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伏旱

时间:2024-11-21 02:08:32 编辑:阿旭

中国南方伏旱天气出现的原因

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梅雨静止锋已于7月上旬推移到黄河中下游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日照长,太阳辐射很强,气温高,蒸发旺盛。农作物生长也快,农田需水量很大。但由于气团单一,除局部地区的雷阵雨外,无大片雨区,普遍出现干旱酷暑天气,故叫“伏旱”。这一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午后气温一般达33~35℃,个别地方有高达43~45℃的高温记录。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且少台风活动时,容易出现严重干旱,降水量显著少于多年平均值的现象。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伏天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起,大约在每年7月12日之后的10天里。)扩展资料防御措施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做好防御干旱的应急和救灾工作;2、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启动远距离调水等应急供水方案,采取提外水、打深井、车载送水等多种手段,确保城乡居民生活和牲畜饮水;3、限时或者限量供应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缩小或者阶段性停止农业灌溉供水;4、严禁非生产性高耗水及服务业用水,暂停排放工业污水;5、气象部门适时加大人工增雨作业力度。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伏旱

伏旱天气形成的原因

7月上旬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太阳辐射很强,气温高,蒸发旺盛。由于气团单一,除局部地区的雷阵雨外,没有大片雨区,因此出现伏早。伏旱天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作物上,因为在这段时间春播的农作物正好是处于抽穗、扬花以及灌浆的时期,对于水的需求量比较大。但由于气团单一,除局部地区的雷阵雨外,无大片雨区,普遍出现干早酷暑天气,故叫“状里”。这一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午后气温一般达33~35℃,个别地方有高达43-~45℃的高温记录。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伏旱的特点是太阳辐射强烈,温度高、湿度小、蒸发和蒸腾量大,成为一年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中国长江流域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晴热少雨,伏早的发生比较频繁,高达50%。其他地区有些年份也出现伏(夏)旱。

长江中下游伏旱的成因

伏旱是盛夏时期的干旱。它是我国南方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气候现象。梅雨季节过后,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候炎热降水较少,如果台风等活动较少的话,蒸发量会大于降水量,形成伏旱。



伏旱主要发生在中国长江流域及江南地区特别是湖北、湖南、江西、江苏、安徽等省。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且少台风活动时,容易出现严重干旱,降水量显著少于多年平均值的现象。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伏天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起,大约在每年7月12日之后的10天里。)

随着气温的升高,陆地气压降低,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气压(夏威夷高压)逐渐西移,正常年份在7月中旬-8月中旬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副热带高气压(夏威夷高压)控制下,下沉气流十分强盛,长江中下游地区难以形成降水,7、8月又多晴朗天气,气温高,蒸发旺盛,形成盛夏伏旱。所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盛夏伏旱形成的天气系统是:副热带高气压(夏威夷高压)或反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