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探索 发现

时间:2024-11-30 08:26:36 编辑:阿旭

探索发现观后感作文

  《探索·发现》是中国电视史上一个大型人文历史与自然地理类的纪录片栏目,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探索发现观后感,欢迎参考!
  探索发现观后感作文篇一
  我观看了《探索与发现》节目,节目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一些建筑奇迹。最让我感到震撼和惊奇的是恒山上的悬空寺。

  在中国众多的寺庙中,山西恒山的悬空寺称得上是奇妙的建筑。一般寺庙都建在平地上,但这座悬空寺却是名副其实,建在悬崖峭壁上,悬在半空之中。悬空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庙宇。悬空寺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历代都对其进行过修缮。悬空寺距地面约50米,发展了我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前人介绍悬空寺,概括为:“面对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岩,下临深谷; 凿石为基,就岩起屋;结构惊险,造型奇特。”悬空寺是在悬崖上凿洞,插入木梁,寺的一部分建筑就架在这一根根木梁之上,另一部分则利用突出的岩石作为它的基础。游人在远处见不到这些木梁,却见到不少细木斜顶住寺的底层。游人会想:这些颤颤悠悠的木柱能顶得住这样一座寺庙吗?当人们仔细观察,发现承受重量的除了木柱外,还有那些插入岩石的巨大木梁后,对古代匠师的智慧,不得不由衷地发出感叹和敬佩了。唐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石崖上书写了“壮观”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悬空寺为“天下巨观”。 英国的一位建筑学家写道:“中国的悬空寺把力学、美学和宗教融合为一体,做到尽善尽美,这样奇特的艺术,在世界上是罕见的,通过这次参观游览,才真正看到这个古老民族的灿烂文化艺术和文明历史。悬空寺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也是世界人民的骄。”意大利威尼斯考古专家尼诺先生认为:悬空寺及它象征的一切,体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成就,是中国人民智慧的杰出体现,仅仅是为了这座奇特的寺庙,就值得到中国来一趟。

  悬空寺经历千年依然几近完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向我们以及全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和智慧。我想我们在感慨之余,多少也应该有所思考。思考为什么在1400多年前建筑的庙宇在风吹雨打、烈日骄阳,甚至山崩地裂中依旧能够屹立不倒,而今天的很多建筑却脆弱到经不起一丝考验?不是今天的技术比不上魏朝,我想,或许是因为面对今天的喧嚣,我们太多地关注背后的东西,却独独忽略了眼前的责任。或许我们在研究古人的建筑方法,为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和伟大的文化骄傲之余,也应该继承他们朴素、纯净、认真、踏实的心态。

  悬空寺集自然美和人工美为一体,又将美学、力学和宗教融合为一处,不愧于东方瑰宝的美称。诚若明代诗人王湛初游悬空寺发出的感慨万分的诗句:“谁凿高山石?凌虚构梵宫,蜃楼疑海上,鸟道设云中。”
  探索发现观后感作文篇二
  在电视里看了CCTV-10的《探索·发现》节目,讲的是湖南里耶出土秦简的经历和后续研究,我记得几年前的暑假在家的时候,中午的新闻30分经常播放一些考古方面的新闻,其中就有里耶发掘出两万多枚秦简的轰动性消息,当时就对这个消息非常感兴趣,因为在里耶秦简出土之前,全国各地出土的秦简总计也才几百枚,这两万多枚秦简记录的信息足以重写一个朝代的历史,所以这一期节目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可惜央视的节目是分几天的,后面的时段我正好要上班,错过了,郁闷之下,在水木上向著名的DVDRW买了包括央视《探索·发现》在内的100张DVD数千部科学探索纪录片,昨天邮包终于到了,看着大学邮局的邮戳,感觉挺亲切的。但在这些DVD里面却没找到关于里耶秦简的那一期节目,估计是时间太近,DVDRW还没来得及收藏,不过其他节目也一样引起了的兴趣,今天花了两个多小时,看完了《中国史话》的第一期节目《寻找失落的年表》,非常的震撼,想写观后感了。中学时历史学得不错,至今仍记得书上说公元前841年的“元年”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相信很多人也都还记得与之相连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个典故,而更早的历史,确切年代就已经模糊了,而《寻找失落的年表》里介绍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进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通过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化学家和天文学家的通力配合,找到了西周建立也就是武王伐纣的确切年份,公元前104

  6年,并以这个为标尺,得到了夏和商的大致建立年份(公元前2070和公元前1600),我立即上网查现在的中学历史课本,果然,清清楚楚写着:约前2070年夏朝建立禹约前1600年汤灭夏,商朝建立商王汤约前1300年盘庚迁殷商王盘庚前1046年牧野之战,西周建立周武王(姬发)前771年西周周幽王而记得十几年前我使用的历史课本里,武王伐纣只能用“约公元前11世纪中叶”这样模糊的语言来记录,看来夏商周断代工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它至少将中国历史的确切坐标向前推进了两百年,并大大缩小了之前一千年中历史事件的年代误差。红茶来天下打观或探索发现观后感宿舍找我,看见我正在看这种历史,大为不解,他说“这有什么意思啊,现在过得好不就行了,几千年前的事,知道得这么精确有什么意思?”我一时找不出话来回答或者反驳他,是啊,确定了武王伐纣的年份于我们的生活真的没有什么影响,它既不会增长P,也不会在现代人里面掀起什么风波,现在手捧着新的历史教材上课的孩子,可能根本不会知道,十年前的课本上,中国历史还只能精确到公元前841年……但是,我仍然为这个变化而激动着,在我心里,如果几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人只知道中华人民国的成立是在约公元二十世纪中叶,那么我们这几代人的存在和留下的痕迹无疑会模糊很多。在里看到那些白发苍苍的考古学、历史学教授们,油然而生一种敬仰之情,他们的成绩或许仍然存在很多争议,也许下一次出土的某些文物又将他们的结论,但他们的努力一定是有价值的,哪怕仅仅是为了公元前1046这一个数字退出光盘,回味刚才节目的内容,历史学,天文学,化学,这些都曾经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学科,还记得五岁那年,还没有上学之前,外公问我的志向,我回答的是“历史系”,年幼的我并不知道天下大观乾陵地宫之迷那时已经没有历史系,后来自己也选择了理科慢慢远离了历史,但今天看完这个纪录片之后,竟隐约感觉和20年前那种对历史、对知识的向往相似,如果那时我能看到这些丰富而生动科学纪录片,那是多好的科学启蒙,也许我的人生将是完全不同的轨迹,也许我现在做的将是更有意义和价值,也更适合自己性格的工作……现实中是没有也许的,天亮以后还要上班,还要重复我那体力劳动的意义大于脑力劳动的工作。希望我能遇见一个热爱科学与探索的孩子,能把这些dvd送给他,让我儿时的梦想可以延续……2-2《探索与发现》观后感我怀着敬佩之情,看完了《探索与发现之秦始皇陵》。这一集大概讲的是:秦始皇赢政为了显得自

  已功高天下,前后一共用了130万人民和工匠来兴建自己的陵墓。介绍了秦始皇陵的地宫经及兵马俑的事。秦始皇陵的地宫有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为30米,就像是一座宏伟的地下宫城。地宫里以水银灌为大江大海,以鱼油为蜡烛求明。地宫里还收藏着许多奇珍异宝,而且有机关,为防盗墓。
  探索发现观后感作文篇三
  在电视里看了CCTV-10的《探索·发现》节目,讲的是湖南里耶出土秦简的经历和后续研究,我记得几年前的暑假在家的时候,中午的新闻30分经常播放一些考古方面的新闻,其中就有里耶发掘出两万多枚秦简的轰动性消息,当时就对这个消息非常感兴趣,因为在里耶秦简出土之前,全国各地出土的秦简总计也才几百枚,这两万多枚秦简记录的信息足以重写一个朝代的历史,所以这一期节目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可惜央视的节目是分几天播出的,后面播出的时段我正好要上班,错过了,郁闷之下,在水木上向著名的DVDRW买了包括央视《探索·发现》在内的100张DVD数千部科学探索纪录片,昨天邮包终于到了,看着上面清华大学邮局的邮戳,感觉挺亲切的。

  但在这些DVD里面却没找到关于里耶秦简的那一期节目,估计是播出时间太近,DVDRW还没来得及收藏,不过其他节目也一样引起了的兴趣,今天花了两个多小时,看完了《中国史话》的第一期节目《寻找失落的年表》,非常的震撼,想写观后感了。 中学时历史学得不错,至今仍记得书上说公元前841年的“共和元年”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相信很多人也都还记得与之相连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个典故,而更早的历史,确切年代就已经模糊了,而《寻找失落的年表》里介绍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进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通过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化学家和天文学家的通力配合,找到了西周建立也就是武王伐纣的确切年份,公元前1046年,并以这个为标尺,得到了夏和商的大致建立年份(公元前2070和公元前1600),我立即上网查现在的中学历史课本,果然,上面清清楚楚写着: 约前2070年 夏朝建立 禹 约前1600年 汤灭夏,商朝建立 商王汤 约前1300年 盘庚迁殷 商王盘庚 前1046年 牧野之战,西周建立 周武王(姬发) 前771年 西周灭亡 周幽王 而记得十几年前我使用的历史课本里,武王伐纣只能用“约公元前11世纪中叶”这样模糊的语言来记录,看来夏商周断代工程-真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它至少将中国历史的确切坐标向前推进了两百年,并大大缩小了之前一千年中历史事件的年代误差。

  红茶来宿舍找我,看见我正在看这种历史记录片,大为不解,他说“这有什么意思啊,现在过得好不就行了,几千年前的事,知道得这么精确有什么意思?” 我一时找不出话来回答或者反驳他,是啊,确定了武王伐纣的年份于我们的生活真的没有什么影响,它既不会增长GDP,也不会在现代人里面掀起什么风波,现在手捧着新的历史教材上课的孩子,可能根本不会知道,十年前的课本上,中国历史还只能精确到公元前841年...但是,我仍然为这个变化而激动着,在我心里,如果几千年以后,我们的后人只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在约公元二十世纪中叶,那么我们这几代人的存在和留下的痕迹无疑会模糊很多。

  在记录片里看到那些白发苍苍的考古学、历史学教授们,油然而生一种敬仰之情,他们的成绩或许仍然存在很多争议,也许下一次出土的某些文物又将推翻他们的结论,但他们的努力一定是有价值的,哪怕仅仅是为了公元前1046这一个数字 退出光盘,回味刚才节目的内容,历史学,天文学,化学,这些都曾经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学科,还记得五岁那年,还没有上学之前,外公问我的志向,我回答的是“清华历史系”,年幼的我并不知道那时清华已经没有历史系,后来自己也选择了理科慢慢远离了历史,但今天看完这个纪录片之后,竟隐约感觉和20年前那种对历史、对知识的向往相似,如果那时我能看到这些丰富而生动科学纪录片,那是多好的科学启蒙,也许我的人生将是完全不同的轨迹,也许我现在做的将是更有意义和价值,也更适合自己性格的工作...现实中是没有也许的,天亮以后还要上班,还要重复我那体力劳动的意义大于脑力劳动的工作。 希望我能遇见一个热爱科学与探索的孩子,能把这些dvd送给他,让我儿时的梦想可以延续...

猜你喜欢:

1. 探索发现观后感

2. 中国考古发现观后感

3. 中央卫视探索与发现观后感


如何评价纪录片《探索·发现》系列?

2004年第一次看《探索发现》是被它的近代史系列所吸引。没记错初次落坑的是《庚子国变》,而后是《北洋水师》。再来《亚东风云》《考古中国》《难童》《丧钟为谁而鸣》《战痘记》《海上旧梦》《打捞“阿波丸”》《东陵遗恨》《东北开拓团纪实》《十八铜人》《战俘存亡录》一部部如同追剧一般看下来。彼时的解说几乎全部是任志宏老师,他阴沉冷感的声线搭上惊悚不安的配乐音效,解说近代发生在我朝土地上的屈辱历史、人文变迁、文物遗产。这个阶段的《探索发现》在后期制作上还比较粗糙:大量配乐音效重复使用,许多无法找到当年录像照片的片段多用影视剧片段马赛克处理带过。譬如清朝近代史部分,就借用了很多《走向共和》的片段。在特效制作上虽称不上五毛钱特效,但只是还不错的二维呈现而已,几乎没有用到三维。估计也与此时央视制播未分离有关,在制作成本上可见捉襟见肘。另一方面,史料搜集的全面性,选材的独到性,念白文稿的客观性上却做得几乎无可挑剔,配上任志宏老师乍听没有任何感情实则暗藏波涛汹涌的念白方式,让每一部纪录片都值得反复咀嚼。 而后自05年开始的《秘境追踪》系列让该节目站上了巅峰。个人也认为《秘境追踪》系列可称得上该节目历年来最值得一看的部分。从远古的恐龙讲到未知的外星人,从南美的复活节岛到英国的巨石阵,甚至跳出地球讨论太阳系乃至宇宙;大量动画的使用,给予观众的是全方位的视野扩张。不变的仍是任志宏老师那以不变应万变却百听不腻的解说方式。任志宏老师当时在央4有了自己的固定节目《国宝档案》,该节目在10年扩版后便不再固定解说。随着央视制播分离的普及,《探索发现》也加大了非央视制作的纪录片比重。但也从此时开始,我也对该节目的期待也逐渐降低。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习惯了任志宏老师的解说方式后,其他大部分的解说过于慷慨激昂或者蜜汁煽情,这对于纪录片来讲显然是不合适的。另一方面,在相同题材的纪录片上,因为对比发现了差距便越发失望。譬如北洋水师这个题材,在2014年甲午战争120周年这个时间点上播出了多部相关题材的纪录片。但这些纪录片在史料上并未比04年的《北洋水师》有更多挖掘,反思也显得流于表面缺乏精确的细节,相反拿很多时间煽情歌颂爱国英雄。《北洋海军兴亡史》这部尤甚,几乎要变成爱国主义教育片了。看完以后的感觉论震撼程度实在不及早年自己制作的《北洋水师》。外部宏观来看嘛,央10一次次改版下来搞死了不少好节目,不是影响力降低就是水准下降,最后导致整个频道可看性垮掉。再加上央9的崛起,《探索发现》在我心中也就没啥存在感了。 作为央视一次次改版中少数没有死掉的节目,《探索发现》见证了央视节目制作水准从绝对的国家标杆逐渐沦落,再到制播分离后节目选材开始市场化却丢掉了百花齐放的遗憾。不管怎样,这个节目是让我对央视黑不起来的几项重要情怀分之一。虽然比过去不足,但毕竟身为央视科教类节目的王牌,还是希望它要好好坚持下去啊。

探索发现观后感400字

探索发现观后感范文400字   在暑假中我看了《探索·发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探索·发现》—千年书法。其中讲了2003年4月,上海博物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用450万美元从美国人手中收购走了一个宝贝——淳化阁帖。淳化阁帖上收集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集中镌刻、拓印成集。还请了几位书法家来讲这个书法:书法是中国文化艺术核心中的核心。   篆书是继甲骨文以来第二种字体。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两种。在当时,秦国通用的文字有八种之多,于是被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统一成了小篆。   自古以来,甲骨文和钟鼎文被划分到大篆一类,那么,我们就是不是可以说刻在兽骨、钟鼎上的文字就是书法的起源了呢?这个在历史上是有争论的一个问题。它的`问题就在于字体与书体是一回事,还是不是一回事。   在篆书通用的时候,隶书在下层社会悄然而生。在汉代的时候,隶书上升为主要通用字体。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次重要的变革,它使汉字告别了已经使用三千多年的古文字,彻底摆脱了古文字那种象形的特点,所以汉代人称隶书为今文。隶书又向正书、行书、草书三种字体演变,这就是历史上重要的“隶变”。   在看《探索·发现》的同时,我也明白了历史上书法的许多问题。 ;


  • 上一篇:嫩雀儿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