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项老赛

时间:2024-11-30 09:22:13 编辑:阿旭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的历史溯源

据史料记载,1328年 —1398年(明洪武年间),沐英西征时曾留下一部份军队驻守户撒屯垦,他们将打制刀具的技术传给了阿昌同胞。户撒刀是阿昌族人智慧的结晶,其先民在唐代就掌握了锻制和铸造铁器的要领,明代“三征麓川”(1441-1449)时使户撒成为了“兵工厂”。阿昌族人吸收了汉族的兵器制造技术,形成独特的户撒刀锻制工艺,明末清初走向成熟,民国年间生产达到鼎盛。

体操中的技巧比赛都有什么项目?

  技巧运动是由翻腾、抛接、平衡、舞蹈等动力性、静力性动作组成,是以徒手完成身体造型的体育运动竞赛项目。“技巧”一词源于希腊语“伶俐”,即指完善掌握纵跳、平衡和力量的人、它恰当地概括了技巧动作的特征。
  技巧比赛有5个项目:男子单人、男女双人、混合双人、女子三人、男子四人。
  技巧运动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我国竞技体育项目中的优势项目。从1980年至1997年,中国技巧队在世界大赛中共取得116枚金牌,约占我国竞技体育项目此间获得世界级金牌总数的11%。从1990年起,我国技巧一直是世界技坛三强之一。曾二度获世界锦标赛团体总分第一,雄居世界之首。1993年,中国技巧运动员在第十届技巧世界杯赛一举夺得13枚金牌,1994年北京第十一届世界锦标赛获金牌15枚。男双一直称雄世界,连续十年获得世界冠军。
  我国成功举办的世界比赛有:第五届技巧世界杯赛、第二届世界技巧青年锦标赛、第二届亚洲技巧锦标赛、第十一届世界技巧锦标赛。
  技巧运动因其具有极强的艺术欣赏性,适合表演。中国技巧运动员的精湛表演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技巧是一项古老的运动,技巧动作可追溯到大约四千年前的古埃及。它也是古希腊、古罗马人庆贺节日时的一项表演活动。技巧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得到空前的传播和发展,它曾是马戏节目之一。1932年,技巧成为自由体操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10届奥运会上被列为比赛项目。国际技巧联合会成立于1973年。对1974年起,每逢双年举行世界锦标赛,单年举行世界杯赛。
  在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早在秦汉时期的杂技中,就有倒立、翻筋斗等技巧动作。盛行于汉代的杂技,后来又成了元代戏剧等文艺形式的表演手段。我国的技巧动作经以后的逐步发展、完善,形成了一套独具民族特色的训练方法,直到今天仍作为身体训练的基本功而广为发挥作用。1956年被列为我国正式竞赛项目。
  在中国古代体育活动中,有一类独特的运动形式,这就是技巧。中国古代的技巧运动,源于史前人类自身的活动和生产劳动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化的进步,至秦汉之际,这一运动形式已经成为统一封建大帝国精神文化形态之一的“乐舞百戏”艺术的主要内容。
  从范围上讲,这种技巧运动形式的主要项目有筋斗、倒立、柔术、戏车、戴竿、绳技等等,其中许多项目都需要高度的身体技巧。这类形式在汉代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上都有着较为详细地描绘,许多地方还出土了一些反映当时技巧活动的陶诵造型,这些文物资料对上述各个运动形式的特点作了较为形象的展示。这些丰富的以展现身体的高度技巧为主的运动形式,经汉代以后,基本上确立了其在中国古代盛行的“百戏”艺术中的地位。
  魏晋隋唐五代时期,有关技巧的身体运动项目,基本上是沿袭着汉代已经较为完备的形式,但在难度上、方式上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1977年出土于甘肃省酒泉丁家闸5号北凉墓的使乐倒立技巧图壁画,就颇具特点。画面中,在乐队的伴奏下,两位赤足、着红裤、三色裙、腰束带的女伎,正在铺有席子的地上,作两手倒立翻滚技巧。从画面看,这种表现身体技巧的运动项目,在这时已发展得相当成熟了。1960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336号唐墓出土了一件戴竿倒立木俑,戴竿俑着短衫、短裤,腰间系带。头部顶立一竿,竿顶上倒立一赤身的童子。这种戴竿倒立形式,要求戴竿者需有较高的技巧和身体平衡能力。其技巧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宋元明清时期的技巧活动形式,从宫廷到宴乐,从城镇到乡间,流行更为广泛。尤其是城镇的演艺场所和乡村走会表演,都有着多种形式的身体技巧内容。此外,除了动作技巧有所发展外,在项目上也有变化。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明人绘《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卷中,就有一部分是表现技巧内容的画面,其形式有登轮、钻圈、倒立旋人、柔术以及叠人等。充分反映了这时技巧项目的发展和盛行状况。
  现代器械体操创始于德国杨氏,他被人称作“德国国民体操之父”,并于1812年创造了单杠、双杠、木马等器械。现代竞技体操的整体是由国外传人的,但其中部分项目却是我国固有的,尤其是技巧艺人所创造的高难度动作以及丰富的练功经验,都成为现代竞技体操训练的宝贵财富。因此,作为一种发挥身体潜能的运动方式,技巧运动为中国古代体育增添了新的内容,同时也为现代体育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的传承意义

在所有刀具家族中,户撒刀以其精湛的工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曾在缅甸组建过一支景颇族军队,每个战士配备一把式样特别的战刀,叫做“戈勒卡”,在与拿破仑军队作战中,户撒刀屡立战功,此刀即出自户撒阿昌族名师之手。1990年,户撒刀制作名师用自己独特的工艺锻造了象征民族腾飞的“九龙”指挥刀,该刀被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的指挥刀。户撒刀已发展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装饰性工艺品等三大类120多种。由于工艺精湛,户撒刀不仅该民族视若珍宝,而且深受附近汉、傣、景颇、僳僳、藏、白等民族的喜爱。阿昌刀已走出了云南,不仅销往北京、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甚至还远销缅甸、泰国、印度等国。但是,在外来文化和社会经济转型的压力下,户撒刀制作的传统技艺和设备有被现代机械及原材料替代之势,加上老艺人年事已长,后继乏人,阿昌族户撒刀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急需抢救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