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管理私人藏书?——关于制定藏书目录的一些尝试
我承认我就是有囤书癖。不管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只要内容有吸引力,版本优良,我都想收归己有,这简直就是一种无法遏制的欲望。我知道很多人主张书不读完不买书,更有甚者,认为“书非借不能读也”,他们把重点放在阅读上面,并极力反对囤书这种愚蠢的行为。 其实,错的并不是囤书这件事,错的是不去整理,只是囤而不用,杂囤乱囤。 只要做好图书管理,囤书可以是一种非常高效而且低成本的事情。 关于低成本。我们知道现在各大网站基本月月都会推出图书打折活动,有些书价格低得令人发指,比如多看阅读的古龙作品全集(72册)有次只要6.99元,又比如Kindle电子书上的安珀志系列全集有一回更是降到了0.99元,这些书撞到如果不囤下来,下次想看的时候,也许价格可能就是十几倍了。 再说高效。许多时候看书是凭着一腔热情的,兴致勃勃马上阅读是最好的状态。等到兴趣冷淡了,无论是读书的速度还是感知度,都会降低。但关键是,人的兴致是一直在变的,上午对某本书有兴趣,也许下午就兴味索然了。也许是正在读的这本书并不是适合现在这个阶段读,强啃硬读反而不美,消耗了意志力,收获也很有限。也许是没有掌握合适的读书方法,导致书读不完,或者草草了之。但是你会发现,有些书等你再过段时间重新来读,就忽然能读通了,而且兴趣盎然,收获颇多,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种体验。 如果说阅读有四个层次,简单的分就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很多书,比如文学小说,我们只需要基础阅读就可以了,但是如果要集中获取知识,那么非上升到主题阅读不可。主题阅读,就不是借书这一种单一的方法能解决的了,必须从各种渠道收集这一主题的书,包括购买纸质书和电子书。但是临时的收集,往往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而且有些书版次很少,一时是收集不到的。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囤书并管理图书信息。 囤书只是手段,管理藏书才是重点,而最终实现高效阅读则是结果。 如果不花一点时间,将你的书(特别是电子书)做一番归置和整理的话,你很可能会面临以下这些问题: 可以说,管理藏书是链接书和阅读之间的桥梁。架起这座桥,将极大缩短书和阅读之间的距离。 我曾经试过不只一种方法来管理自己的藏书。比如在为知笔记中建立超链接。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随时查看,交互丰富,页面呈现也很美观,但缺点是超链接记录的路径有可能失效,而且难以统计和分析,一旦元素过多,文件过大,就会打开缓慢,甚至死机,真是费力不讨好。 后来我用过晒书房APP,这种记录十分方便,扫一扫图书条形码就能录入图书信息,自动分类,但是管理起来却又太白痴,只能用标签,自动分类还经常出错,让人十分不爽。还有最重要一点是,它不能管理电子书。其实单凭这点,它就不可能成为我主要的书籍管理软件了。 还可以尝试用豆瓣豆列的功能,这种方法我没有尝试,想一想就觉得不是一般的麻烦啊,虽然可以查豆瓣分这点是不错的。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完美的满足下面这些需求呢? 目前,我的答案只有一个:建立Excel表格并发送到为知笔记。不要以为Excel表格功能很弱,用好了他就是神器!哈佛商业图表都可以是Excel做的,网上已经有很多地方开设了专门的课程,花点时间买门课学一学,短时间内就能提高工作效率。 在建立私藏图书表格的时候,图书信息要不断完善清楚,除了书名、作者、出版信息、藏书位置之外,大类、小类尤其要注意,还可以加入主题一列,专门针对主题阅读,更多的比如阅读次数、豆瓣评分、个人评分等等个性化的信息,也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加入。 这些都阶段性做完以后,就可以做些简单的分析了,比如你的知识结构,文学小说类、历史地理类、商业管理类、投资理财类、美食类、旅行类等等,计算出藏书种类的比例,形成可视化的图表,如果再加入已读的参考项,就能清晰的呈现你的知识结构了。还可以依据这份表格,制定出未来的读书计划。甚至是网上各种各样的图书推荐清单,也可以有凭有据地加入了。 至于为什么要发送为知笔记,为了随时随地的查看。因为目前来说,为知笔记对Excel表格的支持最好,发送后可以完全呈现,而且只要更新附件中的表格,它也会跟着自动更新。当然,你也可以用百度云网盘,无论是用哪种工具,无非都是为了更好的管理,找到让自己最舒适的方法。
藏书的拼音
藏书的拼音:[cáng shū]。详细解释:1、图书馆或私人等收藏的图书。《新唐书·艺文志一》:“藏书之盛,莫盛於开元 。”(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斠书·二十四史月日考》:“身后萧然,无以为敛。藏书手著,斥卖都尽。”茅盾《革新<小说月报>的前后》:“ 孙毓修每天很忙,他把整个江南图书馆的藏书都浏览一番。”2、储藏书籍。《庄子·天道》:“ 孔子西藏书於周室。子路谋曰:‘ 由闻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造句:1、藏书楼里别有天地,可谓“书的海洋”。2、以匡济天下为己任,成为江南河道总督杨以增藏书的一个重要原因。3、涵芬楼是商务印书馆上海时期的藏书楼,它的创立可远溯到1904年。4、由于当时的寺庙藏书丰赡、经济发达、环境清幽加之诗人游览等日常活动的需要,大量诗人寄宿其问。5、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个人藏书如何管理
本人的观点是:支持发展正版电子书,以取代大部分纸本书,尤其是畅销书、杂志、教材(教材电子化一定是未来趋势),这对节约资源、降低价格、便于学术研究(尤其是检索),都是有益的,这是全世界图书业的发展方向。例如《大英百科全书》和《泰晤士报》,都已经彻底电子化了。
纸本书固然有其独特魅力,比如经典版本、艺术类画册、收藏鉴赏类、书法碑帖、影印本线装书、优质少儿书等等,还是值得保留的。
我国图书业的问题,与本题无关,不多言。
本人既喜爱纸本书,也善用电子书,在此献丑浅谈一下选书、 藏书、整理书的经验,以及教训。
先谈谈教训,或者说藏书带来的麻烦吧
坐拥一屋子书,确实很有满足感,但是,纸本书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无数麻烦。
首先,整理和存放非常麻烦,这是本题目的核心,随后详谈。
其次,搬家问题。
书店搬迁的麻烦就不谈了,就说家庭,我们家十年前搬入现在的房子时,总共打了80个自然包。自然包,就是采用图书业普遍用牛皮纸打包图书的方法,一包大概相当于40本32开的书。算上线装书、16开画册、辞典等等大书,保守估计2500本书吧。我父母作为业内人都快累吐了。
后来,藏书逐年慢慢增加,家里能放书的地方都是书。去年这个时候,书店倒闭,大部分书退给出版社或转让给一些小书店、咖啡馆,我们家舍不得一些好书,精挑细选,留下了大约40包书。这40包书,让我们十分困扰……
现在,我们家有整三面墙是落地书架,远远不够;家里的其它空间,博古架、不常坐的椅子、阳台、床头,哪儿哪儿都是书;我现在的店铺里,也有几个书架放书。就这样,还是有一些书放不下,只能封在包里,摞在角落里。这种感觉,绝对是名符其实的头大,谁藏书谁知道……
于是,痛定思痛,我们家现在除了古籍和旧书之外,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添新书。
杂志、畅销书,有正版电子版就买,没有正版就…你懂的…
没有电子版,朋友有的话,就借朋友的稍微看看。
总之,就一个准则,只买值得反复阅读的。
然后是使用和阅读问题。
本人敢说,藏书之人,大部分书都不可能拿来精读,有些书只是偶尔翻翻看,有些书买来根本不看,纯是收藏。这属于藏书癖,很多人可能对此感到不解,但确实许多人有这种癖好,我们家都有这毛病……这些书,既然已经买来了,又舍不得处理掉,那么只能想办法保存好、整理好。
实际真正拿来好好阅读的,必然只是藏书中的一小部分。这其中,每本书的阅读次数和频率,肯定也是不同的。
不废话了,直接切入下一部分。
纸本书的整理
书店和图书馆的图书种类太多太多,必须使用电脑管理。就拿我们书店来说,至少2万种书,必须严格按照图书分类进行管理。书店和图书馆要做的,就是让读者用最快的速度找到自己所需的书。
而作为一个普通的藏书家庭,书都是一本本淘来的,是按自己喜好挑选的,可能很杂,什么门类都有,有的门类可能就几本书,根本没必要细化分类。
即便是同一类别的两本书,可能使用频率的差距也很大。比如,刘力红的《思考中医》,我需要经常翻翻看看,但是《针灸甲乙经》,基本就当资料存着,轻易用不到。
所以说,图书管理系统,只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大型书库,并不符合一般家庭的日常读书习惯。
本人以自己为例,谈谈书籍的整理和选择,都是个人习惯和观点,勿喷,见仁见智吧……
本人算是大学肄业,曾经专业是经济学,爱好是语言学、周易、中医,现在从事古董、艺术品行业,偶尔看看地理、历史、社科等等,基本不读现当代文学,不读励志,不读所谓的心理学,其它的什么类都有。
现有的书,会根据学科门类以及使用频率,先对书进行初步分类:
第一类,学习、研究类。自己的专业书,或者最喜爱的书,也就是经常要看的或查资料用的,值得反复研读的。对我来说,就是艺术史、收藏鉴赏、周易、天文、中医。
第二类,兴趣爱好类。偶尔翻翻看的闲书,比如地理、历史、旅游、美食。
第三类,期刊杂志类。杂志,长期订阅的,或偶尔买来看看的。比如三联生活周刊、国家地理、拍卖图录。
第四类,纯收藏类。几乎不是用来看的书,比如古籍善本、线装书、连环画、百科全书、各种全集(金庸、爱因斯坦、鲁迅、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啥啥的)等等。
整理时,不妨按照上述四种分类,倒序整理。
首先要整理的是最后一类,纯收藏类。凡是几乎不需要看的书,比如一年才动一次,就将它们妥善安放在最不碍事、最难取放的地方吧。比如:
1、书架的最上层。有的书架下面是带门的柜子,放柜子里也可。
2、当然,未见得一定要放在书架上,其它房间有合适的地方也可,比如衣橱上面。
3、不太贵重的话,装箱放在床底下或者储物间也可。
如果,有些书您虽然不看,但是想经常拿出来给客人显摆显摆,比如什么90年版的《绣像金X梅》,文物出版社的《中国金石集萃》,或者古籍善本,等等等等……
那么,您可以考虑来一个金丝楠木的(防虫)、带玻璃门的(防尘)、带抽屉(放古籍)甚至带锁、带保险柜(防盗)的书架……这种书架可以放在办公室、客厅、茶室最显眼的位置上……
这个不是开玩笑,不少藏书大(tu)家(hao)真是这么做,效果蛮震撼的。
接着是期刊杂志类。
如果你订阅期刊杂志,且有攒刊物的习惯,并且,每期看完几乎不会再看第二遍。那么,这些期刊可以和收藏类书籍一样放在上述地方。
建议按期刊的发行顺序,一期期由左至右或由下至上放好。
我们有时会发现,某一期杂志的内容很有用,需要作为资料经常看,那么,就可以专门开辟一小块地方,比如书架的一格或某个柜子上,专门存放这种有价值的单期杂志。
但是,这样很容易将这一期杂志弄坏、弄脏,或者有朋友看到借走,弄旧,甚至弄丢,然后你的杂志刊号就不全了!不全了!不全了!不全了!藏书人显然不能容忍这种情况发生!
一般来说,某期杂志值得保留的只会是某个专题。所以,本人建议,可以将有用的部分扫描下来,存到电脑(网盘)里,杂志还是跟它的兄弟姐妹们放在一起吧。
推荐一个扫描APP,WorldScan扫描王。
然后是兴趣爱好类。
如果不是专门搞研究、做学问,那么,你所拥有的大部分书,应该都是根据兴趣爱好所选择的。
整理的原则:阅读频率优先,书籍开本其次,图书分类再次,书脊颜色最次。
有人按照书脊颜色整理书架……那纯粹是强迫症,或者是行为艺术或者是搞装饰……除非,您能保证记得每一本书的书脊颜色和摆放位置……
阅读频率优先
简而言之,越常用的书,就放到离你越近的地方。比如,你办公桌旁的书架,你沙发旁的书架,你电脑桌旁的书架,因人而异。
至于书的摆放,当你面朝书架站立时:
1、对应你面部的,应该是你天天读的、最常读的书。
2、对应你腰部到颈部之间的,应该是你偶尔要读的书。
3、对应你头部以上的,腰部以下的,应该是你较少读的书。
可以参考下面的图片。
然后需要考虑的就是书籍的开本。
真正好看、好用的摆放方法,是根据开本来摆放,即同样高矮的书摆在同一格子里。
再讲一个小经验,由于书的宽度是不同的,所以,不要把书推到书架最里面。在书架内壁留点空间,书脊到书架外沿也留点空间。取某本书的时候,可以将两旁的书推进去一点(记得回头放书的时候在整理回来……)。书的高度当然也要合适,比格子略矮5-10cm即可。
如果你将书推到紧贴书架内壁的地方,你只能抠书脊把书抠出来,很容易弄坏书或者弄坏指甲…
所以说,你的常读书,应该在书架上占用2-3个不同大小的格子,分别对应32开,16开,以及特殊开本。
特殊开本,不要参差不齐的摆放,建议从左至右、低到高排列。在较低的书上,可以摆个泰迪熊啊、普洱茶砖、烟盒啥的,调整一下视觉效果。
或者,可以一部分站着,一部分躺着。
以本人为例,常读书在整个书架上,大概也就占一个平方米左右吧。
既然是常读书,我认为它们就像朋友一样,熟悉它们的书名、书脊颜色、摆放位置,是理所应当的。
所以,各位认为,常读书有必要按照类别来摆放么???
如果常读书里有同系列的书,当然要将它们放在一起。
如果有什么特殊癖好,可以考虑按颜色渐变摆放……
一般来说,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只在一个地点读书,人在不同的地点,阅读状态肯定也是不同的。
所以,凡是你经常读书的地方,有条件的话,就设立一个这样的书架,不需要太大,小型桌面书架也可。这些零零碎碎的小书架上,就放你的常读书。
以本人自己为例,大概平均每天花几个时读书吧,分别在两个地点:家里以及店里。
在家里,尤其是夜深人静的时候,读的都是偏学术的书,搞点研究,因此,这类书我都放在家里。
在店里,虽然古董店没啥生意,也经常来朋友客人,读书会受打扰,因此,店里放的都是些兴趣爱好类的书,或者是一些可以随时拿起、放下的学习类书籍。
这个概念是本人胡乱总结的……大概就是一些内涵丰富的,一时无法参透的,长篇阅读很累的,随时看看都有心得的,随时可以扔下不看的,比如《思考中医》、《燃灯者》、《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中医运气学解秘》、《周易》、《灵枢》、《马未都说》、《荣宝斋》杂志等等等等……
大部分藏书,应该统一放在一个大书架上。
我在后面有提到书架的尺寸等问题,这种大型书架,就可以按照图书专业分类来摆放了。
具体每一格放什么,是个人兴趣爱好的问题。
看藏书量多少吧,比如科学类特别多,可以分好几个格子放。但是宗教、哲学、医学特别少,合并到一起就好了。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将每一格书架放满才去用另一格,请给你的新书预留足够的位置。
常读的书总有读完、读透、读烦的时候,那时候,就可以将它放回你的藏书架了。
不要把已经彻底读完的书遗留在常用书架上!很多人就是因为这样,书架才会越来越乱。
再就是,谁都会偶尔外出或旅行。
短暂外出,比如聚餐、会客、乘车等等,可能有少许富裕时间,可以用手机一类的设备放点电子书看,不建议带纸本书。
长途旅行,坐飞机、火车,闲得蛋疼,强烈建议:只带一本你平时读不进去的,但是又很有用的书,寂寞会逼你把它读下去的…… 当然,你可以选择玩手机游戏、和旁边乘客聊天、打牌……
学习、研究类书籍。
用的时候几乎天天要用,不用的时候几乎打入冷宫,整理方法同上。
本人也不是正规学院派,纯是自己瞎研究…只能分享几点经验:
1、严格做好分类,参考书、相关书籍、引用资料,分开放置。
2、做好书签,书签,以及书签。
3、需要的引文,以及重要参考文献,建议扫描之后存在专门的文件夹里。一定要整页扫描,标注好书名、页码。
4、资料不怕多,越多越好。脏、旧都无所谓,反正也不是用来收藏的,能买二手书就买二手书,带笔记的也很好,能用电子版就用电子版。
整理书的经验大致就是这些吧……
实用、方便优先
尽量整齐、美观
善于利用各种空间
选书经验——到底什么样的书才值得收藏。
好大的题目……慢慢补充……
先推荐一些出版社吧,排名基本不太分先后……
由于从小接触上一代(50后?60后?)出版人,备受出版界的叔叔阿姨照顾,以下评价,掺入了许多个人感情。
另外,由于人和人的口味、爱好、关注点均有不同,因此,对于出版社的看法也是大相径庭,见仁见智吧~~
出版社
1、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人文、社科类学术书为主,也搞过金庸、蔡志忠一类畅销经典,紧跟文化潮流,时不时地出好书。我是三联书店的后裔,必须将它排第一。
2、商务印书馆:学术类,最著名的就是汉译名著。
3、中华书局:古籍类。
4、人民文学:虽然我不看,但是总要排上它,文学类。
5、世纪出版集团:原上海N家大社合并的,各类书都有吧,整体水平OK。
6、广西师大贝贝特:后起之秀,近年来,N家贝贝特一起发力,尤其北京贝贝特搞的理想国,社科类,文艺类,都有好书。
7、山东画报:图册类。以前不少好书,后来也……
8、北大、清华、复旦、人大等高校出版社:不少经典专业教材什么的。
9、西泠印社:金石、书法、古籍等等。
10、外研社、外教社:语言、外语类。
还有百花文艺、凤凰,世界图书,新星,海豚,中信,岳麓等等等等…
总之,多关注一些大出版社,总能发现好书。
淘旧书更是如此,过去没那么多书商,就大出版社才靠谱。
版本
相信这里有很多藏书人比在下更懂书籍的版本,不过,肯定还有很多朋友不太了解,因此本人还是献丑谈谈吧……古籍善本就不谈了。
自古以来,所谓“藏书”,实际上藏的重点不在于“书”,而在于“版本”。
例如,同样是《黄帝内经》,有唐本、宋本、天一阁本、文渊阁本、武英殿本等等等等,各个版本各有特色。
评判一个藏书家的功绩,不在于其藏书数量多少,而在于其藏书的质量,即藏书的版本好。
现代书籍亦然,尽管都是印刷厂批量印刷的,但版本之间还是差距很大的。
版本,即Edition,是指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修订、印刷、翻译等等,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本子。
版本概念涉及面很广,包括:作者,选题(或者说内容),校对,出版社,开本,版次,译者(假如有),编辑,美工,排版,印刷,装帧等等等等……
分条目慢慢整理吧……随后慢慢补充:
1、最基本的:错字少,排版舒服,字体大小合适。正版书不一定没错字哦。
2、出版社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大出版社的图书品质是基本稳定的。小出版社有时候会把书号弄出去乱搞,或者一些人为了评职称、搞宣传什么的乱出书,一定要注意分辨……
3、一版一印,即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对阅读来说并不是特别重要,但对一些极端藏书家来说,一定要追求一版一印。
4、译者。选择外文译著一定要关注译者!比如《源氏物语》,可能丰子恺的译本就比较好。
5、开本。开本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书看着舒服不舒服。设想一下,假如National Geographic国家地理杂志是小32开的,吐血不吐血?!假如西游记连环画做成大16开的,囧不囧?!这是我编造的极端例子,但是确实有很多书的开本设计很脑残,具体就不指名道姓了……
6、插图。不要以为随便塞几个相关图片进去就是插图了……插图的数量、位置、大小、清晰度、内容切合度以及是否偏色等等,都将影响书籍的阅读感受和实用性。
7、插画亦然,可以为书籍增色不少。
8、评注本。古籍常有评注本和白话文本,固然有精品,但是,若没有一定的基础,恐怕会被一些错误注解所误导,不建议选择现代评注本和白话文本。当然,古代的名家集注本,也并非都靠谱。
9、换汤不换药版本。什么全新版、重编版、精编版、彩色版等等等等,大多是换汤不换药,建议收藏一个经典版本足矣。
10、修订版。大部分书籍存一个经典版本即可,但是,有些书籍,尤其是科学类专业书籍和教材、百科全书、辞典等等,一定要选择最新的修订版。固守经典与紧跟前沿并不冲突。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建议真正想要藏书的人,可以考虑贴着墙打一套专门的书架。
提几点打书架注意事项吧:
1、建议书架高2米以上,宽1米以下。如果是定在墙上的,可以到顶。不要太宽,每一层放书的隔板越宽,需要的承重能力就越高,一旦压断了……你懂的……
2、书架每一层的高度一定不要统一。最大的格子在最底下,放一些大开本的书,这样可以压住重心以防书架倾倒。最顶上的格子也可以是大的,但绝不能是最小的,否则,书架2米以上的话,你抬着头根本看不清小书的书名。每一层的一般高度在30cm左右,能放下绝大部分32开的书,大格子45cm左右。
3、每一层的深度可以在50cm左右,既保证了书架稳定不会倒,又可以前后摆放两排32开的书,书店一般会这样放点库存书(各位,逛书店的时候想要外观新一点的书,就去后面掏一下吧……)。放一排大书的话,前面还能放点杂物(当然这不是个好习惯……显得比较乱……但是真的很节约空间)。
4、一般书架都是木头的,一定要厚,结实!厚、结实!铁书架很好用,但是不好看。
当然,一般的家庭不可能弄那么多书架,那么,就一定要学会合理利用空间,任何地方都可以用来存书,包括卫生间。几个tips:
1、都知道书立吧,多买点,可以把书卡在窗台上啊,写字台边啊,电脑屏幕后面啊,任何平坦的台子都可以。
2、把书躺着摞起来是最节省空间的,但是,不好取用也不美观,不建议这样放。虽然我经常这样放… 旧杂志可以这样摞。
3、箱子。纸箱子、木头箱子,厚、结实!最好别用塑料箱子。常年不需要用的书,统统丢进箱子里。用纸记下书名,放在书的最上面,或者贴在箱子外面。
4、现在的家具多种多样,可以自己开发一下拿来放书。墙上的悬空书架啊,带小书架的茶几,等等等等……
5、书架比较占空间,家具挡在书架前其实也无妨,像我一样,把不重要、几乎不看的书挡起来就可以了。反正,你看,或不看,它就在那里。
防潮、防虫、防水,这些不用说了吧,还需要注意,防火!!防火!!防火!!
1、书架旁边千万不要走电线,建议不要用带灯的书架。凡事总有个万一。
2、书架不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要放在阳光能晒到的地方。海风潮,容易发霉。阳光晒,如果极干燥,有着火危险,不干燥,长期晒也会掉色,卷边。
3、不要在书房抽烟。一是为了防火,再一个,书会吸味的,除非你想让你的书沾满烟味……这里扯句题外话,普洱茶存在书房就很好。
4、干粉灭火器。谁能保证永远不失火?失火了用水浇?我家常备三个灭火器。建议一个书房一个。
电子书的选择和整理
慢慢补充吧……
借 @墨寒 的提醒,先谈一谈电子书和纸本书的取舍。
个人认为,纯粹为了通读、研究、参考书的话,电子书是不二选择。
原因很简单:高效。
随身携带查阅,关键段落可以加书签或截图保存,便于检索有效内容,节省桌面空间等等等等……
本人刚刚完成一本书籍的创作,偏研究向,电脑接双屏幕,左边屏幕开一个word写作,再开一个电子书窗口,右边屏幕开两个PDF窗口,桌上还有两本纸本书,纸本书里的书签乱七八糟,电脑里还有一堆截图和参考文档。如果全都使用纸本书和打印文件……恐怕会乱作一团,简直不敢想象……我由衷地佩服老一代泡图书馆做研究的学者!
随着电子阅读器的发展,人们阅读电子书的体验一定会越来越好。但是,电子书至今仍然无法替代纸本书的一种功能,就是“翻翻看”。
比如我手边有一本纸本的《马未都说》,都是一篇篇的小文章,我拿起来,随便翻开一节,就可以看。电子书就不行了,我只能一页一页翻,或者跳页,感觉就不那么闲适随意了。但是,如果我想在这本书中搜寻和铜镜有关的内容,电子书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更典型的例子就是辞典。我手机里有电子版牛津《ODE》辞典和日语《大辞林》,检索非常方便,还有关联Link。但是,我相信很多人会跟我有一样的习惯,就是喜欢翻字典。电子辞典没法解决。
在此强烈建议,如果有IT界人士能看到的话,电子书是不是可以考虑加入“摇一摇"功能,摇一下,然后哗啦啦翻页,随机翻到某个章节的开头,或者辞典随机跳到某个词条。
现在,电子书还有一大问题,就是D版居多,粗制滥造,鲜有好版本。
个人认为电子书的好版本应该具有以下条件:
1、正版。最好是像AMAZON一样,能够做到每一本书跟作者三七分账,而不是国内现在普遍的买断电子版权,作者获得不了太多利益。只有支持、保护创作者,才会有好作品出现。
2、编目完整、清晰。目录精确到小章节最好。
3、版式舒服。页眉页脚什么的有则更好,没有也无妨,主要是排版合理。
4、引用、注解齐全。引文清晰,最好有link,注解最好有单独的弹出框。这是未来的技术发展问题了……
5、图片完整、清晰。多数电子书都输在图片上。所以,图片类电子书,一时半会儿很难取代纸本书的地位。
6、错别字少,特殊符号齐全,没有内容缺失等等。
我相信,总有一天,各种书籍(包括古籍)都会向上述趋势发展出正版或者公版电子书。
正版电子书的制作和推广,不单单是出版社和电商的问题,应当将其视为一种社会公共服务,期待政府、院校、研究所能够参与其中。至少,希望政府能完善法律法规来监管吧。
很多人在使用D版电子书,我也是。我相信这其中很多是无奈之举,有些书既买不到纸本,又没有正版的电子版,我国的图书馆又不那么开放,情何以堪!
这里提倡一下,如果您要读的书有正版电子书,如果您买得起,希望您购买正版,正版电子书的发展,需要我们每一个公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