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寒山问拾得

时间:2024-11-23 01:42:49 编辑:阿旭

《寒山问拾得》出自哪里?

出自《古尊宿语录》,中国南宋时期禅僧赜藏主编集。节选原文: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译文:寒山问拾得:“如果世间有人无端的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厌恶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拾得回答说:“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扩展资料《古尊宿语录》是晚唐五代至南宋初期禅宗的一部重要语录汇编。“尊宿”,谓受人尊敬的前辈,与“长老”、“大德”义同。书中汇编了自中唐至南宋前期南岳怀让一系(惠能门下两大法系之一)几十家“尊宿”的语录,故名。此书全部照录各家语录,并附有《行状》、《塔记》等,多为《景德传灯录》所不载,对于研究怀让一系的思想和“宗风”特点,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书四十八卷,收集了上自南岳怀让,下至南岳下十六世佛照德光,共三十七家禅师的言行,其中青原一系有五家,南岳一系有三十二家。而南岳一系中收录得最多的是临济宗,这一情况说明了临济宗在当时独盛的地位,以及人们对临济禅的重视程度。古尊宿语录收录的禅师人数不及五灯会元收录得多,但对禅师的言行记述则比较详尽,有行迹、拈古、偈颂、奏文、与帝王的对答等,弥补了其它灯录之不足。通过古尊宿语录,不仅可以把握禅宗盛期之梗概,亦可观禅宗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全貌。它是研究禅宗特别是禅宗盛期必不可少的思想资料。关于古尊宿语录的刊行过程,据已知文献记载,至少进行过两次修订增补。其一,赜藏主编的古尊宿语只有二十二家,而云门、真净、佛眼、佛照几家,是觉心居士捐资重刻时新增加的。其二,古尊宿语录入明版大藏经时,净戒所作的“校刊记”记载,这次入藏,在原古尊宿语的基础上进行了刊补校订是无疑的,但没有说明根据的哪种版本,增补了多少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寒山问拾得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寒山拾得

寒山问拾得原文是什么?

寒山问拾得原文如下: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且听我念偈曰: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厦芝,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世人爱荣华,我却不待见;名利总成空,我心无足厌;堆金积如山,难买无常限。子贡他能言,周公有神算,孔明大智谋,樊哙救主难,韩信功劳大,临死只一剑。古今多少人,哪个活几千?这个逞英雄,那个做好汉,看看两鬓白,年年容颜变。日月穿梭织,光阴如射箭,不久病来侵,低头暗嗟叹。自想年少时,不把修行办,得病想回头,阎王无转限,三寸气断了,那时哪个辨?也不论是非,也不把家辨,也不争人我,也不做好汉;骂着也不言,问着如哑汉,打着也不理,推着浑身转,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脸面,儿女哭啼啼,再也不得见。好个争名利,须把荒郊伴。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淡,劝君即回头,单把修行干。做个大丈夫,一刀截两求巩循断,跳出红火坑,做个清凉汉,悟得长生理,日月为邻伴。林鹤泉:初次看到《寒山问拾得遥阀凳》,不是在寒山寺,而是在东山的一座小庙,叫作紫金庵,里面有一幅壁画,著名书画家亚明先生所作,上面画有寒山、拾得对面而立,一问一答。题词只有前面一段,后面的偈文没有抄录。寒山,又名寒山子,是唐代的隐士,同时也是一位诗僧,如果一巩篮询定要论及流派,他应该是属于天台宗,他与拾得、丰干合称国清“三贤”。背景稽首文殊,寒山之士;南无普贤,拾得定是。相传寒山为文殊菩萨化身,拾得为普贤菩萨化身。出处寒山问拾得是寒山和拾得的一段对话。传说,寒山和拾得原本是佛界的两位罗汉,在凡间化做两位苦行僧。一日,寒山受人侮辱,气愤至极。便有了与拾得下面的一段精彩对话。通俗易懂的意思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在这段对话中,寒山师父问得很好,拾得师父答得很妙。其实,拾得的回答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豁达、那种超然、那种大度、那种洒脱,也就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庄子所宣扬的“清净无为论”中的“少私寡欲,不去争斗”。很明显,这是一种救人的、寻求个人解脱的学说,而不是一种救世的学说。但对人的修行来说,“少私寡欲,不去争斗”的确能给人以极大的解脱。每个人身边总有些不快,这种不快很多是别人对你的嫉妒、诽谤、讽刺、攻击甚至迫害所造成的。怎样对待别人的恶为(或善意的恶为),怎样摆脱身边的这些烦恼,是我们经常为之头疼的事。于是,有的人明中争斗,结果争的头破血流、两败俱伤;有的人暗中生气,结果气的七窍出血,永世窝囊。“世间谤我,贱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种处世方法,既不明争,也不暗斗,而是不斗气也不生气,正起眼走自己的路,相信自己能笑到最后。之所以说这段对话影响了我的己定誉一生,是因为的确身边有一批这样的人,而我用“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的方法获得了胜利。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总有那么些人看你不顺眼,想着办法整你、治你、斗你。如果你把心思放在反抗上,那就正好中计了。我采取的方法是,面上事事过的去,暗中自己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以优异的工作学习成绩去“游戏”人间,“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远远的被我甩在身后。凡事要低调,要学会夹着尾巴做人,要先做好了再说。我给我自己制订的做人座右铭“少话少事少事”(少说大话、少做鲁莽事,就会不出大事),就是“再待几年,你且看他”的翻版。这种处世方法绝对不是消极的,我认为是防守式的进攻,是积极的。事物总是一分为蒸备臭懂二的。修身养性、完善自我,固然可取,但不闻世事、时时“清心寡欲”,抱着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生态度去生活,也颇是有些对己、对世太不负责任了。拾得师傅的回答,只是一种思想的反映,也仅仅是一个教育人要“修其身,完善其性”的美好愿望。它有着积极、善良的一面,但也有着不现实、颓废的缺陷。人都是生活在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而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现实的社会,既有它的美好、善良、真诚,也有它的丑恶、暴戾戒采碑道和虚伪。对于那些社会中坏的一面,我们又应该如何来对待呢?比如,对公共车上猖獗盗窃的小偷,对大街上行凶作恶的歹徒,用“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的方法对待肯定是不行的。对于阴暗的事物,对于伤人、伤俗的歪风,对于欺弱压小的暴虐,对于一手遮天的恶徒,“不抵抗政策”非但换不来安定,只能是让它们得寸进尺,越发肆无忌惮!于是乎,对话改为“只是引他,导他,教他,劝他,认他,肯定他,几个回合,度化他!”“寒山问拾得”的这段经典对话所以传世不衰,是因为它有睿智的哲理,因此就有无限的生命力。我想,能一分为二地把这段对话的精髓占为己有,以后做人时会更敞亮一些。赏析1、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2、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3、在这段对话中,寒山师父问得很好,拾得师父答得很妙。其实,拾得的回答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豁达、那种超然、那种大度、那种洒脱,也就是中国古代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庄子所宣扬的“清净无为论”中的“少私寡欲,不去争斗”。很明显,这是一种救人的、寻求个人解脱的学说,而不是一种救世的学说。4、但对人的修行来说,“少私寡欲,不去争斗”的确能给人以极大的解脱。每个人身边总有些不快,这种不快很多是别人对你的嫉妒、诽谤、讽刺、攻击甚至迫害所造成的。怎样对待别人的恶为(或善意的恶为),怎样摆脱身边的这些烦恼,是我们经常为之头疼的事。于是,有的人明中争斗,结果争的头破血流、两败俱伤;有的人暗中生气,结果气的七窍出血,永世窝囊。5、“世间谤我,贱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这种处世方法,既不明争,也不暗斗,而是不斗气也不生气,正起眼走自己的路,相信自己能笑到最后。

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如何处之乎,这句话的原文出自哪里?

出自寒山拾得忍耐歌。这个绝妙的问答,蕴含了面对人我是非的处世之道,因此虽经一千多年,至今仍然脍炙人口。原文:稽首文殊,寒山之士;南无普贤,拾得定是。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拓展资料:寒山与拾得两位大师是佛教史上著名的诗僧。寒山曾隐居在天台山寒岩,因名寒山,他的诗写得很美,但脾气却十分怪癖,常常跑到各寺庙中“望空噪骂”,和尚们都说他疯了,他便洒笑而去。曾在天台山国清寺当过厨僧,与寺中的拾得和尚相见如故,情同手足。拾得是个苦命人,刚出世便被父母遗弃,抛弃在荒郊,幸亏天台山的高僧丰干和尚化缘经过,慈悲为怀,将其带至寺中抚养,并起名“拾得”,在国清寺中将他受戒为僧。拾得受戒后,被派至厨房干杂活,当时寒山还没有到国清寺,但拾得常将一些余羹剩菜送给未入寺的寒山吃,他们真谓贫贱之交。国清寺的丰干和尚见他们如此要好,便让寒山进寺和拾得一起当国清寺的厨僧。自此后,他们朝夕相处,更加亲密无间。寒山和拾得在佛学、文学上的造诣都很深,他俩常一起吟诗作对,后人曾将他们的诗汇编成《寒山子集》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