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如何对黄褐斑进行辩证的
黄褐斑 是一种以面部出现褐色或黑褐 色斑 片为特征的色素沉着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那 中医 对黄褐斑的治疗辩证是如何说明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关于中医对黄褐斑进行治疗辩证后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处! 对黄褐斑的治疗证候和治疗方药 1、肝郁血瘀证 病因病机是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络脉不通。 主症:好发于妇女面部,色斑淡褐带青,情志抑郁,月经色暗或有血块,经前乳胀,舌质淡红或暗,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活血。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白芍、川芎、当归、炒香附、枳壳、红花、桃仁、玫瑰花、甘草等。 2、脾虚湿滞证 病因病机是脾虚失运,湿邪内蕴,湿滞日久,络脉瘀阻。 主症:面黄不华,色斑污黄不泽,纳差,便溏或黏,乏力,舌淡红而胖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弱或濡。 治法:健脾祛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炒白术、茯苓、陈皮、薏苡仁、炒扁豆、炒山药、砂仁、川芎、红花、甘草等。 3、气血两虚证 病因病机为气血亏虚,不能荣养而涩滞。主症:面色黄白不华,色斑淡褐,边界不清,乏力心悸,少寐多梦,月经量少色淡,纳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补气养血。方用归脾汤或八珍汤加减:炙黄芪、党参、当归、白芍、熟地、川芎、炒白术、茯苓、炒枣仁、龙眼肉、红花、陈皮等。 4、肾阴不足,肝郁血滞证 病因病机:肾阴亏损,水不涵木,加之肝郁血瘀,面生黑班。 主症:面色暗而无华,色斑浅黑或褐青,心烦易怒,口干,腰膝酸软, 耳鸣 ,少寐,舌稍红,苔薄少或有裂纹,脉细弦。 治法: 滋阴 补肾 ,舒肝活血。方选二至丸合丹栀逍遥散加减:墨旱莲、女贞子、生地、白芍、柴胡、丹皮、栀子、土元、郁金、合欢皮等。 5、气阴两虚,瘀热阻络证 主症为色斑日久,边界不清,伴有口干, 便秘 ,舌淡红或稍红,苔薄白或薄少,脉细。 治宜养阴益气,活血消斑。方用生脉饮加味。生晒参、麦冬、五味子、生地、丹皮、桑叶、白僵蚕、丹参、玫瑰花、甘草。 6、风热灼络证 多为过度曝晒而致风热郁肤入络,导致瘀热阻于孙络。 主症:春夏日晒后发病,色斑淡褐,饮食、二便如常。舌淡红或稍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无异常。 治宜疏散风热,通络 祛斑 。方用辛凉通络饮(自拟方):桑叶、薄荷、黄芩、生地、赤芍、益母草、白僵蚕、枳壳、生甘草。 黄褐斑的成因与证治 黄褐斑的主症就是面部的色素沉着(淡褐斑),传统 中医理论 把色素斑归为“瘀滞”、“结滞”、“血瘀”,《普济方》认为:“痰饮积于脏腑,风邪入于腠理,使气血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䵟。”《 外科 正宗》曰:“黧黑斑者……火燥结成斑黑”。因此,总体来说,黄褐斑的辨治就是查寻“瘀滞”的成因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黄褐斑“瘀滞”的形成,一般认为和肝、脾、肾有关,肝郁气滞、脾虚湿滞、 肾虚 血瘀是最常见的原因,三者还时常兼夹,形成较为复杂的证候。此外,外邪侵入,尤其是风热之邪入络,导致热瘀阻络,是春夏发生黄褐斑的发病机制之一。 在治疗上采取分型辨证施治 气滞血瘀型以理气活血退斑为主,药物组成为:桃仁12g,红花12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生地15g,鸡血藤20g,益母草15g,柴胡12g,延胡15g,郁金10g,甘草6g。方中柴胡、郁金等理气,桃仁、红花、川芎、益母草等活血。 肾虚血瘀型以滋阴补肾、化瘀退斑为主,药物组成:山萸肉15g,淮山药15g,茯苓15g,熟地20g,女贞子10g,旱莲草10g,泽泻15,丹皮10g,白芍15g,红花12g,桃仁12g,益母草15g。肾虚血瘀型是以肾阴虚为主,因肝郁气滞、久病伤及肝肾之阴而出现阴虚血虚的证型,方中山萸肉、淮山药、茯苓、熟地、女贞子、旱莲草滋补肾阴。 气虚血瘀型是从第一阶段发展而来的,其以益气养血、活血祛斑为主,药物组成为:黄芪30g,白术12g,陈皮12g,升麻6g,党参12g,炙甘草12g,当归15g,大枣15g,桑寄生20g,白芍15g,益母草15g。方中各药均具有益气、养血活血之效。
“黄褐斑”之中医辩证论治
症见:面部有典型的黄褐斑,兼有情志抑郁,胸胁胀满,面部烘热,月经不调,口苦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
证属:肝郁内热
治法:疏肝清热
方药:柴胡 赤芍 丹皮 炒栀子 黄芩 茯苓 半枝莲 陈皮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赤芍、丹皮、炒栀子、黄芩凉血化瘀,茯苓、半枝莲、陈皮化湿通络。达肝气舒畅、血凉瘀化、湿去络通而病愈。
症见:颜面局部皮肤出现深褐色斑,边界清楚,状如蝶形,面色多晦暗无华,兼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质红,无苔,脉细数。
证属:肾阴不足
治法:补肾养阴
方药:知母 黄柏 生地 山萸肉 丹皮 赤芍 茯苓 山药 泽泻 半枝莲
方解:知母、黄柏清热养阴,生地、山萸肉滋补肾阴,丹皮、赤芍凉血化瘀,茯苓、山药健脾利湿,泽泻、半枝莲化湿通郁。达阴升阳降、血凉瘀化而病愈。
症见:多见于慢性肝、肾病患者,日久引起面色晦暗无华,片状灰褐斑,散在鼻翼两侧,兼有胸胁胀满、串痛,舌质红,舌边尖有瘀斑,苔白,脉弦细。
证属:气滞血瘀。
治法:理气养血,活血化瘀。
方药:积壳 制香附 桃仁 红花 当归 川芎 赤芍 白芍 白蒺藜 大黄 虎杖 甘草
方解:枳壳、制香附理气化滞,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归、川芎、赤、白芍养血活血,白蒺藜、大黄、虎杖化瘀祛风,甘草调和诸药。达气化、滞消、血活、瘀祛而病愈。
症见:面斑灰褐,状如尘污,兼有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脘腹闷胀,四肢无力,大便粘腻,有排泄不尽的感觉,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属:脾虚湿热内阻
治法:健脾清热利湿
方药:苍术 白术 茯苓 黄柏 赤小豆 薏苡仁 半夏 陈皮 虎杖 车前子 大黄生姜
方解:苍术、白术、茯苓健脾,黄柏、赤小豆、薏苡仁清热化湿,半夏、陈皮燥湿理气,虎杖、车前子活血通络化湿,大黄清泻积滞,生姜温中和胃。达脾健、热清、湿化而病愈。
关注@伤寒也不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