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大学生自杀

时间:2024-11-12 17:29:07 编辑:阿旭

谈谈你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看法

生命重于一切,大学生自杀,往往是受了挫折,就无法调适自己。要加强心理教育,挫折教育,提高克服挫折的能力,而不是只读书。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待当代大学生自杀
社会学的巨擘涂尔干对自杀现象写了本书叫《自杀论》,里面根据社会潮流(socialcurrents)的类型,将自杀分为:利己主义自杀(egoisticsuicide)、利他主义自杀(altruisticsuicide)、失范性自杀(anomiesuicide)、宿命性自杀(fatalisticsuicide)。
现在就从利己型自杀的角度来看看为什么当今社会有大量大学生自杀的事件。
现代教育不断发达,然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给年轻人注入了更多的抽象的观念、知识、立场,使得我们头脑里有着非常丰富的、非常严密的自我的不断推断的能力,教育不是给年轻人关于社会具体的关联感。每个社会都有一种不能仅凭个体因素或客观环境来解释的自杀倾向,对这一社会来说,这中特殊的自杀倾向是由于社会所造成的。
现在学生所受的教育更多地是切断了我们与社会的关联,我们越受教育,越容易脱离父母的关照,越受教育,越容易用一种抽象的意见来判断社会,越可能陷入自我的境界,不去关心外界如何。以至于很多学生不与社会发生关联,不与社会发生情感的关联,而只陷入自己的不断往复的反思过程里。把一件小事看成天大的事情,从而陷入自我循环,陷入在自我内部不能自拔。导致我们今天的社会很大一部分呈现出一种忧郁的病态。这或许和我们现代社会的教育越来越普及有关。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总是在抽象的思维里不断思考,没有和社会进行一定程度关联,以至于部分人承受不住看社会人看来的一点微小的打击而轻生。
有观点讲到负担重、压力大的人容易自杀,但是这类人往往因为其负担、压力都来自于社会,来自于身边的亲人,从而使自己和社会紧密相连,反而不容易轻生。有自杀倾向的往往是那些和社会隔绝的人,而学生就是这类人的一部分,所以如果以后在看到类似大学生自杀的事件,我想我应该不会再向从前一样责怪她们的承受能力差了,更多的是社会因素吧,毕竟一个社会的自杀率往往和这个社会的整合程度有关。


大学生自杀的原因都有哪些?

原因如下:1、心理疾病。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研究显示,引发自杀的第一诱因是严重的抑郁症,我国年轻人尤其是拥有大学学位的人在抑郁症患者当中占有极高的比例。哈佛大学精神病研究者阿瑟·克莱因曼认为,年轻人缺乏应对困难的经验,容易患抑郁症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心理危机2、恋爱失败。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恋爱失败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44.2%。3、学习压力。南京危机干预中心的调查显示,学习压力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29.8%。这是我国教育体制,教育方式的悲剧。读死书,死读书,大量的死记硬背,无谓地消耗着年轻生命。每个考试对他们等于过“鬼门关”。学习成为他们的“生命之痛”,不仅不能使他们有任何快乐和幸福,甚至使他们完全失去了兴趣!他们似乎不是在为自己学习,而完全在为父母,为家庭在学习!4、家庭原因。家长的不良教育方式如过分保护、过分监督、严厉惩罚、传统的打骂式等等,导致当代大学生的承受挫折能力差,适应能力差加之当代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缺乏社会责任和对人生价值观的认识,遇到挫折可能采取极端行为。5、社会压力。当前社会上对大学生的评价及其待遇、地位都较以前下降,加上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压力,让学生们对找工作深感焦虑,并产生自卑感。据称我国今后都将以每年近300万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劳动力市场,不仅仅是学历,技术技能的竞争,人事关系的竞争,甚至相貌的竞争都在其中发挥作用。严酷而真实的社会现实给他们心理的压力是巨大的。6、媒体感染。此外,媒体经常报道自杀他杀现象,对受众有感染作用。网络上曾出现的“自杀方式研究”等帖子转载率很高,这对有潜在自杀愿望的人,很可能是一篇指南。7、人际复杂。商品化的社会里,学校并非净土,也不是世外桃园,人际关系复杂,象过去那样凭着学习好,工作出色,凭着自己的本事,在校园可以出人头地,到社会也可大展拳脚,这种事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学生与老师,学生与领导,学生与学生间的交往,都无不充斥着不应有的经济因素,经济利益使人际关系更加复杂,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高校应对大学生自杀的预防策略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满足全体学生的需要为服务宗旨,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指导,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集体活动相结合,专业咨询与学生自助相配合。把心理健康知识和训练方法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健康观念和技能,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每个学生心理的和谐发展,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积极开展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感受生命。通过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在学科课程和课外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等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提升学生对真、善、美的感受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促进大学生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提升学生学业水平针对大学生生源差异大的特点,高校应采取分层次人才培养措施,打破行政班级统一授课的传统模式,在新生入学后进行基础课程水平测试,根据测试成绩的高低分班授课,因材施教。在选课程、选教师、转专业等方面赋予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权利,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实行导师制,指引学生明确奋斗目标,制定专业发展规划。加强学业预警,密切关注学生学业完成情况,及时发现学业危机,加强学校教学管理方、学生管理方和家长三方的沟通与合作,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保驾护航。3、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通过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和实现计划,促使学生更新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职业意识,指导他+们掌握一定的就业技巧,提高求职竞争力。4、重视心理危机干预高校除了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日常心理健康教育之外,还应针对有自杀意念的学生重点做好危机干预。在新生入学时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主动提供必要的人文关怀和危机干预。建立宿舍-班级-院系-学校四级心理危机预警系统,尽早发现学生的异常举动,评估其自杀的危险性,及时排除其心理压力,进行有效干预。对于已发生的自杀危机,要做好自杀未遂者的心理修复工作,帮助其恢复生活的勇气,同时要重视自杀者周围学生群体的心理修复工作,帮助他们平复心情,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尽可能降低危机的负面影响。

如何看待大学生自杀行为

在面对大学生自杀的现象我的分析是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上主要从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是社会。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紧张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竞争,使得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都大大的加重了我们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很多人失去了安全感和稳定感。于是,空虚、无聊、寂寞成了大学中最流行的词语。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整和力发生着重要变化,文化的转型、价值观念的转变、社会失范现象的加剧都大大冲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的就会选择自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整和力发生着重要变化,文化的转型、价值观念的转变、社会失范现象的加剧都大大冲击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的就会选择自杀。另外,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对自杀的认识的一种变化,在现在社会中人们强调生是我们的权利的同时也在强调死也是我们的权利,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自杀有一定的影响。其次,是家庭。人在小的时候受到自己父母和生活环境的影响,会对他的一生产生作用和影响。由此,部分学者认为,家庭的不完美,父母的离异或者早亡,父母关系的紧张。孩子受父母的关注太少或者受到父母或他人的虐待对孩子的心理都会造成一定的创伤,形成不健康或畸形的心态,对以后的心理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小时候的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再次,是学校。学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学校学生之间的竞争的加剧。二是学校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对学生心理的重视和教育不够。作为大学生,他的生活环境主要是在大学校园里,因此,大学校园的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有着明显的影响。大学的校园环境除了包括以往的大学教育还包括大学校园中的各种事件,例如:学习、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和挫折都可能会导致大学生产生自杀的心理倾向。所以,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自杀最终的发生是在瞬间,但它的基础是长期的积累而形成的,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辅导,及时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社会、学校、家庭应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学校和家庭,它们是大学生最主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其健全与否关系到大学生以往和现在的成长环境,亦与大学生的自杀行为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