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剃头匠很下贱为何
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剃头意味着不孝,所以说剃头匠很下贱。
剃头匠的由来:是随清朝政府迫使汉人剃头的政策应运而生的。清廷强令汉人按满人习俗剃头梳辫,曾在北京东四、西四、地安门与正阳门前搭建席棚,勒令过往行人入内剃头,违者斩首,这便是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京城地面广阔,仅四地设棚仍不能及时让汉人剃去头发,朝廷又批准军中伙夫请领牌照,在各处街巷建棚或担挑子串户剃头。这就是北京最初的理发业。
剃头大师是几年级的课文
三年级下册剃头大师是属于短篇小说文体,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秦文君先生的一篇佳作。这篇短文描绘了“我”冒充剃头大师给小沙剃头的过程。《剃头大师》的主要内容:全文讲述了“我”为表弟小沙剪头发的趣事。小沙害怕理发,害怕被弄疼,所以抗拒让剃头老师傅给自己剃头,于是央求“我”来帮他剃头;结果我把小沙的头发剔成坑坑洼洼的样子,最后小沙还是去了理发店让剃头师傅给他剃了头发。 《剃头大师》的作者 《剃头大师》的作者是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秦文君的儿童文学作品先后50余次获得国内外大奖,其主要作品有《男生贾里全传》、《女生贾梅全传》、《宝贝当家》、《一个女孩的心灵史》等。 《剃头大师》这篇短文收录在秦文君的短篇小说集《剃头大师》中,同时这篇短文也被选入了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课文中。全文文字生动活泼,富有童趣,引人入胜,深受读者喜欢。
古人为什么说剃头匠很下贱?
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清朝之前,并无剃头这一行业,剃头意味着不孝。剃头匠的出现,是随清朝政府迫使汉人剃头的政策应运而生的。清廷强令汉人按满人习俗剃头梳辫,曾在北京东四、西四、地安门与正阳门前搭建席棚,勒令过往行人入内剃头,违者斩首,这便是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京城地面广阔,仅四地设棚仍不能及时让汉人剃去头发,朝廷又批准军中伙夫请领牌照,在各处街巷建棚或担挑子串户剃头。这就是北京最初的理发业。
随着时间的发展,最初惨烈的剃头逐渐转换为个人的自我修饰行为,而所谓的剃头匠,不但要替人剃头,更兼而需要为顾客刮脸、刮胡子、掏耳等等。
古时的剃头业大致有两种经营方式:一种是设有铺面,坐店经营;一种是挑担下街,走街串巷。这后一种,出门经营时须随身担一只剃头挑子。挑子一头是洗头铜盆,下面有个圆桶,内装炭火小炉;另一头是坐凳,凳侧有抽屉,内盛推子、剪子、刀子等剃头用具。铜盆那端还竖着一个小旗杆,杆上有钩,悬挂毛巾、钢刀布等,据说旗杆是当年强令汉人剃发留辫的法令标志——象征着皇上的圣旨。
剃头挑子可谓昔日京城一景,后来还被北京人编成歇后语“剃头挑子——一头热”,用来形容一方热情、一方冷淡的情形,使用至今。下街剃头匠还手持一个铁制器具,名曰“唤头”,形状似大镊子,用小棍自下向上一拨,便发出“呛啷”一声,随走随响,以召唤主顾。
解放后,理发店实行公私合营,下街的剃头师傅大都进了国营理发店,仅剩下些“散兵游勇”仍以走街串巷为生。这时的剃头挑子已简化为一只小小的布挎包,内装理发工具,只是“唤头”依然在手。下街师傅收费比理发店便宜,受到大杂院居民的青睐,常被他们请进院中,而顾客多为老人、孩子。“文革”时期全面禁止个体经营,下街师傅从此绝迹。
剃头行业很讲究礼节,当出家人来剃头,不能说“剃头”或“推头”,要说“请师傅下山落发”。剃头时也与给一般身份的人剃头不同,要遵守“前僧后道”规矩,即给僧人剃头要从前到后一次剃通,俗称“开天门”;给道士剃头则是从后向前一次剃通。
剃头业行话很多,把剃短头、光头称作“打老沫”;剃长发称作“耪草”;刮脸称作“勾盘儿”;刮胡子称作“打辣子”。剃头行业讲究职业道德,剃头匠不能喝酒,不能吃葱、蒜等带刺激气味的食物。民间忌讳正月剃头,有“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俗谚。所以每逢正月,是剃头行业最惨淡的日子,一般都要到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之日剃头,取抬头兴旺之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