还有前后出现的军力懈怠、消防缺失、城防涣散、国门洞开、商贸侵街、商贾囤粮、酒患成灾等场景。张择端以画曲谏,提出对城防、安全、交通等诸多社会问题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