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小学语文说课视频

时间:2024-11-23 18:37:19 编辑:阿旭

课文《我站在铁索桥上》

我站在铁索桥上,桥身在轻轻地摇晃。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滚着大渡河的白浪。英雄的红军,曾在这里强渡,高举着红旗,迎着火光。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啊!当年激烈战斗的楼房,如今成了孩子们的课堂;勇士们洒过鲜血的地方,满树的梨花正在开放。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轻轻地,轻轻地撒在这英雄的土地上。我站在铁索桥上,心潮汹涌激荡。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滚着大渡河的白浪。啊!在这英雄的土地上,我要高声歌唱!


小学六年级语文《我站在铁索桥上》精选教案范文

  《我站在铁索桥上》追忆了我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激烈战斗,歌颂了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追昔惜今。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小学 六年级语文 《我站在铁索桥上》精选教案 范文 ,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语文《我站在铁索桥上》精选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这就是驰名中外的泸定桥,也就是诗中写到的铁索桥。1935年5月,北上抗日的红军在泸定桥受到国民党军队的拦截,为了争取时间,他们冒死攀桥栏,踏铁索,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多年后,诗人顾工来到这里,心潮起伏,激动地写下了《我站在铁索桥上》这首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细细地体味诗人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   1、初读诗歌,做到正确、流利。   2、想想诗歌主要写了什么?每小节各写了什么内容?列出简单的提纲。   三、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一)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自由读课文,思考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画出相关 句子 ,批注自己的感受。   (二)小组交流   (三)全班汇报   学习第一节诗   1、师: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了什么?   (二郎山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   2、师:课件出示句子:“头上飘过二郎山的云雾,脚下滚着大渡河的白浪。”你能从诗句体会到什么呢?(铁索桥的惊险)   谁愿意读读这句话?(引导学生读出过铁索桥的惊险。)   出示资料:泸定桥横在大渡河上,离水面有好几丈高,是由13根铁链组成的:两边各有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铺上木 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当时连木板也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铁链。   3、师:齐读第一节。(师生齐读)   学习第二节诗   1、师:看着二郎山的云雾和大渡河的白浪。这时诗人想到了什么呢?(想到英雄的红军,曾在这里强渡。)   2、理解“强渡”的意思。   3、师:那红军在强渡泸定桥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呢?再读第2小节,找到相关的语句。(一根根铁索 密密的弹雨 敌人的火网 )   4、师:同学们,当时大渡河是我军北上的必经之路,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我军必须强行渡过泸定桥,才能顺利北上抗日。我们的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强渡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当时的情形吧!   出示飞夺泸定桥的图片资料及句子。(攀着、冒着、冲破等)   从这些词语当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具有英雄顽强,勇往直前的献身精神)   师:面对着天险,英雄的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奋勇强渡,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节诗呢,指名读。   男女生分读,   齐读第2小节。   1、师:在这次强渡中,红军战士不怕牺牲,冒死攀桥栏,踏铁索,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这场战役真可谓是“大渡桥横铁索寒,铁索桥上显威风。   出示: 飞渡大渡河   萧华   水湍急,山峭耸,雄关显,豺狼凶。   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   安顺场边孤舟勇,踩波踏流歼敌兵。   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   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   学习第三节诗   师:勇士们的抛头颅,洒热血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当年……   人民捧着美丽的鲜花,轻轻地,轻轻地撒在着英雄的土地上。   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祖国也不会忘记他们。带着敬意来读这一段。   学习第四节诗   1、师:站在铁索桥上,想到红军当年英勇奋勇的战斗情景,诗人的心情怎样呢?(心潮汹涌激荡)   2、你是怎样理解“汹涌激荡”   3、师:此时此刻,诗人的心潮汹涌激荡!他情不自禁地要高声歌唱。让我们满怀激情地和诗人一起高声歌唱吧!齐读第4节   诗人歌唱的是什么?   四、课堂检测   1、师:在这英雄的土地上,勇士们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人们的幸福生活,让我们怀着敬意背送自己喜欢的诗节。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先烈说些什么呢?拿起笔写下你心中的感动。   五、拓展资料:   1、师:长征胜利以后,毛泽东同志写了一篇的诗词《长征》来歌颂长征中英勇奋战的勇士们,我们一起怀着对红军战士的歌颂、赞美之情齐读这首诗。    小学六年级语文《我站在铁索桥上》精选教案范文二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和积累运用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的心灵在 故事 中得到熏陶、感染和净化。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和积累运用的能力。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更多的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 事迹 。   ★教学时间: 2课时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索桥的故事》,谁来 说说 你眼中的索桥有什么样的特点?   2.是啊!索桥是凶险的,今天,我们再来参观一座与我们新中国息息相关的、也是危险无比的桥——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二、预习探究:   预习提纲:   1.了解泸定桥的有关资料。   2. 俗话说:“睹物思人”,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合作交流:   1.铁索桥有关的资料   2.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曾以奇兵强夺泸定桥,红军遂过大渡河。毛泽东《长征》诗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之句。1950年以后曾多次维修,并建立陈列馆,展出大渡河铁索桥战斗史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板书课题,结合预习提纲,质疑解疑。   三、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配乐范读全诗,整体感知。   边听边思考: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   2.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   能读出体会吗?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2)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学习诗歌第四节)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   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   (3)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   3.重点指导品味诗歌的2小节。   (1)思考: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第2小节。   (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   (2)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指名说一说   播放录象:“飞夺泸定桥”的场景,追忆工农红军强渡大河的激烈战斗,体验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再细细体味诗句,划出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写出批注。   小组交流讨论   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利用课件出示,深入理解。“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   4.品读第3节诗   (1)自由读,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   (1) 指导朗读。   5.引导朗读全诗。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追昔惜今,表达了对先烈的缅怀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热爱。)   四、拓展延伸:   课后欣赏:   (本诗的歌曲演唱、毛泽东诗词《长征》、萧华的诗《飞渡大渡河》)   五、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搜集关于战争年代革命战争的诗歌,参加班级的诗歌朗诵会。   附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攀着 冒着 冲破   英雄的土地! 英雄的人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诗的韵味,练习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2.使学生感受 文章 的结构,学习作者把遗迹的过去和今天联系起来的写法。   ★教学重点:   练习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受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的写法。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我站在铁索桥上》歌曲,请学生欣赏。   这首歌曲中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你听后有何感受?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顾工的《我站在铁索桥上》。板书课题。   二、品读感悟:   师: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   1.站在铁索桥上,作者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桥身摇晃,头上云雾,脚下白浪”体会泸定桥的艰险与美丽。   2.过渡:看到这样的景象,作者想到了什么?   (1)学生读有关的诗句。   师: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提到了这次重要的战斗,其中的“大渡桥横铁索寒”就是描述了这次事关红军命运的关键战斗。   (3)作者为什么称红军战士为“英雄”?   ①学生可以联系自己查阅的资料中当时的危险的形势来谈。可以抓住课文中的“强渡,攀关着铁索,冒着弹雨,冲破火网”来谈。还可以从战斗结束红军仅仅付出了三人伤亡的代价就取得了这次重要战斗胜利来谈。   (4)小结。站在铁索桥上,作者想到了英勇的红军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5)练习有感情朗读。   过渡:今天,当年红军们战斗的地方变成了什么样子 ?让我们学习第三小节。   从哪些地方看出现在这里很美丽?   (对比的写法,战斗的楼房成学习的课堂;梨花开放,鲜花撒地上)   这样美好的环境,这样幸福的生活,是怎样来的?   (革命先辈为了让我们中国人挺直腰杆,不受欺侮而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吃草根……这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小结:想到这些,作者心潮汹涌激荡,“汹涌激荡”在这里什么意思?   三、朗读背诵:   1.练习有感情朗读.   2.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看谁背得快。   四、讨论写法:   1.这首诗歌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把遗迹的过去和今天联系起来。)   2.小练笔:   学习了《我站在铁索桥上》和《飞渡大渡河》等,面对眼前的幸福生活,你想对革命先烈说些什么?   先在小组内相互说说,然后写在练笔本上。   五、拓展欣赏:   再次播放《我站在铁索桥上》,欣赏。   六:课后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   2.有兴趣的同学,学唱《我站在铁索桥上》。   3.搜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诗歌,读读。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看到 想到 对比 抒情   桥身摇晃 红军强渡 楼房成课堂 心潮汹涌激荡   头上云雾 攀着铁索 梨花开放   脚下白浪 冲破火网 鲜花撒地上 高声歌唱    小学六年级语文《我站在铁索桥上》精选教案范文三   教学目标:   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词句,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和积累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的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和净化。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自读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分析课文的能力和积累运用的能力。   教学构想   全诗共四小节,内容简短,不宜作详细的分析讲解,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引导学生体会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以第二节为重点,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红军北上抗日飞夺泸定桥的事迹。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体会诗的韵味。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更多的了解飞夺泸定桥的事迹。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已经学过《索桥的故事》了,谁来说说你眼中的索桥有什么样的特点?   2、是啊!索桥是凶险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座与我们新中国息息相关的、也是危险无比的桥。   3、介绍铁索桥有关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霁虹桥与摩崖石刻是千年西南丝绸古道上不可多得的两颗璀璨的 文化 瑰宝,通过系统全面的考证和追述,揭示其悠久的历史面貌和浓厚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对地方历史研究还是当今文化产业打造都是有其积极和深远意义的。   据考证,该桥为云、贵、川、藏、陕5省区现存95座古铁索桥中、最完整、最古老的古桥,也是全国最宽大的3座铁索桥之一,比四川泸定桥宽一半,且早200多年;承载重量仅次于贵州的盘江桥,位居全国第二。世界美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博士在其主编的《中国科技史》中称为:“霁虹桥为世界现存的最古老的铁索桥。”   中国现存的古老铁索桥之一。又称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城西,跨越大渡河。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九月动工,次年四月完工。桥净跨100米,净宽 2.8米,桥面距枯水位14.5米。全桥共用铁索链13根,其中9根用作承重底索,上覆横纵木板作桥面,可通行人、畜;4根用作扶手,布置在桥面两侧。东西桥台用条石砌筑,高20余米,上建有桥亭,有清康熙题写的“泸定桥”匾额和泸定桥碑记。锚定坑设在桥台后,宽2米,长5米,深6米,竖直埋置生铁桩8 根,另有长4米、直径20厘米的锚桩1根,横卧在铁桩后面,13根铁链就系在锚桩上。大渡河铁索桥是四川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因在悬崖绝壁之间建修跨过急流的艰巨工程而闻名。;   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曾以奇兵强夺泸定桥,红军遂过大渡河。毛泽东《长征》诗有“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之句。1950年以后曾多次维修,并建立陈列馆,展出大渡河铁索桥战斗史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板书课题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1、配乐范读全诗,整体感知   边听边思考: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   2、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   能用自己的声音读出体会吗?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2)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学习诗歌第四节)   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   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   (3)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   3、重点指导品味诗歌的2小节。   (1)思考: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第2小节(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   (2)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指名说一说   播放录象:“飞夺泸定桥”的场景,追忆工农红军强渡大河的激烈战斗,体验红军英勇顽强、勇往直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再细细体味诗句,划出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写出批注。   小组交流讨论   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利用课件出示,深入理解。“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   4、品读第3节诗   (1)自由读,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观看影片片断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读。   5、引导朗读全诗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感情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3、课后欣赏。(本诗的歌曲演唱、毛泽东诗词《长征》、萧华的诗《飞渡大渡河》)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搜集关于战争年代革命战争的诗歌,参加班级的诗歌朗诵会。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攀着 冒着 冲破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二年级语文说课稿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蜜蜂引路》处于本组教材中的第二篇课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无数的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勤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想要找的人。看来只要肯动脑筋,许多好象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通过本课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单元总体目标:   1、认识38个生字,会些39个生字。   2、培养学生多动脑,多思考的能力,生活中许许多多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得到解决。   3、让学生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   (二)本课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7个及一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不同用法。   3、初步培养学生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优秀品质。   (三)说教学重点: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四)说教学难点:   了解"蜜蜂怎么会引路"的道理。    三、说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朗读录音。    四、说教法: 读书指导、谈话、讨论、讲授、演示    五、说学法: 预习、读书、阅读、质疑问难、听课   六、说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平时我们到一个不熟悉的地方去,不知道路该怎么办?   2、板书课题、读题。蜜蜂怎么会引路呢?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通句子。   2、同桌互相读一读本课全部生字。多种情况检查识字情况。   3、检查读课文情况,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畅。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自悟一、二自然段,汇报交流,点播释疑。   2、重点指导读第三自然段。   (1)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A列宁的住处在哪儿?   B谁能说说花丛在哪儿?   C那么,园子在哪儿?   D养蜂人的小房子呢?   E房子旁边还有什么?   (2)现在谁能看着图把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连起来说一说?   (3)下面我们来看看列宁是怎样动脑筋,想办法找到养蜂人的。第三段课文一共有三句话,请大家读读第一句。   A(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板书:发现)他是怎么想的?   B列宁观察什么?他是怎样观察的呢?   C我们再来看看列宁观察的和想的对不对。请大家读读第三句话。   D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下面我们把三句话连起来读一读。等一下我还要请一位小朋友说一说。谁会看图说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3、学习第四段。   小朋友,养蜂的人看见列宁会怎么想呢?   (1)请一位小朋友读读第四段课文。   (2)请你们看书上的图,再图文对照,想一想,图上画的是谁在说话?   (3)养蜂人见到列宁为什么会感到惊讶呢?   (4)指导读一读这句话。那么谁能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养蜂人说的话?   (5)小朋友,什么叫向导?(向导就是带路的人。)列宁指的向导是谁呢?(齐)蜜蜂。   (6)但是你们想一想,蜜蜂真的能当向导,能引路吗?(点课题)不能。   (7)列宁是*什么找到养蜂人的呢?   四、课堂小结:列宁是*动脑,想办法,仔细观察,利用蜜蜂采蜜要飞回蜂房去的这个特点,找到养蜂人的家的。这就告诉我们,今后我们小朋友要是碰到困难,只要开动脑筋,仔细地看,认真地想,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七、说板书设计:   蜜蜂(向导)——园子   蜜蜂引路观察思考   列宁——小房子(养蜂人)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一、教材编排意图   《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这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争论,故事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是不对的,要像小鸟站得高,看问题,认识事物才全面。十三课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两篇寓言,因此学习《坐井观天》这一课,重要的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事物的一个过程。这一课的衔接作用显而易见。   教学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的基本认识和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结合新一轮课改精神,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充分发挥想象,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寓意。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引导学生看事物要全面,不要象青蛙那样自以为是,学习小鸟的诚恳劝告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创新点   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可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1)图文结合,利用简笔画找“井沿”,找黑板或是体会位置不同。课桌的“边际”,学生模仿动作(“井口大”和“无边无际大”),理解词意;   (2)做实验,体验“观天”。站在窗口看“天”体会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有井口大”,是因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从而引出目光短浅,所见自然有限来揭示寓意;   (3)借助情境,动画演示小鸟漫游,体会小鸟见识广;   (4)初步体会出寓意后,将知识转化,学习迁移,设计青蛙“跳出井口”看到什么,会说什么,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二、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   (一)动画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一半,小学生认知很直观,一开始,我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一幅图(文中插图,会动,但没有声音)让学生观察画面,说说画上都画了些什么?并启发学生猜一猜两个小动物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在交流中对课文产生兴趣,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自然进入学习。   (二)初读课文,略知文意,引导自主识字   一堂成功的语言课必然充满朗朗的读书声,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小精灵儿童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刚刚打开课本,我鼓励学生自己尝试着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顺畅。具体要求是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来帮忙多读几遍,这样体现自主学习,尊重学生的学习愿望和个人情况;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勇于面对主动解决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2、再读课文,画出生字。   给学生两分钟时间完成任务,边作记号,老师边巡视,指导认读。   3、借助拼音,把生字和生字所在的`句子多读几遍。(在语境中识字)   4、指导识字,出示卡片,先带音节出示,再去掉音节出示。读准“信”、“青”。   (三)研读   在能够流利读懂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有感情朗读。   1、录音范读课文。   2、找生尝试有感情朗读课文。   学生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读后思考时间两分钟。先小组内交流读书收获,老师适时点拨,倾听学生的讨论。这里给学生充足时间(5分钟)。   3、再让学生自由阅读,读后自由表达。   打好自主学习语言的基础,《语言课程标准》强调“在语言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学生的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就应予以表扬,对不当之处及时点拨,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四)精读(多样读法,达到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效果。)   1、个别读,想象故事情境。(读重点段落——三次对话)   2、齐读本课词语(图文结合理解生字、词)。   3、范读,语气感悟,了解青蛙和小鸟的不同心态。   4、对话读,听中感悟。(师读小鸟,生读青蛙)。   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录像、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引读法、美读法(把自己当小鸟、青蛙,体会他们所在的不同位置朗读感悟他们的语言)、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读中学生自己评价,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进一步理解;青蛙说“天只有井口大”的理解是片面的,而小鸟的理解才是正确的。   (五)理解寓意,开拓延伸   1、在上面通过多形式、多方法的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交流读书收获,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适时引出课文寓意。   2、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延伸课文内涵,培养形式创造性思维。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解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呈现,而不是老师单方面效应的体现。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   1、字词上图文结合,插图上找“井沿”、找“边际”。指导书写,让学生自己观察“沿”应该注意什么笔画,“信”字、“际”字。写一写,认一认。   2、指导学生读中发现问题,问一问,探究问题,辩一辩,解决问题,论一论,以读悟法、想象情境、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直   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3、设计科学启发性的习题:   (1)用“因为……所以……”说一说,青蛙说天只有井口大的理由,小鸟说……;   (2)青蛙和小鸟各自笑的含义;   (3)用简笔画设计板书,让学生一目了然理解寓意。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揠苗助长》位于本册教材的第七单元,本单元教材围绕着“要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这个专题选择了几篇不同体裁的课文,内容丰富,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懂得做事要善于动脑思考,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揠苗助长》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盼望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爬,结果禾苗都枯死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不顾事物发展的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作者安排这篇课文的意图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体会寓言包含的道理。寓言本身通俗易懂,故事情节鲜明有趣,但寓意深刻,体会这个故事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能急于求成学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本课我准备用一课时来完成。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焦、喘、截”3个生字,会写“焦、望、费、算”4个字,理解并掌握“巴望”、“焦急”“筋疲力尽”等词语。掌握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2。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老老实实,不能急于求成。   3。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寓言故事。    三、说教法   1。自主识字法:   新课程的识字教学重在教给学生识字方法,教师不以零为起点,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打破以往传统的老师教读学生跟读的做法,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2。情景教学法:   我除了充分运用课文中的精美插图外,还应该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一种氛围,一个场景,从而有效地唤醒学生的内心体验,   3。朗读教学法:   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形成语感、在读中学会读书。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求知获艺的先导” 新课程理念强调: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始上课先播放《揠苗助长》的动画视频有效地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引出课题:我们刚才看的动画片有个名字叫《揠苗助长》,是一个寓言故事。接着在学生讨论什么是寓言的基础上我简单介绍: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话,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那么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中包含这什么道理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吧。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顺利地带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中。   (二)自学字词,整体感知。   1。自主识字,交流方法。《课标》指出“要让儿童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就必须先帮助学生扫除文字的障碍,这样,他们的情感才能融入到语文学习之中,才能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不过本课生字并不多,而且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识字能力,所以先我引导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互教互评,教师点拨等方式,鼓励学生采用多样方法来识记生字,如:区别比较法、部件分析法,动作演示法、自编儿歌法等。   2.学生再读课文,并把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学听,师生共同评议。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同时体现尊重学生选择,以生为本,体现个性化阅读。   3。出示古时候有个人,因为想让禾苗xxxxxxxxxxx,就把禾苗xxxxxxxxxxx,结果xxxxxxxxxxxxxxxxxxx。引导学生用这个句式,说说自己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这样学生对课文会有一个整体上的感知,有了这个浅层次的理解。为下面深层次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品读课文,悟出寓意。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准备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和种田人心情变化两个方面展开学习与讨论。抓住几个主要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交流讨论,同时以读贯穿始终。如:“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希望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画出有关的词语”,再如“此时,农夫的心情如何?请带着这种着急的心情读一下”如:课文的最后提出“儿子看到禾苗都枯死了,就急匆匆的赶回家,他会怎样对他的父亲说”“而农夫听了儿子的话,看见枯死的禾苗,想着自己拔禾苗那么辛苦,他会说些什么呢?”。就这样通过品词析句、通过朗读指导、通过想象补白等方法,逐步引导学生从中体会种田人的急切、兴奋、得意、后悔;从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从中明白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的道理。   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课文,激发情感、培养语感。这样设计与安排,能够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本内容;在想象创造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将较深刻的寓意层层推进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四)演演比比,加深理解。   在学生对故事情节比较熟悉的情况下,分小组让学生自己演一演这个寓言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尤其是中低年纪的小学生,对表演的欲望很强烈,他们非常想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这一环节的设计既使学生好表演的天性得到了释放,同时也再现了课文内容,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为学生复述课文降低了难度,三全其美。   (五)文本延伸,训练语言。   在课末,通过“复述故事”、“运用词语”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的复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体现寓言梗概和深刻寓意,既重点突出,又便于学生复述。    五、说效果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认为我的这课时设计注重培养孩子们的语文学习能力,突出了四个亮点:1、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识字,提高了认字能力。2。注重书写指导,培养了良好书写习惯 3。以读为本,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4。注重语文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表达能力。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教学目的:   1、在猜的过程中,让孩子们体会到什么是成长,而由照片讲述的成长中的故事,又会引发他们不少的感触和联想。   2、在讲的过程中,要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品质。   教学重点:   在猜的过程中,让孩子们体会到什么是成长,在讲的过程中,要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品质。   课前准备:小时候的照片。   一、导入。   小朋友们,生活总是五颜六色多姿多彩的,有阳光和雨露,有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我们的相册就记录着我们的故事,一张照片就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每当有客人来我们家时,我们一定乐意拿出自己的相册,让他看看照片,给他讲讲故事,一起分享快乐,对吗?   二、猜猜他是谁?   1、今天,我们就来做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就叫“猜猜他是谁?”   2、你们看,老师手中拿的都是咱们班上同学小时候的照片,老师随意抽一张,先用你们的火眼金睛猜猜他是谁?猜到以后,我们就请他们到前面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照片上的自己几岁?照片中藏着一个怎样有意思的故事,好不好?听老师提要求:在说的时候声音洪亮,要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讲讲你的故事。   1、教师随意抽取照片:同学们,你们瞧,照片上的小朋友笑得多开心哪!猜猜看,他是谁?为什么笑得那么开心?   2、同学们上台说自己的照片。   3、学生点评他们说得怎么样。   4、学生分小组互说,组内评出好的来展示。   四、把故事写下来。   1、原来你们每一张照片背后都藏着一个那么有意思的故事,大家快快把自己照片背后的故事写下来吧!让我们都来分享你的快乐!(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2、学生动笔写,教师巡视指导。   3、优秀作品展示。   《猜猜他是谁》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教版第四册第一单元的语文生活《猜猜他是谁》,这一单元的课文都围绕“生长、成长”的话题,本题也是如此。本课的教学目的是在猜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体会到什么是成长,而由照片讲述的成长中的故事,又会引发他们不少的感触和联想。因此,这节课的重点是在猜的过程中,让孩子们体会到什么是成长,在讲的过程中,要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善于表达的品质。   课前准备:(1)既然题目是“猜猜”他是谁,那么在选择照片时,不要选择让别人一看很容易辨认的照片,否则会降低活动的趣味性。(2)选择的背后应该记录着一件有意思的事情,让发言者有的说。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抽照片猜一猜”的游戏形式进行,教师在交上来的照片里任意抽取,抽到谁,谁先说。在抽取的过程中,我有意将平时口语表达较好的学生照片抽出,让他先说,可以起到示范的作用。说一说照片上的自己几岁?照片中藏着一个怎样有意思的故事。要求学生声音宏亮,表现大方,语言有一定的条理,对于表述的事情,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即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写作的要求不能过高,能将自己口述的内容比较有条理地记录下来就可以了。由于能力有限,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二年级语文说课稿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二年级语文说课稿,希望大家喜欢!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秋天》是一首现代诗,主要表达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语言美丽,每一节诗都相当于一幅美丽的图画。 (2)明确教学目标。 以读代讲,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与情趣。 二、说教法 诗歌重在朗读,尝试把诗的意境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所以这节课用以读代讲的方式来完成。因为每个人的感悟与感受都不同,所以在备课时未用一些美丽画面,也未用录音。想让学生用心自己去感悟、理解,然后得到自己的收获。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学习诗歌的方法,例如朗读:读出力度、读出长度、读出速度;读课文一读字音、再读节奏、三读意境;抓住一些重点词语去推敲,去分析感悟,这都是学习诗歌的一些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由读导入,步步深入。以“秋”贯穿整个课堂,说秋、诵秋、品秋,诵读出秋意,达到课堂的高潮,这一点做的不够很好。作业也是为了进一步品秋,让学生对课文有进一步的思考。 2、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教师引导,学生边读边悟,这一点做到了。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学,教师不是简单的教给,而是给予一定的影响,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 重难点放在了诵秋上,每一节诗都突出几个词语,在诵读中感悟、理解。 4、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简单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心中有数,更加明确我们课堂要做的事及步骤。 5、说清楚课题的板书设计和设计意图。 板书是对课文内容的整理,因为前面诵读部分做的到位,归纳概括就很容易了。在板书部分点明热爱赞美的情感。简单,明白为目的。突出中心、主题。抓住三幅图内容及作者的情感来设计,让学生明白,且印象深刻。 朗读的课文以后讲时,让学生先读,再做指导,这样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记住课堂一定要让学生动起来。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篇2 大家好!我今天讲的课文是二年级语文上册的《欢庆》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文是一首诗歌。这首诗写的是给祖国妈妈过生日的情景。从田野到枫林,从蓝天到大海,从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阵阵海涛,构成了多么美丽、欢乐、祥和的画面。读着读着,我们似乎看见农民丰收的笑脸,看见天安门广场上缓缓上升的国旗,似乎听见中华儿女对和平的呼唤,听见各民族兄弟姐妹祝福祖国的共同心声。 2、设计理念: (1)坚持“以读为本”的思想,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2)、抓住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积累的识字方法,生生互动,在交流探究中学会生字,力求识用结合。 (3)、构建了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用自然贴切、生动、有趣的评价语拨动学生的心弦,激活他们的思维,促使他们以高涨的情绪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4)、能正确处理课内外的关系,增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在知识与技能上要求学生认识7个生字、会写2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庆的气氛。情感目标是在润物细无声中激发学生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之情。 本课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力求做到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二、说教法与学法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我采用情境感染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读是很好的实践活动。因此我把读书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认识生字,交流学法,读懂这首诗,达到入境入情。同时我还让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搜集图片,很好地体现了课内外的联系,树立了大语文观,达到了学科间的融洽。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开课伊始,我先让学生欣赏开国大典和建国55年来,人们用各种方式庆祝祖国的生日的录象。让学生感受祖国人民普天同庆的幸福时刻。这种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 (二)初读感知,认写生字 在本课要求认的字的处理上我遵循了在语言环境中识字的教学原则。 1、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说说什么是欢庆,读出喜悦的心情,再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欢、庆两个字。 2、然后让学生带着要求初读课文,把读不准的生字词多读几遍。 3、学生当小老师领读生词,激发学生的表现欲。适时提醒“乐”是多音字。 4、当剩下生字宝宝的时候,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再把自己的好办法介绍给大家。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提高了学生识字的兴趣和效率。 (三)指导朗读,读中感悟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因此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去感受、思考,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汲取营养。 1、让学生再次读课文,读好了,就读给同桌听。同桌认为他读得好,就竖起顶呱呱表扬他。 2、教师范读后,再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边读边想读懂了什么,汇报交流。 3、学生在小组内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讨论怎样才能读得更好。教师适时指导学生懂得只要眼中有物,心中有情,才能读出真情实感。 (四)展示交流 开发教材资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因此在教学中我还设计了让学生搜集有关欢庆的图片,并配上一句话或一首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选几幅进行展示。从中较好地为学生创设了探究空间,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升华情感 1、学生带着自豪、骄傲的语气读最后一句——十三亿孩子,欢庆祖国妈妈的生日。 2、学生配乐读文,并共同祝祖国妈妈生日快乐。 3、最后学生齐唱《歌唱祖国》,再次感受这欢乐的场面,在歌声中走出课堂。 (做到了由情贯穿始终,在浓浓的情感熏陶中学习语文知识,升华各自的情感。) 总之,这节课我充分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时时刻刻坚持以读为本,读训结合,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切切实实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篇3 【说教材】 《画风》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第四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这个单元的阅读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实践创新的能力。这篇课文生字少,句子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不难读懂,但是人物多,对话多,文本极具示范性和启发性。只要教师尽可能创设情景,教材利用适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乐读,乐听,乐说,乐想,乐做,就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说学习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这篇课文内容特点以及编写意图,我确定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是: 1、会认7个生字,学会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领会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创意。 3、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 【说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让学生划出人物对话的内容并指导角色朗读课文,找准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句子。 2、难点是领悟三个小朋友画风的创意,并把创意转化为对事物的认识,又把认识转化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这篇课文我准备采用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读读划划,想想说说,轻松地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启发。 【说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直观教学是低年级教学的立足点和突破口,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长期的主要任务,听说训练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源于文本,超越文本,充分利用文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课改的核心。因此本课的设计立足直观探究理解,重点放在识字、听说和阅读理解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启发。 【说教学过程】 教学必须努力实现预设学习目标,教学要为目标服务,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每个教学环节都体现一定教学理念。要捕捉生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我准备从以下几个环节说明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悬念揭题。(这个环节我准备五个步骤) 1、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上一节美术课,好吗?我想请咱们班的“画家”—帮我上黑板画几样东西,可以吗? 指名板画:房子、小树、太阳、乌云等,构成一幅画。 2、猜谜语:“看不到,摸不着,没有颜色也没味道”是什么?(风)。 3、我想把风也画进去,谁能帮我画呢? 4、揭题板书:《画风》。 (这样导入揭题,不仅新鲜有趣味,初步认识风的性质,过渡自然,又为下面理解“画风”埋下伏笔) (二)认识生字、巩固识字。 1、媒体或图片出示三个小朋友人头像,试着让学生给三个小朋友命名,激发情趣。 2、让学生跳读课文,找文中三个小朋友的姓名(即生字),相机出示。 3、指导读写生字。[包括拼读生字,识记生字两个步骤,主要采用观察、联想、比较、替换等方法] 4、出示12个要求会写的字,认读巩固识字。 5、选择指导书写。[要求认识字的结构、偏旁、部首,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这个环节旨在完成教学目标1,完成低年级教学的主要任务,实现三维目标和知识目标的基本要求) (三)纵深阅读、感悟理解 1、范读课文,纠正读音,初步感知。 2、默读课文,合作讨论:找、划出三个小朋友对话的内容。(略) 3、指导角色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4、细读课文,思考:他们能把风画出来吗?是怎样画出来的呢?合作交流,找准句子(A、赵小艺在房前画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B、陈丹在大树旁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C、宋涛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上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D、赵小艺又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并品读句子,领悟其中创意。 5、空间质疑:同学们,你对三个小朋友这样画风还有什么疑问吗? (这个环节是整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完全“以人为本”和“以读为本”,教学目标和过程、理念和环节紧紧联在一起。既有学生的自主,又有学生的合作,做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后质疑。既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了教学目标2,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源于文本、超越文本。 这个环节我采用课堂的前后照应过度引入,分别从改、想、说、画、议几个方面进行。 1、我想,同学们现在可以帮老师把风画进黑板画了吧!指名修改板画并说明理由。并预设思考:为什么宋涛先把太阳擦掉,才画上几片乌云?(意在照应开头,激发学生思考,弄明事物之间、风和事物之间的联系) 2、三个小朋友通过自己思考把风画出来,想一想你们也能画风吗?说说你准备怎样画?动手画画看。(意在培养学生动脑思考,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3、巡视抽样评议。(意在从学生创意中转化成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从认识变成知识。) (这个环节不仅完成预设目标3,也完成本单元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目标。体现了源于文本,超越文本,充分利用文本的新课程教育理念) 【说板书设计】 这课板书设计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或剪贴画板书,设计简单、直观、有趣,也体现教学目标及重点和难点,合乎学生的认识理解。 15、画风 赵小艺 1、在房子前面画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2、又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陈丹:在大树旁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宋涛: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上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篇4 教学目标: 1、观察图片并引导学生大胆地猜测和讲述故事情节。 2、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小兔子不借玉米棒的用意,懂得保留种子的必要性。 3、利用图片完整的讲述故事。 4、乐意表演故事,体验表演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小兔子不借玉米棒的用意,懂得保留种子的必要性。 2、利用图片完整的讲述故事。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 2.角色表演道具:角色头饰若干个,蘑菇、小豆子、红枣实物若干。 教学过程: 一、 引出故事。 ——秋天到了,小动物们收获了许多东西,小兔子收获了很多很多的玉米棒,那黄澄澄的玉米粒,真逗人喜爱。小动物们也很喜欢,有好些小动物都来向小兔子借玉米棒,小兔子会不会借给他们呢?那我们就来听一听金色玉米棒的故事吧。 二、倾听故事“冬天----一把干蘑菇” 冬天,冷飕飕的北风吹在脸上像刀刮一样。小松鼠想,家里的粮食不多了,小兔子是我的好朋友,去向他借一个玉米棒吧。 “咚咚咚!”小松鼠敲门了。 “吱扭!”小兔子开门了。 小兔子对小松鼠说:那玉米棒谁也不借的,你还是想想其他办法吧。他送给小松鼠一把干蘑菇。 教师提问:故事是发生在什么季节啊?故事中说道: 冷飕飕的北风吹在脸上像刀刮一样说明天气怎么样? 谁来向小兔子借玉米棒了,小兔子有没有借给他?小兔子是怎么对小松鼠说的?(跟读那玉米棒谁也不借的,你还是想想其他办法吧)小兔子没有借玉米棒给小松鼠,送给小松鼠什么东西?(连起来讲一讲) 三、倾听故事“雪花飘落----一碗豆子” 雪花飘落了,大雪盖住了森林里的小路和山坡。有一只小松鸡抖抖口袋,剩下的粮食不多了。她想,小兔子是好邻居,去向他借玉米棒吧。 “咚咚咚!”小松鸡敲门了。 “吱扭!”小兔子开门了。 小兔子对小松鸡说:那玉米棒谁也不借的,你还是想想其他办法吧。他送给小松鸡一碗小豆子。 教师提问:故事里天气怎么样?谁向小兔子借玉米棒,小白兔有没有借给它?小兔子是怎么对小松鸡说的?(跟读那玉米棒谁也不借的,你还是想想其他办法吧)小兔子没借玉米棒给小松鸡,送给小松鸡什么东西?完整的讲一遍 四、倾听故事“小溪的冰融化----几颗红枣” 小溪的冰融化了,泥洞里的小刺猬一觉睡醒,肚子饿极了。他想,我帮小兔子干过活,找他借个玉米棒准行。 “咚咚咚!”小刺猬敲门了。 “吱扭!”小兔子开门了。 小兔子对小刺猬说:那玉米棒谁也不借的,你还是想想其他办法吧。他送给小刺猬几颗红枣。 教师提问:过了几天小刺猬也来向小兔子借玉米棒,你们觉得小兔子会借给它吗?那你觉得小白兔会怎么对小刺猬说啊? 小松鼠,小松鸡,小刺猬,都来向小兔子借玉米棒,小兔子都没借给他们,你们觉得这是一只怎么样的小兔子啊? 五、倾听故事“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到最后” 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后,小兔子在门前挖了一个个小坑,他剥下黄澄澄的玉米粒,一颗颗种下了。 秋后,小兔子收获了好多好多金色的玉米棒。他送一筐给小松鼠,送一筐给小松鸡,送一筐给小刺猬。大家过了一个快快活活的冬天。 小松鼠、小松鸡、小刺猬也挑了三个的玉米棒藏了起来。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了吧? 教师提问:现在你还觉得小兔子小气吗?那为什么之前他不肯把玉米棒借给其他小动物?小松鼠、小松鸡、小刺猬也挑了三个的玉米棒藏了起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吧? 教师小结:原来小兔子不借玉米棒给他的好朋友,是把玉米棒留下来当种子呢!留下种子以后,来年才可以大丰收呢! 六、借助教学图片,完整欣赏故事。 1、图片讲完了,下面完整的欣赏一下吧!师完整讲述故事一遍。 2、根据图片完整的讲述故事 。 七、情景表演:借助头饰和实物表演故事。 运用头饰等材料在区角活动时表演金色玉米棒的故事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19课《金色的玉米棒》。《金色的玉米棒》是一篇挺有意思的童话故事。课文讲的是在秋天小兔藏起了三个玉米棒。到了冬天,松鼠、松鸡、刺猬分别找小兔借玉米棒,小兔没有借给他们,而是送给他们干蘑菇、豆子、红枣。到了春天,小兔种下了玉米,秋后收了好多玉米棒。送给他们各一筐,松鼠、松鸡、刺猬他们也挑了三个的玉米棒藏了起来。教材借这个童话故事,让学生知道:只有留下种子,才有足够的粮食!告诉学生一个道理: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粮食,要从小爱劳动! 2、学习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天____动、富于想象的特点的认识,特制定了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认识16个生字;其中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方法目标:利作多媒体辅助教学、朗读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激活教与学的气氛,力求教学过程的生动活泼。 3)情感态度目标:从内心喜欢阅读、朗读童话故事;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丰收果实带来的乐趣。 3、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阅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尤其是对二年级学生更不能做过多的讲解,而应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生字。 因为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阅读能力,要在语言文字中准确把握所蕴涵的情感世界,真正品出语言的味道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小兔不借玉米棒的原因。 二、说教法学法 在这堂课中,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朗读主线”的原则,根据教材特点和配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学法则以诵读、发现、感悟、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三、说教学程序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他们在感兴趣的、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特将本堂课的教学思路拟订为:激趣导入、感受乐趣——研读课文、体验乐趣——拓展思维、升华乐趣——布置作业、延伸乐趣。 (一)激趣导入、感受乐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的老师”,这一点对于低年级学生尤其重要。创设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情境,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于是,上课伊始,我就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让学生感受乐趣。 首先让学生猜谜语,猜出后我出示一个玉米棒实物,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是什么颜色。从而引出课题:金色的玉米棒。这样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自然地引出了本课内容。 (二)研读课文、体验乐趣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尤其是第一学段的阅读要求中提出: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要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基于以上对《新课标》要求的理解,及本课重难点的把握,我在第二版块“研读课文、体验乐趣”的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初读感悟。 为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初读感悟之中去,我说:围绕这金色的玉米棒,森林里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吧!然后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识字。最后再听课件中的范读,加深印象。 2.深入研读。 新课程关注的不只是学习结果,更关注的是学习过程。我采用分段研读的方法帮学生理解课文。首先,跟随课件学习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思考回答: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接着跟随课件学习松鼠向小兔借玉米棒的事。针对学习过程,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1)为什么借? (2)小松鼠借到玉米棒了吗?为什么? (3)小松鼠带什么东西回家了呢? (4)小兔不借玉米棒,可为什么又给了松鼠一把干蘑菇? 学生边读边想,然后回答这四个问题,理解词语:肯定。从而明白:小兔是心地善良的,是乐于助人的。同时在读的时候,随文识字。 后面我就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松鸡、刺猬向小兔借玉米棒的经过。同时理解比喻句:北风刮在脸上像针扎一样。 然后理解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理解词句:“淅淅沥沥”的春雨说明是春天播种的季节到了。“一个个小坑”说明挖的坑多,多播种,就有多的收获。 最后讨论:小兔原来不借一个玉米棒,现在却送一筐玉米棒,这是为什么?刺猬、松鼠、松鸡收到玉米棒后是怎样做的?为什么? 3.猜心理,感情朗读,现场表演。 首先让学生猜猜小动物心里想什么,还会有什么样的动作,会说些什么话。然后指名猜,想猜哪句就猜哪句。充分肯定学生多元化的理解。接下来鼓励学生大胆地演动作、扮角色表演,进一步理解课文,达到品读感悟的台阶。并且对表演得好的学生未完行表扬。 (三)拓展思维、升华乐趣 每一篇课文都要给学生一种思想的启迪,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生命。这篇课文的教育价值就在于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劳动,做一个勤劳的人。所以在第三版块“拓展思维、升华乐趣”中我让学生谈谈:你通过劳动,得到了哪些收获?就是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这也是让学生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了运用语言的舞台。 (四)布置作业、延伸乐趣 一节好的语文课一般都有扣人心弦的“起调”,引人入胜的“主旋律”和余音饶梁的“终曲”,这种精彩的“终曲”不但可使课堂气氛____迭起,而且能让学生把这种情感延伸到课外,达到“课虽终,思未了,趣不尽,情更浓”的境界。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我设计了一个延伸性和开放性很强的练习: 1.续编课文。 2、做课件中的练习,这是一个可以动手的题。可以让学生在电脑上自由输入词语,句子。 四、说板书设计 这堂课的板书做到了形象直观,条理清晰,便于学生理解,起到了深化主题、回顾中心的作用。 总之,本堂课的设计重自主、重探究、重合作、重感悟、重体验,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尊重学生原有的认知和经验,并在学生自主的基础上建构课堂教学,力求体现新的课程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