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短文两篇ppt

时间:2024-11-30 14:55:45 编辑:阿旭

《答谢中书书》的中心思想

《答谢中书书》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描写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摘要】
《答谢中书书》的中心思想【提问】
《答谢中书书》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作者通过描写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回答】
全文表达了作者对山川之美的赞赏与喜爱之情,亦抒发了作者归隐山林的志趣。【回答】


短文两篇行道树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积累“贪婪、堕落、冉冉、红灯酒绿、繁弦急 管”等词语;体悟文章的深刻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整体把握课文,反复朗读,读中领悟文章中心,感知内容。培养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行道树默默奉献的牺牲精神,学会在集体中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的关系。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领悟文章中心,培养合作研讨的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

文中的哲理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 予我们”的理解。

【教学方法】

采用对话形式,读读、讲讲、议议。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社会发展到今天,经济越来越发展了,只是人与人之间却变得越来越陌生了,这是为什么现代电讯事业的发展不但没有“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反而在“增大”,这是为什么?

中央电视台曾报道,上海一个共产党员残疾人,在摆渡时不慎将轮椅驶进了黄浦江里,渡船上站满了渡江的人,但竟无一人跳进水中将他救起。一某晚报载,一儿童溺入湖中,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他的同伴跪在地上求叔叔阿姨,求过路的好心人救救那正在挣扎的不足十岁的儿童,人群中竟有人喊出救小孩必先拿出80元人民币来,但终因无现金兑现,岸上的人就像看电影一般看着儿童沉入湖底。两个多么惨不忍睹的场面啊!

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真的随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的英灵而长眠在黑沉沉的地下了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行道树》
(板书课题及作者),看作者给我们做出了怎样的回答。

二、研读《行道树》:表情诵读,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画出疑难字词。

结合注释和词典,疏解字词。
堕落(duò):
⑴ (思想、行为)往坏里变;
⑵ 沦落、流落(多用于早期白话)。堕,落、掉。

点缀(zhuì):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

牙龈(yín)

深沉: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繁弦急管:多种多样欢快的音乐声。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

红灯绿酒: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贪婪(lán):

⑴贪得无厌(含贬义);
⑵不知满足。

冉冉(rǎn):慢慢地。

苦熬(áo):忍受着痛苦度(日子)。

2、学生集体诵读,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抑扬、读出感情。指名让学生说说课文写的是什么。教师归结:

文章用拟人手法写了行道树的自述,表达无私奉献的信念。

3、学生自由朗读,圈点勾画出自己最喜欢的语段,并简要陈说理由。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最喜欢的语段:

⑴第2自然段写行道树的生长环境及与原始森林同伴的对比;

⑵第3段写行道树的痛苦;

⑶第4段中写行道树清晨迎接太阳及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的对比;

⑷第5段中写行道树最自豪的时刻是清晨。

4、学生再次齐声朗读课文,在作业本上发挥想像用画笔创造性地勾画行道树的形象。并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学生自己解说自己的构思。

三、研读《行道树》: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本文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那么文中阐发这一哲理的议论性语句是什么?围绕对主旨的理解,你认为作为把握课文内容的文眼句,它的关键词是什么?

教师明确:

哲理性语句是:“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神圣”“痛苦”“深沉”是把握课文内容的三个关键词。

2、请同学们按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把握课文精神实质。

⑴为什么行道树认定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

⑵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

⑶怎样理解“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为什么说是“深沉”?

⑷本文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⑴行道树认识到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⑵抓住对描写痛苦的关键语词如“抖不落的烟尘”“夜晚苦熬”“忧愁”“堕落”等的理解。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总之,它们是痛苦的。然而,它们认识到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它们甘愿自我牺牲,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这就是无私奉献者的美的襟怀,美的精神。

⑶一切神圣的事业总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承受牺牲,但是只有这样的代价才能为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如行道树承受痛苦,为城市和行人带来“清新”“浓阴”,这种牺牲体现的是奉献精神,这种为人民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⑷两段文字所表达的重点不同,第1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所处环境的恶劣,最后一段主要是突出行道树虽处劣境但乐于奉献的自我意识。

3、研读课文,揣摩、交流语句上的疑难。

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难有:

⑴第2语段中“堕落”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⑵为什么说行道树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⑶末句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为什么忧愁?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教师点拨、明确:

⑴“堕落”一词在词典中的解释是沦落、流落。在文中的含义是流落到恶劣的环境里。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堕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⑵这一句前面说“充满车辆与烟囱的城市”,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城市居民早已麻木不仁,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他们并不珍惜清新。树木的感觉是非常鲜明的,在它们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悲凉的局面,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⑶上文说,“或许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了,但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污浊严重损害着市民的健康,遗憾的是,人们竟然习惯了,麻木不仁了,不想办法治理污染。行道树尽管尽力制造清新,但是毕竟有限,改变不了大局,它们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

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

4、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答谢中书书》的笔记

《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扩展资料:创作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之后所作。谢中书(谢微)与陶弘景都卒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谢微任中书舍人的后限是梁普通七年(526年),任中书郎在梁中大通四年(532年),都在陶弘景七十岁之后。因此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短文两篇》

【 #课件# 导语】语文教学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教学辅助设备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创设情境,也可以通过对比创设情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件是激发学生兴趣并给一堂课确定基调的话,要恰到好处,形式活泼,吸引人,打动人,让听课者回味无穷。下面是 考 网整理分享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短文两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 篇一 】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多媒体显示: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⑴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⑶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⑷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⑴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⑶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内容如下:   ⑷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多媒体显示,词语提纲:   学生根据词语提纲,快速背诵课文。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4、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五、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总言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学生齐背课文,仔细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1、默写课文。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文字。   第二课时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文题)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苏轼是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指导学生朗读:   ⑴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   教师提示:   ①读准字音:   相与(yǔ)藻(zǎo)   ②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教师须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⑴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   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⑶选一学生复述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⑷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结果,形成板书,理清全文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师出示板书:   ⑸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四、涵泳品味写景的妙处   1、提问: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明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学生想像画面,思考。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五、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显示: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四位同学品评分析,其余同学补充。   明确:   1、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3、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六、课堂小结   苏轼遭遇“*”,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七、布置作业   1、默写《承天寺夜游》。   2、研讨与练习第三题。    【 篇二 】   教学目   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   3、背诵、默写课文。   教学设想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作品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品味语言,理解作品意境,把握作者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内容、步骤、方法、学生活动和板书)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一、导入并简介作者:   1、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2、简介作者: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①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②自由朗读课文两三遍,进一步感知课文。   2、疏通文意:   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明确重点词语: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沉鳞竞跃:鱼(借代)夕阳欲颓:坠落(拟人)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此指欣赏   ②全文讨论,理解文章大意:   3、背诵课文:①小组内自由竞背;②教师抽查背诵   4、阅读理解:?文章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山峰、水流、石壁、竹林、禽兽、游鱼……   ?作者为要在书信中描写景物是不是能产生特别的效果?   --作者欣赏大自然的妙处,从中感受到无限的乐趣。他以书信形式,把自己的感受直接与友人交流,有表白心志和求得知者共赏的意味,也正充分利用发挥了书信的功能。   三、研读与赏析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能够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奇者。”   2、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先仰视“高耸入云”,再俯视“清澈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能分析出一两点即予以鼓励表扬)   3、怎样理解首句和末句的含义?   --首句点题,表达欲与友人交流观赏山川美景的感受。末句感慨自谢灵运以来,无人能真正领略大自然的妙处,颇有惆怅、寂寞之感,也有对自己能真正欣赏山水之美的得意之情。   四、拓展延伸:   背诵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词文章,看谁积累的多。(如:《望岳》《三峡》《望海潮》《与朱元思书》等)   五、作业:1、背诵默写课文。2、翻译课文   山水相映之美仰视静   山川美色彩相配之美俯视欲界仙都   晨曦变化之美平视静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仅八十余字,就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月亮是古代文学的重要意象之一,描写月亮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   2、苏轼及写作背景:由学生介绍,重点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   ①学生听读,划出生字词,注意句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   2、疏通文意   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②明确重点文言词语:   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遂(于是,就)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共同,一起)步于中庭   但(只是)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罢了)   3、背诵课文:竞背抽查背诵   4、阅读理解:?将短文划为三个层次,并用简练的话予以概括。   --①“……相与步于中庭。”--记叙。夜不能寐,约友散步。②“……盖竹柏影也。”--月光如水,竹影摇曳。③--议论。感叹人生,百感交集。   三、研读与赏析   1、作者笔下的月景有何特点?--空明澄澈,似真似幻。   2、你是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的?   --“闲人”既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3、就全文而言,作者的思想感情先后有什么变化?结合创作背景,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月光入户,欣然起行”,写心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转忧,写孤寂之情;“相与步于中庭”,宽慰;赏月观竹,远离尘世,乐极;然而像今夜这样好心情能有几时?…生悲。本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有对自己身处被贬境地的牢骚不平。   4、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对月光的描写。--月光如水   5、体味最后一句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各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四、问题及拓展:1、怎样理解文章中表现的复杂的思想感情?①从文字本身去细细体味②结合作者的身世揣摩   2、本文在表达方式上与上文有何异同?-上文主要是描写和议论,本文多加记叙。   五、作业:1、完成“研讨与练习”;   2、收集描写月亮的诗句   3、写一篇300字的短文,通过描写景物本身去表达自己的感情,尽量避免直接抒情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2.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1.课文中的联想与想像。   2.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呖谷(y6ng)一撮灰(cuo1)皓月(hao4)妲娥(heng2)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yang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yang,日出。   二、导入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作者简介:   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我。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随笔集。其散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三、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   让学生交流读后心得。   四、精读《日》   学生朗读《日》一文。思考: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理解   作品的主题?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篇散文诗仅仅250余字,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它像一团火,炙烤着读者的心灵。   开头两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赞美飞蛾,因为它是为追求光和热而被灯火烧死的,接着又怀念夸父,因为它是为追赶日影而渴死畅谷的。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颂的是追求光和热的执着态度,是为了得到光和热不怕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飞蛾和夸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   三、四两段,对追求光和热的献身精神正面展开议论,指出了生命是可贵的,但为了追求光和热应该不怕牺牲,并且还指出追求光和热的目的是为了给人间争得光明与温暖。这里渗透着进步的价值观、生死观的理论原则,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第五段,作者又进一步明确地表示自己的决心。自己愿作人间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飞向日球,失去知觉,化为灰烬,在所不惜。这是作者庄严的宣言,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五、指导学习《月》   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   学生自由朗读《月>,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提问: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月亮在文章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相关的描写句子有: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作者笔下的月给人的是寒冷、阴冷,让人冷静,不同于日带来的热情洋溢。   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   (一)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范仲淹)   (二)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   (三)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六、组织学生讲神话故事   如“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小组之间进行比赛。   七、小结   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八、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 上一篇:地狱男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