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月亮宝石

时间:2024-12-14 03:38:51 编辑:阿旭

月亮宝石的内容介绍

小说主要讲的是一颗神秘的黄色宝石,相传是印度月亮神上面的宝石,一直世代相传,英国殖民者在侵略印度的时候,一个英国军官约翰·亨卡什看上了它的巨大财富把它掠走并带到了英国,而这颗神秘的月亮宝石被施了魔法,谁拥有这颗月亮宝石谁就会失去性命。与世代相传的月亮宝石有密切关系的还有三个保护它的印度婆罗门教徒,他们从印度远赴英国决心夺回被夺走的月亮宝石。约翰·亨卡什在临死前立了遗嘱,把施了魔咒的宝石赠予他的外甥女雷切尔作为生日礼物。雷切尔在得到宝石后,原本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宝石在她生日当天不翼而飞。在寻找偷盗宝石的凶手的过程中,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接连发生。

月亮宝石的作品鉴赏

作为身处殖民时代顶峰的大英帝国作家,柯林斯浸润于殖民主义和东方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对东方人形象的呈现不可避免地带有宗主国臣民的优越感和对殖民地人民明显的种族主义态度。但是,《月亮宝石》的许多因素,如时间背景的选定、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等也可做出完全相反的解读:柯林斯对殖民心态提出了一定的质疑和挑战。柯林斯之所以选择以印度为故事的背景与1857年印度的雇佣兵暴乱关系密切。暴乱的起因是英国当局用牛油和猪油做子弹夹的润滑剂,这种弹夹需要用嘴来咬开,而雇佣兵大多是印度教徒或伊斯兰教徒,对他们而言,接触这些弹夹上的油意味着亵渎宗教。愤怒的士兵暴动了,不仅杀死英国上司还殃及无辜。英国媒体的报道大多颠倒黑白,扭曲事件真相,一时间,“嗜血的印度人”的称呼不绝于耳。柯林斯和狄更斯合作发表文章“英国囚徒的险事”,对有色人种的阴险、狡诈与伪善大加揭露,对英国军人的品质大加赞扬。《月亮宝石》的写作正值暴乱十周年,报纸杂志充满对此事件的回忆、纪念或反思。这时,许多英国人逐渐了解了真相,深感英国当局漠视印度士兵宗教信仰的做法不妥,柯林斯的观点也发生了微妙变化。在小说中,他对英印关系的看法绝不再是对大英帝国的单纯赞颂,而是间接地表达他的深刻反省。 小说的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也流露出柯林斯对殖民者所谓的高尚道德的质疑和批评。与宝石有牵连的几个英国人都出身中上阶层,但最初抢得宝石的赫恩卡索中校的残忍和贪婪毋庸赘言,宝石失窃疑案的真正黑手亚伯怀特的形象,具有讽刺意义。案件的最终告破暴露了亚伯怀特的伪善英国绅士的真面目。他是女主人公雷切尔的追求者,出身高贵,受过良好教育,拥有高尚的律师职业;他定期去教堂做礼拜,热心组织和参加各种慈善活动。他是一个相貌不凡、人见人夸的好青年:“一张光洁的圆脸,白哲的肤色透着红润,一头可爱的亚麻色头发”。可是,谜案揭开后,他的双重身份被曝光:表面的光鲜掩盖了内心的阴暗,他不仅生活放荡,而且贪污委托人的资金。出现财务危机后,为了避免身败名裂,他铤而走险盗窃宝石。柯林斯为这样一个道貌岸然的人物取名为亚伯怀特(able-white:能干的白人),可谓耐人寻味。印度人的形象与亚伯怀特的仪表堂堂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几位叙述者眼中,印度人肤色黝黑,形象狠琐,行为举止令人联想起蛇类,但是,他们目标明确,信仰坚定,为了取回被抢走的圣物月亮宝石,不惜违背宗教的戒条,不惜牺牲性命,一路追踪来到英国,最终靠顽强的毅力、超人的耐心和精明的算计使宝石物归原主。当宝石完璧归赵后,三个生死与共的护宝人却不得不分开,今生再不能相见。探险家在小说尾声描写了印度人庆祝宝石回归的盛大宗教仪式。当他讲到三人各奔东西、四周的教众默默为他们让路时,其崇敬之情跃然纸上。月亮宝石成为衡量人性善恶的标尺、折射人物道德的镜子。在这面镜子的映照下,欧洲人眼里的“野蛮人”成了德行的维护者,而英国绅士已经忘记德行为何物,这样的帝国建造者如何负担得起所谓“白人的负担”,履行为殖民地带去文明的使命呢?所以,当亚伯怀特这个“能干的白人”被印度人谋杀后,小说传递给读者的情绪里没有丝毫愤慨,只有对印度人的同情、钦佩以及正义得以伸张的舒畅感。 月亮宝石是印度教圣物,这颗宝石不再仅仅是物质的能指,而是精神和文化的寄托。它的曲折命运揭示出英国乡村庄园的经济与殖民地的关系密不可分,发生在殖民地的事件最终会波及英国本土,造成英国社会的动荡。月亮宝石暴露了殖民者的凶残和贪婪,折射出他们宗教和文明幌子下的道德败坏和伪善。而且通过宝石对英国乡绅家庭的影响,作者暗示了殖民地事务对传统社会和家庭等级秩序的破坏:只有当殖民地的宝石离开英国本土,英国家庭才能恢复正常秩序。 小说的另外一个主题是赞美雷切尔对爱情的追求,尽管她的追寻之路充满艰难。她在生日宴会前同弗兰克林坠人爱河,但在深日宴会当晚亲眼目睹了弗兰克林偷走月亮宝石,她开始怀疑他们的爱情。但不管她有多么的伤心,她都选择牺牲自己的名誉保守秘密来保护弗兰克林。小说中有三个印度人始终追寻着月亮宝石的足迹,他们的任务是前赴后继的寻找,不怕牺牲,甚至可以通过几代人的努力,直到把宝石送回原处。雷切尔的牺牲是以爱的名义,而三个印度人的牺牲精神是以信仰的名义。两种牺牲精神互相呼应互为支撑。 《月亮宝石》所体现的恐怖神秘性是哥特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读者在读小说的过程中,一直处于猜测凶手,猜测错误,继续猜测,猜测又错误的过程中。只有读到结局才发现真正的凶手是谁,其实作者早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了蛛丝马迹,因此读者无不佩服作家写作技巧的高超,而悬念设置所展现的恐怖神秘性更是完美地体现哥特文学的特征。 在《月亮宝石》一书中,威尔基·柯林斯对时间和空间的控制异常精准,这也是大部分推理小说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西方推理小说,一发韧就如此成熟。小说在叙述结构上就像话剧和电影拍摄一样,分序幕、第一部、第二部、尾声,在第二部中又分了六个故事去叙述。总的叙述时间不变,宝石失窃一一追查—真相大白,但在宝石失窃之后,第二部中由六个人分头叙述的事情,就像警察在找线索,询问相关人事,六个人单独讲的部分似乎是独立的。通过时间的重合和空间的交差,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分叙、倒叙、插叙,空间、空间、时间、时间交差,令情节凌乱而复杂,紧密而错落有致,读者的心情被作者操控,人性的真实像抽丝剥茧,最后出现一个白色的肉体。威尔基·柯林斯在叙述中时时设有陷阱,把读者的心思调动到“神秘”和“阴谋”方向,他却如此接地气的指向人性的美好,正当你要相信人性的美好,又是一个合乎情理的意外把远走的“阴谋”拉了回来。最后宝石怎么回到印度的你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这种若隐若现的叙述在转换叙述视觉的时候有异常的精准,叙述视觉转换,在人物对话中反写出上一个人物的缺陷或者弥补缺陷,全后照映,一个随意的小事引发了一个不可收拾的场面。

一篇名叫《月亮宝石》的文章,如有人读过,可不可以告诉我一下内容简介

The Moonstone,中文译名为《月亮宝石》,是19世纪最伟大的侦探小
  说之一,它由英国著名作家威尔基·柯林斯编著。这是一部充满正义与邪
  恶,历经传奇的侦探小说。故事充满了神秘的东方色彩,情节错综复杂、
  离奇曲折。
   镶嵌在印度月亮神前额的巨大宝石因为其颜色像月亮,光泽随月色的
  变化而得名,根据神的旨意,谁要是掠夺这颗宝石,灾祸就必将落到他的
  头上。月亮宝石后被英国军官赫恩卡塞所抢,印度人不甘心国宝落入异邦
  ,乃跟踪至英国,伺机夺回。赫恩卡塞做贼心虚,自觉命在旦夕,便嫁祸
  他人,把宝石送给外甥女雷切尔。之后,宝石竟告失踪。雷切尔的母亲请
  来卡夫探长寻找失踪的宝石,几经周折,真相终于大白,月亮宝石重回印
  度。
   小说构思精巧,情节曲折,悬念丛生,扣人心弦。该书一经出版,很
  快就成为当时最受关注和最畅销的侦探小说,特别是受到青少年的热烈欢
  迎,至今被译成世界上十几种文字,曾经先后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
  无论作为语言学习的课本,还是作为通俗的文学读本,该书对当代中国的
  青少年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为了使读者能够了解英文故事概况,进而提
  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水平,在每章的开始部分增加了中文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