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星为什么被降级?
问题一:冥王星为什么被降级了 06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给大行星下了个定义,除了绕太阳运行和是球体之外,还要能清理公转轨道上的其它天体,冥王星不符合第三个要求,它的轨道周围有很多乱七八糟的小行星,所以就被降级了
问题二:冥王星被降级离开行星行列的原因是什么?? 不符合新定义。第三条,因为旁边还有一颗小一半的天体。跟海王星没关系。
1。质量达到克服刚力足以呈圆形。
2。围绕太阳运转
3。扫清轨道旁边的小物体。
这版的定义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四颗气体行星旁都有由小天体组成的光环,那他们也不符合第三条?还有,卡隆并不小,他和冥王星可以算作一对啊?将近一半的科学家都反对这个定义。所以以后还需完善。
另:楼上需要注意。这里要区分一下定义,现在没有大行星了,只有行星和小行星之分。冥王星归为矮行星,实际上就是从行星被开到小行星去了。矮行星不是行星。而且现在也没有八大行星这一说,应该说成八颗行星。
问题三:冥王星为什么会被降为矮行星 降级原因:行星定义发生变化
“行星”这个说法起源于希腊语,原意指太阳系中的“漫游者”。近千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是太阳系中的标准行星。19世纪后,天文学家陆续发现了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使太阳系的“行星”变成了9颗。此后,“九大行星”成为家喻户晓的说法。
不过,新的天文发现不断使“九大行星”的传统观念受到质疑。天文学家先后发现冥王星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的一些不同之处。冥王星所处的轨道在海王星之外,属于太阳系外围的柯伊伯带,这个区域一直是太阳系小行星和彗星诞生的地方。20世纪90年代以来,天文学家发现柯伊伯带有更多围绕太阳运行的大天体。比如,美国天文学家布朗发现的“2003UB313”,就是一个直径和质量都超过冥王星的天体。
布朗等人的发现使传统行星定义遭遇巨大挑战。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通过的新行星定义,意在弥合传统的行星概念与新发现的差距。
大会通过的决议规定,“行星”指的是围绕太阳运转、自身引力足以克服其刚体力而使天体呈圆球状、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其他物体的天体。在太阳系传统的“九大行星”中,只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符合这些要求。冥王星由于其轨道与海王星的轨道相交,不符合新的行星定义,因此被自动降级为“矮行星”。
矮行星是2006年8月24日国际天文联会重新对太阳系内天体分类后新增加的一组独立天体分类,它的定义仅适用于太阳系内。简单来说,矮行星是一种介乎于行星与太阳系小天体这两类之间的太阳系天体,但会议后天文学家对此类天体定义仍然存在争论。
第26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对矮行星的定义如下:围绕太阳公转的天体;有足够大的质量,能够依靠自身的重力作用,通过流体静力学平衡,使自身形状呈现近似球形;该天体在公转区域中不具备支配性的作用,受轨道上相邻天体的干扰,不能清空在近似轨道上的小天体;该天体不是某个行星的卫星或其他非恒星天体。
在确定了这个定义之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三颗已知的天体划入矮行星之中,它们是:冥王星、原本登记为1号小行星的谷神星和原名齐娜的一颗柯伊伯带小行星,这颗原本编号为2003 UB313的小行星也正式被命名为希腊神话中引起纷争的女神厄里斯,中文译名为阋神星。国际天文学大会未来还会把外海王星天体、小行星带和柯伊伯带的一些符合矮行星定义的太阳系天体划入矮行星之列。矮行星与行星定义的不同之处,只在于矮行星未能清除在轨道上相邻的小天体,冥王星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从行星变为矮行星――因为它未能清除柯伊伯带上邻近的小天体。
2006年9月7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又赋予了另外两颗矮行星小行星编号和重新命名。这两颗矮行星都是柯伊伯带天体,其中一颗由于发现于复活节后不久,因此用复活节岛拉帕努伊族原住民神话中的人类创造者与生殖之神“马奇马奇”为其命名,中文译名为鸟神星;另一颗则是以夏威夷生育和丰饶女神的名字“荷米亚”命名,中文译名为妊神星。
此外,由于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对“双行星系统”做出定义,因此原本被认为是冥王星卫星的卡戎虽然一度被提议列入矮行星之列,但到目前为止它仍然只能被当作是一颗“卫星”。此外灶神星、智神星、健神星以及目前观测到的距离太阳最远的海王星外天体赛德娜,将来都有可能通过进一步的观测证实其符合矮行星定义而成为矮行星家族的一员。
冥王星为什么降级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太阳系只剩八大行星
今天晚上9点20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5号决议,部分通过新的行星定义,冥王星被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而将其列入“矮行星”。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放弃将冥王星之外的太阳系八大行星称为“经典行星”的说法,从而确认太阳系只有8颗行星,冥王星被降级为入“矮行星”。此前盛传的第一种方案中提出了太阳系另外增加3颗二级行星的计划流产。
数十年来,科学家普遍认为太阳系有九大行星,但随着一颗比冥王星更大、更远的天体的发现,使得冥王星大行星地位的争论愈演愈烈。一是由于其发现的过程是基于一个错误的理论;二是由于当初将其质量估算错了,误将其纳入到了大行星的行列。因此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是否要给冥王星“正名”成为了大会的焦点,为此,天文学家给出了各种方案。
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发现冥王星,当时错估了冥王星的质量,以为冥王星比地球还大,所以命名为大行星。然而,经过近30年的进一步观测,发现它的直径只有2300公里,比月球还要小,等到冥王星的大小被确认,“冥王星是大行星”早已被写入教科书,以后也就将错就错了。
冥王星是目前太阳系中最远的行星,其轨道最扁。冥王星的质量远比其他行星小,甚至在卫星世界中它也只能排在第七、第八位左右。冥王星的表面温度很低,因而它上面绝大多数物质只能是固态或液态。
行星定义委员会最初提出的方案,在确定金星、土星、木星、水星、地球、火星、天王星、海王星为经典行星之外,将冥王星降格为二级行星,同时增加谷神星、卡戎星和2003UB313为二级行星。
冥王星被排除九大行星的行列是因为什么
因为冥王星的运行轨道不在黄道平面内,与黄道平面形成17°倾斜角,由于它的轨道与其他八大行星轨道不一样,因此被踢出了行星行列。
冥王星是柯伊伯带中的矮行星。冥王星是被发现的第一颗柯伊伯带天体,第一颗类冥天体,是太阳系内已知体积最大、质量第二大的矮行星。
1930年,克莱德·汤博发现冥王星,并将其视为第九大行星。1992年后在柯伊伯带发现的一些质量与冥王星相若的天体开始挑战其行星地位。2005年发现的阋神星质量甚至比冥王星质量多出27%,国际天文联合会(IAU)因此在2006年正式定义行星概念,将冥王星排除出行星行列,重新划为矮行星。
为什么将冥王星排除在行星行列之外?
因为冥王星的运行轨道不在黄道平面,而且和黄道平面形成了倾斜角,和九大行星中的其他行星轨道不同。1、首先是,天文学家发现了冥王星与太阳系其他行星的一些不同之处,冥王星所处的轨道在海王星之外,属于太阳系外围的柯伊伯带,这个区域一直是太阳系小行星和彗星诞生的地方。而且上世纪90年代初,天文学家观测发现,在柯伊伯带,生活着成百上千颗直径100千米以上的天体,如果冥王星属于行星,那么,这些成百上千颗柯伊伯带天体也应该算是行星。2、根据国际天文联合会对行星的定义可知,行星必须是围绕恒星公转,是近似圆形,且具有足够的引力。而1978年,当冥卫一卡戎被发现后,科学家们通过冥王星和卡戎之间的引力,才第一次正确测算出冥王星的质量,最后证明冥王星的质量仅为地球的0.24%,并且冥王星的轨道是扁椭圆形,与太阳系黄道面有17度倾角,当冥王星运行至近日点,它其实已经进入了海王星的公转轨道内。因此,冥王星就被踢出了行星行列,降级为矮行星。冥王星简介:冥王星是柯伊伯带中的矮行星。冥王星是被发现的第一颗柯伊伯带天体,第一颗类冥天体,是太阳系内已知体积最大、质量第二大的矮行星。在直接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中,冥王星体积排名第9,质量排名第10。冥王星是体积最大的外海王星天体,其质量仅次于位于离散盘中的阋神星。与其他柯伊伯带天体一样,冥王星主要由岩石和冰组成,质量相对较小,仅有月球质量的1/6、月球体积的1/3。冥王星的轨道离心率及倾角皆较高,近日点为30天文单位(44亿千米),远日点为49天文单位(74亿千米)。冥王星会周期性进入海王星轨道内侧,但因与海王星的轨道共振而不会碰撞。按平均距离计算,太阳光需要5.5小时才能到达冥王星。1930年,克莱德·汤博发现冥王星,并将其视为第九大行星。1992年后在柯伊伯带发现的一些质量与冥王星相若的天体开始挑战其行星地位。2005年发现的阋神星质量甚至比冥王星质量多出27%,国际天文联合会(IAU)因此在2006年正式定义行星概念,将冥王星排除出行星行列,重新划为矮行星。冥王星有五个已知的卫星,轨道由内到外为:冥卫一(最大的卫星,直径略大于Pluto的一半)、冥卫五、冥卫二、冥卫四、冥卫三。冥王星和冥卫一的质心不在其中任何一个天体之内,被非正式看做双矮行星系统。2015年7月14日,美国宇航局发射的新视野号探测器飞掠冥王星系统,并进行了详细的测量和观测,成为人类首颗造访冥王星的探测器。 其余八大行星:浩瀚的宇宙中,运动中的天体会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由低到高是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可观测宇宙。其中太阳系是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等构成。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在2006年提出的行星定义是,有绕太阳旋转的轨道;有足够的质量使自身的引力超过物质的刚体力,使自身达到流体静力学平衡形态(近乎圆形);在它的轨道附近有明显的“邻居”。目前,太阳系中已知符合行星标准的有八颗,按与太阳距离由近到远分别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八大行星自转方向多数也和公转方向一致。只有金星和天王星两个例外。金星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相反。而天王星则是在轨道上“横滚”的。行星表面积:1、水星7480万平方公里。2、金星4亿6千万平方公里。3、地球5.11亿平方公里。4、火星1亿4千万平方公里。5、木星614.19亿平方公里。6、土星457.15亿平方公里。7、天王星81.16亿平方公里。8、海王星76.93亿平方公里。 水星:(Mercury)是太阳系八大行星最内侧也是最小的一颗行星,也是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中国称为辰星,有着八大行星中最大的轨道偏心率。它每87.968个地球日绕行太阳一周,而每公转2.01周同时也自转3圈。水星是一颗类地行星,由于其非常靠近太阳,所以只会出现在凌晨成为辰星,或是黄昏出现作为昏星。除非有日食,否则在阳光的照耀下通常是看不见水星的。金星:(Venus)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是第二颗,距离太阳0.725天文单位。它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火星有时候会更近)。中国古代称之为长庚、启明、太白或太白金星,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特。公转周期是224.71地球日。夜空中亮度仅次于月球,排第二,金星要在日出稍前或者日落稍后才能达到亮度最大。它清晨出现在东方天空,被称为“启明”;傍晚处于天空的西侧,被称为“长庚”。地球:(Earth),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距离太阳1.5亿公里。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时围绕太阳公转。现有40~46亿岁,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二者组成一个天体系统地月系统。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为40076千米的不规则的椭圆球体。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其中71%海洋,29%陆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蓝色。火星:(Mars)是是太阳系由内往外数的第四颗行星,属于类地行星,直径约为地球的53%,质量为地球的11%。自转轴倾角、自转周期均与地球相近,公转一周约为地球公转时间的两倍。橘红色外表是地表的赤铁矿(氧化铁)。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砾石遍布且没有稳定的液态水体。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既稀薄又寒冷,沙尘悬浮其中,每年常有尘暴发生。火星两极皆有水冰与干冰组成的极冠会随着季节消长。土星:(英文Saturn)体积则仅次于木星,古代中国亦称之镇星或填星。土星主要由氢组成,还有少量的氦与微量元素,内部的核心包括岩石和冰,外围由数层金属氢和气体包裹着。最外层的大气层在外观上通常情况下都是平淡的,虽然有时会有长时间存在的特征出现。土星的风速高达1800公里/时,明显的比木星上的风速快。土星有一个显著的行星环,主要的成分是冰的微粒和较少数的岩石残骸以及尘土。木星:(Jupiter)是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自转最快的行星,从内向外的第五颗行星。它的质量为太阳的千分之一,是太阳系中其它七大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木星与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皆属气体行星,因此四者又合称类木行星(木星和土星合称气态巨行星)。木星是一个气态巨行星,主要由氢组成,其次为氦,占总质量的25%,占所有太阳系行星的70%,岩核则含有其他较重的元素。天王星:(Uranus)其体积在太阳系中排名第三,质量排名第四,几乎横躺着围绕太阳公转。天王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氢、氦和甲烷。据推测,内部可能含有丰富的重元素。地幔由甲烷和氨的冰组成,可能含有水。内核由冰和岩石组成。天王星是太阳系内大气层最冷的行星,最低温度只有49K(-224℃)。天王星的英文名称Uranus来自古希腊神话中的天空之神乌拉诺斯,是克洛诺斯的父亲,宙斯的祖父。海王星:(Neptune)直径第四大行星,质量第三大行星。由于它那荧荧的淡蓝色光,所以西方人用罗马神话中的海神——尼普顿(Neptune)”的名字来称呼它。海王星在直径和体积上小于天王星,但质量却大于天王星,大约是地球的17倍,而它的姊妹行星天王星因密度较低,质量大约是地球的14倍。海王星的大气层以氢和氦为主,还有微量的甲烷,大气层中的甲烷,是使行星呈现蓝色的原因之一,海王星有着太阳系最强烈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