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动物濒临灭绝 濒临灭绝的动物介绍
1、大熊猫。濒临灭绝的动物是大熊猫,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体型较大,皮毛颜色为白色和黑色,主要以竹子、竹笋为食,食物不足时也会吃肉,但由于大熊猫的繁殖能力较差,一胎只能产下一只幼仔,且体型较小,不易存活,因此被列入濒危物种。
2、华南虎。华南虎是濒临灭绝的动物,华南虎主要分布在我国中南部地区,也被称为中国虎,目前野生品种已经灭绝,只有少数人工养殖品种,华南虎属于食肉动物,以野猪、鹿、狍等动物为食。
3、非洲象。非洲象是濒临灭绝的动物。非洲象的象牙可以制作精美的工艺品,因此被人们大量捕杀,从而导致其数量减少。非洲象主要以群体形式活动,由雌象担任首领,雄象在成年后会被驱除。
我国濒临灭绝的动物介绍 我国濒临灭绝的动物有哪些
1、白_豚,亦称:白鳍鲸、白鳍、白旗、白夹、青鳍、江马、中华江豚、扬子江豚及长江河豚等,是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仅产于长江中下游。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种种原因,白_豚种群数量锐减,2002年估计已不足50头,被誉为“水中的大熊猫”。白_豚自成一科,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12种最濒危的动物之一。2007年8月8日,《皇家协会生物信笺》期刊内发表报告,正式公布白_豚功能性灭绝。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简称IUCN红色名录)更新发布,白_豚未被宣布野外灭绝。2、华南虎,于1981年被列入CITES公约附录Ⅰ保护名单,亦称“中国虎”,华南虎头圆,耳短,四肢粗大有力,尾较长,胸腹部杂有较多的乳白色,全身橙黄色并布满黑色横纹。华南虎毛皮上有既短又窄的条纹,条纹的间距较孟加拉虎、西伯利亚虎的大,体侧还常出现菱形纹,在亚种老虎中体型较小。华南虎以草食性动物野猪、鹿、狍等为食,是中国的十大濒危动物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红色物种名录极度濒危,在野外已灭绝。3、麋鹿:又名“四不像”,是世界珍稀动物,属于鹿科。因为它头脸像马、角像鹿、颈像骆驼、尾像驴,因此得名四不像。截至2011年8月,江苏盐城大丰湿地麋鹿总数达1789头;2013年6月,湖北石首市天鹅洲麋鹿保护区麋鹿总数达1016头。4、雪豹,是一种重要的大型猫科食肉动物和旗舰种,由于其常在雪线附近和雪地间活动,故名“雪豹”。雪豹具有高度发达的分配血液、节呼吸等技能。2016年9月,新龙县环林局与猫盟CFCA共同启动了新阶段野外猫科动物调查工作。至2017年11月,调查并确认甘孜州新龙县分布有雪豹。5、大熊猫: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大熊猫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截至2018年11月,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再创新高,全球圈养数量达到548只。
濒临灭绝的动物有哪些
濒临灭绝的动物有斑鳖、中国虎、黑颈鹤、白臀叶猴、中华穿山甲、吸血鬼鹿、中华四大鲟、中华白海豚、扬子鳄、北极熊、亚洲象、爪哇犀牛、雪豹、蓝鳍金枪鱼、加湾鼠海豚、冠海豹、树袋鼠、墨西哥蝾螈、赛加羚羊、棱皮龟等。根据2018年最新更新的《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红色名录),我们了解到目前截止目前已经有96951个物种被列入红色名录,它们代表着这些动物数量稀少,物种的繁衍遭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其中26840种濒临灭绝,代表着它们它们已经接近于无法存续物种的基因。1.斑鳖野生斑鳖主要生存于我国广西、贵州和越南,但目前已经没有野生斑鳖了。2019年,世界上最后一只雌性斑鳖在苏州动物园死亡,因为频繁的人工授精而发生意外。自此,全世界仅剩下三只斑鳖,都是雄性,苏州动物园一只,越南两只。意味着依靠自然繁衍拯救斑鳖已经不可能,其灭绝仅是时间问题,所幸斑鳖还能活一百年左右,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否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下有克隆的机会。 2.中国虎华南虎是我国特有的老虎,所以也叫中国虎。华南虎分布很广泛,在长江以南地区纯种华南虎较多,而长江以北则有一部分与东北虎杂交,一部分与新疆虎杂交,形成了比较多样化的华北虎种。 3.黑颈鹤黑颈鹤是我国西藏、青海高原地区特有的物种,其脖子上有一圈黑色的羽毛,十分漂亮,黑颈鹤也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在高原地区生存的大型鹤类。 4.白臀叶猴我国海南特有的白臀叶猴,现仅存数百只,是世界上最稀有的猴类,也是珍稀的灵长类动物,曾经濒临灭绝,如今在我国大力保护下,已经有所恢复,但仍然是濒危物种。 5.中华穿山甲在我国,穿山甲曾经是随处可见的穿山甲会游泳也会打洞,在我国各地都有分布,其鳞片被认为是一种药材,可以活血化瘀,所以遭受了大量猎杀。 6.吸血鬼鹿世界上濒临绝种的23种国宝级野生动物,有10种在我国因为这种鹿颜色灰暗,并且有一对獠牙,所以被命名为吸血鬼鹿,实际上,这种鹿是温顺的食草动物,主要以森林中的草和落叶为食物,它们生性警惕,胆小机警,但由于人类对森林的过度砍伐,如今野外已经很罕见了。 7.中华四大鲟中华四大鲟之一,有千斤腊子万斤象之称,其中千斤腊子说的就是中华鲟,而万斤象所说的白鲟已经很灭绝了。 8.中华白海豚中国的最早的发现纪录是在唐朝。清朝初期,广东珠江口一带称它为卢亭,也有渔民称之为白忌和海猪。虽然名为“白海豚”,然而刚出生的中华白海豚体呈深灰色,年青的会呈灰色,至于成年的则呈粉红色。主要分布于西太平洋、印度洋,常见于我国东海,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素有“美人鱼”和“水上大熊猫”之称。 9.扬子鳄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 (Fauvel,1879),或称作鼍(tuó),是短吻鳄科短吻鳄属的一种鳄鱼。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是世界上最小的鳄鱼品种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因其生活在长江流域,故称“扬子鳄”。 10.北极熊北极熊的视力和听力与人类相当,但它们的嗅觉极为灵敏,是犬类的7倍;奔跑时最快速度可达60km/h,是世界百米冠军的1.5倍。由于全球气温的升高,北极的浮冰逐渐开始融化,北极熊昔日的家园已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在未来的不久很可能灭绝,需要人类的保护。 11.亚洲象亚洲象目前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单中,这意味着它们面临较高的灭绝风险。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估计,目前有41410到52345头野生亚洲象。 12.爪哇犀牛爪哇犀牛已经濒临灭绝。据说目前只在印度尼西亚的乌戎库隆(Ujung Kulon)国家公园有月40头存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目前列为濒危爪哇犀牛。去年10月,偷猎者杀死了越南的最后一只爪哇犀牛。 13.雪豹雪豹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红色名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估计,目前有4080到6590只野生雪豹。作为雪豹一个亚种的黑龙江豹原产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北方,目前野外只有不到50只。 14.蓝鳍金枪鱼大西洋蓝鳍金枪鱼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红色名单。他们受到过度捕捞的威胁。10月的一份报告称,实际交易中允许东部大西洋蓝鳍金枪鱼捕捞限额量两倍。今年8月,三菱高管计划购买数吨蓝鳍金枪鱼并且冷冻,以应对即将到来的供应紧张 15.加湾鼠海豚据中新网2017年7月10日报道,昵称“小海牛”的加湾鼠海豚是世上最小的海豚,生活在墨西哥加利福尼亚湾,它们经常因误入渔夫撒下的刺网而死亡。而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资料,目前全球仅存约30只加湾鼠海豚。 16.冠海豹冠海豹只生活在北大西洋的中部和西部。雄性冠海豹头顶上有充气的“帽”,似乎是通过给它充气来恐吓和求爱。从20世纪初以来,人们过度捕捞冠海豹,来获取它的皮毛和脂肪,并且把雄性生殖器官当做滋补品来食用。这导致了冠海豹数量逐渐减少。 17.树袋鼠顾名思义,它是一个生活在树上的袋鼠家族,栖息在昆士兰、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热带雨林中。由于原住民砍伐森林和狩猎,造成栖息地破坏,如今数量已经减少到以前的1%左右。 18.墨西哥蝾螈墨西哥蝾螈,俗称“六角恐龙”,栖息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的霍奇米尔科湖。但由于墨西哥城的城市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造成栖息地破坏。以及填海造地、水质污染等原因,导致墨西哥蝾螈数量急剧减少。2013年进行的一项调查中甚至都没有发现野生墨西哥蝾螈。 19.赛加羚羊赛加羚羊,又称高鼻羚羊,生活在准噶尔盆地和欧亚大陆的草原。长而粗的鼻子是其特征,像捂着嘴一样,占了脸的大半部分。由于羚羊角是名贵药材,长期遭到大量捕杀,中国的野生种群已经灭绝,原分布于俄罗斯南部、蒙古国及中国新疆北部,现仅见于俄罗斯。 20.棱皮龟棱皮龟也被列为极度濒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单。世界自然基金会称,在大西洋大约有34000只雌性棱皮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太平洋只有约2300只雌性棱皮龟。他们广泛的地理分布和在浅层水域的活动使它们收到捕捞者的威胁。从去年9月的一项研究称,尽管美国渔业海龟捕捞数下降到1990年的90%,但这仍不足以维持海龟种群。 动物的分类:人类和动物的关系非常密切也非常复杂。人和动物在地球食物链中互争口粮又互相依存,接触频繁.一般按人类需要分其为6类:食品动物(Food Animals) 供应人类丰富营养来源的肉、乳、禽、蛋、鱼等。役用动物(Labor Animals) 马、驴、骡、骆驼等。骑、驮、拉,被誉为"不要能源”的动力,有战略意义。经济动物(Economic Animals) 生产羊毛、裘皮、皮革等。如绵羊、长毛兔、海狸鼠、黄鼬、蓝狐等。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 以科学实验为目的、定向培育出的特种动物,有严格遗传学和生物学要求,目前以小鼠、大鼠、豚鼠、仓鼠为代表。 医用动物(Medical Animals) 生物制品原料如血清马、鸡胚等:检测工具如家兔:中药原料如鹿(茸)、熊(胆)、牛(黄)、马(宝)、虎(骨)等。观赏动物(宠物,Pet) 猫、狗、鹦鹉、金丝雀、金鱼等。动物园、马戏团动物皆属之。国家保护动物:国家保护野生动物,是一些数量较少或已濒临灭绝的动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将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划分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两种,并对其保护措施作出相关规定。非该法律条文许可情况下,不能对国家保护动物进行捕猎、杀害、买卖。2020年6月,为进一步加大对穿山甲的保护力度,我国将穿山甲属所有种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提升至一级。2021年2月,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正式公布,新增517种(类)野生动物。
中国都有哪些濒临灭绝的动物?
中国是濒危动物分布大国。据不完全统计,仅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的原产于中国的濒危动物有120多种(指原产地在中国的物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257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两栖爬行类和鱼类有400种,列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还有成百上千种。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中国的濒危动物种类还会增加。大熊猫(又名大猫熊)栖居于海泼2000-3500米的高山竹林中。独 居,昼夜均有活动和休息,无定居。视、听觉较差,嗅觉尚好,体态笨 拙,善攀爬,会游泳。以竹叶、竹笋、竹杆等为食,偶食小动物、鸟卵。繁殖期春季,孕期80-160天,每产1-2仔,5-7岁性成熟,寿命25- 30年。北京动物园1955年开始饲养展出,1963年繁殖成功,1978年人工 授予精繁殖成功,1993年全人工哺育成功,1999年人工辅助母兽哺育双 仔成功。 为中国一级保护动物。 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熊猴 别名蓉猴、山地猕猴、阿萨姆猴,属于猴科(Macaca assamensis)。 熊猴个体略大于猕猴,雄性体重8-15千克,体长55-65厘米;雌性较小,体重5~9千克,体长42 -62厘米。其憨态可搁,体胖如熊,性情粗暴,故名熊猴。与一般灵长类不同,熊猴的皮下脂肪 较多,抗寒能力也比其他猴类要强。体毛蓬松棕黄色,面部呈肉红色。与猕猴相比,其头大、 面长、吻部突出。头顶具“发旋”,从中间向四周发散,头、颈毛发为淡黄色,体毛稍具光泽,臀部周围多毛。尾下垂,其长近体长的一半,毛稀呈褐色。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高山森林。 为昼行性动物,杂食,多以20-30只结群。 啼声有如犬吠且略带哑声,性情不似猕猴活跃,但遇险逃遁的速度十分迅捷。 产于云南、广西、西藏、贵州等地。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台湾猴 别名黑肢猴、岩栖猕猴,属于猴科,学名为 Macaca cyclopis。 台湾猴体型与猕猴相似,雄性体长44-54厘米,雌性体长36-45厘米,雄性成体明显大于雌性个体,尾长为体长的三分之二。体毛多为蓝灰石板色或灰褐色,面部呈肉红色。额部裸露无毛, 颜色灰黄,头部圆且具厚毛, 两颊密生浓须,顶毛向后披,手足均为黑色,故又名黑肢猴。 尾基部为橄榄色,其端部为灰色,尾中部具明显的黑色条纹。 台湾猴为中国特有种,栖息于岩壁和山林之中,为半地栖动物,取食各种野果、树叶、昆虫,有时也盗食农家的谷物和瓜果。多结成一雄多雌的家族群,以一体魄强壮的成年雄性作为首领。每胎产 1仔。寿命可达20岁。 产于台湾省的南部和中部。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豚尾猴 别名平顶猴,属于猴科,学名为 Macaca nemestrina。 豚尾猴体长54~62厘米,尾长不及身长的四分之一。通体浅黄褐色,头顶毛短,辐射排列成一棕褐色平顶区,似帽状;尾上的毛大部分短而稀,形似猪尾。脸侧及颞需的毛斜向后方生长,耳周的毛侧向前生长,彼此相连似一围带。分布于西藏的豚尾猴,上体颜色较深,脸部橙黄色,体背至尾端黑褐色,颈和头后为赤黑色;头顶黑色,两侧土黄色染赤色;腹面黄白或灰白。 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森林中或海拔较低的针叶林内,营树栖生活,喜群居,以植物果实为食,也捕食昆虫和小鸟。 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和西藏的东南部。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紫貂 别名貂、貂鼠、赤貂、黑貂、大叶子,属于鼬科,学名为 Martes zibellina。 紫貂体躯细长,四肢短健,体型似黄鼬而稍大,体长40厘米左右,尾长12厘米左右,体重0.5~1.0千克。雄性一般比雌性大;具5趾。爪尖利弯曲。耳大直立,略呈三角形。尾毛蓬松。体色黑褐,稍掺有白色针毛;头部淡灰褐色,耳缘污白色,具黄色或黄白色喉斑;胸部有棕褐色毛,腹部色淡。 紫貂生活在气候寒冷的亚寒带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中,多在树洞中或石堆上筑巢。除交配期外,多独居;其视、听敏锐,行动快捷,一受惊扰,瞬间便消失在树林中。多在夜间到地面或雪下取食,食物短缺时,白天也出来猎食,以小型鼠类、鸟类、松子、野果、鸟卵等为食,活动范围在 5~10平方公里之内。每年4~5月份为发情期,妊娠期9~10个月,每胎2~4仔,3岁后达到性成熟,主要天敌是黄喉貂和猛禽。 紫貂的冬毛皮以绒毛细密丰厚,皮板富弹性,颜色滑润为毛皮上品。 产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及新疆。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貂熊 别名狼灌、飞熊、月熊,属于鼬科,学名为 Gulo gulo。 貂熊外形介于熊与貂之间,体长80~100厘米,体重8~14千克,尾长18厘米左右。头大耳小,背部弯曲,四肢短健,弯而长的爪不能伸缩,尾毛蓬松。身体两侧有一浅棕色横带,从肩部开始至尾基汇合,状似“月牙”,故有“月熊”之称。 貂熊为寒温带动物,除繁殖期外,多单独活动,活动范围广,溪流、河谷、林带以上的冻土及裸岩都有它的足迹。无固定巢穴,洞穴多有两个出口,便于遇险逃遁。属夜行性动物。貂熊生性机警,行动隐蔽,善游泳、攀爬,可在密林中自由跳窜,故又名之为“飞熊”。在自然界中几乎无天敌,肛门附近有发达的臭腺,具有一定的防御功能,利用尿液保存食物是其适应环境的独特方式之一。食胜杂,包括有蹄类、啮齿类、鸟类及林木浆果等。有半冬眠的习惯。繁殖时筑巢于树洞、悬崖、石缝中,或占据其他小动物巢穴。每年10~11月份发情,以吼声吸引异性,翌年2~4月份繁殖,每胎1~5仔。 貂熊数量很少,现已处于濒危状况,应加以严格保护。 产于黑龙江与内蒙古的大兴安岭,新疆部分地区。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蜂猴 别名懒猴、风猴,属懒猴科,学名为 Nycticebus coucang。 蜂猴体型较小而行动迟缓,是较低等的猴类,体长32-35厘米。两只小耳朵隐藏于毛茸茸的圆脑袋中;眼圆而大。四肢短粗而等长,第二个脚趾还保留着钩爪,尾短而隐于毛丛中。体背棕灰色或橙黄色,正中有一棕褐色脊纹自顶部延伸至尾基部,腹面棕色,眼、耳均有黑褐色环斑。 蜂猴栖于热带雨林及亚热带季雨林中,完全在树上生活,极少下地,喜独自活动。行动特别缓慢,只有在受到攻击时,才有所加快,故又名“懒猴”。白天蜷成球状隐蔽在大树洞中或在枝 桠上歇息,夜晚出来觅食,以植物的果实为食,也捕食昆虫、小鸟及鸟卵。一年四季均能交配,怀孕期5-6个月,多在冬季产仔,每胎1仔。 分布于云南和广西南部。 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 别名 草豹、艾叶豹、荷叶豹 学名 Panthera uncia 英文名 snow leopard 猫科 Felidae 分布 青海、甘肃、新疆、西藏、四川和内蒙古等省区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雪豹体型与豹相似,体重50千克左右,体长1-1.3米,尾长近1米。体色较淡,全身呈灰白色,毛长密而柔软,布有不规则的黑环或黑斑。其头部较小,前额隆起,鬓毛粗硬且长,黑白两色相间。尾粗而长,具有蓬松浓密的毛。四肢粗短强壮,前足较后足更为发达。 雪豹属于高山性动物,终年栖息雪线附近,为栖居海拔最高的猫科动物之一。主要生境为高山裸岩、高山草甸及高山灌丛等三种类型。雪豹昼伏夜出,每日清晨及黄昏为捕食、活动的高峰。捕食以猫科动物特有的伏击式猎杀为主,辅以短距离快速追杀。捕食各种野羊,或以旱獭充饥。有时也袭击牦牛群、咬倒掉队的牛犊。有相对固定居住地点,育幼期多利用天然洞穴。每年1-3月份发情,5-7月份产仔,每胎2-4仔,3岁达到性成熟。熊狸 Arctictis binturong 英名 Binturong 物种信息:形似小熊,体重8-13kg,体长700-800mm。尾长接近等于体长,尾末端具缠绕性,能缠住树枝支撑身体觅食。毛被长而稀疏,粗糙而蓬松。绒毛长而呈波浪状。足垫大,几乎覆盖整个足底。耳背的毛较长,约50mm,明显超过耳尖形成长而尖的黑色簇毛。耳缘的毛较短,白色。通体黑褐色,毛尖染棕黄或棕灰色。尾色与背色相似。主要栖于亚洲南部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海拔高度一般不超过800m,系典型的热带树栖灵猫类,多在高大浓密的树上活动。夜行性动物,有时亦在上午活动。曾发现它们与灰叶猴和白颊长臂猿一起活动和觅食。熊狸主要采食植物的花果,特别喜食多种榕树的果实。每年2-3月发情交配,孕期2-3个月,一般5月中下旬产仔。一胎2-4仔,以2仔居多。幼体2岁性可成熟。在我国分布于云南西部的盈江、西南部的沧源、南部的西双版纳、东南部的河口;广西西南部的龙陵、靖西以及东北部的瑶山。国外见于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阿萨姆)、缅甸、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云南亚种(A.b albifrons F.Cuvier,1822)云南南部、缅甸北部、泰、马、印尼、印支、尼泊尔、不丹。濒危信息:⒈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云豹 属于猫科,学名为 Neofelis nebulosa 在我国也被称为龟纹豹、荷叶豹、柳叶豹、樟豹。过去它们曾遍布亚洲,如今却由于人类贪图它们的美丽毛皮和豹骨而陷入濒危绝境 云豹体形中等,身长75-110cm,还有一条和身子差不多长的长尾巴,它们的四肢粗短,属于矮壮型身材。云豹的两颊各有2条明显的黑色横纹,从头顶到肩部还有几条黑色纵纹。不过最突出的还是它们的犬齿。从犬齿和头部的比例来看,云豹的犬齿对于猫科动物来说是最长的。这可能是相较现存的其他猫科动物而言,它们和生活在1万年前冰河时期的剑齿虎血缘最近有关。云豹的体色主要有淡黄褐色、银灰色,身体两侧有好几个深色的大块云状斑纹,斑块周边为黑色,靠后的黑色较粗,中心为暗黄色,有的里面还会点缀着一些小黑斑。它们腹部和四肢内侧的颜色为黄白色,配有圆形黑色斑点。它们尾巴上的斑纹也样式不一,有环绕着如身体斑纹类似的大斑块的,也有环绕着不完整的黑环的或者黑斑的。 云豹是极为害羞的动物,它们总是悄然来去,因此人们对野生云豹的习性甚至数量都不十分了解 云豹大约在2岁性成熟。交配期在圈养情况下大部分是在每年的冬春。经过86-93天的孕期,母豹会生下1-5个孩子。宝宝长到10个月即可独立。母豹每年都可能做一次妈妈。云豹寿命大概有11年,圈养情况下约能活17年。 对云豹威胁最大的还是人类活动。对栖息地的持续破坏、对毛皮和豹骨的猎取以及对赖以生存的食物的狩猎都是使云豹数量直线下降的重要原因(这也造成了台湾独有的云豹亚种走向灭绝)。鉴于境况的危急,云豹已被CITES列为附录I,而我国也将云豹列为国家I级保护动物。豹 别名金钱豹、豹子、文豹,属于猫科,学名为 Panthera pardus。 体型与虎相似,但较小,为大中型食肉兽类。体重50千克左右,体长在1米以上,尾长超过体长之半。头圆、耳短、四肢强健有力,爪锐利伸缩性强。豹全身颜色鲜亮,毛色棕黄,遍布黑色斑点和环纹,形成古钱状斑纹,故称之为“金钱豹”。其背部颜色较深,腹部为乳白色。 豹栖息环境多种多样,从低山、丘陵至高山森林、灌丛均有分布,具有隐蔽性强的固定巢穴。豹的体能极强,视觉和嗅觉灵敏异常,性情机警,既会游泳,又善于爬树,成为食性广泛、胆大凶猛的食肉类。繁殖时争雌行为激烈,3~4月份发情交配,6~7月份产仔,每胎2~3仔,幼豹于当年秋季就离开母豹,独立生活。 产于广东山地森林地区。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虎 -tiger(突然想起了德国的虎式,豹式坦克~那个猛阿) 属于兽纲食肉目猫科豹亚科豹属。 体大头圆,四肢粗大,体魄强健。通体毛色橘黄,有横列的黑色条纹;腹白色,黑纹明显;尾部黑纹横列,尾尖黑色。 生活于山地森林,多夜间单独活动。行动敏捷,善于游泳。以部分草食性动物为食。我国有几个亚种,分别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华南部分地区及云南。 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暨豚 别名白暨、白鳍豚,属于喙豚科,学名为 Lipotes vexillifer。 白暨豚是一种类似海豚而生活于江湖中的淡水哺乳动物,身体呈纺锤形,全身皮肤裸露无毛,具长吻,眼小而退化;声纳系统特别灵敏,能在水中探测和识别物体。背鳍呈钝三角形,鳍肢与尾鳍均向水平方向平展。体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新生幼兽的体色比成体深。雌体腹部生殖裂两侧各有一个乳裂,雄体肛门前方有一个盲状小孔。截至目前,已发现的最大雌性个体长253厘米,重237千克;最大雄性个体长216厘米,重125千克。 白暨豚生活于长江中下游附近多沙洲、边滩并有大、小支流与干流相连的地段。喜欢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节,集群行为就更明显。每群一般2~6头。其活动范围广,但对水文条件要求较高,经常在一个固定区域停留一段时间,待水文条件发生改变后,又迁入另一地域。以鱼类为食。白暨豚两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时体长80厘米左右。白暨豚种群数量很小,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水生兽类,亟待加强保护。 产于长江中下游湖北、安徽、江苏段的干流之中。 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有哪些濒临灭绝的动物?
1、大熊猫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形象大使,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据第三次全国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全世界野生大熊猫不足1600只,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截止2011年10月,全国圈养大熊猫数量为333只。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经过进化,99%的食物都是竹子了,但牙齿和消化道还保持原样,仍然划分为食肉目,发怒时危险性堪比其它熊种。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截至2018年11月,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548只。2、西伯利亚平原狼西伯利亚平原狼(学名:Canis lupus campestris):是灰狼的一个亚种,属于食物链中上层的掠食者,是西伯利亚雪橇犬“哈士奇”(hasky)的祖先。通常群体行动。它们活动在森林、沙漠、山地、寒带草原、西伯利亚针叶林、草地,是世界上最大的野生犬科家族成员。具有很好的耐力,适合长途迁移。它们的胸部狭窄,背部与腿强健有力,使它们具备很有效率的机动能力。它们能以约10公里的时速走十几公里,追逐猎物时速度能提高到接近每小时65公里,冲刺时每一步的距离可以长达5米。由于它们会捕食羊等家畜,因此直到20世纪末期前都被人类大量捕杀。3、树袋熊树袋熊,又称考拉,是澳大利亚的国宝,也是澳大利亚奇特的珍贵原始树栖动物。英文名Koala bear来源于古代土著文字,意思是“no drink”。因为树袋熊从他们取食的桉树叶中获得所需的90%的水分,只在生病和干旱的时候喝水,当地人称它“克瓦勒”,意思也是“不喝水”。树袋熊并不是熊科动物,而且它们相差甚远。熊科属于食肉目,而树袋熊却属于有袋目。它每天18个小时处于睡眠状态,性情温顺,体态憨厚。4、袋鼠袋鼠是任一种属于袋鼠目的有袋动物 ,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大陆和巴布亚新几内亚的部分地区。其中,有些种类为澳大利亚独有。不同种类的袋鼠在澳大利亚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中生活,从凉性气候的雨林和沙漠平原到热带地区。袋鼠是跳得最高最远的哺乳动物。”袋鼠 “有时候指所有的有袋动物。这个词源自Guugu Yimidhirr(一种澳洲原住民语言),后来袋鼠这个词被约瑟夫·班克斯在 詹姆斯·库克的第一次航海旅行中命名。5、美洲豹美洲豹,学名:Panthera onca (Linnaeus, 1758),又叫美洲虎,是现存第三大的猫科动物。体重70—180千克,咬力可达1250磅。是生活在中南美洲的一种大型猫科动物。它身上的花纹比较像豹,但整个身体的形状又更接近于虎。在猫科动物中,美洲豹的体型仅次于狮、虎。野外寿命约18年。人工饲养的历史达20多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熊猫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伯利亚平原狼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树袋熊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袋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洲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