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技巧有哪些?
(一)什么是中心思想
作者写一篇文章总要有一个目的,或说明一个问题,或宣传一种思想,或表彰一个人物,或传播一个经验„„这种目的,就是中心思想。
(二)中心思想的表达方式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具体内容表达出来的,因此中心思想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前一部分叙述主要内容,后一部分写出要表达的思想。
例如《草地夜行》这篇课文通过写老红军战士把一名小红军战士送出草地,自己却被草地夺去了生命的事,表现了老红军战士忠于革命,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一般写人记事文章的中心思想多是通过叙述谁的什么事情,来歌颂或赞扬什么精神。 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叙述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事,表现了董存瑞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热爱祖国的革命精神。
一般的写景状物文章的中心思想多是通过描写什么景什么物,来抒发作者的什么感情。 例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描写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三)概括中心思想的步骤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大体可分四步:
第一步,先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拿到一篇文章后,要通读一遍,大体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对该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这是初步的统观全文。
第二步,精读课文,分段,概括段意。这一步要边读边想,作者是根据什么来安排材料的,可以分为几段,每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步是通过概括段意,帮助我们准确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统观全文,整理自己的感受。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之后,要整理一下自己读文后有什么感受,有什么体会:如我们应该向文中的主人公学习什么呢?这篇课文中使我受到了什么教育呢?去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这就是中心思想后一部分内容。
第四步,组织语言,概括中心思想。组织语言时,可以回答两个问题:[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叙述了(介绍了)„„[中心思想]表现了(赞扬了,抒发了)„„这就形成了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根据中心思想的不同表现形式,有的明显,有的暗含,可以有以下几种体会中心思想的方法:
1.题目揭示中心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由题目可窥探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阅读时要认真审题。 例如:《爷爷的俭朴生活》,这个题目已经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即:通过写爷爷生活上的几件小事,表现了爷爷勤劳俭朴的好作风。
2.中心句揭示中心
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写作目的,往往在文章中的某一个部分,或开头,或结尾,或其他关键地方,用一句话点明中心。
例如,《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的第一段写“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这句话点明了中心,这篇课文就是通过描写杨梅树,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又如,《养花》这篇课文的结尾段写“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这句话是在篇末点明了中心。
再如,《落花生》这篇课文中间有这样一句话:“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用的人。”这句话是在篇中点明了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告诉我们做人不要做只求表面的人,要做对人民有用的人。
在读课文中,只要认真找出这些中心句,就能帮助我们总结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了。
浙江高考阅读题《一种美味》,在我看来是神作
高考语文结束之后,浙江卷中的阅读题《一种美味》成了新晋网红,其作者巩高峰也被顶上热搜。网友纷纷吐槽此文“看不懂”、“不知所云”,连作者本人也笑称“标准答案还没出来,我也不知道我想表达什么”。
但当我读完全文之后,突然明白了出题人的苦心,这实在是一篇值得细细品读的好文!我好想在一片吐嘈声中给作者平个反,在我看来,这是一篇神作啊!
我所解读的真相是:那条草鱼,其实根本不存在,一切都是“他”所编织出的一个梦境,是在千疮百孔的现实生活外,营造出的虚幻的奢侈体验。
看过《穆赫兰道》的朋友,应该对电影情节印象颇深。影片前半部分一直是轻快明亮的,女主角笑容灿烂、生活安定,还有个全心依赖她的爱人,但后半部分却越来越凌乱、诡异。最后真相被揭示,这只是主角的一个短暂的梦境,现实中的她,只是个无业、糜乱邋遢、遭爱人背弃的可怜虫。
说这么多是想表达,读《一种美味》的时候,一下就让我想到《穆赫兰道》。文章里说,“他”从来没吃过鱼,自然也没见过,那他怎么就能断定,水沟里出现的,就是“鱼”?可能的解释是,“他”曾听人说过,“鱼”是什么样,有多好吃,所以将它搬到梦境里,但还是模模糊糊的,看不清楚“鱼”具体是什么样子。就像我们时常梦见“外星人”或“鬼”等,但只是心里赋予了它们一个概念,永远看不清正脸一样。
“他”的梦境美好得不真实,可以吃上从来没吃过的鱼,可以不用干活,父亲不再刻板,母亲不再愁容满面,气氛和睦温馨、暖意融融,甚至,他还得到了一个可以去上学的许诺。
但在这看似正常的叙述之下,我还是嗅到一丝失真的味道。首先就是本来“大得出乎他意料”的鱼,突然就变成了只一个巴掌大,而且这个巴掌大的鱼,熬出了一锅大得出乎意料的汤,可以让一家五口人一碗接一碗地喝,等两个哥哥离开桌子时,每个人还可以盛两大碗。
而且,文章的主题是“美味”,但到底如何美味,鱼汤与舌尖碰撞时是何种滋味,鱼肉是怎样的鲜嫩无比,作者却始终未着笔墨,只以“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细节”含混带过。就像梦见一个美女,只记得心里惊叹真美啊真美啊,但怎么个美法,眼睛鼻子头发是什么样?完全说不出。
前文大段铺垫“吃鱼”的轻松快乐之后,伴随父亲一句“三子该上学了”,气氛一下变得沉重。从这时起,主人公所面对的生活的重压开始展现出来。父亲恢复铁嘴铜牙的表情,母亲卸去笑容。
最后一段,鱼再次出现,而且从作者的描述来看,这条鱼还是完整的,摸上去粘粘软软,有鼻子有眼,眼睛里还有光。很多人将“一丝诡异的光”引作笑谈,但细细一想,不诡异吗?这条巴掌大的被五个人分食的鱼,按理早就连骨头渣都不剩被咽下肚了,怎么会出现在柴火堆里?
依我看来,这条再度出现的鱼,就像是《盗梦空间》里那只停下来的陀螺,预示着梦境的结束。一种美味,不过是在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一个每日忍饥挨饿,还要干着繁重农活的孩子,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想象。梦境中他砸吧砸吧嘴,甚至笑出了声,但醒来后,依旧是压抑与黑暗。
我没有看过标准答案,很可能我的解读在高考考场上只能得零分,但那又如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美味,我相信我所感受到的。
问你文章的中心,到底是回答文章的中心句还是中心思想?
1,不一样,中心句在原文中,而中心思想可以不在原文中,是对文章主要阐述的内容一种概括。中心句是对中心思想的集中体现,你找到了中心句,把中心句变通丰富一下,就是中心思想。
2,文章的中心是指中心思想,当中心句足以概括中心思想时,直接答中心句就可以了。
就这样,明白了吗?呵呵
补充回答:
中心句不是单纯的概括一下文章,中心句通常情况下在“第一段”或“末段”中,有时也在中间段!如果是“议论文”,那一般就在首段或末段。 如果是“说明文”不光是在首末了,而且每段的开头或结尾都有中心句的。其实找中心句你应该注意一下说理性的句子(注意:说理性),最好一找到了说理性的句子都应该留心,如果有必要就做做记号,最后做题时你就可以回过头去看看你的记号 ,很快就能找到了!很有帮助的这方法。而且做题时你最好先看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文章!这样就能很快知晓出题人的意图,阅读时就能很快融入作者的意境中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