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电影断臂山

时间:2024-11-25 05:54:22 编辑:阿旭

断背山电影简介

电影《断背山》简介:季节性放牧结束,迫于世俗压力,杰克和恩尼斯不舍地与对方分离并各自结婚生子。恩尼斯迎娶了自幼相识的阿尔玛,并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杰克到了德州,在妻子露琳家族的扶植下事业顺利,有个儿子。虽然彼此真心相应,他们只能每年定期约会。知情的阿尔玛痛苦无比,而他们又无法满足一年只有几天的团聚。该影片是2005年9月2日加拿大上映的一部爱情、剧情类电影,影片全长约为134分钟左右,影片在豆瓣上评分为8.8分,被收录进了评分最高家庭片榜单。我知道很多人在见到Jack与Ennis的两件衬衣血肉相连之时都泣不成声,我见到衬衣空空荡荡袖子,想起随着典故被人取笑了多年的断袖先人们,感到深沉的爱与残酷。这个男人与男人和爱情故事,出自女作家笔下,由一个眼神如羔羊温柔的东方人拍成电影,文化身份复杂奥妙。

断背山电影赏析

这部电影节奏缓慢,不符合好莱坞主流故事风格。因此,尽管它获得了无数奖项,包括奥斯卡,但许多人仍然说它是一部小众作品。然而,一部电影的主题越小,观众就越有机会通过深入塑造一个角色来找到普遍性,并与自己对号入座。在西部寒冷的空气和贫瘠的山脉中,主角希斯·莱杰(Heath Ledger)和杰克·吉伦哈尔(Jake Gyllenhaal)眼中的微光和颤抖的睫毛中,我们从众多微妙而有力量的细节里,一点点累积着情感;直到最后被卷入了角色的生命里,感受着那份不被社会相容的爱情所带来的震撼和辛酸。《断背山》是看过的最真诚、最有同理心的爱情电影。它没有错过任何细节,也没有忽视任何悲伤。没有太多的羞怯,也没有太多的道德负担。导演只是带着对角色的同情,在荒凉的西方风景中积累了冲突和压抑,慢慢展现了一部伟大的爱情史诗。

《断背山》讲的是什么?

《断背山》讲的是:在1963年的怀俄明州,希斯·莱杰饰演的恩尼斯从小父母双亡,个性阴沉而压抑。杰克·吉伦哈尔饰演的杰克则浪荡而大胆,喜欢玩牛仔竞技。一天,两人因为同时接到了一份牧羊工作而相识,深山之中除了羊群之外,几乎荒无人烟。在西部辽阔的自然风光中,两位血气方刚的青年之间,逐渐产生了特殊的情愫。一天晚上,两人喝了酒,发生了关系,从此,他们正式相爱。杰克提出要和恩尼斯一起生活,但是出于对世俗眼光的畏惧,恩尼斯拒绝了这一请求。在牧羊工作结束后,两人忍痛告别。恩尼斯和女友阿尔玛结婚,生了两个女儿,继续在怀俄明州过着贫苦的生活。杰克则娶了德州富家女露琳,帮着妻子家中打点生意。四年后,杰克偶然去怀俄明州出差,顺便探望了恩尼斯。从此,每年杰克都会驱车十几个小时赶回怀俄明州两三次,和恩尼斯在断臂山中相聚。尽管杰克屡次提议,要和恩尼斯正式在一起,但恩尼斯总是不敢答应。这样的日子持续了20年后,恩尼斯突然接到了杰克的死讯。他对着两人曾穿过的衬衫,默默缅怀着杰克,缅怀着心中的断背山。《断背山》的创作背景:1997年10月13日,普利策奖得主安妮·普罗克斯的短篇小说《断背山》首次刊载于《纽约客》,随后则由作家拉里·麦克默特里和黛安娜·奥萨纳改编为电影剧本。剧本曾数次辗转,包括格斯·范·桑特和约尔·斯梅切等都先后拒绝接手的这部低成本片子,最终由制片人詹姆斯·沙姆斯花了300万美元接下《断背山》的电影剧本。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这是著名导演李安对其作品《断背山》一句最广为流传的解读。对于李安的这句解读,有人倾向于把它理解为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对同性产生爱慕的倾向,而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段深埋的感情,一个念念不忘的人或者是一个很向往的地方,他们就像断背山之于主人公恩尼斯和杰克一样,很美好,很难忘,却是他们穷尽一生都得不到的地方。而断背山也不再是单纯的指代同性之爱,它可以是带给我们无限美好与遐想的人或事,也可以是李安镜头下断背山那翠绿的群山、奔走的羊群和潺潺的流水,还可以是因为一个夏天的故事而成就永恒的爱与爱人。




可以说,无论是同性也好异性也罢,《断背山》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发生在两个男人身上的爱情带来的美好与残忍,震撼与感动,还有很多关于这个社会对同性之爱、同性恋群体的生活状态等等的思考。值得一提的是,李安用温柔细腻的笔触将两大男主在相遇相知相爱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同性心理更是让人叹服。

对于绝大多数的异性恋而言,同性恋者的心理研究是一个比较陌生和较难理解的心理范畴,这也难怪有些人会把这种不能感同身受的心理直接上升到歧视和反对同性恋的“政治正确”中。作为一名lgbt 的支持者,对于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反同及恐同的言论,我向来无心反驳,只是想起鲁迅先生曾说的那句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是觉得他们吵闹,放到大部分异性恋对同性恋的态度上,便觉得有些悲哀,但于人性普遍存在的心理而言,却是再正常不过的表现。

回归到电影本身。电影中,断背山于主人公而言无疑是世外桃源般的存在,在这个远离世俗和喧嚣,如诗如画的地方,一切都是那么静谧而美好。而主人公杰克和恩尼斯他们在断背山是自由和随性的,他们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就像杰克可以在和恩尼斯的日常接触中对恩尼斯暗生情愫,可以在恩尼斯受伤的时候对他投以宠溺的眼神和温柔细腻的疼爱,也可以在确认过眼神后对恩尼斯进行小心翼翼的试探,杰克作为一名在开始就已经完成对自身同性取向认同和接受的西部牛仔,在得知自己喜欢恩尼斯这件事上,他并没有考虑太多喜欢之外的东西,对他而言,喜欢就是喜欢,如果恩尼斯愿意,无论自己是不是身处断背山,他都可以让自己这份对同性的喜欢来的很直接一些。在那个同性恋被明令禁止,倍受压抑的时代,杰克的心理表现显然有些大胆而又格格不入。

相比之下,恩尼斯对自己同性取向的认同和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就一直处于一种极其矛盾的状态。即使是在断背山这个无拘无束的地方,他也无法对杰克表现出对同性恋的接受和认同,更别说承认自己是同性恋。他只能拼命的压抑住自己,儿时父亲刻意去带他目睹一对同性恋被反同者残忍杀害的画面给他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所以对于他喜欢杰克这件事,他很矛盾。他的内心明明对自己是同性恋充满了恐惧和抗拒,但却无法掩饰内心对杰克的爱意。杰克和恩尼斯对彼此的喜欢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因为两个人在心理和认知等当面的差异,杰克因为害怕恩尼斯拒绝不敢表露自己对恩尼斯的爱与期望,而恩尼斯因为心理重负太多只好选择带着对杰克的爱在矛盾中逃避与挣扎。这也导致了他们这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只能永远停留在断背山,永远定格在那个夏天。

所以,当美好而短暂的夏天结束,他们都离开断背山,各自奔向不同的人生轨迹后,两个人在断背山复杂而微妙的心理开始在现实生活中,在无数个情感被抑制的世俗世界里开始爆发。离开断背山的他们在世俗的压力下各自选择了结婚生子,尽管如此,他们依然没有忘记对彼此的爱。特别是恩尼斯的对自己身为一名同性恋者的心理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他慢慢意识到自己在断背山对杰克的喜欢并不是一时的冲动与寂寞,在多年后与杰克的重逢,他也大胆的表现出了对杰克的爱和极致的思念,从这些情节可以看出恩尼斯已经承认了自己的性取向。但承认不等于认同。

他还是忘不了童年的阴影,还是对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心怀恐惧,他还是没法正视自己和杰克之间的爱情。他一方面让杰克感受到了他的爱,另一方面却不能给出杰克一个承诺和未来。在他看来,只要他和杰克每年能有一两次在断背山上相聚就已经足够了。但对于杰克而言,在断背山的那个夏天后,他就已经在心里把恩尼斯写进了自己的人生规划,尽管他和恩尼斯一样不免在世俗的压力面前苟延残喘,但如果恩尼斯能给他一个承诺,他是否就会义无反顾挣脱世俗的桎梏和恩尼斯在一起了呢?我完全有理由相信杰克会这么做,不是因为他是同性恋,而是他爱的那个人是恩尼斯。他的心理已经变得更加简单而纯粹。而恩尼斯却还是在矛盾和害怕中挣扎。

他们就这样持续了二十多年,每年一两次的相聚,每次相聚后留下的美好和遗憾,让人看来都觉得有些疲累,也会不禁感慨,为什么明明相爱两个人就不能在一起呢?因为一个夏天的故事,他们苦苦相爱了二十余年,断背山还是那个断背山,只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牛仔在岁月的雕琢下俨然已经变成了鬓角微白,面容沧桑,鼓起啤酒肚为生计奔波的中年人。

在他们二十年后的一次相聚中,当杰克得知恩尼斯又再一次让他失望时,他终于忍不住爆发了,“我们之间只剩下这座断背上了!”杰克怒吼道。

看到恩尼斯抱头痛哭的样子,他瞬间又心疼了,但这一次面对自己等了二十多年的人,他又能怎样,他爱他,但他却是总是等不到他。他只能默默接受了所有的失望,然后无奈的说道:多希望我能放弃你。

整部电影的高潮便在那一刻爆发了,李安终于一改影片前面的缓慢节奏,将恩尼斯与杰克的在断背山下的爱情撕成悲剧,所有积蓄已经的情绪如脱缰野马赤裸裸的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震撼。

后来,杰克意外死去,得知杰克死讯的恩尼斯在回到杰克的老家,在杰克的房间里看到了当年在断背山留下的那件他和杰克的外套,杰克把自己的外套和恩尼斯的衬衣紧贴在一起,用他的对恩尼斯的执著与爱苦苦守候着恩尼斯,看到这些恩尼斯终于泪水决堤…… 影片最后,恩尼斯拿出那件衬衣,只不过他把自己的衬衣包裹在了杰克的蓝色牛仔外套的外面,代表着他愿意用余生守护着他最爱的杰克。

“我发誓......”恩尼斯在影片最后于捧着那件衬衣说的这句话实现了对杰克最终的承诺。到这里,恩尼斯最终也完成了对自我性取向的接受和认同,他不再矛盾,不再恐惧,不再逃避,往后余生,他只想给杰克一个承诺,一个守候,还有一句迟来的我愿意。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那是一个永远也无法抵达的梦。”李安的《断背山》所表现的同性恋的心理生来本不该活在世俗的桎梏中,但因为这个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恶意,让原本可以变的简单纯粹的两个人相爱的过程活的如此压抑。这不禁引起我们对同性之爱的思考,也希望随着时代的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同性恋群体予以更多的尊重,理解与包容,让每一份值得祝福的同性爱情都能在这个社会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

“所爱隔山海,山海不可平。”


今天下午看了李安导演的电影《断背山》,从刚开始的唯美深沉,到最后的悲痛而终,影片中有很多深意值得我们思考。

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杰克和恩尼斯在一个夏季一起来到断背山的农场工作,在荒僻的断背山上,两人从陌生到熟悉,直到走到一起,他们互相慰藉,在断背山相爱了,做饭,放羊,篝火长谈,同性间的真爱让两人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夏日时光。

季节性放牧工作结束后,迫于世俗的压力,杰克与恩尼斯不得不离开彼此,踏上了各自的生活旅程。


杰克凭借精湛的骑术成为了德州的竞技牛仔,并结了婚,依靠着妻子家族的扶持而事业蒸蒸日上,留在牧场的恩尼斯与自幼相识的阿尔玛结婚生子,每日为女儿所奔波繁忙,过着平淡清苦的生活。

彼此都回归了“正常人”的生活。

再次相见,已是四年之后,当杰克再次出现在恩尼斯家楼下时,恩尼斯几乎是从楼上冲下去,狠狠地抱住杰克,四年时间,他们对彼此的爱却更加深刻。

在随后的很多年中,杰克与恩尼斯都定期约会钓鱼,游泳,杰克的妻子发现了他们两人的秘密,无法忍受,与杰克离婚了。

杰克兴致勃勃地找到恩尼斯,以为两个人终于可以在一起了,可恩尼斯以社会舆论和世俗为由拒绝了杰克,这一次,杰克远走他乡。

两人的爱情持续了二十多年,却因为杰克的意外死亡无疾而终,可能是意外,可能是被反同性恋人打死。

恩尼斯悲痛万分,他去到杰克的家里,在他房间看到两人套在一起的衬衫,他才真真正正明白,这二十多年来杰克是如何深爱着自己的,自己也是那么深爱着他…………

无论爱怎样的浓烈,最终见证它的只有那座壮美苍郁的断背山。

我总在想,为什么恩尼斯如此优柔寡断,不敢大胆选择自己的性取向和向往的生活,可能在当时那个年代,即使你有想法,迫于社会世俗的压力,也不会有人敢于改变,所以就这样彼此错过,悔恨终生。


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它能反映现实真实感,一种相对冷僻有争议的载体——同性恋。

我不是同性恋,但我为同性恋者发声。

1989年,丹麦成为第一个认可同性,允许登记的国家。

2001年,荷兰是第一个颁布法律认可同性婚姻的国家。

2002年,挪威、瑞典、冰岛、德国、法国和瑞士等国家陆续颁布法律,认同同性婚姻。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同同性恋,但真正做到完全平等,还需要人们思想的彻底改观。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羊群效应,我们称之为从众心理。

很多人都有从众心理,愿意去做大多数人都做或者做过的事情,无论这件事是不是自己由衷的,比如,买房买车,攀比名牌,同性恋,……

很多人跟着大众走,但少数人的选择也是人身自由,不代表错误。

痛苦来源于被动,被动来源于懦弱。

生活中,鲜有人能完全遵循自己的内心选择事业,爱情,生活方式,很少有人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不为世俗所羁绊。

做自己想做的事,如果太过顾忌世俗的眼光,就会让自己变得跟大众妥协,在巨大的负罪感中压抑自己的真情实感。


吴绮莉在得知女儿是同性恋之后,写下这样一段话:如果连喜欢谁都不能讲,那活的再安全又有什么意思,美好的社会,应该允许每个人自由说爱。愿所有父母温柔以待。

“我后悔没有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而不是别人希望我过的。” 别让人生留有遗憾。


爱情也好,其他也罢,我始终坚信感情是两个灵魂的交流,是一种自我价值观实现,无关性别,无关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