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花鼓戏的由来
长沙花鼓戏来源于民间歌舞说唱艺术。清代中期以前,长沙一带盛行“地花鼓”、“花灯”和“竹马灯”。清代中叶以后,花鼓戏逐渐流传开来。但各地名称不同,宁乡一带称之为“打花鼓”,浏阳各乡称为“花鼓灯”和“竹马灯”,长沙望城一带和醴陵地区称其为“采茶戏”,20世纪40年代,有人称之为“楚剧”。乡间则统称为花鼓班子,以班主命名,后多以吉祥语或地名命名,诸如得胜班、土坝班、大兴班等。
湖南花鼓戏的特点是什么?
首先,乡土味重。湖南花鼓戏和其他的戏剧表现有很大的不同。最大的区别就是湖南花鼓戏乡土气息特别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益阳湖南花鼓戏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表演的形式和益阳人民的生产生活。很多花鼓戏中的说辞和表演动作,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具有这样特色的花鼓戏,可以让人们感到亲切,不会有距离感。这也是益阳花鼓戏能够受到很大欢迎的原因之一。当益阳人民在观赏益阳花鼓戏表演的时候,看到在自己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场景、经常看到的动作、经常听到的话、经常接触的故事情节,是非常容易引起共鸣的。其次,生活气浓。湖南花鼓戏的内容比较有约定,题材也是基本固定的。主要就是两个方面的事情。第一是人们生活中最长出现的琐事。或者是别扭或者是劳动。其二是所有艺术永恒的主题—爱情。如元宵节的《闹元宵》;婚庆时演《打金枝》;这些节目很应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时候,那几天的湖南花鼓戏基本的内容都是围绕着元宵节来。《闹元宵》也成了人们最喜爱的曲目了。谁家有人结婚了,如果家里人去邀请花鼓戏来家里唱戏,那么,《打金枝》便是那几天的必备曲目。生活气浓,也是湖南花鼓戏非常重要的特点之一。再次,演唱节奏快。湖南花鼓戏的演唱节奏非常快,这个特点可能和湖南人生性泼豪爽、性格火辣有关系。湖南那样的气候环境,形成了湖南人火辣辣的性格。而这样的性格,又会在湖南地方最具特色的戏剧-花鼓戏中展示出来。听过花鼓戏的人都会发现,花鼓戏的演唱节奏非常快。如果听不懂湖南话,那么,花鼓戏是基本听不懂的。最后,演出灵活多变。湖南花鼓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演出灵活多变,形式不拘于一格。很多人家里有婚宴或者其他喜事等,都会去邀请花鼓戏班来家里助兴。这个时候,如果家里没有条件搭戏台,或者场所限制。花鼓戏班,从不会挑剔。他们会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设计自己的舞台和自己的表演。有的时候,观众对自己班子的演出非常喜欢,他们也不会吝啬,会在表演结束后,增加个别剧目。多变的表演方式,这些都是湖南人民火辣性格的表现。拓展资料:湖南花鼓戏是一种湖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作为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音乐主要是以极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唢呐、琵琶、笛子、锣鼓等民族乐器作伴奏。曲调活泼轻快,旋律流畅明快。特别是唱遍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的湖南花鼓戏名剧《刘海砍樵》其脍炙人口的"比古调"唱段,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所喜爱。花鼓戏也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湖南最好听的花鼓戏
湖南最好听的花鼓戏有《思夫》、《补背褡》、《芦林记》、《双盗花》、《双卖酒》、《牛郎织女 》、《盘夫》、《祭塔》、《捉蝴蝶》、《放风筝》、《梁祝哀史》、《白蛇传》。花鼓戏是安徽省、湖北省、湖南省的传统戏剧。花鼓戏的音乐曲调基本上属于曲牌联缀体,同时又辅以一些板式变化。表演手段丰富多样,生动活泼,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间歌舞风格。传统剧目以反映生产劳动、男女爱情、家庭矛盾等民间生活内容为主,在后来的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反映现代生活的新作品。花鼓戏,中国汉族地方戏曲剧种,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湖北、江西、安徽、河南、陕西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剧种。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花鼓戏流派的总称。由于流行地区不同而有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之分,其都各具不同的艺术风格。它源自湘南民歌发展而成,从一旦一丑演唱发展到“三小”演唱。各地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约有四百多个,音乐曲调三百余支。按其结构和音乐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都有粗犷爽朗、地方色彩浓郁的特点。音乐主要是以极具地方特色的湖南花鼓大筒、以及唢呐、琵琶、笛子、锣鼓等民族乐器作伴奏。曲调活泼轻快,旋律流畅明快。花鼓戏艺术有较大发展,不但整理了如《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不少现代戏。而《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等已摄制成影片。特别是唱遍大江南北,风靡海内外的湖南花鼓戏名剧《刘海砍樵》其脍炙人口的“比古调”唱段,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所喜爱。
长沙花鼓戏经典曲目
长沙花鼓戏的经典曲目是《夫妻观灯》《刘海砍樵》《思夫》《补背褡》《芦林记》《双盗花》《双卖酒》《刘海戏金蟾》《林英观花》《跳粉墙》《拣菌子》《双下山》等。花鼓戏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是全国地方戏曲中同名最多的剧种,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却是一个笼统的剧种概念,因为湖南花鼓戏根据流行地区的不同可细分为:长沙花鼓戏(益阳花鼓戏)、岳阳花鼓戏(临湘花鼓戏)、衡州花鼓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永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等六个流派。湖北、安徽、江西、河南、陕西等省亦有同名的地方剧种。在众多名为“花鼓戏”的地方戏曲剧种中,属湖南花鼓戏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花鼓戏与当地人民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再加上语言不同,师承不同,流派不同,每个地区的花鼓戏都有各自的风格特色,所以花鼓戏的种类也就五花八门。湘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湘剧又名长沙湘剧,是湖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主体是湖南省湘剧院、长沙市湘剧团。申报之初,有专家认为,涟源湘剧与长沙湘剧同源异流,是湘剧的一个分枝,作为扩展项目申报国家级非遗名录,成功机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