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什么是德?
德指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论语·述而》中有“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意思: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的描述。此字也指恩惠、品行、信念等。甲骨文德字是一只眼睛在看木桩的影子运行。金文德字是更形象,左侧两划表示行走的意思,右侧上部一竖叠加一点,表示星(还表示太阳照在木桩上),右侧中部是一只眼睛在看,右侧下部是心。整个德字的含义,就是站在天文观象台中心点用眼睛观看七曜的运行。德字的最早本意是七曜的自然运行轨迹。后来德引申的意思是: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本心,顺乎自然,便是德。德组词:1、道德[dào dé] 意思:社会意识形态之 一。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之间及个人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主要通过教育和社会 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 之服务。2、品德[pǐn dé] 意思:品质道德。3、美德[měi dé] 意思:美好的品德。4、师德[shī dé] 意思:指教师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和应遵从的行为规范。5、德育[dé yù] 意思:政治教育、思想教 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也特指道德教育。
德是什么
德是指道德、品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道德从根本上起源于欲望和理性的统一。
道德的事指的是社会普遍认可的、可以增进人民幸福感、促进社会进步的事。道德不是天生的,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的宣传教育及社会舆论的长期影响而逐渐形成的。这是一种道德相对主义,与之相反的主张则称为道德绝对主义。
道与德的关系是什么
道与德的关系如下:德与道有密切的关系。道是自然规律或者法则,是指这个世界还没有人的时候就存在的自然界、宇宙的规律和法则。而德,则是人类进化出来后的行为规范。道大于德。老子开章明义:“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老子这里所说的“孔德”,是指空虚无为的“上德”。“容”是对上德包容精神的比喻。因为大道无形无名,只有从德中才能体现道的体性,正所谓物之得于道者便是“德”。一个真正的上德之人,他的内涵只有一个东西:道。老子告诉我们万物从德而德从道。道是恍惚的、无形的,德是有形的、有容的。道是一种能量,德是一种境界。道是不可捉摸的,德是真实可信的。道化成德来显现,德通过道来充盈。顺从道就是有德,违背道就是无德。德是有道者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是有道者的良知、品质、气质。明大道者无不胜,重积德者无不克。“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与“道生之,德蓄之”异曲同工,唯道是从者才能德化天下,循德而化者才能唯道是从。真正有道的大德之人,一言一行无不以道为根本法则。老子说:“夫唯道,善贷且成”。强调唯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从老子的“唯道是从”到庄子的“唯道集虚”,形成了“万有唯道所生,万有唯道所成,道在万有之中,万有唯道所主”的唯道观。
关于道与德怎么理解?
《论道德》 “道德”二字,经常被人们提及。古今中外,与此相关的书籍,可谓多如牛毛。其内涵之丰富,可见一斑——我也略微谈谈。虽然辞典里有现成的定义,但我仍想改弦更张,另作阐述。人道,即为人处世之道,指个人或群体同外界联系时,应当具备的方法、原则及态度。而道德,可定义为:人与人相处时,应当具备的方法、原则及态度。显然,严格说来,道德仅在人与人联系时起效;在人与非人的事物联系,以及非人的事物互相联系时,并不适用。所以,我们不可戴上“道德”的眼镜,看待人类的杀生与动物的弱肉强食。由定义,不难得知:道德有利于维持人类的稳定。所以,究其本源,可认为道德,是人类为维持自身稳定,而自我约束的产物。进而可知,对维持人类稳定的作用大小,是评判道德高低的核心依据。谈到作用,也不可不提利益。为更多的人,谋得更大的利益,所展现的道德便越高尚;令更多的人,受到更大的损害,所展现的道德便越低劣。而展现,须有合适的时机——毕竟道德存之于心,而见之于行。若不得驰骋,便无法区分马匹的优劣;不得施展,便难以判断才能的高低。人生的舞台:愈是狭窄和隐秘,对外人利益的影响,便愈为微小,也愈难于展现道德与才能;愈是宽阔和明显,对外人利益的影响,便愈为重大,也愈易于展现道德与才能。要想更为深入地了解道德,必须将其拆分而单论。“道”与“德”的内涵,原本并不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被连用,且“道”的分量逐渐下降;“道德”一词,几乎成为“美德”的代称。所谓的“道”,即道品,指吻合于中庸之道的德行。德盛,则道不达;道高,则德不厚。唯有庸德庸行,方才符合中庸之道。道德有别,根源便在于两者的评判依据,存在差异。前者立足于延长人类的存在时间,后者着眼于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与种群数量。须知人类的生活质量与种群数量提升得越快,人类的存在时间便会越短。——举此一例,更容易理解:长势越快的树木,往往天年越短;天年越长的树木,常常成长越慢。对人类(非指个人)而言,存在时间,与生活质量及种群数量,都能影响自身的稳定;且前者的影响,显著大于后者。换而言之,只要存在时间延长,人类便更趋稳定;若缩短,便更不稳定——此时,生活质量及种群数量的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而生活质量及种群数量的提升,虽原则上有利于人类的稳定,但若使人类的存在时间缩短,反不利于自身的稳定。显然,道高于德,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道德经》有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道高,则无拘泥于德;德厚,则无执着于仁;仁深,则无纠结于义;义重,则无束缚于礼。当然,前文可谓玄之又玄,并不容易理解。判断道与德孰高孰低,还有更为直观的标准——智慧的大小。莫问智当何处寻,去其浊者水自清。寡欲静心,而人自明。所以,道德越高,智慧越大。道之高,莫过于老聃、庄周、洪应明;德之盛,莫过于孔丘。今人大可静心咀嚼与比较儒道经典,通过两家对世事人生的感悟,从而判断出智慧的大小。要想提高智慧,必须提升道德。而道德之路,颇为漫长与艰辛。古人云:“逆以炼心。”不能忍受锤炼的痛苦,与长期的煎熬,必不会拥有高深的道德。道德之本,在于自爱;进德之本,在于自省。若能坚持寡欲匡过,定可不负此生。
德的含义是什么
“德”的本义是登上、升。“德”常用于指道德、品德,引申指有道德的贤明之士。“德”是美好的,故又引申有恩惠、感恩。又引申指客观规律等意义。德在古代文献中也与“得”通,表示得到。一定社会阶段形成的通过舆论约束人们言行的准则和规范。巴金《家》三三:“他又一次夸张地感觉到自己的道德力量超过了这个快要崩溃的大家庭。品质道德。老舍《四世同堂》三六:“和平与刚毅揉到一起才是最好的品德。
德是什么
“德”常用于指道德、品德,引申指有道德的贤明之士。“德”是美好的,故又引申有恩惠、感恩。又引申指客观规律等意义。德在古代文献中也与“得”通,表示得到。德是指道德、品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道德从根本上起源于欲望和理性的统一。有德则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诚信待人,以礼待人,不去刻意伤害他人,不是自己觉得自己有德就是有德,要让别人觉得你有德才是真正的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