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历史?
隋朝建立后,起初在地方取消了郡一级建制,在要冲诸州设总管府,以州刺史兼总管,统领邻近数州。山西境内并、代、隰、朔4州设总管府。后来又改州为郡,地方实行郡县两级制,最多时全国置190郡。山西及周边河北、内蒙一带为太原、定襄、马邑、雁门、娄烦、西河、离石、上党、长平、临汾、龙泉、文城、河东、正平14郡分辖,其中14郡治所均在山西,山西境内置有90余县。
唐高祖李渊起兵太原,建立了大唐王朝,山西被唐高祖认为是“龙兴”之地,封太原为唐王朝的“北都”。
宋代,山西是中国北方的主要发达地区。
元代,全国共11个行省,山西与山东、河北,并称为元朝“腹地”,大同、平阳(今临汾)、太原三城则成为黄河流域的著名都会。
香港的历史
在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境地就已经出现了早期古人(马坝人)。先秦时期,岭南(包括香港)为百越之地,《吕氏春秋》中称“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 。正史记载中,岭南尽皆“南蛮之地”,至秦军南下始融入文明;但考古学界近年来研究发现,这一观点是“历史的误会”,出土的大量文物表明,岭南地区在秦朝之前已经存在过灿烂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高度文明,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把香港一带纳入其领土,属番禺县管辖。由此开始,香港便置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明确成为那时的中原王朝领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从此时起直至清朝,随着中原文明向南播迁,香港地区得以逐渐发展起来。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隶属东莞郡宝安县。东晋成帝咸和六年将南海郡东部划出,另设了一个东莞郡,下辖宝安、兴宁、海丰等六个县。宝安县的辖地,包括今天的香港地区和深圳市、东莞市,县城就是今天的深圳南头城。隋朝又废东莞郡,将辖地并入广州府南海郡,宝安县也改为隶属南海郡,香港则仍归宝安县管理。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宝安县为东莞县,香港仍然隶属东莞县。宋元时期,内地人口大量迁至香港,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的发展。中国元朝时属江西行省,元朝时,在香港西南的屯门,在广州的外港的屯门又设巡检司,驻军,防止海盗入侵,拱卫广州地区。明朝万历年间从东莞县划出部分地方成立新安县,为后来的香港地区。香港岛自此由明神宗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起,一直到清宣宗道光21年(公元1841年)成为英国殖民地为止,该地区一直属广州府新安县管辖。清朝于1662年派兵到新界,并命令乡民留辫。香港在清朝时,一直在对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为,香港在地理上与广州唇齿相依,而广州是清朝对外开放的唯一商埠。在英国占领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个荒岛,岛上南部的赤柱、大潭笃和石排湾,东部的阿公岩、水井湾等,有一些渔民居住。其他黄泥涌、灯第洲、七姊妹等几处,则有一些小村湾,当时,岛上的居民约3000人。英国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有成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直至19世纪后期清朝战败后,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使其成为英国殖民地。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原名称《江宁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俗称“新界租约”),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区,以及200多个大小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通过三个条约,英国共占有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总面积达1092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也就是现在整个香港地区的面积。1941年12月25日(香港人称为“黑色圣诞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香港被英国重新管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成为继纽约、伦敦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不仅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也是亚洲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1982年至1984年,中英两国就落实香港前途问题进行谈判,1984年12月19日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方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基本法开始实施。香港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历史新纪元。扩展资料:位置境域:香港地理坐标为东经114°15′,北纬22°15′,位于中国南部、珠江口以东,西与中国澳门隔海相望,北与深圳市相邻,南临珠海市万山群岛,距广州市约200公里。区域范围包括香港岛、九龙、新界和周围的262个岛屿。陆地总面积为1106.3平方公里,其中港岛80.7平方公里,九龙46.9平方公里,新界978.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为1648.7平方公里。地形地貌:香港地形主要为丘陵,最高点为海拔958米的大帽山。香港的平地较少,约有两成土地属于低地,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分别为元朗平原和粉岭低地,都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冲积平原;其次是位于九龙半岛及香港岛北部,从原来狭窄的平地外扩张的填海土地。虽然香港一名取自香港岛,但香港最大的岛屿却是面积比香港岛大2倍多的大屿山。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香港
让公主思念成疾,敌人不忍动手得男皇后是谁?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古代统治者总是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于红颜祸水,褒姒,陈圆圆,西施和貂蝉这些古代美女本无过错,却背负着千古骂名,实在是令人感到不公。除了这些著名的“红颜祸水”,在我国历史上还有位“蓝颜祸水”,他就是被后世称为“男皇后”的韩子高。韩子高身处南北朝动荡时期,他出生普通的贫寒之家,但外貌却十分出众,根据史料记载他容貌美丽,皮肤细腻而且个子高挑。侯景之乱发生的时候,韩子高年仅16岁,为了避难寄居建康,在这里他和吴兴太守陈蒨相遇。陈蒨惊叹于韩子高的外貌,便把他留在自己身边服侍自己。陈蒨是个急性子,办事非常冲动,韩子高生性细腻,每次都能领会陈蒨的意思,于是陈蒨越发宠幸韩子高,不让他离开自己身边半步。永定三年陈蒨继承皇位,史称陈文帝,韩子高被任命为右军将军,当然韩子高就任右军将军,也并非没有丝毫能力,他服侍陈文帝之后,开始学习骑射之术,处事非常有谋略。因此在杜龛叛乱之后,陈文帝特意给韩子高配备士卒。当然韩子高的美貌在战场上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根据史料记载:“即乱卒挥白刃,纵挥间噤不忍下,更引而出之数矣”,敌人都已经拿起刀剑,准备看下去,但是看到韩子高的美貌之后,竟然不忍心下手,最终被反杀。当时陈文帝公主听闻韩子高的美貌之后,私自找到他,想要见识一下比女人还美的男人到底长什么样。公主看到韩子高之后惊为天人,想要和他私通,但是被韩子高拒绝,从此公主茶不思饭不想,相思成疾活活病死。陈文帝时期韩子高备受恩宠,地位不断攀升,天康元年陈文帝病逝,其子陈废帝陈伯宗继位,韩子高依旧执掌兵权,受到皇帝忌惮,被人诬陷谋反,最终被赐死年仅30岁。纵观韩子高的一生,并没有什么过错,他身处乱世为了活命,不得已而为之。他和陈文帝短袖之情被后世传唱,甚至有人称他为“男皇后”,明朝戏曲家王骥德更是编纂了一本《男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