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李东晓

时间:2024-12-14 07:09:16 编辑:阿旭

李晓东的任职简历

1972年12月至1975年09月,西安筑路机械厂工人;1978年07月至1988年06月,任西安筑路机械厂技术员;1988年06月至1991年01月,任西安筑路机械厂总工程师、办公室主任;1991年01月至1993年01月,任西安筑路机械厂厂长助理、副总工程师;1993年01月至1996年08月,任西安筑路机械厂第一副厂长;1996年08月至1997年06月,任西安筑路机械厂厂长;1997年06月至1999年10月,任西安筑路机械厂厂长,民革陕西省委会副主委;1999年10月至2003年04月,任西安筑路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民革陕西省委会副主委;2003年04月至2004年06月,任西安筑路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民革陕西省委会副主委;2004年06月至2007年07月,任陕西省交通厅副厅长,民革陕西省委会副主委2007年07月至2008年01月,任民革陕西省委会主委,陕西省交通厅副厅长。2008年01月,当选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民革陕西省委会主委,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李晓东人物介绍

李晓东李晓东教授,女,1965年出生,辽宁沈阳人。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现任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心理系副系主任。中文名:李晓东外文名:LiXiaoDong国籍:中国民族:汉出生地:辽宁沈阳出生日期:1965年职业:教师毕业院校:东北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主要成就:主持全国及省部级课题5项代表作品:初中学生学业延迟满足人物经历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香港中文大学心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200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3年获博士生导师资格。2004年到深圳大学任教,现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心理系副系主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点学术带头人。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审稿人,广东省高校第四批“千百十”人才省级培养对象。主讲课程主要教授的课程有发展心理学,普通心理学,动机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SPSS统计方法与应用,心理学科研设计,认知与教学等。主要贡献教育成果指导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15人。人物贡献学习动机,自我概念,自我调控学习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近年来在心理学报、教育研究、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探新、东北师大学报等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全国统编教材一部。主持全国及省部级课题5项。代表论文1.李晓东.初中学生学业延迟满足心理学报2005年第4期。2.李晓东,张向葵,沃建中.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优生与学困生解决比较问题的差异.心理学报2002年第4期。3.李晓东,张炳松.自我效能、价值、课堂环境及学习成绩与学业求助的关系.心理学报,1999年第4期。获奖记录研究成果在吉林省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获吉林省教育学会优秀成果论文类一等奖,吉林省第三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和吉林省政府设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以及深圳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一项。


学习李东晓心得体会

  李东晓,中专毕业,普通司机,却创造了中国高铁的众多“第一”。他考下了中国高铁第0001号驾驶证,冲出了中国高铁第一个世界时速纪录,培养了中国第一批高铁司机,参与编写了中国第一本高铁操作教科书……(2010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这是一位引领中国疾速驶入高铁时代的时代先锋,是一个中国人为之振奋的雄鹰骄子,是一位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学习榜样。面对飞速发展、创先争优的新形势,我们应如何学习李东晓精神呢?笔者认为,应立足本职,勤学善思,牢记宗旨,无私奉献,深入学习其“三种精神”,以实际行动创先争优,争做优秀党员干部。
  深入学习他刻苦学习的敬业精神。他白天听讲课,晚上分头整理学习笔记,深夜再集中交流,在磨合调试阶段,他把每次运行时的天气和风速、加速时间和相关里程数、空气阻力和制动距离等各种数据,详细记录在小本子上。别人休息了,他跑车;车子休息了,他背数据。李东晓在测试中记录数据的小本子,成了司机们排忧解难的百科书。学习李东晓,就应像他那样勤学苦练,肯钻研,自觉加强学习、始终自觉运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兢兢业业、脚踏实地,总是从最平常、最平凡的细节做起,坚持求真务实、勇挑重担,主动研究新问题、新情况,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深入学习他勇于吃苦的拼搏精神。“不出10天,我们不仅要学会,还要把这列车开到北京!”李东晓不服输。为了了解线路,他一米一米抻着皮尺,丈量每一个轨道曲线,徒步在京津120公里的铁路线上往返几遍,为道岔的坡度、信号机的位置逐个编码。从北京到天津,哪儿有起坡,哪儿有转弯,哪儿有风口,李东晓倒背如流,代价是磨穿了3双鞋。学员开车坐着,他却要站在一旁紧盯操作规范,腿站肿了,脚上的皮鞋都脱不下来。学习李东晓,就应像他那样脚踏实地、恪尽职守,孜孜不倦、不怕辛苦,坚持以李东晓的事迹当作一面镜子来衡量自己、鞭策自己,做到善于实干,勇于吃苦,甘于奉献。
  深入学习他勇于进取的创新精神。从学德国人的课本,到写中国人的课本,李东晓的口头教学升级为书本规范和“独家秘笈”,他参与的《CRH3型高速动车组故障应急处理手册》、《安全值乘法》、《动车组司机呼唤应答标准》、《动车组救援办法》等一系列高速列车操纵法,都已成为中国高铁司机的必备教材,在武广、郑西、石太等高铁广泛应用,成为影响未来高铁发展的“中国标准”。学习李东晓,就应像他那样善于思考,勤于总结,勇于创新,用开放的眼光审视工作,用辩证的思维研究工作,用全局的思想谋划工作,用先进的理念推进工作,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争做开拓创新的表率。


李东晓的人物事迹

10天学会高铁驾驶技术 2008年3月16日,李东晓等10位北京铁路局机务段的司机,被选为共和国的首批高铁司机,奉命到中国北车唐山轨道客车公司学习驾车。此时,李东晓和同事们与CRH3型国产高速动车尚未谋面,甚至不知道司机操作台有多少开关。但是倒计时已经开始。8月1日,京津城际高铁正式服务北京奥运会,接受来自五湖四海的乘客的检阅。7月1日,京津城际高铁进入试运行。此前的4个月,动车必须在线路上跑完4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奔跑10圈,以配合线路、信号、供电、车辆等各部门完成调试。多一天调试,就能多给旅客一份安全与舒适。上级下了“死命令”:培训时间10天。10天后,必须把第一列时速350公里的动车组开回北京!“没有两三个月时间,你们是开不走的!”坐镇唐客、指导培训的德国专家迈克斯连连摇头,从零开始学习,只用10天要驾驭世界上最先进、最复杂的高速动车组,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出10天,我们不仅要学会,还要把这列车开到北京!”李东晓不服输。“回北京可以。就安全角度而言,只能让别的机车把这车给拉回去。” 迈克斯是个倔老头儿,秉承了德国人一贯严谨的态度与工作作风。这话让李东晓的荣誉感与使命感瞬间迸发。开了十几年桑塔纳的司机,现在有机会开奔驰车了,却要自己开着拖车把奔驰接回家,这不是最大的羞辱吗?“那我们就打赌吧!10天后我们肯定能开走!”李东晓比迈克斯更倔,他“相中”了迈克斯胸前佩戴的徽章——代表德国高铁司机资质最高等级的徽章。赌约确定,培训开始,小伙子们却一下子傻了眼。车子的复杂难度,前所未有。CRH3型动车组运行时速350公里,是当时世界上运行速度最快的列车。全车结构复杂,线路密如蛛网,连接着十几万个零部件,仅故障代码就有2000多个。驾车的操纵难度,前所未有。既有动车司机操纵台上仅十几个按钮,高速动车组却有四五十个。每一次操纵都是一道排列组合题,判断时间来不及眨眼,因为1秒后,车子就前行97米。纠错机会,稍纵即逝。资料的理解难度,更是前所未有。《CRH3型动车组技术资料》是一本670多页的德文“大砖头”。翻译是铁路外行,专业术语翻译得极其怪异。再加上高速动车知识覆盖了信息、材料、力学等新领域,李东晓们没有一个是大学生,必须从头学起。再难的路,难不住中国铁路人的脚步。一个以秒计算的铁路时代即将到来,而李东晓们就是开启这个时代的提速先锋!激动,兴奋,大家恨不得一天当成三天用:白天听讲课,晚上分头整理学习笔记,深夜再集中交流,即便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也没人提出“中场休息”。李东晓是老大哥,驾驶经验最丰富,求知欲最强,而且问题总能问到点子上。他提的问题,实战性强,又体现中国国情,常常把德国专家问懵,最后不得不挂越洋电话回总部,请教大总工。时间飞逝,进步飞速。中国人的学习能力让德国人刮目相看!培训第五天,李东晓和同伴们不仅把德文资料书“啃透”了,还编写出一本中国司机看得懂、记得住、好使唤的“土教材”。培训第七天,李东晓和同伴们已经把驾驶台上的“鸟语”背成了“顺口溜”,开着动车组在唐客工厂4公里的试验环线上不停画圈,操控自如,稳如泰山。培训第九天,李东晓和赵威轮流驾车,把京津城际的“新娘子”接到北京南站,又快又稳,一路平安。当天,迈克斯坐在司机座旁全程监控。这位在培训中一直不苟言笑的大块头终于露出了笑脸。他摘下徽章,别在李东晓胸前,还来不及夸赞,便被庆功的人潮吞没了。一个多月后的某天,李东晓正在北京南站做测试,迈克斯大步跑过来。边跑,边掏出9枚代表德国高铁司机资质最高等级的徽章,“李,你赢了,中国司机好样的。一人一枚,一个不少!”填补历史空白早在2008年2月,京津城际高铁铺通后,李东晓受命第一个试线,他驾驶着内燃机车牵引的动车组风驰电掣,冲出时速220公里的速度!这是当时中国铁路的最高速度。2008年6月24日,在亲身参与了200多次联调联试之后,李东晓被前铁道部部长刘志军选中,“今天要用我们国产的动车组,在我们中国人修的第一条高速铁路上冲一冲新时速”!再优秀的车辆,再优秀的线路,如果没有优秀的车手,就不可能有完美的表现。而优秀的驾驶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彼时的中国高铁还处于摸索阶段。摆在李东晓面前的是第一条高铁线路、第一辆高铁动车,而他自己是第一批司机。没有前辈,没有先例,何来经验?正因如此,填补历史空白、创造历史纪录的光荣,鞭策着李东晓吃更多苦,受更多累。为了了解线路,他一米一米抻着皮尺,丈量每一个轨道曲线,徒步在京津120公里的铁路线上往返几遍,为道岔的坡度、信号机的位置逐个编码。从北京到天津,哪儿有起坡,哪儿有转弯,哪儿有风口,李东晓倒背如流,代价是磨穿了3双鞋。为了了解CRH3型动车组的脾气秉性,在磨合调试阶段,他把每次运行时的天气和风速、加速时间和相关里程数、空气阻力和制动距离等各种数据,详细记录在小本子上。别人休息了,他跑车;车子休息了,他背数据。他明白,多一次实战,多一分积累,就能更充分地发挥动车的潜力。这是三餐不定、终日无休、以车为家的3个月。高强度的试验,让壮汉李东晓也病倒了。医生安排住院输液6天,他却把药液偷偷合并成3天,灌得浑身透凉,拔掉管子又跑回来参与试验。如今,这一切准备终于派上了用场。6月24日早晨8:54,司机李东晓推上手柄,鸣笛示意,CRH3型动车组瞬间提速,从北京南站快速驶出,冲向天津。车头操作台的电脑屏幕上,数字在不停地跳跃变化:219、278、323……9:09,列车时速冲到了393公里。“这是个历史时刻,京津城际铁路创造了中国轨道交通时速的最高纪录。”站在车头里参与测试的铁道部副总工程师张曙光激动不已。9:19,动车组在天津火车站停靠,车头与停车线的距离,分毫不差,从北京南站到天津新站,仅用了25分20秒。李东晓来不及休息,穿过车厢走向另一个车头。动车启动返航,李东晓犹如一台双核的电脑,回忆着当天路上的每一个风口的风速,精准选择每一个加速地点。9:43,时速达到了394.3公里,新纪录再次诞生,全车沸腾了!与“中国第一速”相媲美的是车辆安全指标、舒适指标一切优秀。中国首条高铁的测速试验成功了,不仅快,而且安全。中国高铁一鸣惊人!李东晓一鸣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