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长城和运河

时间:2024-12-03 05:52:06 编辑:阿旭

小学二年级语文《长城和运河》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 #二年级# 导语】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它不仅具有工具性,且有很强的思想性,是学习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是故,小学语文应在一般学科教学的基础上,更加扩大视野,展开更广泛的研究,我们须正视且须加以重视其重要地位。以下是 考 网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长城和运河》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长城和运河》原文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丝带飘落在大地,   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从首都北京到天堂杭州,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篇二】小学二年级语文《长城和运河》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激发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教学准备   挂图,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人激趣   1、师:我们的祖国像一条巨龙,似一条绸带,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师: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   3、师出示课件,认识长城和运河,指明说看到了什么。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字词,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   (2)运用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   (1)出示词语。   驾驶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杭州嘉峪关   (2)指名读,注意纠正字音。   (3)指名联系句子解释词语。   连绵起伏: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   曲折蜿蜒: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地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子。   谱写: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   不朽: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   创造: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   奇迹:奇异的景象。   天堂:这里指美丽的杭州。   三、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2、学生自学后讨论。   四、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   3、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   4、“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5、你觉得长城怎样?“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不朽”有哪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7、“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8、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9、指导朗读。   (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10、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   11、指名读,生评议。   12、齐读。   五、读第二部分   1、导读,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什么比成什么?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似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   像绸带飘落到大地。   像绸带飘向大地。   (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4、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5、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6、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7、同桌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8、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9、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六、讨论探究   1、师:作者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你能说说“人间奇迹”是什么意思吗?   2、为什么会把长城和运河称作“人间奇迹”呢?   3、生分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4、指名汇报交流。   5、引读: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6、生齐读这两句话。   七、全班配乐朗读全文,会背者可背诵   八、总结质疑   1、师:学了这首诗歌你都明白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2、指名汇报并质疑。   3、师小结。   九、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篇三】小学二年级语文《长城和运河》教学反思   今天开始了《长城和运河》第一课的教学,上课前后翻看了很多资料,对长城和运河的知识也更多的认识,对于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的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我做了些思考,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地位在读通课文读流利,完成生字新词的教学。   带着这样的思考开始了我的教学,今天感到欣慰的是课堂上为了上出文本的体裁——诗歌的味道。   1、孩子们在自由读完课文之后,我请孩子们决定请几名同学来读课文比较好,孩子们说出要两名同学自然也说出了其中的缘由,课文写了长城和运河两个部分。这个主意很高,让孩子来决定,既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又把阳刚与阴柔之美的区别化于无形,非常棒!   2、在多人次的朗读之后,我再次让孩子们比较这两部分文字的异同之处。孩子们发现每小节的头尾相同,我告诉孩子这就是现在诗歌的特点,文字往往是一咏三叹。   3、对于不同的部分,我们师生对比读,在读中孩子们明白了异中有同,在长城和运河的介绍中都是先打比方说明特点,然后在说地理位置和赞美之情。这样几番读来,孩子们不仅把课文读通读畅,而且理清了文章的脉络,也初步感受了长城的雄伟壮丽和运河的柔美动人,同时也体验到了诗歌的整齐的节奏和韵律。简单的处理,抓住了诗歌显著的特点!   生字的教学我借鉴了鸿雁版主帖子中的点子,重点指导了“族”、“蜒”和“驾”。对于“族”,这个生字的出现,我是让孩子猜猜我今天隆重推出的是哪个生字,怎么猜呢?我先写了同类的字施肥的“施”,国旗的“旗’,孩子们兴奋得大叫是“族”。顺势讲了“族”这个字,由“旗帜+箭矢”构成,表示同一旗帜之后的用武器保卫自己、猎取猎物的共同体,即氏族、家庭、民族。   对照自己设定的课堂目标,今天的课堂可以说是成功的。呵呵,给自己加油!

怎样才能高效学习?

在家高效学习首先要订立在家学习的计划,按照学习计划进行学习。在家学习由于没有人指导和监督,可能不知道从那儿搞起走。有的人东看一下,西看一下,十分钟还没有进入到主题。因此,订立了计划后就知道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围绕学习内容来进行学习,才能做好有的放矢,不会浪费时间。在订立计划的同时,一定要计划上写清楚明确内容,光有计划是不行的。在家高效学习在注意合理地分配学习时间。各人的学习效率在什么时间最好不一样,有的人喜欢早上背文科方面的内容,有的人喜欢中午的时间看书,有的人喜欢在晚上进行数学方面的计算,找准各人学习效率高的最佳时间,在最佳的时间利用好,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家高效学习注意休息和调节。不管在什么地方学习都可能累,累的时候要注意休息和调节。文科学习累了,我可以学习理科,理科学习够了,我可以看文科,听听音乐,看看外边的风景。如果只是学习不休息,只是休息不学习,效果没有,根本谈不上高效。休息的方式有很多种,选择轻松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家也要营造一个温馨的学习环境,不要受家人和外边的吵闹。叮嘱家人小心讲话,不要把电视的声音调大。可以泡上一杯素茶,或一杯咖啡,累了小撮一口,会心一笑。在家高效学习也要注意一些高效的学习方法。如果对一些概念记不住,可以用手写几个关键词,根据关键词来进行记忆。也可以抄上几段,好记忆不如坏笔头。对于理科的,注意进行演算,搞不懂的地方,可以将书先看两遍,再进行计算和分析,把基础打扎实,磨刀不误砍柴工。平时要注意复习和预习。不要学习了就不去管,还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和平时的生活联系起来去分析和思考,也就是学的知识要进行运用,才会学习的扎实和不容易忘记。知识点可以进行归纳,归纳成图形,树形,写在一张纸上。当遇到问题,先要进行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分析,如果实在想不通,可以上网查找资料,查找资料一定要有目的性,对网上的别的东西不能去关注。集中自己的精力学习。在家高效学习要有好的自觉性。在家没有,没有在学校学习那样,有老师管,要检查作业和有一定的作息时间,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家里学习的时间要靠自己来把握,学习的灵活性大,稍不注意时间就跑掉了,一天就过去了。每天学习的情况,学习的知识要进行总结和积累,把自己的好经验总结起来,把不好的明天坚决要改掉。

《长城与运河》语文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整理的《长城与运河》语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长城与运河》语文教学反思1   苏教版国标版三下的第一课是《长城与运河》。阅读这篇文章,我的第一感觉是,这首诗是引导学生借助长城与运河与祖先做一次对话。这个对话是非常美的,这个对话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创造奇迹是不朽的诗篇。   作为老师,都清楚长城与运河是用血泪筑成,这一课给予学生是一种忘却,是一种感谢,是一种欣赏,是一种享受……所以,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就应该让学生读,让学生诵,让长城、运河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美”点。   另外,这一课还给着学生一种期待,那就是在飞机上看长城、看运河,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感受到的,虽然课本上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提供了两幅非常美的图片,但那空中拍摄其实也给学生一种期待。因此,在教学中,我个人认为,老师要用这两种期待来引导学生读,引导学生诵,因为学生的期待,才能真正的在自己的大脑寻找、研究、珍藏祖先的奇迹。   拥有这种期待的凭借就是引导学生与学生对话。比对引导学生与古老的长城对话,他们就能够发现长城的“连绵起伏,曲折蜿蜒”,就能够知道万里长城的“万里”是何意,要述说中,就能够明白祖先创造这个奇迹的过程。飞上蓝天,看到那美丽的“绸带”,你不想拥有它吗?你不想把它放在自己的心中?学生想了,那肯定就会有着亲切的交流,就会产生那动人的诗篇,理解那人间奇迹。   大声朗读、高声背诵,让学生用心与长城、运河对话,他们就会自动产生一种自豪。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那是非常人文性的。它与自然形成的奇迹不同,因为大自然的创造与人的创造那是不同的美。对话之中,其实也是让学生感受这种不同。   这一课还有着写的任务,就是看图写话,把图变文,这也是对话成功与否的反映。   这篇文章只是为学生列出我们祖先创造的两个人间奇迹,其实我们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非常多,课后的第5题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去寻找,去积累,当然也是引导学生续着这首诗写着寻找的灵感。 《长城与运河》语文教学反思2   今天是开学的第二天,因为今年的教学时间非常紧张,所以我在这一天就准备上新课了。所幸在前天的备课中我就知道,要想上好这一课,需要大量的'准备材料,课前也让学生回家准备,自己也上网查找了相关“长城”与“运河”的资料。可能是我预先布置的原因,一早到校,我就高兴地发现,不少孩子都收集了资料,像戴心悦、陈谦协、金合欢、王天宇、金林城等,这使我很是欣慰,因为收集资料不仅是孩子们的事,家长也往往需要参与,现在看来不少家长都能参与孩子的成长了。特别是金合欢小朋友,可能是他爸爸是中学老师的原因,还帮我从网上拉了整整两大张的资料,真是好样的,为我省去了不少时间。于是,以这些查资料的小朋友介绍开始,我就进入了讲课内容。也许平时听惯了我的介绍,今天听小朋友的介绍,孩子们听得可认真了,连平时几个特爱讲话的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有了这几个学生良好的开头,我觉得下面的课顺利极了,因为这是一首以诗歌的形式为主的课文,所以我便以朗读为媒介,使学生领会文中“我”自豪和骄傲的爱国豪情。只是可能是休息了一个寒假的原因,一开始学生朗读出现拖音现象,为纠正这个问题,我先作示范,然后通过语言和学生收集的材料,激发学生对长城、运河修建者的敬佩,引发学生自身做为中国人的自豪。这样学生的情绪上来了,他们激情澎湃地开始朗读了,拖音现象荡然无存。但在第二课时指导学生写话时,我觉得我没有好好把握住,现在想来真有点愧疚。在指导学生看长城和运河图片写话时,我只是提供了一些词语供他们选择,而没有做详细的指导,等学生写后,我看了看,基本上空话较多,没有通过观察对长城整体有个印象,然后再分布重点描述长城的一个特点,最后抒发感叹。本来我想:为了让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写作,我不必要给他们搭建框架。   可是我现在意识到,对于三年级的孩子需要细致的指导,现在不是放手的时候。看来今后在指导学生进行写话时,我应该作好充分的准备。 《长城与运河》语文教学反思3   今天,将第一篇课文《长城和运河》结束了,收获良多。   课前,我和学生分头查找、收集了大量的长城和运河的图片。长期的观察经验告诉大家,角度不同、注意点不同,是会产生不同的观察体会的。比如:从远处观察连绵起伏的长城,学生发现“长城像拉链”。结合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把长城比作“巨龙”要比把长城比作“拉链”更合适。   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自然、有效地设计教学环节。比如:   (1)文章中“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交待了俯视的观察角度,得以引出下文的全景描写。提示学生背诵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借旧知识的古诗理解,体会新知识的描写妙处。   (2)本册课文的第一、二课,都涉及到“长城”。课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提到了“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与课文《长城和运河》中的“万里长城”比较后发现:前者的“长城”是指一种万众一心、奋勇向前的精神,后者的“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建筑奇观。   (3)观看网上下载的运河图片时,其中一幅的河面上有整齐的船队,我引导学生根据“人来人往”的词语,创新出“船来船往”。在语文第五册的教材中,学过“鱼贯而入”的成语,改写成“鱼贯而行”,也可以帮助对画面的表述。   (4)本课是一首现代诗歌,分为两个段落,让学生在学习第一个段落的基础上,比较两个段落的异同。学生迅速总结出“段落的首尾是相同的“,即: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和“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如果在朗读技巧上在加以更好的指导,让学生读出该有的感情来,那就更好了。 《长城与运河》语文教学反思4   第一课时:本课时分三大板块,第一板块预习反馈,根据预习单进行检测。   主要有:朗读词语、理解词语、搭配词语、辨析词语、朗读全诗等练习。   第二板块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和形式。根据学习单进行自主阅读:   默读全诗,你发现两个小节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之处?   读读每个小节的3——6行诗,说说主要写了什么?   3.用曲线画出赞美长城和运河的句子。   第三板块书写生字。重点教学“蜒”和“谱”,注意左右两部分的关系。   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是:理解词语“不朽”时,首先让学生查“朽”字,联系上下文选择正确义项“腐烂”。可是,从字面上理解的话,“不朽”指“不会腐烂的诗篇”,其实是理解不通的。于是我向学生提出这个疑问,请他们深入思考:“不会腐烂的诗篇”其实是说……   有学生回答:是指诗篇永远存在于这个世界。至此,我们总结出:“不朽”在文中的真正含义是指“永存”。接着,我引导学生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说(英雄的牺牲精神、爱国精神)永远存在于这个世界,英雄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最后我总结:别看一个小小的词语,它也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才能真正理解意思呢。   这个教学细节给我的感受是:在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时,不能停留于字词的表面,有时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剥茧抽丝,层层剖析,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词语的含义。这就是所谓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吧。 《长城与运河》语文教学反思5   《长城和运河》作为本书的第一篇课文,他以儿童诗的形象出现,本身就是对这本书做出一个良好的开端。诗虽然不长,却在字里行间都表现了中华的伟大和富强,并显现出一个人对自己祖国的最大热爱,最大忠诚。上学期为了赶教学进度,已经上过了这一课,但经过一个寒假的休息,估计有些学生都忘得差不多了,因此今天的语文课上非常有必要再复习。但,俗话说“温故而知新”,今天的复习难道仅仅是复习吗?   课一开始,我就请了几位学生朗读课文,毕竟是学过的课文,学生朗读时能做到了读正确,存在问题较大的是,因为有些学生已经能背诵,再加上诗文琅琅上口的节奏感,齐读课文时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唱读”现象,看着孩子们兴奋地读得摇头晃脑样,我真不忍心打断他们,但……   “孩子们,老师真佩服大家,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了很长时间了,但大家朗读得还是这么流利,真好。可是,大家猜一猜,如果,中央电视台的李咏叔叔,王小丫阿姨,来到了我们班,你们猜,他们会说些什么?”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会意过来了,都不好意思地傻笑了。我接着说道:“孩子们,在我和你们一样大的时候,我看过一部电视《话说运河》,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解说员,他的解说让人听后,如沐春风,从此以后呢,我就经常模仿着他的解说,这样以来,老师的朗读水平也提高了不少,今天,我就来露一手……”   也许是被我的朗读感染了,也许是被白发苍苍的解说员感动了,也许是小丫、李咏的作用,接下来,孩子们的朗读已真正成为了感情诵读,一遍又一遍地读着,一种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升,带着激情品味文字,带着激情体会诗意,   孩子们收获的又岂只是感情地朗读?   半节课过后,我又让学生结合自己寒假的实践作业“游览一处名胜古迹”,讲讲“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的奇迹。”因为有了实际游览或是收集资料的准备,孩子们的交流异常热烈,从:故宫,到颐和园、圆明园、兵马俑……甚至到了江阴的兴国塔,学生们一个个听得啧啧称赞……   虽然,今天的课是复习,但,从感情朗读到资料交流,孩子让我享受了别样的精彩。

长城和运河的课文(诗歌)全文 描写长城和京杭大运河

《长城和运河》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巨龙穿行在大地,
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
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绸带飘落在人间,
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


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的理解

万里长城的“不朽”可从其抵御外敌,坚不可摧,屹立千年的功勋方面来理解;京杭运河的“动人”觉得应该从源远流长、别具风情的“运河文化”的魅力方面来理解。


附:
运河文化的特点:
自从人类出现以来,便与水相依相伴,而河流作为水的一种形式,更承担了滋养人类,发展人类的重要使命,数千数万年以来,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运河作为河流的一种特殊形式出现在了人类的历史上。吴王作邗沟,秦王开灵渠,直至隋炀帝千里通波开凿大运河之浓重的一笔,中华大地水道四通八达,成就了南北方的发展,造就了完整而灿烂的中华文明。而中华传统文化也随着运河的波浪源远流长。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商贾纷纷,游客芸芸,运河与其独特的功能,造就了极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运河河道及其独特的工程设施、城镇网络、河政管理机制、社会结构与产业结构、商业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及运河区域人们的心理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趋同,是中国运河区域文化的基本表现形态。开放性与凝聚性的统一,流动性与稳定性的统一,多样性与一体性的统一,是中国运河文化的突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