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浙江籍中央最大的官

时间:2024-12-22 14:11:26 编辑:阿旭

浙江人历史出什么大官

姚启圣(福建总督),陈元龙(内阁大学士),于谦(兵部尚书),许敬宗(中书令),褚遂良(吏部尚书)。1、姚启圣姚启圣(1624~1683年),字熙止,号忧庵,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隶汉军镶红旗。清朝康熙年间政治家、军事家,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之一。康熙二年(1663),乡试中举,授广东香山知县,因擅开海禁,罢官从商。三藩之乱后,捐资募兵,投入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麾下,署诸暨知县,屡献奇谋,擢为浙江温处佥事。康熙十五年(1676),劝降耿精忠,迁福建布政使。康熙十七年(1678年),升任福建总督,负责平台事宜。康熙十九年(1680),率兵攻克海澄,收复金厦,迫使郑经退兵澎湖,授兵部尚书衔、少保兼太子太保、右都御史。康熙二十一年(1682),协助水师提督施琅收复台湾。功高不赏,郁郁而终于福州。姚启圣为政统军执法严明,在收复台湾过程中功勋卓著。著有《忧畏轩奏疏》、《忧畏轩文告》等。2、陈元龙陈元龙(1652—1736)字广陵,号乾斋,浙江海宁人,清朝大臣。康熙二十四年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直南书房。五十七年,擢工部尚书。六十年,调礼部。乙丑科会试开始施行殿试十本进呈之制。此前,进士无十本进呈之例,这一科会试总裁官是刑部尚书张士甄,开始以前十本恭呈皇帝钦定。康熙帝拔陆肯堂进士第一人,进士第二人就是陈元龙。雍正三年,陈元龙任广西巡抚。雍正五年,陈元龙又任礼部尚书。雍正七年,因年近八旬,精力尚健,定为“优眷老臣”,授为额外大学士。后实授陈元龙为文渊阁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雍正十一年,大学士陈元龙上疏请求退休。雍正帝下令加太子太傅衔,以原官退休。并让他的儿子翰林院编修陈拜直随父归里,侍养晚年。起程时,皇帝赏赐酒、食、果品,六部堂都出来饯送,沿途官弁尽礼迎送。雍正十二年,御赐《上谕》一卷、《悦心集》、《宝镜堂》各一部。3、于谦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4、许敬宗许敬宗(592~672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人。唐朝宰相,隋朝礼部侍郎许善心之子,东晋名士许询后代。 出身高阳许氏,少有文名。隋朝大业年间,考中秀才,授淮阳书佐。其父被杀后,投奔瓦岗军,成为李密记室。李密兵败后,投奔唐朝,补涟州别驾。秦王李世民听闻其名,召为秦府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八年(634年),任著作郎、兼修国史,迁中书舍人。贞观十年(636年),坐国丧失礼,贬为洪州司马,历任给事中、检校黄门侍郎、检校太子右庶子、检校礼部尚书等职,参与《武德实录》《贞观实录》的撰写工作,受封高阳县开国男。唐太宗李世民征讨高丽时,岑文本死于行所。权授检校中书侍郎,起草诏书得体,深得唐太宗欣赏。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加银青光禄大夫衔称。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支持“废王立武”,官运亨通,代于志宁为礼部尚书,兼任太子宾客。显庆元年(656年),拜侍中、监修国史,封高阳郡公,代李义府为中书令。龙朔二年(662年),拜尚书右仆射,加光禄大夫衔。三年,拜太子少师、同平章事,位极人臣。咸亨元年(670年),以特进的身份致仕。咸亨三年(672年),去世,时年八十一,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缪。著有文集八十卷,今编诗二十七首。5、褚遂良褚遂良(596年—658年或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 ,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书法家。 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追随薛举,为通事舍人。归顺唐朝后,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中书令,执掌朝政大权。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升尚书右仆射,封河南郡公。后出为同州刺史。永徽三年(652年)召回,任吏部尚书,监修国史,旋为尚书右仆射,知政事。因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后,被贬为潭州(今长沙)都督。武后掌权后,迁桂州(今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卒于任上。天宝六载(747年),配享高宗庙庭。谥号“文忠”。褚遂良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褚遂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许敬宗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于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元龙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姚启圣

浙江人历史出什么大官

姚启圣(福建总督),陈元龙(内阁大学士),于谦(兵部尚书),许敬宗(中书令),褚遂良(吏部尚书)。 1、姚启圣 姚启圣(1624~1683年),字熙止,号忧庵,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隶汉军镶红旗。 清朝康熙年间政治家、军事家, *** 的决定性人物之一。 康熙二年(1663),乡试中举,授广东香山知县,因擅开海禁,罢官从商。 三藩之乱后,捐资募兵,投入康亲王爱新觉罗·杰书麾下,署诸暨知县,屡献奇谋,擢为浙江温处佥事。 康熙十五年(1676),劝降耿精忠,迁福建布政使。 康熙十七年(1678年),升任福建总督,负责平台事宜。 康熙十九年(1680),率兵攻克海澄,收复金厦,迫使郑经退兵澎湖,授兵部尚书衔、少保兼太子太保、右都御史。 康熙二十一年(1682),协助水师提督施琅 *** 。 功高不赏,郁郁而终于福州。 姚启圣为政统军执法严明,在 *** 过程中功勋卓著。 著有《忧畏轩奏疏》、《忧畏轩文告》等。 2、陈元龙 陈元龙(1652—1736)字广陵,号乾斋,浙江海宁人,清朝大臣。 康熙二十四年一甲二名进士,授编修,直南书房。 五十七年,擢工部尚书。 六十年,调礼部。 乙丑科会试开始施行殿试十本进呈之制。 此前,进士无十本进呈之例,这一科会试总裁官是刑部尚书张士甄,开始以前十本恭呈皇帝钦定。 康熙帝拔陆肯堂进士第一人,进士第二人就是陈元龙。 雍正三年,陈元龙任广西巡抚。 雍正五年,陈元龙又任礼部尚书。 雍正七年,因年近八旬,精力尚健,定为“优眷老臣”,授为额外大学士。 后实授陈元龙为文渊阁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雍正十一年,大学士陈元龙上疏请求退休。 雍正帝下令加太子太傅衔,以原官退休。 并让他的儿子翰林院编修陈拜直随父归里,侍养晚年。 起程时,皇帝赏赐酒、食、果品,六部堂都出来饯送,沿途官弁尽礼迎送。 雍正十二年,御赐《上谕》一卷、《悦心集》、《宝镜堂》各一部。 3、于谦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 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 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 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 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 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 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 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 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 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 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 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 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 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 明神宗时,改谥“忠肃”。 有《于忠肃集》传世。 《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 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4、许敬宗 许敬宗(592~672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人。 唐朝宰相,隋朝礼部侍郎许善心之子,东晋名士许询后代。 出身高阳许氏,少有文名。 隋朝大业年间,考中秀才,授淮阳书佐。 其父被杀后,投奔瓦岗军,成为李密记室。 李密兵败后,投奔唐朝,补涟州别驾。 秦王李世民听闻其名,召为秦府十八学士之一。 贞观八年(634年),任著作郎、兼修国史,迁中书舍人。 贞观十年(636年),坐国丧失礼,贬为洪州司马,历任给事中、检校黄门侍郎、检校太子右庶子、检校礼部尚书等职,参与《武德实录》《贞观实录》的撰写工作,受封高阳县开国男。 唐太宗李世民征讨高丽时,岑文本死于行所。 权授检校中书侍郎,起草诏书得体,深得唐太宗欣赏。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加银青光禄大夫衔称。 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支持“废王立武”,官运亨通,代于志宁为礼部尚书,兼任太子宾客。 显庆元年(656年),拜侍中、监修国史,封高阳郡公,代李义府为中书令。 龙朔二年(662年),拜尚书右仆射,加光禄大夫衔。 三年,拜太子少师、同平章事,位极人臣。 咸亨元年(670年),以特进的身份致仕。 咸亨三年(672年),去世,时年八十一,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缪。 著有文集八十卷,今编诗二十七首。 5、褚遂良 褚遂良(596年—658年或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 ,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书法家。 褚遂良博学多才,精通文史。 隋末时追随薛举,为通事舍人。 归顺唐朝后,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中书令,执掌朝政大权。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升尚书右仆射,封河南郡公。 后出为同州刺史。 永徽三年(652年)召回,任吏部尚书,监修国史,旋为尚书右仆射,知政事。 因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后,被贬为潭州(今长沙)都督。 武后掌权后,迁桂州(今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卒于任上。 天宝六载(747年),配享高宗庙庭。 谥号“文忠”。 褚遂良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褚遂良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许敬宗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于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