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佛经请哪位大人解释下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 小说
问题描述: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欲依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由于欲境,起诸违顺境背爱心而生憎嫉,造种种业,是故复生地狱饿鬼。”
就是以上拉```
解析:
佛教的缘起观认为宇宙间的一切都是因缘(条件)合和而成的.佛家的理论:人的身体是由四大(地.水.火.风)因缘和合而成假名为我.因缘一若离散我将不复存在!然世间的凡夫不懂其中的道理(无明覆盖了自心的智慧体)把这因缘合成的身体(色身)当成真实的.把身体上的眼.耳.鼻.舌.身.意所对的(感知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影像当成真实.这就象有病的眼睛看空中的浮华当有第二个月亮一样.世间的凡夫由于不知此种人生真谛贪恋世间的欲望不知世间无常,遂造种种业,因而一直在六道中轮回(佛家的轮回说)
佛经一词是什么意思
释义:佛说:世间一些事物,是遵循因缘法则的,因缘和合而聚在一起,但是因缘断灭的时候,都要分散开。因缘和合而构成了世界,因缘和合也生出了世间的万物,但是因缘断灭的时候,所有的一切都要消失。这就是佛教无神论所在,佛教不是神创世说,是缘起法。缘起法是佛陀于菩提树下悟出的佛法,又叫“十二因缘”,是佛教的基本道理,十二因缘说明有情流转生死的前因后果,在此流转中唯有烦恼、业行及苦果(即惑、业、苦)。出处:出自《佛经》(佛教的传入和发展大约在汉明帝时期)。扩展资料佛经有三个作用,一是诱你起信,二是据根器不同而教你修持的方法,三便是“印心”。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有许多佛经表达的是佛之“心印”,故达摩把《楞伽》付与慧可(神光),说可以“印心”。至黄梅五祖又提倡用《金刚经》印心。对照《楞伽》,则认为香严击竹后是“自共相建立。”在我们看来,有许多对佛提持心印的经文的解读文章,大多是从义理到义理的东西,可能会误人子弟。怪不得声闻乘的人要讲,不提倡读经书,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可。的确如此,只要能“一念”代“万念”,然后“念”得人空法空。你再看《维摩诘所说经》中说:“菩提烦恼无异境界”一句,你不达到一定程度根本无法领会,只有当你能“转”能“化”后才能深会其意。又如灵云的禅诗:“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今日更不疑。”又如药山的:“云在青天水在瓶”,也是一样的道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经
什么是开悟,怎么开悟
所谓开悟,即开佛知见,悟无生,在禅宗里面叫做破初参,破初关。修行人通过长期甚深的禅定,或观修,彻底照破五蕴身心的假相,彻见一切所追求的,留住的,拥有的,所修所证的,所见之诸境界都是因缘假合的梦幻泡影,从来没有真正生过,也没有真正灭过,那个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本来面目,具足一切,清净无余,能生万法。这时行人会彻底明心,局部见性,会见到自性的冰山一角,但还不是真正的自性,会明白,心妄起去修行,只不过是虚妄的造作,从此便成无事人。开悟前是除贪嗔的虚妄造作,开悟后是随缘观照去习性,同时圆满智慧的过程,习性去除一分,法身圆满一分。
Ø 行人开悟破初参,断见惑,证我空,转七识末那识(恒常我执)为平等性智;
Ø 进一步去除习性断思惑,破重关证法空,转六识意识(分别思虑)为妙观察智;
Ø 通过服务众生,圆满智慧,去除根本无明,断尘沙惑破牢关,转八识阿赖耶识和前五识为大圆镜智和成所作智,证入非空非有的一真法界。
所谓证入亦是方便说,实无一法可证,一法可得,一果可成。
一、 为什么要开悟?
所谓小悟千千万,彻悟只有一次。用六祖的话说就是:不论方便解脱,只论见性。不管修行什么法,中观也好,止观也好,念咒也好,密宗也好,禅宗也好,动中禅也好,今生要成就,就要回到明心见性的路上来,如果没有见性,再究竟的法行人也会修成方便法,如果见性,再方便的法对行人来说反而修成了究竟法。所以,历代祖师对未见性之前称谓盲修瞎练,都在感觉和境界里打转,因为方向不明确,一直在门外,无论再怎么用功,再怎么精进都无法解脱,而且很容易退失道心,自损慧命。见性后,才算真正入门,道心才真正坚固,对法,对世间万事万物都不再有疑惑,会得到相对的大自在,这个时候修行才算正式开始。
二、 彻悟时的特征
1、 贪、嗔之心彻底熄灭,不再复燃。这个现象比较明显和强烈,当这个点到来时每个人都很清楚,明白,不需要任何人认证,自证自知。就像行驶的汽车,突然没油发动机熄火,没有了驱动力,贪嗔没有了造作的源泉,妄心从此彻底熄灭,遍计烦恼消失,但因习性而产生的根本烦恼还在,所以车子还会习惯性的往前走一段距离才会停下。
2、 初得法眼净,对自己所修之法会有清晰的认知,对其它所有修行法门一闻便知其要义,对诸佛法理会初步融会贯通,并能给予他人具体指导。特别是对执空、执有、执中道、执感受、执境界等修行过程有更深入的体证。
3、 断除我见,开悟时见惑断,见惑如石,坚固,但易碎,所以我能,我是,我见,我慢熄灭时会直接断尽粉碎掉,如虚云祖师所云:虚空粉碎,大地平沉。如隆波田尊者所云:如紧绷的绳子断开,再也接不上。如六祖所云: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六祖前四句是站在本体来说的,如果只悟到前四句还不算彻悟,最后一句能生万法,是关键,是站在妙用的角度来说,这是彻悟的的标志。见惑虽断但思惑还在,根本烦恼还在,思惑是因情而生,如丝缠绵不绝,所以一时还断不了,随着习性渐除,思惑进而渐除。
自性妙用的规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因缘所生,依缘所显。一切法离开助缘都无法独立存在,比如人离不开空气和食物,植物离不开阳光和水,就连地球也离不开地水火风空。
二是:相对而立,相生相现。万物都是相对而成立的,但又在不断的相互转化中,比如黑白,因黑显白,因白而说黑,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互成相因。
三是:矛盾中发展,失衡中平衡。没有矛盾的事物就像一潭死水,不会发展和代谢,一切事物都在矛盾中才能发展,在不平衡中找到短暂的平衡。比如我们的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但四大从来没有真正平静过,不是你咬我,就是我咬你,相生相克,生生不息,直到因缘散尽。
四是:非人为,非自然。世间万物的成住坏空不是人为的操作,因为人无我,法无我,但又不是自然的发展,因为缘起中又有人为的作用存在,包括成佛,虽然不是人为能成的,但也离不开人为的因,所以要善用其心,自利利他。
4、 看山还是山,进入无修无证的真正无为法,开悟前,所有的修行都离不开目标,方法,境界,位次等有为法,开悟后因明白本无所证,本无所得,本来具足,没有修者,也没有证者,更没有开悟者。至此,之前的所有境界会全部消失,由看山不是山进入到看山还是山的状态,这时行人没有任何境界,法尔如是,本来就这样,没有过多的一个字来形容。如果有人说我见法了,见明色了,见光了,见生灭了,见缘起了,见佛了,见空性了,见到全圆的觉知等,这都还没开悟,还在我见、我能、我是里面,还在有修有证的阶段。
三、 容易产生的误区
误区一:很多行人认为见到空性了,就是开悟。很多人认为自己见性了,见到了不生不灭的本体,其实是见到了空性,佛教对空性有详细的定义,空有十八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这个时候行人见的空往往连自己都不知道是哪个空,所以穷其一生枉费功。包括动中禅,越到后面越容易掉到空里面,这是一个必然经过的阶段,即使开悟了,也容易掉到偏空的无我涅槃里,这也是个过程,我就是在这种偏空的境界里长期不自知,认为长此以往必能究竟解脱,其实还在二元对立里面,只要有空就离不开不空,只要有涅槃可证就离不开生死,殊不知,涅槃生死等空花。
误区二:还有不少人掉入禅境里,认为这就是开悟或证果。我曾在此境界迷恋5年,从第一次参加禅修的第4天开始,就进入一种离相,看一切东西都有一种距离感,没有以前那种黏着的感觉了,内心妄念突然少了很多,特别是禅修期间几乎没有,一直有一个自动的觉察者笼罩着自己,吃饭,行走,说话等身心活动都有一个自动的觉察者在知道,这个时候看经书也容易懂,心想: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说的不就是我现在的状态吗?其实完全不是。这种能知,能觉,能照,能离相,能智慧增长的状态一直持续了5年,期间一直认为自己有所证,有所悟,直到5年后贪嗔之心熄灭时,我才发现之前的境界,只不过是过程中的一种禅境,一种障碍,一种梦幻泡影的假相,原来这个世界法尔如是,还是和没有修行前一样。也没有了离不离相,空不空,觉不觉,定不定,慧不慧的分别。这时才真正明白心经所说的: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如何开悟?
1、多读书,多读正能量的书籍,让知识填充自己,让正能量围绕自己,只有懂的更多,才能了解世间万物的因果关系,才能看得更清,更远。2、少说多做,很多事情光说没用,只有自己做了才发现原来事情和说的根本就是两回事,这样才能更开悟。3、多和正能量的人洽谈,少和负能量的人接触,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周围是什么样的人,自己就是什么样的人,想要醒悟自己,还得看你融入的是什么群体。4、不要总想着让自己开悟,开悟状态不是一直持续的状态,我们人不能保持一个状态而不变,那样反而是在钻牛角尖,人不能缺少喜怒哀乐,但不要刻意让自己保持一种状态,不能放任一种状态,这样才是真正意义的开悟。5、一切顺其自然,所有的事情都有它的因果关系,你种的什么因,就会有什么果,无需强求,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坦然面对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