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陈棱

时间:2024-12-09 23:41:52 编辑:阿旭

《北史》卷七十六 列传第六十四(2)

炀帝即位,转凉州刺史,改授银青光禄大夫、武威太守,以善政闻。大业三年,入朝,加金紫光禄大夫。五年,车驾西巡,将入吐谷浑。子盖以彼多瘴气,献青木香,以御雾露。及帝还,谓曰:"人道公清,定如此不?"子盖谢曰:"臣安敢清,止是小心不敢纳贿耳。"于是赐之口味百余斛,加右光禄大夫。子盖曰:"愿奉丹陛。"帝曰:"公侍朕则一人而已,委以西方,则万人之敌,宜识此心。"六年,帝避暑陇川宫,又云欲幸河西。子盖倾望銮舆,愿巡郡境。帝知之,下诏慰勉之。是岁,朝于江都宫,帝谓曰:"富贵不还故乡,真衣绣夜行耳。"因敕庐江郡设三千人会,赐米麦六千石,使谒坟墓,宴故老,当时荣之。还除户部尚书。时处罗可汗及高昌王款塞,复以子盖检校武威太守,应接二蕃。辽东之役,摄左武卫将军,出长岑道。后以宿卫不行。加左光禄大夫。其年,帝还东都,使子盖涿郡留守。

九年,驾复幸辽东,命子盖东都留守。属杨玄感作逆,逼城,子盖遣河南赞务裴弘策逆击之,反为所败,遂斩弘策以徇。国子祭酒杨汪小不恭,子盖又将斩之。汪拜谢,顿首流血,久乃释免。于是三军莫不战栗,将吏无敢仰视。玄感每尽锐攻城,子盖徐设备御,至辄摧破。会来护等救至,玄感乃解去。子盖凡所诛杀万人。又检校河南内史。车驾至高阳,追诣行在所,帝劳之,以比萧何、寇恂,加光禄大夫,封建安侯,赐女乐五十人。谓曰:"朕遣越王留守东都,示以皇枝盘石,社稷大事,终以委公。特宜持重,戈甲五百人而后出,此勇夫重闭之义。无赖不轨者,便诛锄之,凡可施行,无劳形迹。今为公别造玉麟符,以代铜兽。"又指越、代二王曰:"今以二孙委公与卫文升耳。宜选贞良宿德有方幅者教习之。"于是赐以良田、甲第。

十年,驾还东都,帝谓子盖曰:"玄感之反,神明故以彰公赤心耳。析珪进爵,宜有令谟。"是日进爵为济公,言其功济天下,特为立名,无此郡国也。后与苏威、宇文述陪宴积翠池,帝亲以金杯属子盖酒,曰:"良算嘉谋,俟公后动,即以此杯赐公,用为永年之瑞。"

十一年,从驾至雁门,为突厥所围。帝欲选精骑溃围出,子盖及来护谏,因垂泣:"愿暂停辽东之役,以慰众望。圣躬亲出慰抚,厚为勋格,人心自奋,不足为忧。"帝从之,后援兵至,虏乃去。纳言苏威追论勋格太重,宜在斟酌。子盖执奏不宜失信。帝曰:"公欲收物情邪?"子盖默然不敢对。

从驾还东都。时绛郡贼敬槃陀、柴保昌等阻兵数万,汾、晋苦之,诏子盖进讨。时人物殷阜,子盖善恶无所分别,汾水北村坞尽焚之。百姓大骇,相率为盗。其归首者,无少长悉坑之。拥数万众,经年不能破贼,诏徵还,又将兵击宜阳贼,以疾停,卒于东京。上悲伤者久之,顾黄门侍郎裴矩曰:"子盖临终何语?"矩曰:"子盖病笃,深恨雁门之耻。"帝闻之叹息,令百官就吊,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景。会葬万余人。武威人吏闻其死,莫不嗟痛,立碑颂德。

子盖无他权略,在军持重,未尝负败,莅官明察,下莫敢欺。严酷少恩,果于杀戮,临终之日,见断头鬼前后重沓,为之厉云。

周罗睺,字公布,九江寻阳人也。父法皓,仕梁,至南康内史、临蒸县侯。罗睺年十五,善骑射,好鹰狗,任侠放荡,收聚亡命,阴习兵书。从祖景彦诫之曰:"吾世恭谨,汝独放纵,若不丧身,必将灭吾族。"罗睺终不改。仕陈,为句容令。后从大都督吴明彻与齐师战于江阳,为流矢中左目。齐师之围明彻于宿预也,诸军相顾,莫有斗心。罗睺跃马突进,莫不披靡。太仆卿萧摩诃副之,斩首不可胜计。进师徐州,与周将梁士彦战于彭城,摩诃临阵堕马,罗睺进救之于重围之内,勇冠三军。明彻之败,罗睺全众而归。后以军功除右军将军。封始安县伯,总检校扬州中外诸军事。赐金银三千两,尽散之将士,分赏骁雄。陈宣帝深叹美之。出为晋陵太守,进爵为侯。后除使持节、都督豫章十郡诸军事、豫章内史。狱讼庭决,不关吏手,人怀其惠,立碑颂德。

至德中,除持节、都督南州诸军事。江州司马吴世兴密奏罗睺甚得人心,拥众岭表,意在难测。陈主惑焉。萧摩诃、鲁广达等保明之。外有知者,或劝其反,罗睺拒绝之。还除太子左术率,信任愈重,时参宴席。陈主曰:"周左率武将,诗每前成,文士何为后也?"都官尚书孔范曰:"周罗睺执笔制诗,还如上马入阵,不在人后。"自是益见亲礼。及隋伐陈,罗睺都督巴峡缘江诸军事以拒秦王俊。及陈主被禽,上江犹不下,晋王广遣陈主手书命之。罗睺与诸将大临三日,放兵士散,然后乃降。文帝慰喻之,许以富贵。罗睺垂泣对曰:"本朝沦亡,臣无节可纪。陛下所赐,获全为幸,富贵荣禄,非臣所望。"帝甚器之。贺若弼谓曰:"闻公郢、汉捉兵,即知扬州可得。王师利涉,果如所量。"罗睺答曰:"若得与公周旋,胜负未可知也。"其年秋,拜上仪同三司,鼓吹送之于宅。先是,陈裨将羊翔归降,使为乡导,位至开府,班在罗睺上。韩禽于朝堂戏之曰:"不知机变,位在羊翔下。"罗睺答曰:"昔在江南,久承令问,谓公天下节士。今日所言,殊匪人臣之论。"禽有愧色。历幽、泾二州刺史,并有能名。

开皇十八年,征辽东,徵为水军总管。自东莱泛海趣平壤城,遭风,船多漂没,入功而旋。十九年,突厥达头可汗犯塞,从杨素致讨,罗睺先登,大破之。进大将军。仁寿元年,入为东宫右虞候率,赐爵义宁郡公。转右卫率。炀帝即位,授右武候大将军,副杨素计平汉王谅,进授上大将军。及陈主卒,罗睺请一临哭,帝许之。衰绖送至墓,葬还,释服而后入朝。帝甚嘉尚之,世论称其有礼。时谅余党据绛、晋等三州未下,诏罗睺行晋、绛、吕三州诸军事,进兵围之。中流矢,卒。送柩还京,行数里,无故舆马自止,策之不动,不飘风旋绕焉。绛州长史郭雅稽首祝曰:"公恨小寇未平邪?寻既除殄,无为恋恨。"是时风静马行,见者莫不悲叹。其年七月,子仲隐梦罗睺曰:"我明日当战。"其灵坐所有弓箭刀剑无故自动,若人带持之状。绛州城陷,是其日也。赠柱国、右翊卫大将军,谥曰壮。子仲安,位上开府。

周法尚,字德迈,汝南安成人也。祖灵起,梁庐、桂二州刺史。父炅,定州刺史、平北将军。

法尚少果劲,有风概,好读兵书。其父卒后,监定州事,督父本兵。数有战功,为散骑常侍,领齐昌郡事,封山阴县侯。既而其兄武昌县公法僧代为定州刺史。法尚与长沙王叔坚不相能,叔坚言其将反。陈宣帝执禁法僧,发兵欲取法尚。其下将吏皆劝之归北,法尚未决。长史殷文则曰:"乐毅所以辞燕,良不获已也。"法尚遂归周,拜开府、顺州刺史,封归义县公,赐良马五匹、女妓六人、彩物五百段,加以金带。陈将樊猛济江讨之,法尚遣部曲督朗韩朗诈为背己奔陈,伪告猛曰:"法尚部兵不愿降北,若得军来,必无斗者。"猛引师急进。法尚设奇兵,大败之,猛仅以身免。

隋文帝为丞相,司马消难作乱,阴遣上开府段珣攻围之。外无救援,法尚弃城走。消难虏其母弟及家累三百人归陈。及文帝受禅,拜巴州刺史,破三鵶叛蛮,复从柱国王谊击走陈寇。迁衡州总管,改封谯郡公。后上幸洛阳,召之,赐金钿酒钟一双、彩五百段、良马十五匹、奴婢三百口,给鼓吹一部。法尚固辞。上曰:"公有大功于国,特给鼓吹者,欲公卿知朕之宠公也。"转黄州总管,使经略江南。及伐陈之役,以行军总管隶秦孝王。转鄂州刺史,迁永州总管,安集岭南,仍给黄州兵三千五百人为帐内。前后赏赐甚厚。转柱州总管,仍岭南道安抚大使。后数年入朝,以本官宿卫。未几,桂州人李光仕反,令法尚与上柱国王世积讨之。法尚发岭南兵,世积徵岭北军。俱会尹州。世积所部多遇瘴,不能进,顿于衡州。法尚独讨之,捕得其弟光略、光度,追斩光仕,平之。仕寿中,遂州獠叛,复以行军总管讨平之。巂州乌蛮反,诏法尚便道讨击破之。军还,检校潞州事。

炀帝嗣位,转云州刺史,迁定襄太守,进金紫光禄大夫。时帝幸榆林,法尚朝于行宫。内史令元寿言于帝曰:"汉武出塞,旌旗千里。今御营外,请分为二十四军,日别遣一军发,相云三十里,旗帜相望,钲鼓相闻,首尾连注,千里不绝。"法尚曰:"兵亘千里,动间山谷,卒有不虞,四分五裂,腹心有事,首尾未知。虽有故事,此取败道也。"帝不怿曰:"卿以为如何?"法尚曰:"请为方阵,四面外拒,六宫及百官家口并住其间。若有变,当头分抗,车为壁垒,重设钩陈,此与据城何异?臣谓牢固万全策也。"帝曰:"善。"因拜左武卫将军。明年,黔安夷向思多反,杀将军鹿愿,围太守萧造。法尚与将军李景分路讨之,法尚破思多于清江。及还,从讨吐谷浑,别出松州道,逐捕亡散,至于青海。出为敦煌太守,迁会宁太守。

辽东之役,以舟师指朝鲜道。会杨玄感反,与宇文述、来护等破之。以功进授右光禄大夫。时齐郡人王薄、孟让等为盗,保长白山,法尚频击破之。明年,复临沧海,在军遇疾卒。赠武卫大将军,谥曰僖。有子六人,绍范最知名。

卫玄,字文升,河南洛阳人也。祖悦,魏司农卿。父檦,侍中、左武卫大将军。玄少有器识,周武帝在藩,引为记室。迁给事上士,袭爵兴势公。武帝亲总万机,拜益州总管长史,赐以万钉宝带。稍迁开府仪同三司、太府中大夫,摄内史事,仍领京兆尹,称为强济。隋文帝作相,检校熊州事。及受禅,迁淮州总管,进封同轨郡公,坐事免。未几,拜岚州刺史。会起长城之役,诏玄监督之。后为卫尉少卿。仁寿初,山獠作逆,以玄为资州刺史,以镇抚之。玄既到官,时獠攻围大牢镇,玄单骑造其营,谓群獠曰:"我是刺史,衔天子诏安养汝等,汝等勿惊"诸贼莫敢动。于是说以利害,渠帅感悦,解兵归附者十余万口。文帝大悦,赐缣二千匹,除遂州总管,仍令剑南安抚。

炀帝即位,复徵为卫尉卿,夷獠攀恋,数百里不绝。及与之决,并挥涕而去。迁工部尚书。后拜魏郡太守,尚书如故。未几,拜右卫大将军,检校左候卫事。转刑部尚书。辽东之役,检校右御卫大将军,帅师出增地道。时诸军多不利,玄独全众而还。拜金紫光禄大夫。

九年,驾幸辽东,使玄与代王侑留守京师,拜为京兆内史,尚书如故,许以便宜从事,敕代王待以师傅礼。会杨玄感围东都,玄率步骑七万援之。至华阴,掘杨素冢,焚其骸骨,夷其茔域,示士卒以必死。既出潼关,议者恐崤函有伏兵,请於陕县沿流东下,直趋河阳,以攻其背。玄曰:"此计非竖子所及也。"乃鼓行而进。既度函谷,卒如所量。乃遣武贲郎将张峻为疑军於南道,玄以大兵直趋城北。玄感逆拒之,且战且行,屯军金谷。于军中扫地而祭文帝曰:"若社稷灵长,宜令丑徒冰碎;如或大运去矣,幸使老臣先死。"词气激扬,三军莫不涕咽。时众寡不敌,民贼频战不利,死伤太半。玄苦战,贼稍却,进屯北芒。会宇文述、来护等援兵至,玄感西遁。玄遣通议大夫斛斯万善、监门直阁庞玉前锋追之,及于阌乡,与宇文述等合击破之。车驾至高阳,征诣行在所。帝劳之曰:"社稷臣也。使朕无西顾之忧。"进右光禄大夫,赐以良田、甲第,资物钜万,还镇京师,帝谓曰:"关右之任,一委于公。公安,社稷乃安;公危,社稷亦危。出入须有兵卫,坐卧恒宜自牢也。今特给千兵,以充侍从。"与樊子盖俱赐以玉麟符,以代铜兽。


《北史》卷七十七 列传第六十五(2)

  高构,字孝基,北海人也。性滑稽多智,辩给过人,好读书,工吏事。仕齐,历兰陵、平原二郡太守。齐灭,周武帝以为许州司马。隋文帝受禅,累迁户部侍郎。时内史侍郎晋平东与兄子长茂争嫡,尚书省不以断,朝臣三议不决。构断而合理,上以为能,召入内殿,劳之曰:"我闻尚书郎上应列宿,观卿才识,方知古人之言信矣。嫡庶者,礼教之所重,我读卿判数遍,词理惬当,意所不能及也。"赐米百石。由是知名。

  冯翊武乡女子焦氏既痖又聋,嫁之不售。尝樵菜于野,为人所犯而有孕,遂生一男。时年六岁,莫知其姓,于是申省。构判曰:"母不能言,穷究理绝。案《风俗通》,姓有九种,或氏于爵,或氏所居。此儿生在武乡,可以武为姓。"寻迁雍州司马,以明断见称。岁余,转吏部侍郎,号为称职。复徙雍州司马,坐事左转盩厔令,甚有能名。上善之,复拜雍州司马。仁寿初,又为吏部侍郎,以公事免。

  炀帝立,召令复位。时为吏部者多以不称去职,唯构最有能名,前后典选之官,皆出其下,时人以构好剧谈,颇谓轻薄,然其内怀方雅,特为吏部尚书牛弘所重。后以老病解职,弘时典选,凡将有所擢用,辄遣人就第问其可不。河东薛道衡才高当世,每称构有清鉴,所为文笔,必先以草呈观构而后出之。构有所诋诃,道衡未尝不嗟伏。大业七年,终于家。所举荐杜如晦、房玄龄等,后皆自致公辅,论者称构有知人之鉴。

  开皇中,昌黎豆卢实为黄门会郎,称为慎密。河东裴术为右丞,多所纠正。河内士燮、平原东方举、安定皇甫聿道,俱为刑部,并执法平允。京兆韦焜为户部郎,屡进谠言。南阳韩则为延州,甚有惠政。此等事行遗阙,皆有吏干,为当时所称。

  荣毗,字子谌,北平无终人也。父权,魏兵部尚书。毗少刚鲠,有局量,涉猎群言。仕周,位内史下士。隋开皇中,累迁殿内局监。时以华阴多盗贼,妙选长史,杨素荐毗为华州长史,世号为能。素之田宅,多在华阴,左右放纵,毗以法绳之,无所宽贷。毗因朝集,素谓之曰:"素之举卿,适以自罚也?"毗答曰:"奉法一心者,但恐累公所举。"素笑曰:"前言戏耳。卿之奉法,素之望也。"时晋王在扬州,每令人密觇京师消息,遣张衡于路次往往置马坊,以畜牧为辞,实给私人也。州县莫敢违,毗独遏绝其事。上闻而嘉之,赉绢百匹,转蒲州司马。

  汉王谅之反也,河东豪杰以城应谅。刺史丘和觉变,遁归关中。长史渤海高义明谓毗曰:"河东国之东门,若失之,则为难不细。在中虽复匈匈,非悉反也。但收桀黠者十余人斩之,自当立定耳。"毗然之。义明驰马追和,将与协计。至城西门,为渤海所杀,毗亦被执。及谅平,拜书侍御史,帝谓曰:"今日之举,马坊之事也。无改汝心。"帝亦敬之。毗在朝侃然正色,为百僚所惮。后以母忧去职。岁余,起令视事。寻卒官。赠鸿胪少卿。

  毗兄建绪,性甚亮直,兼有学业。仕周,为载师下大夫、仪同三司。及平齐之始,留镇邺城,因著《齐纪》三十卷。建绪与文帝有旧,及为丞相,加位开府,拜息州刺史。将之官,时帝阴有禅代之计,因谓建绪曰:"且踌躇,当共取富贵耳。"建绪自以周之大夫,因义形于色曰:"明公此旨,非仆所闻。"帝不悦。建绪遂行。开皇初来朝,上谓之曰:"卿亦悔不?"建绪稽首曰:"臣位非徐广,情类杨彪。"上笑曰:"朕虽不解书语,亦知卿此言不逊也。"兼始、洪二州刺史,俱有能名。

  陆知命,字仲通,吴郡富春人也。父敖,陈散骑常侍。知命性好学,通识大体,以贞介自持。仕陈,为太学博士、南狱正。及陈灭,归于家。会高智慧等作乱于江左,晋王广镇江都,以其三吴之望召令讽谕反者。以功拜仪同三司,赐以田宅,复用其弟恪为汧阳令。知命以恪非百里才,上表陈让,朝廷许之。时见天下一统,知命诣朝堂上表,请使高丽以宣示皇风,使彼君臣面缚阙下。书奏,天子异之。岁余,授普宁镇将。人或言其正直者。由是待诏于御史台。炀帝嗣位,拜书侍御史,侃然正色,为百僚所惮。帝甚敬之。后坐事免。岁余,复职。时齐王暕颇骄纵,昵近小人,知命奏劾之,暕竟得罪,百僚震栗。辽东之役,为东暆道受降使者,卒于师。赠御史大夫。

  梁毗,字景和,安定乌氏人也。祖越,魏泾、豫、洛三州刺史,郃阳县公。父茂,周沧、兖二州刺史。毗性刚謇,颇有学涉。仕周,累迁布宪下大夫。宣政中,封易阳县子,迁武藏大夫。隋文帝受禅,进爵为侯。开皇初,以鲠正,拜书侍御史,名为称职。转大兴令,迁雍州赞务。毗既出宪司,复典京邑,直道而行,无所回避,颇失权贵心,由是出为西宁州刺史,改封邯郸县侯。在州十一年。

  先是,蛮夷酋长皆服金冠,以金多者为豪俊,由是递相陵辱,每寻干戈,边境略无宁岁。毗患之,后因诸酋长相率以金遗之,于是置金座侧,对之恸哭,谓曰:"此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汝等以此相灭。今将此来,欲杀我邪!"无所纳,悉以还之。于是蛮夷感悟,遂不相攻。文帝闻而善之,征为散骑常侍、大理卿。处法平允,时人称之。岁余,进位上开府。毗见左仆射杨素贵重擅权,百僚震慑,恐为国患,因上封事曰:"窃见左仆射越国公素,幸遇愈重,权势日隆,所私皆非忠谠,所进咸是亲戚,子弟布州,兼州连县。天下无事,容息奸图,四海稍虞,必为祸始。夫奸臣擅命,有渐而来。王莽资之于积年,桓玄基之于易世,而卒殄汉祀,终倾晋祚。陛下若以素为阿衡,臣恐其心未必伊尹也。"帝大怒,命有司禁止,亲自诘之。毗极言曰:"素既擅权宠,作威作福,将领之处,杀戮无道。又太子、蜀王罪废之日,百僚无不震悚,唯素扬眉奋肘,喜见容色,利国家有事以为身幸。"毗发言謇謇,有诚亮之节,帝无以屈也,乃释之。素自此恩宠渐衰。但素任寄隆重,多所折挫,当时朝士无不慑伏;有敢与相是非,辞气不挠者,独毗与柳彧及尚书左丞李纲而已。后上不复专委于素,盖由察毗之言。

  炀帝即位,迁刑部尚书,并摄御史大夫事。奏劾宇文述和私役部兵,帝议免述罪,毗固争,因忤旨,遂令张衡代为大夫。毗忧愤卒。帝令吏部尚书牛弘吊之。

  子敬真,位大理司直。时炀帝欲成光禄大夫鱼俱罗罪,令敬真案其狱,遂希旨陷之极刑。未几,敬真有疾,见俱罗为祟而死。

  柳彧,字幼文,河东人也。世居襄阳。父仲礼,《南史》有传。仲礼,梁败见囚于周,复家河东。彧少好学,颇涉经史。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中外府记室,久而出为宁州总管掾。武帝亲总万机,彧诣阙求试。帝异之,以为司武中士。转郑令。平齐之后,帝赏从官,留京者不预。彧上表曰:"今太平告始,信赏宜明,酬勋报劳,务先有本。屠城破邑,出自圣规,斩将搴旗,必由神略。若负戈擐甲,征扞劬劳。至于镇抚国家,宿卫为重。俱禀成算,非专己能,留从事同,功劳须等。"于是留守并加品级。

  隋文帝受禅,历尚书虞部、屯田二侍郎。时制三品已上,门皆列戟。左仆射高颎子弘德封应国公,申牒请戟。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厌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阁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后迁书侍御史,当朝正色,甚为百僚敬惮。上嘉其婞直,谓曰:"大丈夫当立名于世,无容容而已。"赐钱十万,米百石。

  时刺史多任武将,类不称职,彧上表曰:"伏见诏书以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其人年垂八十。钟鸣漏尽。前在赵州,暗于职务,政由群小,贿赂公行。百姓吁嗟,歌谣满道,乃云:’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古人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此言各有所能也。干子弓马武用,是其所长;临人莅职,非其所解。如谓优老尚年,自可厚赐金帛,若令刺举,所损殊大。臣死而后已,敢不竭诚。"上善之,干子竟免。有应州刺史唐君明,居母丧,娶雍州长史厍狄士文之从父妹。彧劾之曰:"君明忽劬劳之痛,惑嬿尔之亲,冒此苴縗,命彼褕翟。不义不昵,《春秋》载其将亡:无礼无仪,诗人欲其遄死。士文赞务神州,名位通显,弃二姓之重匹,违六礼之轨仪。请禁锢终身,以惩风俗。"二家竟坐得罪。隋承丧乱之后,风俗颓坏,彧多所矫正,上甚嘉之。又见上勤于听受,百僚奏请多有烦碎,因上疏谏曰:"人君出令,诫在烦数。是以舜任五臣,尧咨四岳,设官分职,各有司存,垂拱无为,天下以乂。所谓劳于求贤,逸于任使。比见事无大小,咸关圣职。陛下留心政道,无惮疲劳,至乃营造细小之事,出给轻微之物,一日之内,酬答百司,至乃日旰忘食贫,分夜未寝,动以文簿,忧劳圣躬。伏愿思臣至言,少减烦务。"上览而嘉之。以其家,敕有司与之筑宅,因曰:"柳彧正直之士,国之龟宝也。"其见重如此。

  右仆射杨素当途显贵,百僚慑惮,无敢忤者,尝以少谴,敕送南台。素恃贵,坐彧床。彧从外来,见素如此,于阶下端笏整容曰:"奉敕推公罪。"素遽下。彧据案坐,立素于庭前,辩诘事状。素由是衔之。彧时方为上所信任,故素未有以中之。

  彧见近代以来,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戏,递相夸竞,至于糜费财力,上奏请禁绝之曰:"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伎,诡状异形。外内共观,曾不相避。竭赀破产,竞此一时。尽室并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缁素不分。秽行因此而生,盗贼由斯而起。非益于化,实损于人。请颁天下,并即禁断。"诏可其奏。


台湾在隋唐时期叫什么?

台湾在古代叫什么
先秦时,称台湾为“瀛洲”。

秦灭汉兴,称台湾为“东瀛”。

三国时,又称台湾为“夷洲”。

隋唐至宋朝时,称台湾为“流求”。



元朝时,又称台湾为“琉球”。

明朝初叶,称台湾为“东番”;商船横渡海峡时,习惯上以台湾北部高山为辨别方向的标记,因山势如罩鸡之笼,故又称“鸡笼”。

渔民们常在台湾西部港口修船补网,称港口为“魍湾”,后来泛指台湾。

明朝中叶,台湾又有了“大湾”、“大员”、“台员”之称。

福建沿海人民又称之为“埋冤”。因为在开发台湾过程中,不少大陆人民或遇风浪葬身鱼腹,或水土不服客死他乡,“其状其惨,故以‘埋冤’名之”+见清施鸿保《闽杂记》,。以上四个名称与闽南土语“台湾”的读音相同,故称之。

明朝万历年间,因台湾“地形如弯弓,浮海如平台”,遂称之为“台湾”。

1662年2月1日,民族英雄郑成功打败了盘踞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次年改台湾为“东都”。后来,其子郑经又改“东都”为“东宁”。
台湾在古时候叫什么?
先秦时,称台湾为“瀛洲”。

秦灭汉兴,称台湾为“东瀛”。

三国时,又称台湾为“夷洲”。

隋唐至宋朝时,称台湾为“流求”。

元朝时,又称台湾为“琉球”。

明朝初叶,称台湾为“东番”;商船横渡海峡时,习惯上以台湾北部高山为辨别方向的标记,因山势如罩鸡之笼,故又称“鸡笼”。

渔民们常在台湾西部港口修船补网,称港口为“魍湾”,后来泛指台湾。

明朝中叶,台湾又有了“大湾”、“大员”、“礌员”之称。

福建沿海人民又称之为“埋冤”。因为在开发台湾过程中,不少大陆人民或遇风浪葬身鱼腹,或水土不服客死他乡,“其状其惨,故以‘埋冤’名之”+见清施鸿保《闽杂记》,。以上四个名称与闽南土语“台湾”的读音相同,故称之。

明朝万历年间,因台湾“地形如弯弓,浮海如平台”,遂称之为“台湾”。

1662年2月1日,民族英雄郑成功打败了盘踞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次年改台湾为“东都”。后来,其子郑经又改“东都”为“东宁”。
唐朝的时候,台湾岛叫什么?
看图可知

是琉球
台湾古称什么,隋代时称什么?
东汉、三国、南北朝叫“夷州”

隋朝、唐朝、宋朝叫“流求” 元朝叫“琉球”

明朝叫“小琉球”

清朝叫“台湾”
台湾从隋唐到元朝的名字
“台湾”(汉语拼音:Táiwān)一名源于居于今台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台窝湾”社的社名,意为滨海之地,并取全称中的“台”字作为简称。明朝万历年间官方正式启用“台湾”一词。

春秋战国时期称台湾为“岛夷”;[39] 秦朝称“瀛州”; 三国时期称“夷洲”; 隋朝至元朝称“流求”。 明朝中期以后民间对台湾的称呼很多,如“鸡笼”(指台湾北部)、“北港”(台湾西部沿海的通称)、“大员”、“台员”、“台窝湾”(指今台南安平地区附近),官方称为“东番”。 郑成功改称“东都”,后郑经改为“东宁”。 清朝更名为“台湾”,并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这是台湾的正式定名。 而台湾由于物产丰富,又称“宝岛”。 台湾地区在部分国际场合的代称为“中华台北”。 葡萄牙人称台湾为“福尔摩沙”(Formosa),源于葡萄牙语Ilha Formosa,意为“美丽之岛”,在1950年代前是欧美对台湾的主要称呼。 日本古代曾称台湾为“高砂”、“高砂国”、“高山国”。
台湾以前叫什么?
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到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 *** 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元、明两朝 *** 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 *** 的福建当局和郑芝龙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台湾在唐朝时是中国的吗
并未纳入实际管辖范围。

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中国唐代史家魏徵和令狐德等在《隋书·流求国》和《隋书·陈棱传》中所提到的一个在东方海上的岛国。根据该史料的记载,在公元7世纪初(大业年间),隋炀帝派遣二名武将,数次到达流求国,征讨流求住民并把数千名不驯服的男女捕回中国。有学者相信这个流求国应该就是今天的台湾,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应该是今天的琉球群岛,此外也有学者认为当时隋代的琉球应该是泛指琉球群岛、台湾等中国大陆东方海中的一连岛屿。
在唐朝时候台湾叫什么名
畅国:夷州

隋唐:流球(注意不是“琉球”)

元朝:琉球

明朝:也叫琉球
台湾省有哪些称呼,4种。
台湾正式的命名应该有【8种】。

台湾先秦时叫【瀛洲】,汉代称【东鱼昱】,三国时称作【夷洲】,隋唐时叫【琉球】,宋代称【田比舍耶亦叫田比舍那】,元代叫【琉球】,明初称【东番】,至明初万历年间始称【台湾】。若以宋朝时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命名,就是【4种】。

南宋时期,已经开始有 *** 在澎湖群岛,开垦。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正式驻兵澎湖群岛,隶属闽南晋江县。1225年赵汝适所著诸蕃志提到「泉有海岛,曰澎湖群岛,隶晋江县。」,正式确认澎湖群岛属南宋版图。

现代的称呼则有【4种】。

【台湾】、【宝岛】、【鲲岛】、【福尔摩沙】。


隋末反王李子通坐江淮建元吴败于杜

李梓潼,东海成县人,隋末江淮地区农民起义军首领。起初,我在长白山加入了左才项部的义军。因为我对别人很大方,所以很多人都加入了我。被左蔡怀疑后,带领所有南军渡过淮水,与杜会师。不久,他与杜决裂,进军海陵,自称大将军,征召两万人。615年,自称楚王。1969年占领江都,自称皇帝,国号吴,国号。后迁居余杭。东起惠济,南至武陵,西至宣城,北至太湖。61年,被杜打败,被俘,送往长安。62年,他想东山再起,于是逃到南方,在蓝田被杀。社会背景隋朝末年,军阀割据,各级官员趁机捞民,民不聊生,最终导致天下大乱。山东受灾最严重,杨迪三次出使朝鲜。山东长白山农民第一次举起了正义的旗帜,造反了。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李子通加入了隋末的农民起义,成为一个脱颖而出的英雄。成千上万的士兵李子通年轻时家境贫寒,靠渔猎为生。善待他人。当你生活在一个村子里,当你看到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背着很重的东西,你一定会为他做。家里钱多了,会分给别人,但是心胸狭窄,和别人有一点小恩怨,肯定会报复。隋朝大业末,贼寇首领左,自称博山公,占领祁县长白山,造反。李子通依附他,依靠他的力量依靠左。如果村民被抓贼,李子通一定要管。当时的盗贼都很残忍,只有李子通是善良的,所以很多人都加入了他。不到半年,李子通就有了一万人。只是在怀疑李子通的时候,李子通离开了他,带领他的部队渡过淮河去和杜会合。不久,李子通计划暗杀杜,并派军队去攻击杜。杜身负重伤,与杜在生日那天逃到芦苇丛中,收拢分散的军队,以恢复他的军事力量。隋朝将领攻杜,败杜,攻李子通,败他。李子通率余部至海陵,招募士卒两万,自称将军。建国称帝大业十一年,李子通自称楚王。宜宁二年,宇文化及杀了杨迪,任命右御林军将军陈冷为江都太守。不久,陈冷向隋朝投降。唐源任命陈冷为总经理,仍镇守江都。武德二年八月,杜占领溧阳,陈陵占领江都,李子通占领海陵,都有刺探江南的意图。于是李子通乘胜追击,包围了病危的陈冷,并派人质向沈法兴和杜求援。沈法兴让儿子沈伦带领数万人马,与杜一起营救陈冷。杜驻,沈伦驻扬子,相距数十里。李子通的毛文申出谋划策,从江南招募士兵伪装成沈伦,在夜间袭击杜的军营。杜非常生气,派军队去攻击沈伦。正因为如此,两人互相猜忌,谁也不敢推进军队。李子通得以全力进攻江都,攻克江都都城,而陈陵又投奔了杜。在江都内外,李子通攻打沈伦,打败了沈伦。杜也率领大军撤回。于是李子通成了皇帝,带着这妮子武德三年,李子通渡江攻沈法兴,攻占京口。沈法兴派他的仆人去射杀姜以抵抗李子通。两军在秋亭交战,姜败于。沈法兴放弃毗陵,逃往吴郡,于是金陵、丹阳、毗陵等郡向李子通投降。李子通任命沈法兴前官李白药为民史侍郎,国子监,献酒,管文书,左钱为史部尚书,太常庆,管礼乐。于是,江南士人纷纷来加入李子通。杜派走秀的左仆从带领数千士卒攻打李子通,并任命阚冷将军和为傅公佑的二把手。公_渡长江攻丹阳,攻克丹阳后,进军溧水。李子通率领数万兵马拒敌。共夫挑了一千个长刀兵做先锋,又命一千个跟在后面,对他们说:“谁敢后退,就立刻砍头。”带领其余兵马,跟在一千人后面。李子通的方阵前进,福贡窟的前锋拼死一战。福贡窟用左右两翼攻击李子通的方阵。李子通落荒而逃,但福贡窟的追击被李子通击败。他回到军营,没有参加战斗。王雄的生日理论;“李子通没有阵营壁垒,安于小胜。我们可以利用他毫无防备的攻击来击败他。”公务员不听。王雄带着自己的数百名士兵在晚上袭击了李子通,并在风中放火。李子通大败,数千士卒投降,为王雄祝寿。李子通粮草告罄,于是放弃江都,守京口,于是江西全归杜所有。不久,李子通东逃到太湖,聚集散兵,得到二万人,攻击沈法兴在吴军,并击败沈法兴。沈法兴带着数百名亲属抛弃吴俊成,逃之夭夭。李子通的军队再次强大起来,迁都余杭,接管了申法兴的所有地盘,包括东边的会稽,南边的武陵,西边的宣城,北边的太湖。唐被杀了。武德四年十一月,杜派生日去攻打李子通。双方在苏州交战,李子通被击退,于是率领精兵防守独上岭。王雄生日派本部陈当引一千兵出其不意,乘高险,立多旗。到了晚上,他们把火把绑在树上,传遍了山山水水。李子通害怕,烧了营寨逃走了,投降了余杭,王雄率军包围了余杭城。李子通极力向杜投降,杜接受了他的投降,并和左仆乐护送他到长安。唐高祖的唐元不仅没有治好李子通的罪,还给了他第一套房子和五顷土地,给了他很多钱和东西。武德五年七月初八,杜入朝,被留在长安,被任命为太子太保,仍在台上担任使者。李子通乐曰:“杜已至长安,而江东尚未安定。我们回去清理旧部门,可以做出很大的贡献。」于是二人一齐出逃,到了蓝田关,被官府捉住,尽皆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