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的红萝卜的双重象征意义
红萝卜是一种普遍的根茎蔬菜,其色泽为橙色或黄色。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能呈现出透明色。红萝卜以其富含的营养素而广泛受到人们的欢迎,这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C、钾和膳食纤维。然而,对于一些人来说,红萝卜还具有双重的象征意义。首先,红萝卜在文化上具有积极的象征意义,通常被看作是身体健康和好运的象征。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等国家的文化传统中,人们认为吃红萝卜可以带来好运,并且在新年期间,他们会把红萝卜放在桌子上,以此来帮助自己迎接新的一年。此外,在一些文化中,如日本,红萝卜被看作是寿司中必不可少的主要成分之一,寿司本身也被视为长寿和好运的象征。通常情况下,红萝卜所代表的象征意义是积极的,也是令人欣慰的。除了文化上的象征意义之外,红萝卜在政治和社会方面也具有象征意义。在政治层面上,红萝卜的透明它象征着政治透明度。红萝卜是一种透明的蔬菜,在某些情况下,红萝卜可以被加工成透明的蔬菜汁。透明是一种清晰、开明、诚实、透彻的象征。在政治方面,透明意味着政府应该披露所有的信息,确保公众了解政府的工作和政策。许多国家的反腐败活动都是建立在透明度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信息公开和监督来预防腐败。因此,在政治上,红萝卜的透明度象征着政治透明度和诚实,这是一个令人称赞的品质。总之,红萝卜作为一种普遍的蔬菜,在不同文化和社会中都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它的双重象征是积极的,从文化上到政治上,都具有正面的作用和意义。
透明的红萝卜的象征意义
红萝卜是一种多营养的蔬菜,也是许多人餐桌上的重要食材。透明的红萝卜的象征意义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解读。从医学角度来看,红萝卜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这些营养物质对人类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红萝卜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代表了健康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红萝卜的形象经常被用于营销健康和保健产品,例如营养保健品和药品等等。从文化角度来看,红萝卜在不同地方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在西方,红萝卜常常被视为复活节的象征,这是因为在基督教传统中,红萝卜代表着复活和新生命的开始。而在中国文化中,红萝卜则代表着好运、富贵和长寿的象征。在传统的春节庆祝活动中,红萝卜常常被用来做成寓意吉祥的食物,例如腌制的红萝卜等等。除此之外,红萝卜还有着其他一些象征意义。在农业领域,红萝卜代表着种植技术和农作物的生产效率。在环保领域,红萝卜被认为是一种生态友好的食品,因为它可以通过自然循环的方式很快地分解。总的来说,透明的红萝卜的象征意义是多样的,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代表着健康、文化和其他方面的意义。通过深入理解红萝卜的象征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这种蔬菜在人们的文化和人类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文学名作《莫言·透明的红萝卜》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作者简介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6年3月5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县东北乡一个农民家庭。极左路线从50年代末期造成了农村社会的普遍贫困,他家是上中农成分,连领救济粮的资格都没有。他曾在某一年的大年三十到别人家讨饺子。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歧视给他的少年生活留下了惨痛记忆,父亲过于严厉的约束也使他备受压抑。这种心理特征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6岁进校读书,曾因骂老师是“奴隶主”受警告处分。小学三年级时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12岁时读小学五年级,因 “文革”爆发辍学回家,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可读时甚至读《新华字典》。18岁时走后门到县棉油厂干临时工。1976年8月参加解放军来到渤海边上,站岗之余依旧喂猪、种菜。1979年秋调至解放军总参谋部,历任保密员、政治教员、宣传干事。1981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1984年秋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85年发表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文坛注意。此后的创作明显受到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影响。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反响强烈,被读者推选为《人民文学》1986年“我最喜爱的作品”第一名。同年从军艺毕业,到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开始有报告文学作品问世。1989年秋入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 内容概要 秋天一个潮气很重的早晨,生产队长披着夹袄嚼着高粱饼子和大葱,走到叶子发黄的老槐树下,敲响树上那个红锈斑斑、被露水打湿的大钟,把社员召集起来,说公社要加宽村后的滞洪闸,每个生产队要抽一个石匠一个小工。然后派高个子、宽肩膀、英姿勃勃的小石匠和小黑孩去应公社的官差。小黑孩只有10岁左右。天已经很凉了,他还赤着脚,光着干瘦干瘦的脊梁,只穿一条又肥又长的白底带绿条条的大裤衩。裤衩上污渍斑斑,有的像青草的汁液,有的像干结的鼻血。裤衩下沿齐着膝盖,细细的小腿上布满闪亮的小疤点。小黑孩头很大,两只黑眼睛闪闪发亮,脖子细长,似乎要被大脑袋压折。他回家拿了一把铁柄羊角锤,跟小石匠去工地,一句话也不说。小石匠觉得他已经被后娘给打傻了。来到工地,满嘴酒气的公社刘副主任捏着小黑孩的脖子摇晃几下,弄得小黑孩几乎脚跟离地皮,生气地说:“派这么个小瘦猴,能拿动锤子吗?”小石匠忙来说情,说小黑孩家三代贫农,亲爹下了关东,后娘老是打他,社会主义再不管他他就没法活了。3年前小黑孩身上的肉确实比现在多。那时父亲没下关东,后娘也不喝酒。但父亲走后,后娘经常拿地瓜干子到小卖铺换酒喝,一喝就醉,醉了就打他,拧他,咬他。小黑孩提着羊角锤蔫头蔫脑上了滞洪闸。他记得几年前有几个人从闸上摔下去了,他来看的时候摔下去的人已经被抬走,但他特别灵敏的鼻子还能嗅到水里的血腥味。现在,他扶着闸上的白石栏杆,看到一块菜田和地瓜田连在一起,周围三面是茂密的黄麻,一面是高高的河堤,菜田和山芋田就成了一个大井。在小黑孩的想象中,地瓜叶子和那些青菜一下子变成了井中的水,黄麻梢上的麻雀变成绿色的翠鸟,飞到水面捕食鱼虾;黄麻地里蚂蚱剪动翅膀的声音,也像火车过铁桥。小黑孩在梦中见过一次火车,那个独眼怪物趴着跑,比马还快。要是站着跑呢?但火车刚站起来,他就被后娘的笤帚疙瘩打醒了。刘副主任分配小黑孩跟妇女、姑娘们去砸石子儿。小石匠来喊小黑孩,小黑孩一惊,羊角锤掉到闸下水里去了。小黑孩灵巧地钻过栏杆,像壁虎一样身子贴在十几米高的桥墩上滑到水里,把羊角锤摸了上来,吓得人们直吸气。妇女们看着可怜的小黑孩议论纷纷,小黑孩低着头用他骡马的硬蹄一样坚硬的脚掌把几个长着尖尖硬刺的老蒺藜碾碎。蒙着紫红色方头巾、长着一双美丽眼睛的菊子姑娘走过来,用温暖的手抚摸他背上的伤疤,带他到河边砸石子。小黑孩听到了河里鱼群唼喋的声音,看到河面上神奇的气体在上升。他的手被自己的锤子砸破了,菊子姑娘用绣着月季花的手帕给他包上。伤了手,刘副主任派他去桥洞下的铁匠炉拉风匣。他用细细的胳膊拉着巨大的风匣,汗流浃背,鸡胸脯一起一伏。他不会烧火,把火弄灭了,凶狠的小铁匠对他抡起大巴掌。缠在手指上的花手帕被煤灰弄脏了,他珍惜地把它解下来,爬上高高的桥墩,将手帕藏在石缝里。菊子姑娘天天给他送吃的来,他身上开始长肉了。后来,小石匠和菊子姑娘好上了。小铁匠心里也恋着美丽的菊子姑娘,见了小石匠就愤愤不平,还有意把一盆掺着铁屑和煤灰的脏水泼到小石匠身上。老铁匠是小铁匠的师傅,常常唱出凄凉悲苦的戏文或歌词。小铁匠跟师傅学了3年,以为什么都学会了。一次趁老铁匠不在,他私自修钢钻,但修出的钢钻用锤子一敲就断。原来他没有学到老铁匠给钢钻淬火的绝技。他气急败坏地把断了的钢钻扔出去,让小黑孩去捡。小黑孩抓着灼热的钢钻手里直冒黄烟,但面不改色。不久,奸诈的小铁匠在老铁匠淬火的时候突然把手伸进淬火的水盆里,学到了淬火绝技。那天夜里,他让小黑孩偷了一桶地瓜和萝卜当夜餐。黑暗里,一个吃剩的红萝卜放在泛着幽幽蓝光的铁砧子上,小黑孩看到一幅神奇的图景:红萝卜晶莹透明,像一个大阳梨,尾巴上的根须像金色的羊毛,金色的外壳包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他伸手去拿,但凶暴的小铁匠把那透明的红萝卜扔到桥洞外的水里去了。第二天,老铁匠独自走了。小黑孩像丢了魂一样爬进黄麻地,想去菜地里寻找昨夜看到的那种红萝卜,但看守菜园的老头正和队长说昨夜山芋和萝卜被偷的事。他躺在黄麻地里沉浸在幻想中……。小石匠和菊子姑娘到黄麻地里来喊他,他不出声。他听到小石匠和菊子姑娘的声音越来越低,他从黄麻的缝隙里看到菊子姑娘的头巾和红格子上衣落在地上……。此后的十几天里,小石匠和菊子常去黄麻地幽会。小铁匠发现了这个秘密,怀恨在心,有一天借机挑衅,在河滩上和小石匠打了起来。小石匠用沙土迷住了小铁匠的眼,小铁匠闭着眼抓起碎石乱扔,一块白石片 *** 了菊子姑娘的右眼。从此,工地上没有了小石匠和菊子姑娘的影子。小黑孩穿上帆布大褂和一双新回力鞋给小铁匠当徒工,但他忘不了那个透明的红萝卜。一天他偷偷爬进菜地,拔出一个一个的萝卜对着太阳观察。但拔下的萝卜扔得满地通红,他也没有找到透明的红萝卜。看菜园老头发现了他,喊来了队长。队长打了他,他嘴唇嚅动着,迷惘的眼睛里满是泪水。队长以为他是哑巴,剥下他的裤头、褂子和鞋,说:“滚!让你爹来拿衣裳!” *** 的小黑孩转身钻进了黄麻地……。 作品鉴赏 莫言创作这篇小说并不是为了表达一个明确的主题。相反,他以描绘生活形态为主,自觉追求作品蕴含的丰富性。这样,我们就只有从主人公小黑孩的形象入手,来理解这篇作品。在塑造小黑孩形象的时候,作家的笔墨集中于两个不和谐的方面:一方面是身世的不幸、命运的悲惨,一方面是儿童的聪慧、机敏以及与其年龄不相称的自尊与要强。小黑孩太可怜了。冰凉的秋天已经到来,大人都披上夹袄了,他浑身上下还只有一条污渍斑斑的大裤衩,而这条裤衩也显然是他下了关东的父亲留下的。那数得出肋巴骨的鸡胸脯,脊背上、腿上闪亮的伤疤,说明他受到后娘怎样残酷的虐待。他过早地背上了生活的重负,和大人一样参加劳动挣工分,还要承受某些人的羞辱和痛打。他拉着那样大一个风匣,瘦身子吃力地前倾后仰,“左胸脯的肋条缝中,他的心脏像只小耗子一样可怜巴巴地跳动着”——小说用这种惊心魂魄的夸张写出了小黑孩难以承受的生活重负。但就是这个又脏又瘦、在生活的重压下挣扎着的小黑孩,却那样机敏而又充满灵性——作品对此作了富于童话色彩的描写:他能听到头发落地的声音,能看到湖面上神奇的气体,能感受到星光的温暖,能像壁虎一样贴着高高的桥墩爬上爬下,能想象出火车站起来跑,能把一只红萝卜看得那样神奇。他又是那样懂事、自尊、善良。他认真地收藏起凝结着菊子姑娘爱心的花手帕;菊子姑娘见他拉大风匣太累,可怜他,想把他带走,他挣扎着非回到风匣前不可;菊子姑娘给他送窝头来,他感动得哭了,但他用手遮住脸,不让人看到他的眼泪;他知道小铁匠的险恶用心,拚命阻止小石匠与小铁匠对打。小说正是通过上述两个不和谐侧面的残酷对比,抒发对小黑孩不幸童年的悲悯。这种悲悯的背后,则是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批判。尽管作者有意淡化故事的时代背景,但从人物特定的语言和行动中,读者仍然可以知道故事发生在“文革”中。小黑孩这个聪明、善良、本应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的孩子之所以生活得这样悲惨,显然有家庭、社会、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狠心的后娘使家庭变得冷酷无情,小铁匠体现了人心的险恶,极左路线造成了六七十年代中国乡村的普遍贫困。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那个晶莹透明、金色的外壳包孕着活泼的银色汁液的红萝卜就有了特殊的意义。红萝卜被描绘得如此神奇,并不仅仅是艺术技巧问题。一方面,它作为小黑孩奇特感觉的创造物,使小黑孩显得更加充满灵性,但更主要的是,它作为一个意蕴丰富的象征物,体现了小黑孩在不幸的生活中对纯洁、幸福或者另一种世界的憧憬。这憧憬使小黑孩的形象崇高起来。小黑孩的憧憬是执着的。在第一次看到那个透明的红萝卜之后十几天,他还到菜地里去寻找,但他最终没有找到。这种结局暗含的是作家对生活的失望和悲剧性评价。这种失望和悲剧性评价,或者可以看作这篇小说的主题。这一主题还体现在小说中其他人物身上。小石匠和菊子姑娘是美与善良的化身。他们的形象很美,他们像关心自己的亲人一样关心小黑孩,但最后,菊子姑娘那长着长睫毛的美丽的眼睛却被白石片毁掉了。甚至那个老铁匠,终日吟唱的也是抒发人生艰难的戏文。从这个意义上说,小黑孩这个形象本身就是那种艰难的、备受压抑的生活的象征。在整篇小说中,小黑孩几乎没有说过一句话。他是那么压抑,受到关怀时忍住不哭,因为寻找透明的红萝卜被队长打时,也只是迷惘的眼睛里充满泪水。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作品对小黑孩整个生存环境的描写:老队长,刘太阳,砸石子的人们,小石匠与菊子姑娘的相爱,老铁匠和小铁匠的师徒关系,等等。这些构成了特定时期乡村社会的生活形态。
《透明的红萝卜》莫言
扑簌簌黄麻叶儿抖,明晃晃秋天阳光照。
—题记
还记得2012年时,当时在大学,中午十二点多的样子,上完了课,在学校的食堂吃完饭,刚出食堂的门。
听到学校广播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就是一长串的介绍。
当时就感觉:哇,不愧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名字真好听。
后来就陆陆续续在学校图书馆看了莫言的书。
这本《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读来总有种亦真亦假,亦虚亦实的感觉。
当然里面有莫言的真实经历,他曾经因为饥饿偷拔了一根红萝卜,遭到批斗。
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讲中提到《透明的红萝卜》时说,这是他最富有象征性,最意味深长的一部小说。
那个浑身漆黑,一言不发,对痛苦有超人的忍受能力,对自然有超人感受能力的孩子, 很大程度上是莫言自己,也是后面全部小说的灵魂 。
小黑孩,十岁左右,父亲闯关东三年未归,长期受到继母的虐待,沉默,瘦弱,两只眼睛又黑又亮。
肉体似乎只是他用来承受苦难的工具,不怕冷,指甲被锤子砸裂也只抓把土涂在上面,可以用手握住滚烫的刚钻。
可他的灵魂是自由的,可以感受自然的一切美好。
第一次在小说里出现的描述是:
孩子赤着脚,光着脊梁,穿一条又肥又长的白底带绿条条的大裤头子,裤头上染着一块块的污渍,有的象青草的汁液,有的象干结的鼻血。裤头的下沿齐着膝盖。孩子的小腿上布满了闪亮的小疤点。
黑孩是完全的弱者,从来没有受到任何关心。
小时候黑孩是说话的,慢慢的他不再说话了。
黑孩的沉默或者说和人相处时超强的钝感力,也许是他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长大的过程中,受到太多家里或者周遭的辱骂,欺负。
他太弱小,没法反抗,只能学着在夹缝中求得一点点生存的空间。
队长看到黑孩说:“ 黑孩儿,你这个小狗日的还活着?我寻思着你该去见阎王了。 ”
公社的刘副主任看到黑孩,第一反应就是:“ 这也算个人? ”
黑孩和小石匠被派去帮公社加宽村后的滞洪闸。
在路上,虽然小石匠手指在黑孩头上敲打着鼓点,黑孩很疼,黑孩还是 很小心地走着,尽量使头处在最适宜小石匠敲打的位置上!
顿时感到这个瘦弱的孩子为了生存,要多小心翼翼。
同情、怜悯、尊重这些在吃不饱饭的时候,还显得有些奢侈。
可黑孩是 精灵 一般的存在,能感受风,雨,大地,鱼虾,菜地,黄麻,听到鸭子的对话,有超强的听觉和触觉。用眼神,用身体和自然对话,和万物对话。
在大自然中,他是自在的,是可以自由飞翔的鸟。
可现实中,他的背上只有两个大疤瘌。
终于,菊子出现了,美丽、温柔、善良。似乎能看懂黑孩的内心,给了黑孩关心和爱,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母亲这个角色。
整篇小说的人物除了菊子,其他好像都没有具体的名字,继母,石匠,铁匠,队长,主任,包括小黑孩自己都没有名字。
菊子应该是美好特别的存在吧。
当然这种关心和爱,也是短暂的,当菊子和小石匠恋爱以后,似乎就把黑孩忘到了一边。
在最后小石匠和小铁匠打架的时候,黑孩帮了小铁匠。
就像孩子争宠一般,可能黑孩内心觉得是小石匠抢走了自己的菊子。
老铁匠和小铁匠的师徒关系也很悲戚。
三年的时间,老铁匠都没有把关键的淬火时水的温度告诉小铁匠。
又一次打钢钻时,老铁匠兑好水后,小铁匠迅速把右手伸进了水桶。
老铁匠毫不犹豫将刚钻戳到了小铁匠右臂上。
老铁匠的胳膊上也有一个深紫色,圆圆的疤。
师徒技艺的传承在鲜血淋漓中完成。
老铁匠反复哼唱的歌就是这种无奈的现实吧。
技艺交给了徒弟,就到了自己要离开的时候。
老铁匠要离开了,菊子也和小石匠恋爱了。
黑孩似乎又再次陷入了巨大的黑暗,刚刚得到的一点温暖又立即消失不见。
这时一个透明的红萝卜出现了:
“ 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大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象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苞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 ”
在黑孩眼中,这就是最美好的存在,他似乎又看到了一丝希望。当小铁匠要抢红萝卜时,黑孩表现出了少有的反抗。
那个金色的红萝卜最终消失在水里。
又一次来到萝卜地里时,黑孩一个个拔起萝卜,想再次寻找金色的红萝卜。
最终被看菜园的老头捉住,被队长扒了刚穿上不久的新衣服。
新衣服很大,也许是老铁匠买给小铁匠,可师徒反目了,就留给黑孩了,我们不得而知衣服的来历。
“ 黑孩转身走了,起初他还好象害羞似地用手捂住小鸡儿,走了几步就松开了手。老头子看着这个一丝不挂的男孩,抽抽答答地哭起来。 ”
黑孩钻进了黄麻地,象一条鱼儿游进了大海。
莫言 《透明的红萝卜》
《透明的红萝卜》里的主角,那个12岁的“黑孩”在运河工地里干活,因饥饿难耐,到旁边的菜地里拔了一根红萝卜充饥,被看田人当场捕获,押送到工地,工地负责人专门为此召开一次可怕的批斗大会。上百人围着一个12岁的小孩子,高呼口号,必欲灭之而后快。“黑孩”后来钻进麻地里,像一条鱼一样游走了。他看到了一幅奇特美丽的图画:光滑的铁砧子,泛着青幽幽的光。泛着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大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根须须像金色的羊毛。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
这部小说的“饥饿”主题非常明显,但在语言叙事上,莫言还保持着克制,故事的结构和线索也都很传统。小黑孩是个孤儿,从小缺乏父亲的教导且总是受到继母的虐待,这从小黑孩的外貌就可以看出来:孩子赤着脚,光着脊梁,穿一条又肥又长的白底带绿条条的大裤头子,裤头上染着一块块的污渍,有的像青草的汁液,有的像干结的鼻血。裤头的下沿齐着膝盖。孩子的小腿上布满了闪亮的小疤点。他的头很大,脖子细长,挑着这样一个大脑袋显得随时都有压折的危险。文章中写小黑孩被继母从睡梦中打醒去挑水的段落写的比较细致。小黑孩的遭遇使得他的性格变得沉默、倔强而孤独,感情世界也变得空虚,从不愿意主动跟别人打交道。而处在乡村社群中心的青年们,他们对于黑孩从没有屑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