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的介绍
是原苏联海军战后开工建造的第一级巡洋舰。首舰“斯维尔德洛夫”号于1949年10月15日在列宁格勒的波罗的海船厂开工建造,1950年7月5日下水,1952年5月15日服役。就该级舰主要特点来说,“斯维尔德洛夫”级可以算是二战前由意大利协助设计制造的“基洛夫”级轻巡洋舰的“直系亲属”,主要作战武器仍然是与二战舰艇相同的传统火炮。“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共建造完工14艘,并于1989年全部退役。
苏联“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的技术特点
与“基洛夫”级相同,“斯维尔德洛夫”的设计依然体现了苏联海军对舰船适航性的重视。“斯维尔德洛夫”采用长艏楼型舰体,艏楼长度约占舰体的2/3。长艏楼是二战后大型水面舰艇较多采用的主舰体外型,其优点主要是提高了干舷并改善了耐波性;增加了上甲板下的舱室容积,便于布置大量电子设备和改善居住性;增加了舰艇的储备浮力及稳定性等。采用直线型前倾首柱,舰艏有角度很小并略微外张的舷弧线,舰艉则采用了标准的巡洋舰尾,舰体向后逐渐收窄到小圆弧型,垂直剖面则呈半卵型,故而在风浪中的快速性和稳定性都更好。新建成的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标准/满载排水量14290/17970吨。在武备和上层建筑的布置上,“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的舰艏是两座3联装152毫米舰炮。上层建筑前有两座双联37毫米炮座。舰桥后方是三脚主桅和直立式烟囱,它们与后三脚桅及后部烟囱之间是救生艇甲板。两侧布置有6座双联装100毫米副炮,8座双联装37毫米高炮和两具五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后甲板室上方布置有主炮火控雷达与6座37毫米高炮。舰艉有两座三联装152毫米舰炮,其中3号炮塔的部分基座被包拢在尾甲板室中。舰艉甲板下方是水雷库和布雷装置,布雷口设在水线以下。“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有较为完善的装甲防护。中部侧舷水线附近有100毫米装甲,水密舱壁装甲120毫米,司令塔侧面装甲厚130毫米,顶部装甲100毫米,底部装甲50毫米。主炮炮塔正面装甲175毫米,侧面装甲50毫米,顶部装甲75毫米,炮塔基座装甲130毫米。100毫米副炮炮塔基座装甲20毫米。装甲总重量2910吨。 “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装备12门B-38型152毫米57倍口径舰炮。B-38型有双联装和三联装炮塔,“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装备的是MK-5比斯型三联装炮塔。1-3号炮塔重250吨,4号炮塔重243吨。火炮俯仰射界-5度至+45度,最大俯仰速度为12度/秒。方向射界为1至3号炮塔为正负148度,4号炮塔为正负140度,最大水平旋转速度7度/秒。B-38型火炮单门全重17.5吨,全长8.9米,发射速度6.5发/分钟,最大射程23.7公里,身管寿命450发。“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的副炮为12门CW5-1型100毫米70倍口径舰炮,采用双联装炮塔,左右舷各布置3座。CW5型主要用于防空作战,是苏联第一种带有全套火控系统的自动舰炮,主要用于舰载中小口径火炮进行对空作战,其核心是两部“防晒板”火控雷达,中心计算机负责处理目标数据,数据发送至各炮塔后再进一步解算,各炮塔上也有一部功能有限的SPN-500型火控雷达,如果中心计算机被摧毁或发生故障,各炮塔也能接受雷达数据后自行解算射击。 “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在甲板两侧各安装了一具PAT-53-68比斯型五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发射53-51型533毫米直航式鱼雷,用于反舰,鱼雷速度51节时射程4000米。这些鱼雷性能较为落后,从1957年后,“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上的鱼雷发射管被陆续拆除。该级巡洋舰的舰艉甲板下方是一个大型水雷储存库,在执行布雷任务时,“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可以一次布设多达108枚老式M-1908锚式触发水雷,也能投放苏联在二战后研制的各种水雷。
请介绍一下苏联“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的建造过程和服役情况??
苏联海军型号68bis级。常规火炮巡洋舰,1949——1955年共建造十四艘。
斯维尔德洛夫级原打算建造30艘。从1948年12月到1955年初已经有23艘同级舰在列宁格勒和北德文斯克的造船厂建成或在建造中。但斯大林的去世和赫鲁晓夫的上台改变了一切。最终只有17艘巡洋舰下水而其中只有14艘得以完工并进入苏联四个舰队服役。
斯维尔德洛夫级轻巡洋舰是苏联战后建造的第一批大型水面舰艇,也是斯大林心中雄伟苏联红海军发展计划中的重要一环。从1939年4月开始担任苏联红海军总司令的库兹涅佐夫一直忠实地按照斯大林的要求发展海军大型舰艇。1955年赫鲁晓夫上台后立即将苏联大型水面舰艇打入冷宫,就在这一年包括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在内的所有大型舰艇被停建或者停止研制,一向忠于斯大林的库兹涅佐夫也于1956年1月被戈尔什科夫取代。从此,苏联红海军开始了长达30年的“戈尔什科夫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