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

时间:2024-11-04 15:20:31 编辑:阿旭

写关于川端康成的作品《伊豆的舞女》论文从哪个角度剖析,有好建议?

  [摘 要]川端康成的《伊豆舞女》以其精致细巧的表现力、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来分析作品传达的纯真感情是本文的目的。
  [关键词]质朴 孤寂 平等 纯真 信任

  《伊豆的舞女》是日本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殊荣的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全文不到一万八千字,却以其精致细巧的表现力,展现给读者一副清新、质朴的画卷。本文结合川端康成的创作背景和文章所要表达的平等亲切的纯真感情,来探讨这部拥有超时空艺术魅力的作品。

  一、 川端康成的创作背景和执笔动机

  《伊豆的舞女》是以作者19岁(1918年)之时的伊豆之旅为素材而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作品中的“我”既是高中时代的川端康成。所以说到作品背景首先要从作者的身世开始入手。作者2岁丧父 ,3岁丧母 ,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在姐姐和祖母相继去世后,16岁时他最后一个亲人---双目失明的祖父去世。从小体弱多病的川端常年幽闭家中,心理十分的敏感和寂寞,而父母双亡, 不幸的身世使他形成一种孤僻的“ 孤儿气质” 、“ 受恩惠者气质” 。这种性格以及它所带来的令人窒息的忧郁情绪,在东京的喧嚣对比下显得愈发明显,为了从这种压抑的情绪中逃脱,作者踏上了伊豆的旅程。
  作者在途中被一名十四岁的舞女的纯真和美丽相貌所牵动, 不由自主地随同舞女等一行巡回演出的艺人, 从修善寺经汤岛、汤野一直辗转到了伊豆本岛南端的下田港, 才怀着依依之情, 告别了舞女。这其中的经历就是《伊豆的舞女》的故事来源。而小说的发表是在距伊豆之行的8年后(1926年),其间作者经历了感情的挫折,并曾在1922年怀着“不堪忍受的自怜”心情重返伊豆,并在此创作了《汤岛的回忆》一篇未完成、也没发表的长篇写生文,并且以它为原型创作了《伊豆的舞女》和《少年》这两篇小说。
  这样一个有着“孤儿气质”的人,第一次来到一个没有负担和恩惠的地方,第一次得到舞女一行的平等相待, 尤其是得到舞女的赞誉, 便油然对她们产生了纯洁的感情。 同样, 社会地位低下、受人岐视和凌辱的艺人们遇到这样一位友善的年轻人, 以平等待已, 自然也感到了长久以来没有的亲切。两者产生了深厚的友谊。而对于感情纤细、忧郁的川端来说在经历了亲人的离去、感情的挫折后,寻找生活中的温暖和友谊就是创作的最主要的动机,从某种意义上看《伊豆的舞女》是作者在经历过情感挫折后去重新审视的美好回忆,这不仅是当时旅途的如实描写,也寄托了作者欲借舞女纯洁的感情来治愈他受伤心灵的愿望。
  二、平等亲切的纯真感情

  长久以来,很多人都把文中的“我”和舞女间的感情理解为一种朦胧的爱恋,我却认为这种感情更多的是一种建立在“平等”关系上的纯真友情。“我”虽然在现实中是一个有着“孤儿气质”的忧郁学生,但也是社会上受人尊敬的读书人。而艺人们则处处受到歧视。茶馆的老婆婆对我殷勤的说,“唉呀,少爷浑身都湿透啦。到这边来烤烤火吧,来呀,把衣服烤烤干。”而谈到艺人们的时候则是换作轻蔑的口气 “这种人嘛,少爷,谁知道他们住在哪儿呀。哪儿有客人留他们,他们就在哪儿住下了。有什么今天夜里一定的住处啊?”村庄前甚至竖起牌子乞丐与艺人不得入内。虽然在世人的眼中“我”和舞女们是两个世界的人,可是在“我”看来,“我”和舞女们虽然身份不同, 职业各异, 但彼此都有着类似的命运,都是受人怜悯和恩惠而生活的人,我们是“一类人”。所以“我”对他们的“不好奇、不轻视,完全忘掉他们是巡回演出的艺人”使他们感受到不寻常的好意,这种感情深深渗进了他们的心田,于是对“我”格外地尊敬。正处在情窦初开年龄的舞女,对“我”产生了朦胧的好感,一路上十分照顾“我”。如后来与“我”同行停下休息时,不顾自己身上的尘土“, 却冷不防地蹲在我跟前,替我抖了抖裤裙下摆”,“我”自是过意不去,下意识的后退“, 舞女不由自主地跪在地上,索性弯着身子给我掸去身上的尘土”,然后又“将挽起的衣服下摆放下”,让我坐在上面。看到路边有捆好的竹子,她又挑了最粗的一根于“我”做手杖……但其实对“我”照顾的何止舞女。当得知“我”愿与艺人同行时,荣吉的反映是“喜出望外”,在旅馆中也是长时间和“我”呆在一起,对于“我”的馈赠开始是坚决不收,后见“我”一片诚心,也不再推辞,待“我”走时特意买了柿子,四包敷岛牌香烟和熏牌清凉剂送给我。还特意说“因为我妹妹的名字叫薰子”, “在船上桔子不大好, 柿子对于晕船有好处,可以吃的”。千代子邀“我”共浴,以期可以为我搓背他们这种彼此同情与关怀, 是建筑在互相尊重人格的基础上, 也是建立在彼此平等、信任的关系上的。这种情谊是纯洁而高尚的。当然“我”对舞女还是有着与其他艺人不同的情谊,她是“我”要和艺人结伴而行的主要原因,她的行动也一直吸引着“我”的视线,可是这种感情更多的来源于舞女对“我”格外照顾和赞誉后我的一种感情回报和对舞女境遇的担心和同情,而同样, 受人岐视和凌辱的舞女遇到这样一位友善的年轻人, 以平等待已, 自然激起了感情的波澜。可以说, 《伊豆的舞女》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作者的化身“ 我” 和舞女之间的情谊与同情。当然不可否认在最初的时候“我”对舞女有一些超越了“友谊”界限的想法,可是当我看到浴场里因为看到我而开心的赤身跑出来的裸女时“我眺望着她雪白的身子,它象一棵小桐树似的,伸长了双腿,我感到有一股清泉洗净了身心,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嗤嗤笑出声来.她还是个孩子呢。是那么幼稚的孩子,当她发觉了我们,一阵高兴,就赤身裸体地跑到日光下来了,踮起脚尖,伸长了身子。我满心舒畅地笑个不停,头脑澄清得象刷洗过似的。微笑长时间挂在嘴边。”所有的答案都在这时揭晓了,我对舞女的感情不在“爱情”范畴内。以至于作者在故事发生了二十二年之后所写的长篇小说《少年》里, 进一步详尽回忆了他当时的心境,“我二十岁时, 同巡回演出艺人一起旅行的五六天, 充满了纯洁的感情, 分别的时候, 我落泪了。这未必仅仅是我对舞女的感伤。就是现在, 我也以一种无聊的心情回忆起舞女, 莫不是她情窦初开, 作为一个女人对我产生了淡淡的爱恋不过, 那时候, 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自幼就不象一般人, 我是在不幸和不自然的环境下成长的。因此, 我变成了一个顽固而扭曲了的人, 把胆怯的心锁在一个渺小的躯壳里, 感到优郁与苦恼。所以别人对我这样一个人表示好意时, 我就感激不尽了。”
  《伊豆的舞女》当之无愧地奠定了川端康成在日本文学史上地位,作者带给我们的平实、恬淡 、纯净、清新的意境,在一代又一代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显示了其久远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川端康成著 叶渭渠译 《雪国·伊豆的舞女》 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
  [2]川端康成著 叶渭渠译《文学自传》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3]李翠霞川端康成和《伊豆的舞女》 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增刊001
  [4]张石《伊豆舞女》论外国问题研究1992,1
  [5]川端康成《少年》宝文馆丛书昭和54年版
  [6]福田清人 《川端康成》清水书院1982


川端康成的《伊豆舞女》的艺术特色

《伊豆舞女》是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1899—1972)的成名作,发表于1926 年,是以作者19 岁(1918 年)之时的伊豆之旅为素材而创作的自传体小说。自1918 年川端康成在风景胜地伊豆邂逅舞女到1926 年初这篇小说问世,前后经历了的整整八个春秋的酝酿、构思、不断加工提炼,精雕细琢而成。小说一经发表便获得了广大读者的普遍好评,迄今近百年,更是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读者,被誉为一曲感人的青春恋歌。仔细品味《伊豆舞女》,我们会陶醉于其中蕴涵的幽雅而又细腻的传统美、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也会感叹于作者那精练而又意境深远的手笔。从情节结构看,与其说它是一篇小说,毋宁说它更象一篇抒情散文。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抒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情之所至,笔亦随之,欲行则行,欲止则止。这是其质朴自然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正是其清新之所在。承前所述,《伊豆的舞女》主要是写情的,而且,是写文学永恒主题的男女之情。川端氏之所以能把这个历代文人几乎要写滥的题材写得如此生动感人,独具艺术魅力,正在于他创作手法的清新自然和在平淡中寓“至味”的独特表现手法。就创作方法而言,《伊豆舞女》是在新感觉派文学运动兴隆时期产生,又是在新感觉派的主要阵地———《文艺时代》上发表的。它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新感觉主义的方法,体现了新感觉派文学的特色。其最突出的特点.恐怕还是强调主观的感觉,让自己的主观感觉跃入被描写的对象,使场景浮现出来,人物跃动起来,从而达到立体化和鲜明化的地步。这种主观性的方法,在这篇小说里主要体现在人物安排上,采用第一人称写法,设置“我”这个人物,而“我”并非描写的主体,乃是感觉的主体。川端康成在《〈伊豆的舞女〉的作者》一文中写道“:《伊豆的舞女》一切都按‘我’的所见来写,包括舞女的心理和感情,我也只从耳闻目睹的舞女的举止、表情和会话的角度来写”。《伊豆舞女》这篇小说所写的主要对象显然是舞女薰子,处于中心地位的也显然是薰子,可是并不直接地、客观地写薰子,而是让薰子完全成为男主人公“我”感觉中的人物,在“我”的视觉和感觉中薰子的形象活跃起来。如在汤野的小客店里,薰子从楼下端上茶来,刚在“我”面前跪坐下来脸就躁红了,手抖个不停,茶碗险些从茶碟上掉下来,只好顺势放在铺席上,结果茶碗虽然没摔,茶却洒出来了,看见她那种羞羞答答的神情,“我” 觉得很吃惊。诸如此类的描写随处可见……再例如,舞女洁白的裸体是在“我”的眺望中呈现于读者的面前的;舞女淡淡的恋情、真诚的心灵也是在“我”的感受中表现出来小说的结尾是送别的场面,当“我”来到码头的时候“, 舞女蹲在岸边的倩影赫然映入我的心中。我们走到她身边以前,她一动不动,只顾默默地把头耷拉下来。她依然是昨晚那副化了妆的模样,这就更加牵动我的情思。眼角的胭脂给她的秀脸添了几分天真、严肃的神情,使她像在生气”。舞女对“我”难以割舍的情怀也是通过“我”的感觉表现出来的。然而,《伊豆的舞女》又不能说是完全用新感觉上义方法创作的,不能称为纯粹的新感觉文学作品。因为,它几乎没有使用新感觉派作品所常见的那类奇特的形容、新奇的文体和特异的构思。川端康成大胆地打破传统,借鉴西方现代派的创作手法,成立了新感觉派以及继起的各种艺术流派。作为新感觉派的一员主力军,他努力探索多种创作道路,把象征、意识流等手法熔于一炉,练就了含蓄凝练的文笔。在《伊豆舞女》中,川把出场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自然的风物中,达到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下面举个象征性事物为例来试做一下探究。例如“主人公的帽子”—在去下田之前, “我将学生帽塞进了书包,戴上了从公共浴场旁的店铺里买来的便帽”(第四章)。而当“我”要回东京时,“我摘下便帽,把它戴在荣吉头上,然后从书包里取出了学生帽,展平了皱折”(第七章)。一顶学生帽、一顶便帽,如果说学生帽象征着现实世界的话,那么不言而喻,便帽也就是虚幻世界的象征了。也正因为是在虚幻世界里,“我”才有可能遇到在现实中不可能遇到的巡回艺人们。从这个意义上讲,整个伊豆之旅对“我”而言,都是一场虚幻的梦。梦虽然很美,但终究是要醒来的,所以当“我”决定要回东京时,“我”戴上了学生帽,又从虚幻的梦中回到了现实。再如小说中主人公离别之处, “船起航后,舞女开始挥舞手中白色的东西”(第七章)。她手里拿的是什么,作者并没有任何交代。笔者认为,这恰恰是川端的匠心独具。白色,足以暗示梦境的终结,也足以象征二人无言的结局。至于这白色的东西究竟是一条丝帕还是一块方巾,那就是留给读者的空间了。读者的人生经历不同、年代背景各异,所想象出来的场景也肯定是千差万别。这正是大家的手笔,深深打动读者的同时,又可以恰到好处地留给读者自由想象的余地。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使整篇小说的情节充满了张力,对《伊豆舞女》的成功举足轻重,这种简约含蓄的文笔也为整个川端文学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川端康成从日本古典作者文学名著《源氏物语》、《枕草子》等文学宝库中,汲取民族文学的精神和传统,但师古而不泥古,有传统的沿袭而无传统的束缚,能从平安王朝脱化出来,从西方意识流小说中吸取营养并融汇于自己的笔墨中,包孕吐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文字真切、自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给人一种质朴、恬静的文化回归感。这些都使只有一万多字且书名也平淡无奇的《伊豆舞女》拥有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从问世至今,尽管间或被某些昙花一现的形形色色流派淹没,但最终还是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显示了永久的艺术生命力。


《伊豆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小说讲述了一个十四岁的少年“我”在伊豆的旅途中与一个十七八岁的舞女之间的故事。小说以“我”对舞女的感情变化为主线,通过描写“我”与舞女在旅途中的相遇、相处和分别,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纯洁。小说在情感描写方面非常细腻,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展现了“我”对舞女的爱恋和思念。同时,小说也注重环境描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烘托出人物的情感和心理。总之,《伊豆的舞女》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小说,它不仅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纯洁,也表达了作者对青春和爱情的感悟和思考。


读《伊豆的舞女》

谁能没有秘密?我想对于每个人来说,情窦初开的某人,对谁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尤其是读了川端康成的这篇《伊豆的舞女》,更是让人不忍释卷,遐想万千。

这是部让川端康成成名的代表作,是说一个高中生在旅游途中偶遇一个舞女的故事。这个故事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冲突迭起的情感纠葛,更非大起大落的命运之歌。作者只是用了很平淡的抒情笔墨,把少男少女之间不意而起的微风般的初恋,表现得那样晶莹隽永自然,尤其是失落后的哀怨凄婉,久久萦绕心扉,让人难于忘怀。

故事的开篇很平常:“道路变成曲曲折折,眼看着就要到天城山的山顶了,正在这么想的时候,阵雨已经把丛密的杉树林笼罩成白花花的一片,以惊人的速度从山脚下向我追来。”

“阵雨从山脚下向我追来”?起初我有点难以理解,但后来“豆大的雨点开始打在我身上,我沿着弯曲陡峭的坡道向上奔行”,我才知道是冒着大雨往山上奔跑。

二十岁的高中生,这次是在风光旖旎的伊豆旅游胜地旅行,之所以有这样近乎疯狂的行动,仅仅是因为想和一位心仪的女子相逢。

这是位什么样的女子呢?作者的笔墨并不多:“那舞女看上去大约十七岁。她头上盘着大得出奇的旧式发髻,那发式我连名字都叫不出来。这使她严肃的鹅蛋脸显得非常小,可是又美又调和。她就象头发画得特别丰盛的历史小说上姑娘的画像。”

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喜欢旧式发髻的并不多,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人家川端康成就是喜欢鹅蛋脸,与你有什么关系?说实在的,我喜欢长发的飘逸,也喜欢短发的干练,对于这个臃肿的盘发,我真的不喜欢。

但接下来几个细节,却让这个女子的形象丰满了起来。

高中生终于得偿所愿,和这些艺人一起走路时,舞女向结伴的女人说“有好多学生到我们那儿来游泳”,高中生就装着很自然的样子转过身来接话“是在夏天吧”。

这是他们见了三次后的第一句话。冒着大雨冲上山顶时,舞女把自己的坐垫让给他,又把同伙女人眼前的烟灰缸拉在他近边,他也只是“啊……”了一声,“谢谢”这句话到了嘴边却惊慌地没有说出口。

天底下的事情往往都是这样,越是动情就越是张口结舌,这时的舞女也许被他问得慌了神,小声回答“冬天也……”,然后就把自己弄得脸红起来。

舞女介绍自己的家乡很美,不仅夏天可以游泳,冬天也可以,一下子把她希望高中生到她家乡去的迫切心情,一览无遗。

当高中生和大家走上小旅店的二楼刚卸下行李时,舞女就从楼下端来了茶。“她坐在我面前,满脸通红,手在颤抖,茶碗正从茶托上歪下来,她怕倒了茶碗,乘势摆在铺席上,茶已经洒出来了。”

没人让她去端茶,她却是顾及他走路的困乏,不顾自己同样的旅途劳累,在别人还没有放下行李时,就从一楼打了茶水上来,天真的情愫跃然纸上。

高中生的惊慌是说不出“谢谢”,舞女的手是颤抖着把茶水洒在了铺席上。这时的场面很有意思:舞女是羞愧难当的样儿,高中生愣住了,四十岁的女人却唠叨着:“哎呀,真讨厌!这孩子情窦开了。这这……”

当走出汤野,又进入山区,高中生选择了走近路,于是山便陡了起来。高中生用手扶住膝盖当拐杖急走,舞女也是在后面紧跟,显然二人都有把同伴远远甩在后面的想法,但这时二人的矜持却在很简单的动作中表露地淋漓尽致。

“她走在后面,离我一两米远,既不想缩短这距离,也不想再落后。我回过头去和她讲话,她好象吃惊的样子,停住脚步微笑着答话。舞女讲话的时候,我等在那里,希望她赶上来,可是她也停住脚步,要等我向前走她才迈步。道路曲曲折折愈加险阻了,我越发加快了脚步,可是舞女一心地攀登着,依旧保持着一两米的距离。群山静寂。其余的人落在后面很远,连话声也听不见了。”

读到这里,舞女天真纯洁、欲语还羞的样子如在眼前。

世上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不多,织女和牛郎、陆游和唐婉的却不少。这个故事中,虽说一个是青春觉醒的男儿,一个是心有灵犀的美少女,但由于身份地位的悬殊,最后还是让冷酷的现实世界,在这段真挚、美好的恋情上蒙上一层苦涩和伤感。

作者没有从社会层面来分析,只是说高中生用光了旅费,只得与舞女分别,割断了刚刚生成、令人心醉的初恋之情。

“快到船码头的时候,舞女蹲在海滨的身影扑进我的心头。”显然舞女很早就在等了。“在我们走近她身边以前,她一直在发愣,沉默地垂着头。”她知道这样的结局从开始就决定了,但还是顽强地表达出自己不屈服命运的抗争:“她还是昨夜的化妆,愈加动了我的感情,眼角上的胭脂使她那象是生气的脸上显了一股幼稚的严峻神情。”

“我搭讪着说了好多话,可是舞女往下望着运河入海的地方,一言不发。只是我每句话还没有说完,她就连连用力点头。”这种无力,这种无奈,让人心碎,让人伤感。“离开很远之后,才看见舞女开始挥动白色的东西。”也许今后永不相见,但还是要挥挥手,表示永远的眷恋。

有人说世上最美的风景就是距离,我深以为然。我想这部作品能够成功,正因为他们凄美的分别激起了人们对小舞女发自内心的同情,特别是她的清纯和天真,如一股冷冽的山泉,冲刷着我烦躁而狂乱的内心,从而趋于恬静平淡。

读完后掩卷沉思,让我竟然有了青春的悸动和初恋的穿越之感,实在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享受。


  • 上一篇:marmalade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