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两院院士郑哲敏逝世 享年97岁

时间:2024-12-06 23:59:08 编辑:阿旭

院士郑哲敏去世了,他在生前获得了哪些荣誉?

全国科学大会奖 、全国自然科学二等奖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陈嘉庚技术科学奖 、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在2012年郑哲敏院士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2019年入选“中国海归70年70人”榜单 。郑哲敏院士是我国爆炸力学奠基人和引领者。他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国家,被钱伟长称作是最好的学生。其实郑院士这一辈子也很坎坷,但是他从未放弃过自己的科学梦。早前在美国深造期间斩获了不少关注,但是他毅然决定回国,就像是他的老师钱学森那般,宁愿付出一切也只为落叶归根,回到祖国怀抱。并且他谨记老师教诲“国家需要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郑老内心深处爱国之心就是他坚持做科研的动力。他发现要实现真正拥有原子弹和核武器就必须要脚踏实地潜心研究,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爆炸力学。于是为了满足国家需求,他设立了爆炸力学新学科,这也是他毕生的研究领域。可是谁都不知道,在这之前,他连炸药和雷管都没见过。但是路就是这样一步步在黑暗中摸索出来了。爆炸力学是“两弹一星”重要支撑,所以他将自己全部精力用于研究这个未知理论,用一生驯服了爆炸这种烈性能量。郑院士时刻心系祖国,并且还教导自己的学生要以复兴中国为己任。他学生曾评价他是以为战略科学家,因为他永远都能比别人看得更深更远,但是郑老对这类至高评价都是十分谦逊,在他看来自己只是在做力所能及的小事罢了不值一提。郑院士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是我相信大家永远不会忘记这位德高望重的力学界泰斗,也会有人接下郑老接力棒,继续将我国爆炸事业发扬光大。

两院院士郑哲敏逝世,生前有过哪些成就?

科研成果郑哲敏科研生涯的最早期主要从事热弹性力学和水弹性力学的研究,回国后曾根据国家的需要从事地震响应、水轮机叶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后来因为国家科研布局调整,郑哲敏选择高速高压塑性动力学研究方向,并于很短时间内在爆炸成形方面取得完整、深入的研究成果,从而拉开爆炸力学研究的序幕。爆炸力学的研究郑哲敏院士阐明了爆炸成型的机理和模型律,解决了火箭重要部件的加工难题,发展了一门新的力学分支学科——爆炸力学。他长期主持力学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倡导建立了多个新的力学分支学科,作出了重要的学术贡献。郑哲敏在爆炸力学学科的发展方面作出了广泛的贡献,它们是:(1)在声学理论方面,有薄板在水下爆炸击波作用下的变形理论;(2)在爆炸后期效应方面,有高速射流的准定常侵彻理论、爆炸成型后期的第二次加载理论以及爆破的鼓包运动理论等;郑哲敏(3)提出了反映爆炸和冲击问题中的高速、高压和高温特征以及惯性与强度相互耦合效应的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和多种应用理论;(4)提出了多种爆炸和冲击的相似律;(5)提出了多种耦合运动的理论,包括两种物体的耦合运动以及同一物体中流体性质和固体性质相互影响的耦合效应的理论;(6)在稳定性问题方面,有射流拉断、界面波、绝热剪切等理论。地下核爆炸效应的研究在地下核爆炸效应的研究中,郑哲敏院士与合作者一起提出了流体弹塑性模型。该模型将爆炸及冲击荷载作用下介质的流体、固体特性及运动规律用统一的方程表述,堪称爆炸力学的学科标志,可准确预测地下核试验压力衰减规律,为中国首次地下核爆当量预报做出了贡献。穿破甲研究在穿破甲研究方面,郑哲敏院士带领团队开创性地提出了射流开坑、准定常侵彻、靶板强度作用的相关理论;得到了穿甲相似律和比国际流行的Tate公式更为有效的穿甲模型;建立了破甲弹高速流拉断的理论;建立了金属装甲破甲机理模型和破甲相似律,获得了比国际公认的Eichelberger公式更符合实际的侵彻公式。这些工作为中国相关武器的设计与效应评估提供了坚实的力学基础。基于流体弹塑性理论,郑哲敏院士还开辟了爆炸加工、瓦斯突出、爆炸处理水下软基等关键技术领域,解决了重大工程建设中的核心难题,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在材料力学的研究中,他提出的硬度表征标度理论,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并以他与合作者的姓氏命名为C-C方法。与此同时,作为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郑哲敏参与和主持制定了一系列重要力学学科及相关科学规划。他总体把握中国力学学科发展方向,积极倡导、组织和参与热弹性力学、水弹性力学、材料力学行为、环境力学、海洋工程、灾害力学、非线性力学等多个力学分支学科或领域的建立与发展。

两院院士郑哲敏逝世,享年97岁,这两名院士生前为我国做出了哪些贡献?

郑哲敏院士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力学科学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郑哲敏院士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系,后留学灭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并于1955年回到祖国,并加入了钱伟长创立的力学研究室。同年钱学森先生也回到了祖国。后来在钱学森先生的指导下,郑哲敏院士建立起了爆炸力学学科。众所周知,钱学森先生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所以,作为钱老先生的学生,郑哲敏院士也为我国的两弹一星工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郑哲敏院士的任务是用爆炸成型的办法早出火箭零部件,后经过三年多的女里他阐明了爆炸成型的主要规律,并喝工业部门合作生产出技术要求极高的火箭零部件为中国火箭上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64年,我国开始地下核试验预研究。郑哲敏院士提出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并成功将这个模型应用在对地下核试验当量做出了预报。郑哲敏院士继承了老师钱学森的研究方向,以应用力学为主,走向更多行业。在我国研究两弹一星这一重要工程中郑哲敏院士也多次去往大西北,扎根在戈壁滩上,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献上了自己的青春。其实,科学家是要耐得住寂寞的。在完成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后,郑哲敏院士又投身于科研工作。因为在戈壁滩的工作经历,在经过自己长期的思考和调研之后,他提出来力学应面向地学的观点,建立和发展了灾害力学、环境力学、海洋工程等多个力学分支学科和领域。有效预防了多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两院院士郑哲敏享年97岁逝世

两院院士郑哲敏享年97岁逝世   两院院士郑哲敏享年97岁逝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郑哲敏,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8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两院院士郑哲敏享年97岁逝世1   郑哲敏,1924年10月2日生于山东济南,原籍浙江宁波。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并获学士学位。1949年和1952年分别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被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郑哲敏早年从事热应力、振动与水弹性力学、地震工程力学方面的研究,擅长运用力学理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出了流体弹塑性体模型和理论。19 64年“爆炸成型机理及应用”获全国工业新产品展览一等奖,1982年“流体弹塑性模型及其在核爆与穿甲方面的应用”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0年“爆炸处理水下软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获陈嘉庚技术科学奖。   郑哲敏曾先后师从钱伟长和钱学森,钱伟长称其“是我最好的学生之一”。郑哲敏也不负期望,继承了两位老师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的追求、对事业的执着,一生倡导并身体力行“做第一流的工作”。他曾说:“我从过去走到现在,并没有什么清晰的路线。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富国强民的愿望。”   两院院士郑哲敏享年97岁逝世2    此前报道:《郑哲敏:一定要干“出汗”的活儿》   中国青年报 2013年1月19日刊发(本报记者 陈竹)   1月17日,在国家最高科技奖颁奖的前一天,两院院士郑哲敏像往常一样,一大早就拎着包来中科院力学所上班了。他的'学生、力学所前所长洪友士研究员带着歉意向郑老解释:明天因为要开会,不能去看郑老领奖了。   郑哲敏摆了摆手说:“这有什么?不就是颁奖嘛。”   随后,他打开位于三楼走廊尽头办公室的大门,如同50多年来一样,只要人在办公室,大门就从来不关。所里的人只要有问题有想法,就直接拿把椅子来和他探讨。聊着聊着,椅子就落在他的办公室里。久而久之,七八把各式各样的椅子成了一道风景。   “这叫‘有进无出’。”郑哲敏说。   不关门不仅仅是郑哲敏的个人“爱好”,他还倡导整个力学所都开着门做科研、随时争辩。这让力学所一直保持着自由讨论和交流的氛围。   力学所副所长戴兰宏研究员还记得,上世纪90年代自己刚到力学所读研究生,有一次郑老与青年学生座谈时就说,“有些研究人员,经常一来就把办公室的门关上,这样不好,大家最好都把门打开,便于交流。”   在那次座谈会上,郑哲敏的另一番话对戴兰宏影响更深,这也是郑哲敏平日里反复强调的:科学研究必须和实际结合,要么是瞄准国家重大需要的关键科学问题,要么是在学科上非常前沿和值得研究的问题。   “科学家要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郑哲敏经常这样教导学生,“选题不能是不痛不痒的、可做可不做的,那是没有意义的。”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研究领域——爆炸力学,就是为了国家的需求而设立的。   1960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在力学所的篮球场上,郑哲敏带领着研究人员,演示了一个小小的爆炸成形实验:硝烟散去后,一个小钢片被雷 管炸成了一个小碗的形状。在欢呼声中,钱学森激动地拿着这个小碗绕场一周,边走边说,你们不要小看这个小碗,将来要在机械工业中产生重大变革。   成为“两弹一星”的理论支撑的新学科——爆炸力学诞生了。而在此前,郑哲敏甚至没见过炸药和雷 管。   “爱国的心情是科学研究的唯一动机。”两年前,在所内的一次“答钱学森之问”报告会上,郑哲敏这样说道。对他来说,这源于老师钱学森的影响。1955年,刚刚被美国政府解禁的加州理工学院力学博士郑哲敏准备起程归国,当时还被软禁的钱学森叮嘱他:“回国后,国家需要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不一定是尖端的,哪怕是测量管道水的流动也可以做。”   如同研究从未涉及的爆炸力学一样,根据不同时期的国家需求,郑哲敏一直在调整着自己的研究方向。   上世纪60年代,为了计算核爆炸究竟有多大威力,他提出了流体弹塑性体模型;70年代初珍宝岛战役之后,为改变我国常规武器落后的状况,他开始组织力量研究穿破甲规律,通过准确计算,能够让武器在精确的规定距离里打透相应厚度的装甲;80年代,他进行的瓦斯突出机理研究,对我国历年发生的大型煤矿事故做力学上的分析。   “他为国家做了这么多年的研究,很多都是绝密项目,研究多年,却是一篇SCI论文都没法发表的。”戴兰宏说。   中科院院士白以龙记得,自己到力学所的第一天,郑哲敏就给他打预防针:“你一定要干‘出汗’的活儿,不要想不出汗就出活。”他所说的“出汗”,一是要能吃苦,下基层;二是要善于动脑子,“不能给工业部门打小工”。   郑哲敏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上世纪70年代,他经常和学生去怀柔基地做实验,每次都要坐上半天的敞篷卡车,年轻人都觉得颠得很难受,可年过半百的他从来不叫苦。在外面做实验住宿条件差,跟年轻人一起睡上下铺,他知道自己爱打呼噜,就一直读书,等到大家都睡着了以后自己才睡,而第二天一大早,他还要和别人同时起床干活儿。   米寿之年的郑哲敏已经功成名就,可是还有两个遗憾:第一个遗憾是“就只做了这么几项工作”,另外一个遗憾则是在高能粒子、激光等领域刚刚兴起时,他有点胆怯,致使“该抓的一些机会溜走了”。   今天,从国家 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的这份荣誉让郑哲敏感到沉甸甸的。“500万奖金需要做什么还没想好,但钱绝不会瞎花。”   在这位不善言辞的老人看来,更重要的是,“有了这份名,就有了这份责任。我应该做得更多。”可是,“现在,还是有点欠了什么没完成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