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乐毅是哪个国家的将领

时间:2024-12-18 01:01:56 编辑:阿旭

长平之战的时候,为啥赵王不用乐毅替换廉颇?

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之后秦国的实力得到了大幅的提升,赵国兵败损失了将近四十六万兵力。本来秦国是有可能直接在这场战役中直接灭掉赵国的,但是赵国选择在战败后割地求和,秦昭襄王答应了赵国的请求,赵国虽然一时逃脱了被灭国的惨剧,但是长平之战后赵国再也没有站起来过,只能任凭他国欺压。秦国长平之战后拥有了称帝的实力,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长平之战是决定历史走向的一站,若是赵国胜,那可能现在已经没有秦朝了。赵国和秦国的长平之战进行了很长时间,两方一直都出于势均力敌的水平,但是奈何赵国君主在最后决战的时候换错了将领,用错了人这才导致最后的失败。长平之战,秦国对赵国使用了离间计,派人往赵国散布消息说秦国不怕赵国的老将廉颇,只怕赵括,所以赵国国君换掉了保守的老将廉颇,让赵括成为了赵军新的将领。赵括最后此战打的是一败涂地,他只有纸上谈兵的能力,实际作战根本不行,最后还丢掉了自己的生命。当时也有人劝说赵国国君让乐毅将军来替换廉颇,乐毅虽然有过战绩不过却被人称为最水的将军。乐毅一生最有名的战役是济水一战,不过此次战役几乎是个将领都可以取得胜利。济水一战是赵国和齐国之间的战争,乐毅是在济水之战之后拿下了齐国的七十多座城池,看起来乐毅很有能力,但是当时的齐国只剩下老弱病残了,拿下城池是很简单的。曾经乐毅去攻打赵国的两座城池居然打了五年之久,而且里面围困的军民几年后还都生龙活虎的过着自己的生活,所以有人说乐毅是赵国最水的将军,正是因为如此赵国国君才没有用乐毅换廉颇。

长平之战时,名将乐毅就在赵国,赵孝成王为何弃之不用呢?

熟悉战国历史的朋友们都不会对乐毅这个名字陌生,乐毅是一个政治军事都很精通的全才,曾经辅佐燕昭王强大燕国,并且组织了历史上十分有名的五国伐齐,打得齐国只剩下两座城。然而燕昭王的突然去世以及其后继者燕惠王对乐毅的猜忌,使得乐毅最终离开燕国,投靠赵国。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当时的局势,因为接受了韩国所献的上党,赵国得罪齐国,被齐国兴兵讨伐。主帅廉颇初战多次不利,采取坚壁清野的固守战略,与此同时,秦赵两国的主力大军都开赴长平战场,赵孝成王对廉颇前几次作战的情况非常不满,而且此时赵国的四十多万大军都已经汇聚再次,粮草消耗很大而且国内生产严重受阻,赵孝成王想要速战取胜,换掉廉颇已经成为他一定会做的事。第一:赵孝成王不信任乐毅长平之战乐毅毫无疑问是一个杰出的人才,但是却也是个心高气傲的人,他虽然是赵国人,但是却先后就职于赵、魏、燕三国,当年乐毅在赵国时,碰到了自己的伯乐燕昭王,就毫不犹豫地拒绝了魏国给自己的优厚待遇,跟随燕昭王为燕国效力。燕昭王对乐毅言听计从,奉若上宾,给予百分之百的信任。而他的继承者燕惠王只是对乐毅有怀疑并且将他撤回国内,就使得乐毅负气出走。第二:范雎的离间计使赵孝成王相信赵括是最佳人选毕竟马服君赵奢是自秦国商鞅变法以来第一次使秦军受挫的将军,他在赵国的地位很高。儿子赵括虽然名声不好,但是自幼饱读兵书,谈起兵法更是头头是道,最起码能把不懂军事的赵孝成王唬住。而在李牧不能回来,赵孝成王与廉颇战术发生矛盾的基础之上,赵括就成了赵孝成王眼里最合适的人选,而且此时赵括并没有打过什么败仗,又是名将之后,跟一个外来户乐毅比起来,想必很多人都不会冒险去用乐毅,因为至少在赵孝成王眼里,赵括是忠于赵国,忠于自己的,而乐毅则不见得。这点赵孝成王的判断是符合常情的,后来赵括虽然作战不利,却也并未投降,而是英勇殉国。

乐毅攻下齐国七十多座城却留下两座不打,原因为何?燕王也不知道

熟悉春秋战国 历史 的都知道这个时期诸侯混战频繁,打来打去也是常有的事情,基本都是把这个国家打趴下,或者推翻前一个国君,捞点好处再重新立一位君主就班师回朝了。像那种把一整个国家灭掉的却很少有。印象比较深的灭国战士吴越之战时,越国把吴国灭掉了。而燕昭王时期,乐毅攻打齐国几乎是要把齐国灭掉了,却还是留下了两座城池。 很多人不解乐毅怎么不索性像越国灭吴国那样把齐国给直接灭掉呢?是他能力不行吗?还是他想留着两座城池给自己留后路?亦或是有其它考量? 笔者以为乐毅既然能够把齐国七十多座城池打下来,余下的两座城池想必拿下也不是什么难事。 一般人都是这么想的,燕惠王也是这么想的。但他却误会了乐毅不肯拿下最后两城的用意,以为他要谋反自立为王。其实对乐毅是大大的误解。 那么乐毅这么做背后的用意到底是什么呢? 笔者以为原因有三: 为什么说齐国这两座城市不能打呢?我们前面也分析过,春秋与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是平衡的,任何一个国家的灭亡都会打破诸侯国之间的平衡 。如果不是有绝对的能力不会轻易灭掉一个国家,即使要灭一国也不能太速度,要缓缓图之。 事实上燕打齐国是这样的顾虑,齐国当时趁着燕国内乱时打燕国也是一样的顾虑。齐国打了燕国却没有灭掉,就退兵了,还允许他们再立一个国君。而乐毅打齐国的目的也是一样。打趴他却不能灭掉他。 燕国国小一旦灭掉齐国,很有可能就引来其它几大诸侯国的兵马。灭掉齐国不仅不能使燕国强大,还有可能给燕国引来兵祸。 当年越国灭掉吴国之后,并没有把吴国的土地据为己有,而是把吴国侵占的周边土地全都归还了。并不是因为越王勾践有多么善良,而是考虑到独吞一国带来的兵灾而已。 畏惧诸侯国的征讨是乐毅不肯把齐国打趴下的第一个原因。那么第二大原因是什么呢? 乐毅留下齐国两座城池其实是吸取了齐国打燕国带来燕昭王强烈反击的教训。 燕昭王之所以那么恨齐国的齐湣王,发誓要灭掉齐国,不仅仅是因为齐国打了燕国,诸侯之间本来一直都是互相打来打去的。燕昭王恨的是齐国趁燕国内乱时打了燕国还把燕国的宗庙也给毁了。宗庙是一个国家最神圣的地方,被毁掉了焉能不招致恨意?乐毅同样也攻下了齐国的都城,下七十多座城池是为了报燕国的仇雪燕国的恨,而留下两座城池则是为了慢慢消磨齐国的斗志。 《史记》里面记载乐毅打下齐国城池之后依然留在齐地巡行,让齐国民众看到他就感到害怕,再也不敢起反抗的心思。 当然乐毅做这些也绝对不仅仅是吓唬吓唬齐国而已,他的最终目的一定是要把秦国拿下的 。 乐毅打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是打着为燕国报仇的旗号,他留下两座城池没有打,齐国还在,其它诸侯国也就没有理由对燕国用兵,甚至乐见其成。但是就像秦国战略性地吞并诸侯国,相信乐毅及燕昭王也是这么想的。 故此留下两座城池是慢慢麻痹诸侯国,让诸侯国不至于太大震动。等到燕国国力稳定的时候再图剿灭。 只可惜燕昭王离世太早,野心没法实现,而燕惠王目光短浅看不透乐毅的用意,反而听信谗言怀疑乐毅想要自立为王。结果导致了齐国乘势反击,燕国一下子又回到了解放前。乐毅也再也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战略梦想。可叹啊! #不只是 历史 故事## 历史 冷知识#

乐毅有连攻下齐国七十城的辉煌战绩,为何没有成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

战国时期有四大名将,这四位分别就是白起、廉颇、王翦、李牧。可是在战国时期同样有一个人功勋卓著,为什么战国名将之中并没有他呢?这个人就是乐毅,要说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因为乐毅的功勋以及自己战绩其实是不如四大名将的。乐毅并没有太多值得称赞的战绩对于乐毅来说,他最值得称道的战绩已经给就是五国伐齐的时候连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其余的好像并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了,而其他的四大名将,都有着非常多的令人称赞的战役,对后世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乐毅并没有影响历史的进程战国四大名将每一个人对于当时的历史进程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白起长平之战坑杀赵军四十万,从此赵国一蹶不振,再也不能与秦国争锋。廉颇则是指挥邯郸守卫战的胜利,将秦国统一的步伐硬生生往后拖了三十年之久,李牧在边境阻击匈奴的入侵,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保护了中原文明的传承,王翦更是帮助秦始皇统一了六国。而乐毅虽然说惊艳一时,但是他指挥的战役并没有对当时的历史进程造成多大的影响,国家的强弱形式也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所以对于后世的影响并没有那么大,也就没能列入四大名将了。乐毅并没有主要的战绩战国四大名将都有着各自脍炙人口的战役,但是乐毅却没有。虽然五国伐齐的时候乐毅攻下了七十余座城池,但是这场战争的含金量并没有多高。因为这次战争之前齐国已经成为众矢之的了,而且齐国也因为连年征战导致民众厌战情绪高涨,基本都没怎么抵抗,况且他还有其他四个国家的军队的帮助,可以说这次乐毅是占了一定的便宜的。综上所述,其实乐毅并没有其他四大名将的那种含金量,所以也就没能列入战国四大名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