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弓楚得的典故
典源出处 《吕氏春秋·贵公》:“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聘则至公矣。”《孔子家语·好生》:“楚王出游亡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闻之曰:‘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己,何必楚也?’”《说苑·至公》亦载,作“楚共王”。 释义用法 楚共王打猎遗失弓,不让寻找,认为楚人失去的弓,又由楚人拾到,何必去找。后以此典指虽有所失而利益未为外人所得; 也指得失无常。 用典形式 【失弓】 清·王夫之:“失弓原郢客,逐日非夸父。”清·张大受:“自此期调鼎,无端怨失弓。” 【遗弓】 唐·李商隐:“悲哉堕世网,去之若遗弓。” 【楚弓】 唐·刘长卿:“何辞向物开秦镜,却使他人得楚弓。” 清·孙枝蔚:“塞马楚弓那足问,船中书画聊自娱。” 【亡楚弓】 宋·苏轼:“梦求亡楚弓,笑解适越冠。” 【失楚弓】 清·赵翼:“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楚人弓】 宋·姜夔:“谙世味,楚人弓,莫忡忡。”清·钱谦益:“三年偶失楚人弓,忧喜回旋似塞翁。” 【人失人得】 宋·苏轼:“人失亦人得,要不出区寰。” 【荆人弓失】 清·钱谦益:“魏公笏在世所羡,荆人弓失何嗟及。” 【楚人亡弓】 清·王夫之:“楚人得亡弓,塞叟有归驹。” 【楚弓人得】 清·钱谦益:“雷剑一往谁取去,楚弓人得知何方。”
楚人失弓的故事
楚人失弓
据说楚王打猎时丢失一张弓,下属十分着急,到处寻找,楚王阻止下属去寻找,他说:“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
第一层境界:楚王胸襟开阔。
儒家:《孔子家语·好生》中说,楚王出游,亡弓,左右请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闻之,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遗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
第二层境界:孔子认为,楚王的度量还不够大,爱人,不应只爱自己国人,而应爱世人。因此,他觉得,应该把楚字去掉,“何必楚也。”改成“人遗弓,人得之”。在孔子眼中,没有所谓的楚人,齐人,秦人,赵人,天底下只有一种人而已。
道家:《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里老子说: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故老聃则至公矣。
第三层境界:老子认为,“人”字也可以去掉,变为“得之,失之”。孔子看重的是为人之道应如何如何,而老子觉得,天人合一,人也是自然一部分。如果孔子眼中只是偌大的地球村,那老子眼中便是浩瀚苍穹。人在其中,只会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无知,从而更加懂得“得”与“失”。
佛家:明末高僧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楚失弓》中评论说:“求其所谓我者不可得,安求其所谓弓也、人也、楚也。”
第四层境界:莲池大师认为,在修行者眼中万物皆空,弓也好,楚也好,人也好,我也好,万般都是幻象,诸项皆空,无所谓得失。
楚弓楚得什么意思呢?
“楚弓楚得”的意思是:意思是楚国人丢失弓,拾到的仍是楚国人。比喻自己的东西虽然丢了,拾到它的人并不是外人。1、读音:chǔ gōng chǔ dé2、词性:通常在句中用作形容词。3、出处:出自清代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如今恰恰的不曾动身,这个东西送上门来,楚弓楚得,岂有再容它已来复去的理?”4、用法:主谓式;作分句;含褒义,比喻利未外溢。扩展资料:“楚弓楚得”的成语故事:春秋时候, 楚国国君楚共王喜爱打猎。有一次, 他骑着马拼命追逐几头野兽, 跑了很多路, 眼看快要追上了, 想拿出弓箭, 向野兽射去, 哪知道他到腰间一摸, 弓已不知去向, 原来他跑得太快, 在马上颠来颠去, 那张弓早就丢失了。这是一张制作得非常精美的好弓, 随从人员都觉得丢了十分可惜, 向楚共王请求说:“让我们回头沿路寻找吧。”楚共王阻止说:“不要去寻找了。我是一个楚国人, 这弓让楚国人拾去了, 还是在楚国人手里。楚国人丢失了弓, 仍旧由楚国人得到(楚弓楚得) , 有什么必要去寻找呢?”孔子知道此事后, 说:“楚共王所讲表现了胸怀广大, 但他还不够广大。应该这样说, 一个人丢失了弓, 另一个人得到了, 为什么一定要是楚国人呢?”人们都称赞说:“孔子的话, 才真正达到大公的地步了。”
楚弓楚得什么意思?
词目 楚弓楚得 发音 chǔ gōng chǔ dé 释义 楚国人丢失弓,拾到的仍是楚国人。比喻自己的东西虽然丢了,拾到它的人并不是外人。 反义词 楚材晋用 引用 《无声戏》第四回 失千金福因祸至 ...留一粒,金子不留一分,僮仆不留一个,尽与继母所生之三女,做个 楚弓楚得 ,并同胞、庶母之妹,皆不得与焉。庶母所生之妹未嫁之时,... 《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 隐名姓巧扮作西宾 借雕弓设局赚侠女 ...候,所以才留给邓九公。如今恰恰的不曾动身,这个东西送上门来, 楚弓楚得 ,岂有再容他已来复去的理?因此听了那尹先生的话,生怕邓...
楚人失弓,楚人得之
——南怀瑾
言无动者,谓无常想,或复苦想。”想做到“无动”,不动心,先作无常的观想,或世间一切皆苦的观想。一切万事无常,就像赚了钱,但又被人家骗了,虽然也很气,但应作“无常想”,一切无常,天下钱嘛,给人家用也是一样。就像楚庄王失弓的典故,楚庄王说,“楚人失弓,楚人得之”,他是楚国的皇帝,掉了弓,充其量楚人拿到,一样用,所以楚王了不起。
但是孔子听了说,还差一点,应该说天下人失弓,天下人得之,何必陷于楚国!万事本来无常,世间没有一件我们能永远把握住的事,感情也好、夫妻也好、兄弟父母也好、财产也好、生命也好,连我们身体都不属于自己,只是暂时归我们使用,并不是归我们所有,所以一切应该作“无常想”。
人世间的“有”就是苦,没有固然也苦,但是比较起来,在我的经验,没有的苦比有的苦轻松。有的苦真是苦,你们在座的人大概不了解,如果给你一亿财产的话,你就晓得那才真是苦,非常苦;不要认为有钱就快乐,非也,那才苦呢!那时候求其穷而不可得,而且习气也大了,所以要对世间一切作“苦想”。
由这样开始思维,看一切世间无常,一切皆苦,慢慢对外境界,名也好,利也好,不大动心了。这是讲理啦!如果讲实际,到殡仪馆工作,或者医院太平间接一个小工作,包你就看空了,再漂亮的,再富贵的,抬进来都是一样。所以无常想、苦想,是要真作意思维的。能这样思维,就慢慢不会动心了。
楚人遗弓,楚人得之成语故事
楚人遗弓,楚人得之成语故事_成语“楚人遗弓,楚人得之”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出处】《孔子家语·好生》:楚共王一次出游,把宝弓丢了。他手下的人要去寻找,共王曰:“止,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焉?” 战国时,楚共王带了随从出去打猎,中午野餐时,把弓矢解下来,放在地上,大家欢饮后,继续去打猎。走了二十多里山路,忽然发现,把弓遗失在地上,忘记拿了。这张弓是上品,用最好的材料做成,饰以金玉,深为共王所爱。左、右侍者很惶恐,立刻要去找回来。楚共王说:“不必找了,我是楚国的人,拾到弓的人也必然是楚国的人。楚人遗弓,楚人得之,何必一定要找回到我本人手里来呢?”左右大臣都认为楚王心胸开阔。这句话后来压缩成四字成语“楚弓楚得”。 后人用“楚人遗弓,楚人得之”的这个典故比喻利益并未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