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爱的理论

时间:2024-11-21 13:00:42 编辑:阿旭

《爱的艺术》摘录5

第二章 爱的理论


爱是一种活动,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它是“永恒的”,而不是“堕入情网”。用最通俗的方式可以把爱的积极性表述为: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有些人在牺牲意义上将“给予”视为一种美德。他们感到,正因为“给予”是痛苦的,他们才应该“给予”。在他们看来,“给予”的美德正在于这种接受牺牲的行为。对他们来说,“给予”比接受好。这一准则意味着承受剥夺之苦比享受欢乐好。


对于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人来说,“给予”是完全不同的意思。“给予”是潜力的最高表现。正是在“给予”行为中,我体会到自己的强大、富有、能干。这种增强的生命力和潜力的体验使我倍感快乐。我感到自己精力充沛、勇于奉献、充满活力,因此也欢欣愉悦。


“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这并不是因为“给予”是丧失、舍弃,而是因为我存在的价值正在于给予的行为。


“给予”的行为在她那里第二次发生,不是她作为爱人的功能,而是作为母亲的功能。她自动地“给予”体内成长着的孩子,把她的乳汁和全部温暖给予胎儿。而假如不给予这些,她将是痛苦的。


从心理学角度讲,担心损失某样东西而焦虑不安的守财奴——不管他拥有多少财产,都是穷困的、贫乏的。谁能自动“给予”,谁便富有,他体验到自己是一个能够“给予”别人帮助的人。


贫困是如此卑劣,它不仅使穷人遭受痛苦,而且还剥夺了穷人“给予”的乐趣。


最重要的奉献领域不是物质财富领域,而是特殊的人的领域。一个人奉献给另一个人的是什么?他奉献自身,奉献他宝贵之物,奉献他的生命。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为他人牺牲生命,而是意味着他把自身有活力的东西给予他人,他给他人以快乐、兴趣、理解、知识、幽默、伤感——把他自身的一切充满活力的东西表现出来并具体化。因而,献出生命的过程,使他充实了另一个人,他通过增强自己的活力感而提高了他人的活力感。他不是为了接受而“给予”,“给予”本身是一种高雅的乐趣。


在真正的“给予”之中,他必须接受回送给他的东西。因此“给予”隐含着使另一个人也成为献出者。他们共享已经复活的精神的乐趣。在“给予”行为中产生了某些事物,而两个当事者都因这是他俩创造的生活而感到欣慰。特别是对于爱来说,这就意味着:爱是创造爱的能力,无爱则不能创造爱。


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等等。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你同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关系,都必须是你的现实的个人生活的、与你的意志的对象相符合的特定表现。如果你在恋爱,但是没有引起对方的反应,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引起对方的爱,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么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的。”


几乎没有必要强调这一事实:作为“给予”行为的爱之能力,取决于那个人个性的发展。爱以达到突出的创造性的倾向作为先决条件。在这种倾向中,人便克服了依赖性和自诩无所不能的自恋妄想症,摒弃了剥削他人和守财之欲望,从而产生了对他本人能力的自信心和依靠自身能力达到自己目标的勇气。如果谁缺乏这些品质,那么谁便害怕奉献自己——因而也害怕爱。

在给予的因素之外,爱的主动特性明显地表现在这样的事实中,即所有形式的爱常常包含着共同的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爱蕴含着关心,这在母亲对孩子的爱中最为明显。如果我们看见母亲缺乏对婴儿的关心,如果她不注意喂他,给他洗澡,使他身体舒服,那么就没有任何人相信她的爱,她也不会真诚地打动我们。


作为“给予”行为的爱之能力,取决于那个人个性的发展。


《爱的艺术》摘录1

本书想要表明,爱并不是一种任何人都能够轻易沉迷其中的感情,不管你达到的成熟程度如何。

本书目的在于使读者确信:除了努力积极发展你的全部个性,使之形成一种创造性人格倾向外,一切爱的尝试都一定是要失败的;没有爱自己邻人的能力,没有真诚的谦恭、勇气、忠诚、自制,就不可能得到满意的个人的爱。

一无所知的人儿也就一无所爱,什么都不做的人儿也就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儿是没有价值的。懂得事理的人儿也懂得爱、观察和发现……对事物本质了解得越多,也就越钟爱……设想所有水果与草莓同时成熟的人儿,对葡萄一无所 知。

爱是一门艺术吗?回答是肯定的。因此,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而不愿当成爱的问题,即不愿当成一个爱的能力问题。对他们来说,爱就是如何被爱、如何惹人爱。

那些使自己可爱的方法许多是与使自己成功地“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的方法相同的。

实际上,就我们的文化而言,大多数人所谓可爱,不过意味着适于大众的爱慕和性吸引力的融合。

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才能的问题。人们认为爱是简单的,困难的是寻找正确的爱的对象,或者被爱。

“吸引力”通常意味着在人格市场上被人爱慕和供不应求。需特别指出的是,一个人具有吸引力的气质,取决于那个时代在体魄上和精神上的风尚

爱的意识常常只是作为他们自身交换能力范围内的人类商品而已。人们力图做一个交易:从社会价值基点来看,这个对象应是值得要的,而且同时就我的公开和隐秘的财产和潜能而论,对象也应该想要我。

在一种交易盛行和奉物质财富为首要价值的文化中,人类爱的关系遵循统治商品交换和劳动力市场的相同的规律,这是毫不奇怪的。

把最初坠入情网的经历与爱的“久恒”(或用我们能够使用的较好的语言说:爱的“永恒”)之间的区别混淆了。

认为没有什么比爱更简单的这种态度,尽管被相反的证据所淹没,却仍然是流行的观点。在这里,几乎没有什么活动像爱这样以极大的希望和期待开始,却以有规律的失败而告终。

对爱来说,只有一条克服失败的恰当途径——找出失败的原因,并着手探索爱的真谛

第一步就是明确爱是一门艺术,正像生活是一门艺术一样。

学习任何一种艺术的过程都能够适当地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精通那门艺术的理论,另一方面熟悉那门艺术的实践。

只有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把我们的理论知识成果和我们的实践成果融为一体,即变为我的直觉——这是任何一门艺术的要素——之后,我在技艺上才变得精湛起来。

为驾驭任何一门艺术,第三点也是必需的要素,即要使艺术精湛必须始终极其关心这一问题,在我的心中必须是:没有什么比此艺术更重要的事情。

尽管他们明显地失败,尽管他们对爱如饥似渴,却又认为几乎每一件事都比爱重要:成就、名望、金钱、权力——几乎人们的所有精力都用来研究如何实现这些目标,难怪没有谁来学习爱的艺术。


  • 上一篇:微风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