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中医基础理论笔记

时间:2024-12-16 03:14:10 编辑:阿旭

你好,中医 (五)脏腑之理论

中医的基础核心理论是经络学说和脏象学说。

不少抵制中医人士认为,中医脏象学说是臆想的。因为人体中没有“脾”“三焦”的具象器官。由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古文深奥,难以直观形象化。使现代人更难去理解中医学说。

现代人都学习过现代科学理论学说,对其熟悉和理解。我们来对“学说”概念进行梳理。

学说是学术上自成系统的主张、理论。任何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都建立在学说的基础上,学说的形成是建立在基本概念基础上。例如,物理学上的牛顿力学与“力”的概念密切相关,数学的解析几何与“坐标”的概念密切相关,等等。这些基本概念内涵来自实际,但并不是具体形象,是从具体形象抽象而来的。如“力”无所不存,有谁看见过?“坐标”能表示数据的关系,坐标只是在我们的头脑思维中。同一种数据关系,你可以用不同坐标形式表示,直角坐标或矢量坐标。

中医学中基本概念,脏腑、气血、阴阳等都是抽象的概念,由此构成其理论学说,让精通中医学之士感觉“简略大美”。

中医理论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伟大,从时间上,其智慧超越了世界其它民族。中医理论学说是实践观察,医疗实验和哲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中医学说中的概念是抽象的,反映人体生理病理规律。


脏象学说


又称“藏象学说”、“脏腑学说”。中国传统医学中研究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脏即人体的内部脏腑;象指脏腑的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在体外的各种表象。


“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脏象论》。“脏”,即指藏之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二者组合,脏象即为机体内脏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


脏象学说是研究机体各个脏腑形象的学说,这里的形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由之可见,这一学说主要是通过研究机体外部的征象,来了解内脏活动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


脏腑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脏有五,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在经络学说中,心包亦作为脏,故又称“六脏”)。

腑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

奇恒之腑亦有六,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脏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

五脏: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受盛和传化水谷。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似,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与五脏和六腑都有明显区别,故称之。

一、心系统

心系统由心、小肠、脉、舌构成


心的生理功能


(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心主血是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另一内涵是心有生血的作用。

心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的舒张与收缩,使脉道通利,血流通畅。

(2)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作用。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意识、思维、情感等狭义之神。

心的生理特性

①心为阳脏而主通明:生理上心脏必须保持强大的阳气,才能温运血脉,振奋精神,温煦周身。

②心气下降

心火在心阴的牵制下合化为心气下行以温肾,维持人体上下协调。

二、肺系统

肺系统由肺、大肠、皮、鼻构成。


肺的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①宗气的生成。

②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

(2)主行水:指肺气的宣发肃降运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肺主行水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通过肺气的宣发运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之精中的较轻清部分,向上向外布散,上至头面诸窍,外达全身皮毛肌腠以濡润之;输送到皮毛肌腠的水液在卫气的推动作用下化为汗液,并在卫气的调节作用下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②通过肺气的肃降运动,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水液和水谷精微中的较稠厚部分,向内向下输送到其他脏腑以濡润之,并将脏腑代谢所产生的浊液下输至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肺以其气的宣发与肃降运动输布水液,故说“肺主行水”。又因为肺为华盖,故称“肺为水之上源”。

(3)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肺主治节即治理调节,它概括了肺的主要生理功能,即肺有辅助心脏对全身进行治理和调节的作用。

肺主治节是对肺的主要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

治理和调节呼吸运动;治理和调节全身气机;治理和调节血液的运行;治理和调节津液代谢。

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

(2)肺为娇脏,不耐寒热

(3)肺主宣降

三、脾系统

脾系统由脾、胃、肉、口构成。

脾的生理功能


(1)主运化包括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①运化食物:食物经胃的受纳腐熟,被初步消化后,变为食糜,下送于小肠作进一步消化,经脾气的作用,则分为清浊两部分。其精微部分,经脾气的激发作用由小肠吸收,再由脾气的转输作用输送到其他四脏,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

②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功能,是脾主运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上输于肺,通过肺气宣降输布全身;

2.向四周布散,“以灌四傍”,发挥其滋养濡润脏腑的作用;

3.将胃、小肠、大肠中的部分水液经过三焦(六腑之一的三焦)下输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4.居中枢转津液,使全身津液随脾胃之气的升降而上腾下达,肺之上源之水下降,膀胱水府之津液上升。脾气健运,津液化生充足,输布正常,脏腑形体官窍得养。

(2)脾主统血

指脾能统摄、控制血液正常地循行于脉内,而不溢出于脉外的功能。

生理意义——是血液正常循行的重要条件之一。表现——血行脉内而不外溢。

脾的生理特性

(1)脾气上升脾气具有向上运动以维持水谷精微的上输和内脏位置相对稳定的生理特性。

①升清,指脾气的升动转输作用,将胃肠道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输于心、肺等脏,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

②升举内脏,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

(2)脾喜燥而恶湿

脾的喜燥恶湿的特性,与其运化水饮的生理机能相关。脾气健旺,运化水饮正常,水精四布,自然无痰饮水湿的停聚。脾气升动,才能将水液布散全身,而脾气升运的条件之一就是脾体干燥而不被痰饮水湿所困。

(3)脾为孤脏

脾为孤脏。脾属土,居中央,与四方、四时无配;脾主运化,为精血津液生化之源,“灌四傍”而长养四脏,称为后天之本。属人体中最大最重要的脏,故称孤脏。

四、肝系统

肝系统由肝、胆、筋、目构成


肝的生理功能


(1)主疏泄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

③调畅情志;

④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肝气的疏泄作用失常,称为肝失疏泄。

(2)肝主藏血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

①涵养肝气

②调节血量

③濡养肝及筋目

④化生和濡养魂,维持正常神志及睡眠。

⑤为经血之源:肝藏血而称为血海,冲脉起于胞中而通于肝,与女子月经来潮密切相关,也称为“血海”。女子以血为本,肝藏血充足,冲脉血液充盛,是其月经按时来潮的重要保证。

⑥防止出血

肝的生理特性

①肝为刚脏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而言。

②肝主升发指肝气的向上升动和向外发散以调畅气机的生理特性。

五、肾系统

肾系统由肾、膀胱、骨、耳和二阴构成。


肾的生理功能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

①肾藏精,指肾具有贮存、封藏精的生理机能。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生命之本原,是脏腑形体官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②主生长发育与生殖,指肾精、肾气促进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功能成熟的作用。

(2)肾主水

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①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作用;②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水液代谢在肾气的蒸化作用下,分为清浊,其清者重新输布周身,其浊者下注膀胱,化成尿液,排出体外。

(3)肾主纳气

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肾的生理特性

①主蛰守位,主蛰喻指肾有潜藏、封藏、闭藏之生理特性,是对其藏精功能的高度概括。肾的藏精、主纳气、主生殖、主二便等功能,都是肾主蛰藏生理特性的具体体现。

守位,是指肾中相火(肾阳)涵于肾中,潜藏不露,以发挥其温煦、推动等作用。

②肾气上升,肾阳鼓动肾阴,合化为肾气上升以济心,维持人体上下协调。

人体的气行于全身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无处不到,时刻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气的运动形式虽是多种多样,但在理论上可将它们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


人体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都是气的升降出入场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止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不仅推动和激发了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而且只有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中,才能得到具体的体现。例如,肺的呼吸功能,呼气是出,吸气为入;宣发是升,肃降是降。脾胃主消化,脾主升清,以升为健,胃主降浊,以降为和。

人体是活的生命体,诸脏腑之间相互为用,相互协调,形成统一的有机体。脏腑功能的过与不及,致使气机失去平衡导致病患。

中医学的形成时期,人类的科学水平有限,不能微观人体结构,更没有各种机器的影像诊断技术等现代医学技术。中医能做到“司外揣内”,调人体气机而医治疾病,是了不起的伟大成就。我们不能脱离事实效果有否,认为医学只有一种方式是正确的。因为中医学与西医学的不同,从而就得出中医学错误或不科学的结论。对于人类生理及健康问题,现有的理论和技术水平仅仅是沧海一粟,甚至仍在岐路之中。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的关系(二)

肺与脾的关系体现在气和水两方面。 肺主气,脾益气,脾运化的水谷精微上输于肺,为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提供物质基础。所以睥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 肺和脾共同参与水液代谢过程,肺主行水,通调水道,脾运化的水液依靠肺气的宣降才能输布全身。所以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病理上脾和肺相互影响,“肺虚累脾”和“脾虚及肺”都会引起脾肺气虚,常见症状为:少气懒言,咳喘,自汗恶风,抵抗力差,食少便溏,体型消瘦等。另外脾虚不能运化水液,水湿聚为痰饮贮存在肺,就会出现久咳不愈且痰多稀白的症状,这类症状虽然表现在肺,但根本是在脾的运化水湿功能出现问题。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机运动和气血运行两方面。 肝肺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为,肝气升于左,肺气降于右,升降得宜才能维持人体气机的正常升降运动。气血运行方面,肺主气的功能需要肝血的濡养,肝血又依赖气的推动输送到全身。 病理上常见有肝火犯肺,肝为刚脏,易亢易逆,肝火过旺容易上犯于肺,由肝升太过肺降不及引起。常见症状有:胸胁灼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咳嗽、痰黄或咳血等实热症状。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呼吸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 呼吸 肺司呼吸,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吸入的清气必须下纳于肾,这样呼吸才能保持一定的深度,肾不纳气就会呼吸表浅(气短)。 水液代谢 肺主行水,肾主水液,水液要靠肺来输布全身,经过肾的蒸腾重新利用后变成尿液排出体外,水液代谢需要肺和肾配合完成,整个过程中肾占主要地位。此外全身脏腑需要靠阴液滋养,肾阴是一身阴液的根本,肾阴充足,肺阴才能充盛,所以说“其标在肺,其本在肾”。 金生水,肺金与肾水是母子关系,病理上常见肺肾两虚,滋肾可以补肺(金水相生),治疗时也可以一起治。常见有肺肾阴虚和肺肾气虚,肺肾阴虚主要体现在肺肾阴液不足,常见症状有: 干咳无痰、 骨蒸潮热 、 腰膝酸软 等 虚热症候 ;肺肾气虚主要体现在肺肾功能失常, 常见症状有:胸闷气短、咳嗽、自汗、痰如白沫、夜尿频数等。 肝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消化和血两方面。 消化 肝主疏泄,肝升帮助脾升,脾运化功能得健,脾运化的水谷精微又能滋养肝,发挥肝的疏泄功能。 血液 肝藏血,脾生血统血,都能控制血液运行防止出血(肝体现在肝火迫血旺行,脾体现在气不摄血)。肝血靠脾运化的水谷精微生成,脾运化又靠肝来疏泄,肝和脾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和生成。 病理上常见有肝脾不调,主要是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导致脾失健运,常见症状有:泄泻、腹胀腹痛、胁痛、月经不调等。 肝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肝肾同源、精血互生和藏泄互用三方面。 肝肾同源 肝藏血,体阴用阳,水生木,肾水与肝木是母子关系,肾阴充足有助于肝阴抑制肝阳不会过亢,肝阴又能帮助再生肾阴。 精血互生 肝血和肾精都来源于脾运化的水谷精微,两者可以相互滋生转化,相对来说更强调精生血(精生髓髓化血)。 藏泄互用 肾主闭藏,肝主疏泄,肾和肝相互抑制,使肾气开合有度,肝气不至于疏泄太过。两者关系主要体现在女性月经、排卵和男子排精功能上。 肾水与肝木是母子关系,所以可以肝肾同治,补肝可以养肾。常见有肝肾阴虚,肾阴不足,肝阴得不到滋养就会肝阳偏亢;反过来肝阴不足也会影响到肾阴的生成,导致肾阴不足。常见症状有:眩晕,耳鸣,失眠,眼睛干涩,腰酸胁痛,女子月经量少,男子遗精等。 脾与肾 脾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先后天之本和水液代谢上。 先后天之本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的功能靠肾阳温煦,肾精又靠水谷精微补充;先天之精要靠后天之精补充,后天之精的生成要靠先天之精温养。 水液代谢 脾运化水液,防止水液停滞生成水湿痰饮;肾主水,负责水液的气化蒸腾和排泄。脾和肾共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 病理上常见有脾肾阳虚,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阳,会影响脾的运化,脾运化失常又会影响到肾精的生成。常见症状有:脸色苍白,腰酸无力,腹胀腹痛,便溏,小便不利等。

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VK_n1lUMUEGgGyWksHGsIw?pwd=bex5 提取码: bex5Wyy广州中医药大学 中医基础理论-潘毅 111集 7040M|第9集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五).rmvb|第99集 病机(四).rmvb|第98集 病机(三).rmvb|第97集 病机(二).rmvb|第96集 病机(一).rmvb|第95集 发病(二).rmvb|第94集 发病(一).rmvb|第93集 病因(十二).rmvb|第92集 病因(十一).rmvb|第91集 病因(十).rmvb|第90集 病因(九).rmvb|第8集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四).rmvb|第89集 病因(八).rmvb|第88集 病因(七).rmvb

中医知识简练分享记忆和考点:中医基础理论

第七章 六腑

一,六腑的生理机能

(一)胆的生理机能

1,胆汁又称“精汁”;胆又称中精之腑、中清之腑、清净之府。

2,胆为六腑又属奇恒之腑的原因 中空为腑,贮藏胆汁,类似五脏。

3,生理机能 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二)胃的生理机能与特性

1,主受纳水谷——太仓、水谷之海。

2,主腐熟水谷——水谷气血之海、五脏六腑之海。

3,胃主通降 〖1〗饮食物入胃,胃容纳而不拘之;〖2〗经胃气的腐熟作用而形成的食糜,下传小肠作进一步消化;〖3〗食物残渣下移大肠,燥化后形成粪便;〖4〗粪便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4,喜润恶燥。

(三)小肠的生理机能

1,主受盛物——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一是小肠接受由胃腑下传的食糜而盛纳之,即受盛作用;二是指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由脾气与小肠的共同作用对小肠中的食糜进一步消化,化为精微和糟粕两部分,即化物作用。

2,主泌别清浊。

3,小肠主液。

(四)大肠的生理机能

1,主传化糟粕——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2,大肠主津。

(五)膀胱的生理机能

1,汇聚水液——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2,暂存和排泄尿液——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

(六)三焦的概念和生理机能

1,三焦的机能——主通行水液——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2,部位三焦生理机能有二

〖1〗通行诸气——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三焦“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2〗运行津液: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在肺、脾、肾等脏腑的协同作用下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所以把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状态,称作“三焦气化”。

【记忆】

六腑的生理特性。

二,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一)心与小肠的关系

心与小肠通过手少阴经与手太阳经的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在生理上,心主血脉,心阳之温熙,心血之濡养,有助于小肠的化物等机能;小肠化物,泌别清浊,清者经脾上输心肺,化赤为血,以养心脉,即《素问、经脉别论》所谓“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病理上,心经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尿少、尿赤涩刺痛、血尿等小肠实热的症状。反之,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熏于心,可见心烦、舌赤糜烂等症状。

(二)肺与大肠的关系

肺与大肠通过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的相互属络构成表里关系。

生理上,肺气清肃下降,气机调畅,并布散津液,能促进大肠的传导,有利于糟粕的排出。大肠传导正常,糟粕下行,亦有利于肺气的肃降。

肺与大肠在病变时亦可相互影响。肺气拥塞,失于肃降,气不下行,津不下达,大肠失润,可引起腑气不 通,肠燥便秘。若大肠实热,传导不畅,腑气阻滞,也可影响到肺的宣降,出现胸满咳喘。

(三)脾与胃的关系

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足太阴经与足阳明经的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脾与胃的关系,体现为:水谷纳运相得、气机升降相因、阴阳燥湿相济。

(四)肝与胆的关系

胆附于肝,通过足厥阴经与足少阳经的互为属络构成表里关系。肝与胆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同司疏泄、共主勇怯。

(五)肾与膀胱的关系

肾与膀胱通过足少阴经与足太阳经的相互属络构成了表里关系。

肾为水之脏,开窍于二阴;膀胱储尿排尿,是为水腑。膀胱的储尿排尿,取决于肾气的盛衰。肾气充足,蒸化及固摄作用正常发挥,则尿液正常生成,储于膀胱并有度地排出。膀胱储尿排尿有度,也有利于肾气的主水作用。因此,肾于膀胱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尿液的生成、储存与排泄。

病理上,两者亦常互相影响。若肾气虚弱,蒸化无力,或固摄无权,可影响膀胱的汇聚水液及储尿排尿,而见少尿、癃闭或尿失禁。膀胱湿热,或膀胱失约,也可影响到肾气的蒸化和固摄,出现尿液及其排泄异常。

【记忆】

五脏与六腑构成表里关系,其中脾胃之间的关系,六腑中的三焦,不与五脏相表里。针灸经络中,三焦经与心包经相对应。


  • 上一篇:多哥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