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级上册语文书第7课为什么以《桂花雨》为题
因为桂花雨是留在作者记忆中关于故乡最美好、最迷人的一个印象。作者先写了自己最喜欢桂花,喜欢它迷人的香气,接着写了摇桂花的事情,最后写了离开家乡后赏桂花,给母亲带桂花,却时时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作者不止一次地想起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和桂花雨,只是这次母亲的话使他又一次想起。淡淡的一句话,却传递出了作者对故乡桂花的深深怀念。文学赏析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
五年级上册第三课 桂花雨 课文词语解释?
指指点点:指出来使人知道;点明。
姿态:姿势;样儿。
缠着:缠绕、纠缠。
迷人:使人陶醉;使人迷恋。
台风:发生在太平洋西部海洋和南海海上的热带气旋,是一种极强烈的风暴。
纷纷:(许多人或事物)接二连三地。文中指桂花往下落的样子。
香飘十里:形容香气浓郁,传得很远,很香。
【姿态】① 姿势。② 态度;形象。本课指姿势,意思是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如梅树姿势优雅好看。
【浸】① 泡在液体中;使渗透。② 液体渗出或渗入。③ 逐渐。本课指桂花的香气浓郁,向四周弥漫,村子像被泡在桂花的香气里似的。
【欣赏】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趣味
【盛开】指花朵绽放。
琦君的代表作品有什么?
琦君的代表作品有: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包括《烟愁》《红纱灯》(获中山文艺创作奖)《三更有梦书当枕》《髻》《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留予他年说梦痕》《琦君寄小读者》《琴心》《菁姐》《七月的哀伤》以及《琦君自选集》等等。小说《橘子红了》曾被台湾的公共电视台改拍为电视剧,散文《春酒》入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桂花雨》入选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7课。合集:《琴心》(散文、小说)国风杂志社1954年,尔雅出版社1980年。《琦君自选集》(词、散文、小说)黎明文化公司1975年。《文与情》(散文、小说)三民书局1990年。人物简介琦君(1917-2006),原名潘希真。当代台湾女作家、散文家。作品多以散文、儿童故事为主。1917年7月24日生于浙江温州市瓯海区瞿溪乡一个旧式家庭,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另外,成名作为《外婆的澎湖湾》的台湾民谣歌手潘安邦(1961-2013)是琦君的侄子。
琦君的代表作品有什么?
琦君的代表作品有《细雨灯花落》、《桂花雨》、《万水千山师友情》、《水是故乡甜》等30余部作品。自195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散文合集《琴心》,她陆续出版了散文、小说、儿童文学、诗词、评论等著作数十种。其中散文创作成就最高。主要散文集有《烟愁》《溪边琐语》《琦君小品》《红纱灯》《三更有梦书当枕》《桂花雨》《细雨灯花落》《读书与生活》《千里怀人月在峰》《与我同车》《灯景旧情怀》等。她的散文曾获台湾文艺协会散文奖、台湾文学作品菱金鼎奖、第十一届文艺奖,还被译成英、日、朝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人物经历她从古典文学、新文学及外国文学佳作中吸其精华,因此作文比赛,常得第一,被同学们封为“国文大将”。高一那年,她在《浙江青年》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我的好朋友——小黄狗》,自此,她立志当文学家。高中毕业时,她以优秀的成绩直接升入之江大学,成为我国“一代词宗”夏承焘的得意女弟子,琦君因此诗词造诣极高,其中又以同更获赞赏。大学毕业后曾在上海汇文女中及故乡永嘉县(今温州市)中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