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晚报的历史发展
发展速度2009年青岛晚报提出深度权威看报纸的战略思路,努力实现内容生产的新格局,不到三年时间晚报基本完成了从传统纸媒途径到报纸、手机网站的新发展。在一个城市,在新闻门户网站之后崛起的生活门户网站是必然趋势。一到十月份实现收入6300万,利润1500万。全面融合为确保报网融合,全媒体发展顺利推进,晚报全力推进人员频道管理,全员融合,具体的说就是推进频道负责制,把生活全部融进去。广告营销人员也相应的将社会与商业资源融入网站和手机运营,有利地推动了全媒体业务的开展。作为全媒体青岛网站关注民生、贴近百姓,品牌名誉度和影响力增长,在青岛居首位。此外手机报业务在青岛基本上处于垄断地位。人才战略在团队建设方面青岛晚报是创新融合,三头留人,我们提到工作上有干头,事业上有奔头,生活上有靠头。2011年,青岛晚报总编辑齐建国 提出人才战略,推动了原有报纸编采人员的转型,和网站、手机、报纸融为一体。此外青岛晚报积极引进网络技术和手机新媒体运营的专业人才,陆续引进20余名,这些人才加入后,在网站手机的战略规划运营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着眼未来青岛晚报全媒体整体目标是融合青岛晚报,实现优质内容增产,实现24小时,365天全天后滚动播报,形成以实力报纸,将本地特色网站移动新媒体。道路是光明的,前途非常曲折,叔本华有句话天才改变世界,人才繁荣世界,人类每发展到关键时期都会产生天才和人才,在座的就是。
青岛日报的历史沿革
《青岛日报》 是中共青岛市委机关报。1949年12月1日,中共青岛市委作出了关于出版《青岛日报》的决定。12月5日, 驻青岛的胶东区党委奉命迁回莱阳城,《胶东日报》同年12月9日停止在青岛出版而迁回莱阳城。在《胶东日报》迁回之前,中共青岛市委即着手组建青岛日报社。由胶东日报社、新华社胶东分社留下一部分干部、工人,,又陆续从新徐日报社、渤海日报社调来部分干部,并吸收旧报社的部分人员,建成了青岛日报社。当时新华社青岛分社设在青岛日报社,,对内是一个编委会。报社组建时共有干部68名(中共党员55名),工人50多名。报社实行社长制,设社委会和编委会。吴建任社长兼新华社青岛分社社长,,兼编委会书记,沙洪任副社长兼第一总编辑,兼编委会副书记,于梦尤任第二总编辑。 12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青岛市军管会批示:准予中共青岛市委机关报《青岛日报》在本市出版。12月10日,青岛日报》正式创刊。《青岛日报》创刊号刊有《中共青岛市委关于出版〈青岛日报〉的决定》。《青岛日报》从创刊到1961年2月10日,都是对开四版大报。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由于纸张紧张,于同年2月11日改为四开四版小报,直至1982年1月1日恢复对开四版大报。《青岛日报》创刊时为铅印,1990年6月1日改为胶印后,创刊初期使用的旧设备,全部更新。《青岛日报》创刊初期日发行量600份左右,1986年增加到11万份,并于1989年1月开始自办发行。青岛日报社在太平路33号,印刷厂始在中山路6号,1966年6月迁肥城路2号,1988年4月迁太平路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