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

时间:2024-12-07 03:22:52 编辑:阿旭

韩安国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总的来说,韩安国是一个非常有才的人,在梁孝王手下的时候就给梁王推荐了很多名士,而且作为使臣也给梁王巧妙地解决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后来梁王去世,韩安国在汉武帝舅舅田蚡的推荐下在朝中做官,很快得到武帝器重,做到御史大夫(副丞相)。其实,韩安国是一个文武兼备的人才,只是有一点,此人贪财。不过他所推荐的人都是廉洁的人,这一点很不容易。或许是他知道贪财的人是什么样的吧。他对于武帝前中期特别是平定七国之乱做了很大的贡献,对于稳定当时朝廷稳定也有很大作用。不过在武帝那个过渡时期,耀眼的人实在太多了,没有多少人注意韩安国这个人。


【韩安国简介】韩安国是个怎样的人 韩安国称得上国之大器吗

【韩安国简介】韩安国是个怎样的人 韩安国称得上国之大器吗   韩安国是个怎样的人   作为西汉初期的著名臣子,韩安国在政治方面毋庸置疑是一个大才,可是有才之人,不一定都是有德之人。那么,韩安国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韩安国是一个忠厚有才,胸内藏沟壑的大韬略之人,但是他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贪财。   韩安国最大的优点就是忠厚大度,死灰复燃的故事很明显的表现了韩安国的这一优点。死灰复燃这个故事的结果没有和很多的逆袭故事一样,韩安国放过当初在狱中侮辱自己的田甲。这就是韩安国所表现出气度,相反,后来的卫青后代和李广后代之间的恩怨纠葛,就显得非常的小气。   韩安国还有一个重要的品格就是不嫉妒贤才,纵观华夏几千年的历史,有很多大才之人,都有着一个善妒的缺点,韩安国就不是这样的人。他在梁国任官的时候,就举荐了一大批有才之人,这些人都是当时的天下名士,很多人的才能都超过了韩安国,例如有着“苍鹰”之称的郅都,就是通过韩安国的举荐,才被朝廷所重视的。   由于向朝廷举荐了很多的名士,受到很多读书人尊重和仰慕,也得到皇帝信任和重用。韩安国在汉朝朝廷之中担任御史大夫四年,后来丞相田死了,韩安国代理丞相之职。皇帝本来准备让韩安国正式担任丞相,可是时运不济的韩安国在给皇帝引导马车的时候,摔断了腿。皇帝只好任命别人为相。   韩安国的贪财,是众所周知的,皇帝只在乎他的治国之才,对他的这一小缺点都不放在心上。   韩安国称得上国之大器吗   韩安国为人有大智慧,有着治世之才,为人也比较忠厚,他不仅文能提笔治国,武也能上马平天下,这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这样的一个人能不能算的上是国之大器呢?   韩安国电视剧形象   《史记》之中的《秦始皇本纪》记载,“国玺,国之重器也”,国玺,作为一国的立国之本,被称为国之重器,后世有人也将那些对国家有着大贡献的臣子称为“国之大器”,那么韩安国是国之大器吗?   韩安国,初为西汉梁国梁孝王刘武手下的谋士,后来被朝廷任命为梁国内史一职,然后又被召回西汉朝廷,被任命为都尉。又升为御史大夫,在丞相田死后,代理丞相之职。韩安国在职期间,为西汉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汉朝初年,饱受西北匈奴的骚扰,边境动荡不安,中原大地成为了匈奴人的粮仓。   汉武帝想对匈奴出兵,但是那时的国力还没有发展到能和匈奴死磕到底的地步,韩安国看出了皇帝的心思,主张与匈奴和亲,用姻亲关系来稳定匈奴内部,从而得到发展的机会。汉初的和亲政策,对西汉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使得汉朝在被匈奴压迫的时候,得到了喘气的机会。   正是因为前期的发展,才有而来后期的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才有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韩安国的政策,为大汉帝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外,韩安国还向西汉朝廷举荐了一大批名才贤士。这样的人如果不是国之大器,那么也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国之大器了。   韩安国怎样认识汉高祖对匈奴的政策    刘邦 建立大汉帝国,统一了中原大地,但是却饱受匈奴外族的骚扰入侵。所以, 刘邦 当时对匈奴的政策是谈判和亲, 刘邦 制定这个政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稳住匈奴,徐徐图之。可是,韩安国对 刘邦 的匈奴政策有了一定的曲解。   在韩安国的眼中, 刘邦 对待匈奴的和亲政策不是怕了匈奴,是因为 刘邦 拥有着广阔的胸襟,这种认识显然是不正确的,有着一种个人崇拜的味道。韩安国本人胸襟是非常广阔的,他就将自己的性格强加到了汉高祖 刘邦 的身上。古时中原大地之人,都对于少数民族不太看得起,当时的他们认为中原大地是天下正统,其他地方都是不值一提的。所以,韩安国才会对 刘邦 的匈奴政策有着不太准确的认识。   大汉帝国建立之初,中原大地刚刚经历过战乱之苦,民生凋敝,国力衰弱,那时的大汉帝国是很难阻挡凶猛的匈奴铁骑的。虽然,大汉建立之初,有着很多著名的将领,但是这些名将受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扰,有着一身的本领,可是没有着强大的物力财力支持,和匈奴大战,无异于痴人说梦。 刘邦 为了国家的发展,听取了手下的建议,对匈奴采取和亲的政策。   后来,汉武帝统治前期,匈奴来大汉求亲,韩安国也是利用高祖对匈奴的政策,曲解高祖的意思,成功的说服了汉武帝,最终同意和亲匈奴。   韩安国为何要主张和亲   韩安国是汉武帝前期和亲派的代表人物,他之所以主张和亲,是由两个原因决定的,一个是韩安国认为出兵攻伐匈奴,汉朝军队长途奔袭,而匈奴大军以逸待劳,这是犯了兵家大忌,所以不可以。还有一个决定因素,就是韩安国本人的性格原因,他是一个老成持重的人,不喜欢冒险。   韩安国定妆照   韩安国主张和亲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路途遥远,第二个是地域环境恶劣,不适合作战。韩安国认为想要攻打匈奴,必然是要将其连根拔起,不能留后患的,那势必需要长途作战。大汉军队长途奔袭,士兵疲惫不堪,如果此时被以逸待劳的匈奴大军截杀,肯定会有灭顶之灾,这无异于是以卵击石,兵家之大忌。   另外,匈奴活动频繁的漠北地区,黄沙遍地,军队的后续补给也需要耗费很大你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还要时刻提防匈奴轻骑兵的袭击骚扰,又分散了一部分的兵力。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出生中原大地的子弟兵的战力是要下降好几个档次的,反观匈奴这边,从小生活在漫漫黄沙之中,在这中环境之下战斗如鱼得水一般。   另外,韩安国为人老成持重,他虽然也能领兵打仗,但是他的进攻是明显不足的,这是一个防守悍将。汉初“七国之乱”的时候,韩安国也只是凭借着自己出色的防守,硬生生的拖垮了吴国,才取得了成功。所以,攻打匈奴这么冒险的事情,韩安国是不可能同意的,他要的是大汉能够平和的发展。   韩安国在梁王手下是一条龙   韩安国最初是被梁孝王招募的,后来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受到梁王的重用,并逐渐的一步步的成为梁孝王的第一谋士。韩安国在梁王手下任职的时候,为梁国立下了不小的功劳,他很好的维护了西汉和梁国之间的稳定关系。   韩安国劝梁王   韩安国最初在梁王刘武的手下担任中大夫,后来汉初“七国之乱”的时候,刘武任命他和另一个将军张羽一起在东面抵挡吴国的进攻部队。韩安国和张羽两人分工明确,张羽负责进攻,韩安国负责防守,两人配合的非常的不错,成功的抵挡了吴军的进攻,为皇帝平定叛乱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韩安国在梁国和西汉之间,也起到了很好的交流桥梁的作用,汉初“七国之乱”之后,皇帝对于这些境内的国家,都有着一种不信任感。梁王刘武由于受到窦太后的宠爱,所以出行和平时游乐,排场都特别的大。汉景帝对此非常的不满,梁王也听到了一些风声,于是派遣能言善辩的韩安国出使西汉,打消皇帝的猜忌。韩安国从馆陶长公主那里找到了突破口,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口才,得到了馆陶长公主的信任,后来又得到窦太后的赏识,不仅稳固了西汉和梁国之间的关系,还得到了窦太后的赏识。   梁王在韩安国的辅佐之下,不仅稳固了自己的王位,还让皇帝和窦太后,对其更加宠爱,梁国在梁王的治理之下,发展的也非常的稳定,可以说韩安国在梁王的手下就是一条龙。   韩安国典故   韩安国后世流传的典故有二,一个是游说太后,一个是死灰复燃,正是这两个典故才使得韩安国的名声初步显露出来,逐渐被后世人所记住。这两件事都是发生在韩安国入仕的前期,韩安国也正是因为这两件事才逐渐被重用起来。   游说太后,是发生在韩安国在梁国任职的前期,他由于能言善辩,所以被任命为出使西汉的使臣,因为那个时候汉景帝已经对梁王产生了不信任,韩安国的任务就是帮助梁国稳定和西汉之间的关系。   梁王刘武是汉景帝的同胞弟弟,窦太后也非常的宠爱他,他在梁国为王的时候,出行依仗和皇帝没有多大的区别,汉景帝对此非常的不满。窦太后也看出了景帝的不满,只好将怒火转移到梁国的使臣之上。   韩安国就去拜见太后最宠爱的馆陶长公主,哭诉道:“七国之乱的时候,梁王为了保护皇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承蒙皇帝宠爱,赏赐了很多的宝物,梁王为了感谢皇帝的恩德,当然也想在那些偏远小民的面前炫耀一下皇帝对他的信任,所以才会在出行的有那么大排场。现在太后和皇帝却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就忘记了梁王的忠心。”馆陶长公主将这番话告诉了窦太后,窦太后听后连忙命人将这些话转告给了景帝,景帝听完就打消了对梁王的猜忌。事后,韩安国还得到了馆陶长公主和窦太后的赏赐。   死灰复燃,讲的是韩安国在犯罪入狱的时候,被一个名叫田甲的狱卒侮辱,他对田甲说道:“殊不知,死灰还会复燃,何况人乎?”,田甲对他的回答是“复燃了,一泡尿就浇灭了”。后来,韩安国被西汉朝廷任命为梁国内史,田甲得知,弃官逃命而去。韩安国以田甲的家人生命安全威胁,田甲无奈只得跪在韩安国的面前请求原谅。韩安国对田甲说:“我怎么会和你这种小人物计较,起来吧”,就这样放过了田甲。   韩安国死灰复燃   韩安国在西汉梁国任职期间,犯了一些错误,被梁国大王关在大牢之中,当时梁王的想法是将韩安国终生关在大牢之中。当时监狱之内有一个名叫田甲的狱吏,此人是一个势力小人,平时就喜欢欺负那些囚徒。   韩安国   被判重刑的韩安国当然也是田甲欺负的对象,再加上韩安国之前的官职比他要大很多。这么一个之前比他地位高了好多的人物,成了他在这么一个小人物的阶下囚,他当然会特殊的照顾一下的,田甲用尽了所有的手段来侮辱韩安国。   田甲对韩安国说:“现在的你,就像一堆烧完的灰烬一样渺小”,韩安国回答道:“难道死灰就不会复燃吗?”。田甲的回答更是狂傲:“如果复燃了,那就一泡尿浇灭它”。可是,田甲还没得意多长时间,在韩安国入狱不久,就被西汉朝廷派人任命为梁国的内史。韩安国在出使西汉的时候,得到了太后的赏识,所以太后一听到韩安国犯事被关押之后,就想办法去救他,恰好此时梁国内史职位空缺。   知道韩安国被任命为内史之后,田甲想起自己以前说过的话,感到非常的害怕,于是他就弃官逃跑了,韩安国就放出了消息,如果田甲不回来,就将田甲的宗族全部灭掉。无奈,田甲只得回到韩安国的身边,向他请罪。   韩安国看着跪在自己身前的田甲,笑着说:“你可以撒尿了,像我这样的人是不会和你这种小人物计较的”,然后他就扶起了田甲,很友好的对待他。


史记韩长孺列传翻译

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宋尚斋 何平 译注
【说明】韩安国是汉初名将,他不仅在平息吴、楚七国叛乱时有功,而且在后来对匈奴的作战中也是重要的将领。他的发迹是在为梁孝王出使朝廷时,因在汉景帝面前,替梁孝王辩护而受到了窦太后的赏识。随后虽曾因犯法免官,但由于窦太后的关照,竟一下子从狱中囚徒提升为二千石级的梁国内史。武帝初年,外戚田蚡掌权,韩安国向其行贿,被召至京师,从此青云直上,不断升迁,官至御史大夫。田蚡死后,韩安国逐渐失势,不断被疏远降职,最后抑郁而死。
《韩长孺列传》通过韩安国任途经历的叙写,展现了汉初官吏升迁贬谪的一些内幕。他的任途生涯以外戚田蚡掌权为界,明显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由于窦太后的赏识和田蚡的举荐,官运亨通,飞黄腾达。田蚡死后,他开始走下坡路。文中还揭露了朝中的一些丑闻和弊端,像窦太后的偏爱少子,耍弄权术,以及官吏的行贿等。
韩安国为人精明,工于心计。他明知窦太后喜爱梁怀王,也深知太后不见梁使,是由于景帝的缘故,于是他就去找了大长公主为梁怀王说情辩护,他也预料到大长公主会将他的辩护转告太后。果然不出所料,他的辩护正中太后下怀,所以受到赏识。后来,梁怀王的两个亲信为帮怀王争皇位继承人而杀了袁盎,景帝派人来抓,但罪犯被梁怀王匿藏。韩安国听到后,便去劝说梁怀王,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说服了怀王,迫使两个罪犯自杀。缓和了梁怀王与朝廷的紧张关系,既受到梁怀王的感激,又进一步得到了景帝和窦太后的垂青。文章通过这些具体事件的细致刻划,表现了韩安国谙于为官之道,善于调和统治者内部关系的特点。
文章也写了韩安国远身避祸的本领。当他力排王恢,主张与匈奴和亲不久,汉王朝以马邑城诱敌深入,企图一举消灭时,消息意外泄露,诱敌失败。作为这次行动的主将韩安国丝毫没被触动,而作为韩安国部下的王恢,却被皇帝追究责任,被逼自杀。
文章写了韩安国的一生,但不是将其经历巨细无遗地罗列一番,而是就韩安国言行中比较突出,又能显示他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例加以描写刻划,从而塑造了一个精明官僚的形象。


翻译:
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人,后适居睢阳。曾经在邹县田先生之处学习《韩非子》和杂家的学说。事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吴楚七国叛乱时,梁孝王派韩安国和张羽担任将军,在东线抵御吴国的军队。因为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国梁国的防线。吴楚叛乱平息,韩安国和张羽的名声从此显扬。
梁孝王,是汉景帝的同母弟弟,窦太后很宠爱他,允许他有自己推举梁国国相和二千石级官员人选的权力。他进出、游戏的排场,比拟天子,超越了人臣的本分。景帝听说后,心中很不高兴。窦太后知道景帝不满,就迁怒于梁国派来的使者,拒绝接见他们,而向他们查问责备梁王的所作所为。当时韩安国是梁国的使者,便去进见大长公主,哭着说:“为什么太后对于梁王作为儿子的孝心、作为臣下的忠心,竟然不能明察呢?从前吴、楚、齐、赵等七国叛乱时,从函谷关以东的诸侯都联合起来向西进军,只有梁国与皇上关系最亲,是叛军进攻的阻难。梁王想到太后和皇上在关中,而诸侯作乱,一谈起这件事,眼泪纷纷下落,跪着送我等六人,领兵击退吴楚叛军,吴楚叛军也因为这个缘故不敢向西进军,因而最终灭亡,这都是梁王的力量啊。现在太后却为了一些苛细的礼节责怪抱怨梁王。梁王的父兄都是皇帝,所见到的都是大排场,因此出行开路清道,禁止人们通行,回宫强调戒备,梁王的车子、旗帜都是皇帝所赏赐的,他就是想用这些在边远的小县炫耀,在内地让车马来回奔驰,让天下的人都知道太后和皇帝喜爱他。现在梁使到来,就查问责备。梁王恐惧,日夜流泪思念,不知如何是好。为什么梁王作为儿子孝顺,作为臣下忠心,而太后竟不怜惜呢?”大长公主把这些话详细地告诉了窦太后,窦太后高兴地说:“我要替他把这些话告诉皇帝。”转告之后,景帝内心的疙瘩才解开,而且摘下帽子向太后认错说:“我们兄弟间不能互相劝教,竟给太后您增添了忧愁。”于是接见了梁王派来的所有使者,重重地赏赐了他们。从这以后梁王更加受宠爱了。窦太后、大长公主再赏赐韩安国价值约千余金的财物。他的名声因此显著,而且与朝廷建立了联系。
后来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从囚徒中起家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弃官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不回来就任,我就要夷灭你的宗族。”田甲便脱衣露胸前去谢罪。韩安国笑着说:“你可以撒尿了!像你们这些人值得我惩办吗?”最后友好地对待他。
梁国内史空缺之际,梁孝王刚刚延揽来齐人公孙诡,很喜欢他,打算请求任命他为内史。窦太后听到了,于是就命令梁孝王任命韩安国做内史。
公孙诡、羊胜游说梁孝王,要求他向汉景帝请求做皇位继承人和增加封地的事,恐怕朝廷大臣不肯答应就暗地里派人行刺当权的谋臣。以至杀害了原吴国国相袁盎,汉景帝便听到了公孙诡、羊胜等人的谋划,于是派使者务必捉拿到公孙诡、羊胜。汉派使者十批来到梁国,自梁国国相以下全国大搜查一个多月还是没有抓到。内史韩安国听到公孙诡、羊胜隐藏在梁孝王宫中,韩安国入宫进见梁孝王,哭着说:“主上受到耻辱臣下罪当该死。大王没有好的臣下所以事情才紊乱到这种地步。现在既然抓不到公孙诡、羊胜,请让我向您辞别,并赐我自杀。”梁孝王说:“你何必这样呢?”韩安国眼泪滚滚而下,说道:“大王自己忖度一下,您与皇上的关系比起太上皇(刘太公)与高皇帝以及皇上与临江王,哪个更亲密呢?”梁孝王说:“比不上他们亲密。”梁孝王说:“太上皇、临江王与高皇帝、皇上都是父子之间的关系,但是高皇帝说:‘拿着三尺宝剑夺取天下的人是我啊’,所以太上皇最终也不能过问政事,住在栎(lì,立)阳宫。临江王是嫡长太子,只因为他母亲一句话的过错就被废黜降为临江王;又因建宫室时侵占了祖庙墙内空地的事,终于自杀于中尉府中。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治理天下终究不能因私情而损害公事。欲话说:‘即使是亲生父亲怎么知道他不会变成老虎?即使是亲兄弟怎么知道他不会变成恶狼?’现在大王您位列诸侯却听信一个邪恶臣子的虚妄言论,违反了皇上的禁令,阻挠了彰明法纪。皇上因为太后的缘故,不忍心用法令来对付您。太后日夜哭泣,希望大王能自己改过,可是大王最终也不能觉悟。假如太后突然逝世,大王您还能依靠谁呢?”话还没有说完,梁孝王痛哭流涕,感谢韩安国说:“我现在就交出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两人自杀。汉朝廷的使者回去报告了情况,梁国的事情都得到了解决,这是韩安国的力量啊。于是汉景帝、窦太后更加看重韩安国。梁孝王逝世,恭王即位,韩安国因为犯法丢了官,闲居在家。
建元年间(前140-前135),武安侯田蚡担任汉朝太尉,受宠幸而掌大权,韩安国拿了价值五百金的东西送给田蚡。田蚡向王太后说到韩安国,皇上也常说韩安国的贤能,就把他召来担任北地都尉,后来升为大司农。闽越、东越互相攻伐,韩安国和大行王恢领兵前往。还没有到达越地,越人就杀死了他们的国王向汉朝投降,汉军也就收兵了。建元六年(前135)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
匈奴派人前来请求和亲,皇上交由朝臣讨论。大行王恢是燕地人,多次出任边郡官吏,熟悉了解匈奴的情况。他议论说:“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不如不答应,而发兵攻打他。”韩安国说:“派军队去千里之外作战,不会取得胜利。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迁移如同群鸟飞翔,很难控制他们。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开疆拓土,拥有了他的百姓也不能算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不属于我们的百姓。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况且强弩之末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从下往上刮的强风,到了最后,连飘起雁毛的力量都没有了,并不是他们开始时力量不强,而是到了最后,力量衰竭了。所以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们和亲。”群臣的议论多数附合韩安国,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和亲的第二年,就是元光元年(前134),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通过大行王恢告诉皇上说:“匈奴刚与汉和亲,亲近信任边地之民,可以用财利去引诱他们。”于是暗中派遣聂翁壹做间谍,逃到匈奴,对单于说:“我能杀死马邑城的县令县丞等官吏,将马邑城献给您投降,财物可以全部得到。”单于很信任他,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便答应了聂翁壹。聂翁壹就回来了,斩了死囚的头,把他的脑袋悬挂在马邑城上,假充是马邑城官吏的头,以取信于单于派来的使者。说道:“马邑城的长官已经死了,你们可以赶快来。”于是单于率领十余万骑兵穿过边塞,进入武州塞。
正在这个时候,汉王朝埋伏了战车、骑兵、材官三十多万,隐藏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卫尉李广担任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担任轻车将军,大行王恢担任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担任材官将军。御史大夫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诸位将军都隶属护军将军。互相约定,单于进入马邑城时汉军的伏兵就奔驰出击。王恢、李息、李广另外从代郡主攻匈奴的军用物资。当时单于进入汉长城武州塞。距离马邑城还有一百多里,将要抢夺劫掠,可是只看见牲畜放养在荒野之中,却见不到一个人。单于觉得很奇怪,就攻打烽火台,俘虏了武州的尉史。想向尉史探问情况。尉史说:“汉军有几十万人埋伏在马邑城下。”单于回过头来对左右人员说:“差点儿被汉所欺骗!”就带领部队回去了。出了边塞,说:“我们捉到武州尉史,真是天意啊!”称尉史为“天王”。塞下传说单于已经退兵回去。汉军追到边塞,估计追不上了,就撤退回来了。王恢等人的部队三万人,听说单于没有跟汉军交战,估计攻打匈奴的军用物资,一定会与单于的精兵交战,汉兵的形势一定失败,于是权衡利害而决定撤兵,所以汉军都无功而返。
天子恼怒王恢不攻击匈奴的后勤部队,擅自领兵退却。王恢说:“当初约定匈奴一进入马邑城,汉军就与单于交战,而后我的部队攻取匈奴的军用物资,这样才有利可图。现在单于听到了消息,没有到达马邑城就回去了,我那三万人的部队抵不过他,只会招致耻辱。我本来就知道回来就会被杀头,但是这样可以保全陛下的军士三万人。”皇上于是把王恢交给廷尉治罪。廷尉判他曲行避敌观望不前,应当杀头。王恢暗中送给了田蚡一千金。田蚡不敢向皇帝求情,而对王太后说道:“王恢首先倡议马邑诱敌之计,今天没有成功而杀了王恢,这是替匈奴报仇。”皇上朝见王太后时,王太后就把丞相的话告诉了皇上。皇上说:“最先倡议马邑之计的人是王恢,所以调动天下士兵几十万人,听从他的话出击匈奴。再说这次即使抓不到单于,如果王恢的部队攻击匈奴的军用物资,也还很可能有些收获,以此来安慰将士们的心。现在不杀王恢就无法向天下人谢罪。”当时王恢听到了这话就自杀了。
韩安国为人有大韬略,他的才智足够迎合世俗,但都处于忠厚之心。他贪嗜钱财。他所推荐的都是廉洁的士人,比他自己高明。在梁国推荐了壶遂、臧固、郅他,都是天下的名士,士人因此也对他很称道和仰慕,就是天子也认为他是治国之才。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四年多,丞相田蚡死了,韩安国代理丞相的职务,给皇帝导引车驾时堕下车,跌跛了脚。天子商量任命丞相,打算任用韩安国,派人去看望他,脚跛得很厉害,于是改用平棘侯薛泽担任丞相。韩安国因病免职几个月,跛脚好了,皇上又任命韩安国担任中尉。一年多后,调任卫尉。
车骑将军卫青攻打匈奴,从上谷郡出塞,在龙城打败了匈奴。将军李广被匈奴所俘虏,又逃脱了;公孙敖伤亡了大量士兵;他们都该杀头,后来出钱赎罪成为庶人。第二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境,杀了辽西太守,等到侵入雁门,杀死和掳去几千人,车骑将军卫青出兵追击,从雁门郡出塞。卫尉韩安国担任材官将军,驻守在渔阳。韩安国抓到俘虏,俘虏供说匈奴已经远远离去。韩安国立即上书皇帝说现在正是农耕时节,请求暂时停止屯军。停止屯军一个多月,匈奴又大举入侵上谷、渔阳。韩安国的军营中仅有七百多人,出迎与匈奴交战,无法取得胜利,又退回军营中。匈奴俘虏掠夺了一千多人和牲畜财物而离去。天子听到这个消息后,很恼火,派使者责备韩安国。调韩安国更加往东移动,驻守在右北平。因为当时匈奴的俘虏供说要侵入东方。
韩安国当初担任御史大夫和护军将军,后来渐渐被排斥疏远,贬官降职;而新得宠的年青将军卫青等又有军功,更加受到皇上的重用。韩安国既被疏远,很不得意;领兵驻防又被匈奴所欺侮,损失伤亡很多,内心觉得非尝谘愧。希望能够回到朝廷,却更被调往东边驻守,心里非常失意而闷闷不乐。过了几个月,生病吐血而死。韩安国在元朔二年(前127)中去世。
太史公说:我和壶遂审定律历,观察韩长孺的行事得体,从壶遂的深沉含藏厚道来看,世人都说梁国多忠厚长者,这话确实不错啊!壶遂做官做到詹事,天子正要倚仗他来做汉朝丞相,偏偏又碰上壶遂去世。不然的话,以壶遂廉洁的品行和端正的行为,这真是一个谦恭谨慎的君子啊。


韩长孺列传的翻译

建元六年,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匈奴派人前来请求和亲,皇上交由朝臣讨论。大行王恢议论说:“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韩安国说:“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迁移如同群鸟飞翔,很难控制他们。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开疆拓土,拥有了他的百姓也不能算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不属于我们的百姓。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况且强弩之末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们和亲。”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