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天舟一号受控离轨

时间:2024-12-08 09:22:32 编辑:阿旭

天舟的天舟一号

主要参数: CPU: 高通8660双核1.5G,同时支持WCDMA,EVDO,GSM模式,是目前市场上高端智能机中唯一一款同时支持3种网络制式的智能手机显示屏:4.5寸IPS视网膜技术,分辨率为1280*720,329ppi,清晰度超越iphone4S.触摸屏:OGS全球最薄,强度最高电容触摸屏,厚度仅0.7mm,支持10点触摸摄像头:1300万像素,索尼芯片电池:1700毫安尺寸:126*62.5*8.2(mm)

天舟一号是什么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一款货运飞船,也是中国首个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具有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实施推进剂在轨补加、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等功能。天舟一号任务则作为我国空间实验室任务的收官之战。 天舟一号为全密封货运飞船,采用两舱构型,由货物舱和推进舱组成。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于2017年4月20日19时41分35秒在文昌航天发射中心由长征七号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 并于4月27日成功完成与天宫二号的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这标志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任务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于2016年9月15日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天二)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17年4月20日19:41从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新一代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国新研制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低地轨道运载能力约为6.5吨左右。于4月22日中午12时16分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首次无人交会对接。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后,为空间实验室补加推进剂。2017年4月23日早上7时许,开始进行补加试验,将持续五天。4月27日19时07分,成功完成首次推进剂在轨补加试验,是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的收官之战,对于空间站工程后续任务顺利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取得圆满成功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胜利完成,也正式宣告中国航天迈进“天宫空间站时代”。扩展资料:一、构造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构造基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由大直径的货物舱和小直径的推进舱组成。货物舱用于装载货物,而推进舱为整个飞船提供动力与电力。推进舱两侧各有一翼太阳能帆板三板。天舟一号旨在补给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推进剂、空气、航天员的饮料、食物以及用于维修空间站的更换设备,以延长空间实验室和空间站的运行寿命。天舟一号总长10.6米,舱体最大直径3.35米,太阳帆板展开后最大宽度14.9米,起飞重量约13吨,物资上行能力约6吨,推进剂补加能力约为2吨。货运飞船发射后会与空间实验室或空间站进行自动交会对接。为空间实验室或空间站自动补加推进剂以及空气。二、研制背景神舟十号任务完成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研制阶段。而在空间实验室阶段,将突破并验证推进剂补加技术、再生式环控生保技术等关键技术,为空间站建造奠定基础。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成功 ,将用于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一系列空间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全面进入空间实验室任务实施阶段。为了对未来空间站中航天员长期驻留和空间科学实验进行支持, 需要通过货运飞船进行货物补给。如果说载人飞船是天地往返的载人工具,那么货运飞船就是天地间运货的工具。中国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基于神舟号飞船和天宫一号的技术研发,只运货不运人,货物运载量将是俄罗斯进步号M型无人货运飞船的2.6倍,在功能、性能上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三、运载能力1、运力指标对比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近地轨道上行运载能力约为6.5吨左右,其中推进剂补加能力约为2吨。天舟一号运载能力高于俄罗斯联邦航天局研制的进步号M型(2.5吨)以及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的H-II运载飞船(6.0吨),低于欧洲空间局的自动运载飞船(7.6吨)。下行运载能力约为6.0吨左右。载荷比即运载货物的质量与货运飞船船体本身的质量之比,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载荷比高达48%,高于日欧的货运飞船。2、实际搭载货物天舟一号携带6吨左右的货物和推进剂,大大小小有100多个货包。运送的货物既包括航天员在轨生活所需的食品、饮水、空气、航天服结构件、服装、医疗用品等消耗类物资,又包括各类纷繁复杂的科研设施设备、空间站维修备品备份等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天舟一号货运飞船

天宫一号与天舟二号对接在一个轨道吗

  1、天宫一号和天舟二号对接时在一个轨道,当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任务和使命完成后会受控离轨。

  2、天宫一号是中国为下一步建造空间站而研制的空间目标飞行器,主要任务是作为空间交会对接目标,完成空间交会对接飞行试验;保障航天员在轨短期驻留期间的工作和生活,并保证航天员安全;开展空间应用、航天医学实验、空间科学实验和空间站技术试验;初步建立能够短期载人、长期无人独立可靠运行的空间试验平台。

  3、天舟二号是天宫一号和天宫二号的补给货运飞船,主要有运补给、加燃料、收废物等作用。


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成功了吗?

今天(4月22日)中午12时16分,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和天宫二号完成第一次交会对接,随后将进行推进剂在轨补加,为天宫二号“加油”!据了解,此次飞行任务,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还将实施两次交会对接,这在我国载人航天历史上还是第一!!真是太激动人心啦,喜大普奔!为什么这次交回对接这么值得庆祝呢?由于8吨级航天器的交会对接,已经是高难度动作了,但与空间站建设中所要涉及的交会对接相比,仍然是“轻量级”的。这就要求对接机构不断升级。新的对接机构,必须保证未来空间站建造阶段8吨~180吨航天器实现各种方式的对接。更大型航天器的交会对接将会产生巨大的对接能量,对于对接机构的缓冲耗能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也是空间站建设必须突破的一项技术。为此,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的设计师们通过大量的技术攻关和方案论证,破解了这一难题,成功推出了二代对接机构。因此,二代对接机构既不影响原捕获性能,又实现了对接机构捕获后的大吨位耗能需求,可以很好满足本次及后续任务的需求。未来,天舟一号完成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进入组合体飞行模式后,安装在天宫二号上的“补加驱动器”,还将在六个月的空间实验室任务中,开展补加功能的试验验证工作。这将是我国第一次在轨验证和实施空间飞行器的燃料加注和回收技术。据了解,此前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20日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二步收官之作,标志着我国即将开启空间站时代。美国、俄罗斯、德国和日本等多国主流媒体纷纷发声,积极评价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新进展。

中国科技成就有哪些?

中国科技成就有以下几种。1.嫦娥五号探测器完成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采回的样品移交中国科学院,开启月球样品与科学数据的应用和研究。2.我国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发射成功,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3.我国“海斗一号”无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实现最大下潜深度10907米。“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同一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4.我国率先实现水平井钻采深海可燃冰,并创造了“产气总量86.14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2.87万立方米”两项新世界纪录。5.我国科学家首次克隆出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并成功将其转移至小麦品种中。该基因在小麦抗病育种中具有稳定的赤霉病抗性。6.我国研究人员构建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实现了“高斯玻色取样”任务的快速求解。7.我国科学家研究获得全球第一条高精度古生代3亿多年的海洋生物多样性变化曲线。8.我国最高参数“人造太阳”——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中国环流器二号M”在成都正式建成放电。9.我国科学家发表关于高维凯勒里奇流收敛性的论文,率先攻克哈密尔顿-田猜想和偏零阶估计猜想等几何分析领域多年悬而未决的核心猜想。10.我国研究人员将智能超算与物理模型相结合,通过高性能计算和机器学习,将分子动力学极限提升数个量级,达到上亿原子的体系规模。

中国近年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载人航天 👣9月22日18时许,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受控离轨。至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全部完成,阔步迈进“空间站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载人航天相继取得了神舟十号应用性首飞、长征七号首飞、天宫二号稳定运行、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中期驻留、神州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天舟一号推进剂顺利补加等一系列成就。一次次“中国高度”的刷新,彰显着国家工程的神圣和荣光。🚢 蛟龙号探海 🚢蛟龙号作为我国正在应用的唯一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在探索深海中有重要作用。下潜深度是国家深海探索能力的象征,在世界科考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中,只有蛟龙号能达到7000米的工作深度。👀 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作为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的建成将中国天文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更为深入的世界:它开创了建造巨型望远镜的新模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被认为能在未来10至20年内保持世界一流地位。它将推动我国天线制造技术、微波电子技术、并联机器人、大跨度结构等高新技术的发展。💻 超级计算机 💻每秒9.3亿亿次!这是“神威·太湖之光”的浮点运算速度。2017年6月,在德国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中,“神威·太湖之光”凭借这一“超级速度”第三次出现在榜单榜首位置,实现三连冠。去年11月,基于“神威·太湖之光”,我国科研团队完成的“千万核可扩展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应用项目获得了2016年超级计算机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成为我国高性能计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三代核电技术 🎉今年8月16日,我国自主研制的三代核电技术、国家大型先进压水堆重大专项CAP1400示范项目1号机组主管道热段A弯管完成,弯曲半径和弯曲角度符合设计要求。CAP1400成功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我国三代核电技术自主化,综合性能达到全球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