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是李世民的什么人?
1、武则天是李世民的才人。贞观十一年(637年)十一月,武则天十四岁时,唐太宗李世民听说她仪容举止美,召她入宫,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后世讹称武媚娘。武则天入宫前,向寡居的母亲杨氏告别时说:“侍奉的圣明天子,岂知非福?为何还要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态呢?”2、武则天是李世民的儿媳。永徽元年(650年)五月,李治在为祭奠李世民周年忌日而入感业寺进香时,又与武则天相遇。两人相认,并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因无子而失宠的王皇后看在眼里,便主动向李治请求将武则天纳入宫中,企图以此打击她的情敌萧淑妃。李治早有此意,当即应允。永徽二年(651年)五月,李治的孝服期已满,武则天便再度入宫。入宫前,武则天已怀孕,入宫后便生下儿子李弘。武则天回宫后迅速打败萧淑妃,获得李治的宠爱。拓展资料: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本名珝,后改名曌(zhào),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岁时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封昭仪,后为皇后,尊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武则天
武则天和李世民是什么关系?
李世民和武则天是夫妻关系。才人是武则天伺候李世民时候的封号,是地位比较低的妃子,但是的确是李世民的女人,历史中武则天和李世民结婚了近七年,但是没有子嗣。武则天,并州文水人。唐朝至武周时期政治家,武周开国君主,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即位年龄最大及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天授元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在位前后,“明察善断,多权略,知人善任,重视人材的选拔,开创殿试、武举及试官制度。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册立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渊退位。
真迹与摹本文言文答案
1. 真迹与摹本文言文翻译 李学士世衡喜欢藏书,有一个晋国人叫墨迹,他儿子在绪处。长安的石从事曾经从李君借去一本书,偷偷的临摹了一本献给了潞公,潞公以为是真迹,一天潞公会宴,拿,出书画,而李坐在宴会上,一看到这书画,吃惊的说:“这书是我家的,怎么忽然在这?”急着令潞公归还,检验书后,才知道潞公所收的书是临摹的。李学士才知道是石从事所写,全都告诉了潞公。然而在坐的客人走进,都说潞公所收是真的,而李所收的是临摹的。里于是叹说:“你们人多我只有一人,我还能有什么话说呢?今天才知道孤身一人的痛苦 望采纳。 2. 翻译文言文《书画伪真》 学士李世衡喜爱藏书。 他有一幅晋代人的墨迹,放在他儿子李绪那里。长安一位姓石的从事曾经从李家借去这幅晋人墨迹,四下里临摹了一份,当作真迹献给潞工。 一天,潞工请客,拿出这幅书画。李学士正好在座。 一见此贴,他惊讶地说:“这幅贴是我家的东西,怎么会在这里?”他让人去取来检查,才发现潞工收藏的是摹本。李学士知道这幅摹本是从姓石的那里流传出来,于是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潞工。 可是其他人却全都说潞工所收藏的是真迹,而李家收藏的才是摹本。李学士叹息说:“他们人多我人少。 这样怎么可能辩明是非?今天才知道我的势单力孤啊。”。 3. 李学士世衡喜藏书 古文翻译 【原文】 李学士世衡,喜藏书。有一晋人墨迹,在其子绪处。长安石从事尝从李君借去,窃摹一本,以献文潞公,以为真迹。一日潞公会客,出书画,而李在坐,一见此帖,惊曰:“此帖乃吾家物,何忽至此?”急令人归,取验之,乃知潞公所收乃摹本。李方知为石君所传,具以白潞公。而坐客墙进,皆言潞公所收乃真迹,而以李所收为摹本。李乃叹曰:“彼众我寡,岂复可伸?今日方知身孤寒。” -------------------------------------------------------------------------------------- 【郑端子昱翻译】 李世衡学士,喜欢收藏书籍。有一副晋代人物的书法字帖,放在他儿子李绪那儿。长安的石从事(从事为官职)曾经从李先生那儿借去,偷着描摹了一本,并把它献给了潞国公文彦博,文公误以为是真迹。有一天潞国公招待客人,拿出了收藏的书画给大家看,而李学士当时也在场,一看到这幅字帖,吃惊的说:“这字帖是我家的东西,怎么会突然到这儿来了呢?”于是急忙让从人回家,取自己家的来辨验,才知道潞国公所收藏的乃是描摹本,李学士这才醒悟知道是被石从事传出来的,便都告诉了潞国公。然而在座的宾客像排成墙似的纷纷进来拜访,都说道潞国公收藏的才是真本,而认为李学士收藏到是描摹本,李学士不由感慨到:“他们人多势众,我自己人少,又怎么能够申辩?今天我才知道自己官小势微啊。” 4. (1)作答本题,一是要理解这句话的本义,“一物繁衍出万物的生生不息过程”,二是联系文本,解释其在文中的意思,“《兰亭序》诞生后,历代的摹本、刻本、拓本不断产生,日益丰富”,最后分析其作用,“表明了《兰亭序》具有永恒的非凡的艺术魅力”.(2)本题文章的论述层次,一是分析文章的结构,二是用“首先、接着、其次、最后”等词语将每部分的内容串联起来.(3)作答本题,首先要了解几个重要词语的含义.“它们”指“文字”与“纸张”,因而“轻”就是“自由”与“轻盈”的意思;“重”是指“权力”,原文有“文字因此具有了神一般的地位,最早的语言--铭文,也借助于器物,与权力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但纸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它使文字摆脱了权力的控制,与每个人的生命相吻合,书写也变成均等的权力”.答案:(1)老子的话表明一物繁衍出万物的生生不息过程,充分地印证了《兰亭序》诞生后,历代的摹本、刻本、拓本不断产生,日益丰富,表明了《兰亭序》具有永恒的非凡的艺术魅力.(2)首先回溯了文字在发明纸张之前是被权力控制,具有神圣性的历史状况;接着分析了自纸张发明后,文字摆脱权力控制,书写权利均等,文化得以延续和扩展;最后阐述了王羲之的生命感悟正是借助轻盈的纸张,获得长久地流传.(3)“它们以自己的轻”,表达了文字书写的自由与纸张的轻盈;“战胜了不可一世的重”,表现了艺术作品以柔弱的姿态抵抗了权力的重压.《兰亭序》与千古的关系,写出了“轻”的艺术作品在“重”权之压下,以强大艺术力量,跨越千年,获得了永恒和不朽.。 5. 书圣王羲之 阅读答案 汉代以后,经过六十余年的三国鼎立,进入晋代。 书法又出现了一高峰。隶书的草写,称为隶草,隶草是将隶体基本结构消解,只保留波磔,主要用于写奏章,所以也称章草。 书写章草的代表书家有史游、皇象、索靖等。在章草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今草。 同时,还出现了楷书和行书。可以说,到了晋代,篆、隶、草、行、楷诸体已经齐备。 晋代书法以楷书和行书的成就最大,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代表书家是钟繇和王羲之。钟繇(151—230)字元常,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人,曹魏时期,官至太傅。 他擅长隶、楷、行各体,尤以楷书影响最大。宋人《宣和书谱》中评价他的书法“各尽法度,为正书(即楷书)之祖”。 他的楷书承袭了东汉隶书的遗风,八分开张,左右波挑,势巧形密,自然古雅。他写的《贺捷表》颇有鸿鹄飞张姿态,被梁武帝萧衍评为“群鸿戏海,舞鹤游天”。 在他的楷书中,还有隶书的笔意。其作品还有《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等。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徒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王羲之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张芝,亦学李斯、蔡邕等,博采众长。他的书法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给人以静美之感,恰与钟繇书形成对比。 他的书法圆转凝重,易翻为曲,用笔内厌,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代尊为“书圣”。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都是摹本。 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他所书的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契(一种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 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兴致高涨,写得十分得意,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 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 6. 王羲之书真迹在那里 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 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 后察出《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从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骗取《兰亭序》,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兰亭序》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气氛。 唐人记载兰亭故事有两种版本。刘悚《隋唐嘉话》记:“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 陈天嘉中,为僧众所得。……果师死后,弟子僧辩才得之。 太宗为秦王后,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才处,使萧翼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 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 '遂秘于昭陵。” 《太平广记》收何延之《兰亭记》记载大有不同。 何文称,至贞观中,太宗锐意学二王书,仿摹真迹备尽,唯《兰亭》未获。后访知在辩才处,三次召见,辩才诡称经乱散失不知所在。 房玄龄荐监察御史萧翼以智取之。萧翼隐匿身份,乔装潦倒书生,投其所好,弈棋吟咏,论书作画成忘年交,后辨才夸耀所藏,出示其悬于屋梁之《兰亭》真迹,《兰亭》,遂为萧翼乘隙私取此帖长安复命。 太宗命拓数本赐太子诸王近臣,临终,语李治:“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诚孝也,岂能违吾心也?汝意如何?”于是,《兰亭》真迹葬入昭陵。何延之自云,以上故事系闻辩才弟子元素于永兴寺智永禅师故房亲口述说。 刘、何二说,情节悬异。一般以为,何说漂浮失实,刘说翔实可信,骗取与耳语没有了。 两者情节虽异,但《兰亭序》真迹埋入昭陵,说法却一致。 此事又有余波。 据《新五代史·温韬传》,后梁耀州节度使温韬曾盗昭陵:“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 ”依此记载,则《兰亭》真迹经“劫陵贼”温韬之手又复见天日。 另外宋代蔡挺在跋文中说,《兰亭序》偕葬时,为李世民的姐妹用伪本掉换,真迹留存人间。然此后《兰亭》真迹消息便杳如黄鹤,其下落如何,更是谜中之谜了。 唐太宗得到《兰亭》后,曾命弘文馆拓书名手冯承素以及虞世南、褚遂良诸人钩摹数本副本,分赐亲贵近臣。 太宗死,以真迹殉葬。 现传世的《兰亭序》已非王羲之真迹。传世本种类很多,或木石刻本,或为摹本,或为临本。 著名者如《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临摹上石,因北宋时发现于河北定武(今河北正定)而得名。 唐太宗命冯承素钩摹本,称《神龙本兰亭》,由于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龙”小印,所以将其定名为神龙本《兰亭序》,以区别于其他的唐摹本。 此本墨色最活,跃然纸上,摹写精细,牵丝映带,纤毫毕现,数百字之文,无字不用牵丝、俯仰袅娜,多而不觉其佻,其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基本上可窥见羲之原作风貌。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被视为珍品。 冯承素摹的《兰亭序》纸本,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高24。 5厘米,宽69。 9厘米,此本曾入宋高宗御府,元初为郭天锡所获,后归大藏家项元汴,乾隆复入御府。 。 7. 入木三分的主要内容 《入木三分》这个故事讲了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 他经常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 由此可以知,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工夫之深了。 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 扩展资料: 王羲之真迹早于不存于世,唐代的精摹本历来已被当作真迹看待。由于年代久远,且本帖享盛名久,和王羲之其它墨迹一样,对它的摹刻年代就有不同推断。 有称为宋摹的,也有疑为米芾所摹的,而更多的则定为唐摹。 它著录极多,并一再被刻入各种丛帖中,元以后的公私藏印及流传历历可考与可靠,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墨迹摹本文言文
1. 真迹与摹本文言文翻译 李学士世衡喜欢藏书,有一个晋国人叫墨迹,他儿子在绪处.长安的石从事曾经从李君借去一本书,偷偷的临摹了一本献给了潞公,潞公以为是真迹,一天潞公会宴,拿,出书画,而李坐在宴会上,一看到这书画,吃惊的说:“这书是我家的,怎么忽然在这?”急着令潞公归还,检验书后,才知道潞公所收的书是临摹的.李学士才知道是石从事所写,全都告诉了潞公.然而在坐的客人走进,都说潞公所收是真的,而李所收的是临摹的.里于是叹说:“你们人多我只有一人,我还能有什么话说呢?今天才知道孤身一人的痛苦望采纳.。 2. 翻译文言文《书画伪真》 学士李世衡喜爱藏书。 他有一幅晋代人的墨迹,放在他儿子李绪那里。长安一位姓石的从事曾经从李家借去这幅晋人墨迹,四下里临摹了一份,当作真迹献给潞工。 一天,潞工请客,拿出这幅书画。李学士正好在座。 一见此贴,他惊讶地说:“这幅贴是我家的东西,怎么会在这里?”他让人去取来检查,才发现潞工收藏的是摹本。李学士知道这幅摹本是从姓石的那里流传出来,于是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潞工。 可是其他人却全都说潞工所收藏的是真迹,而李家收藏的才是摹本。李学士叹息说:“他们人多我人少。 这样怎么可能辩明是非?今天才知道我的势单力孤啊。”。 3. 文言文《王著教帝学书》中王著是一个怎样的人 王著(?-992)宋代官吏.字知微.成都人.蜀明经第,历任平泉(今简阳市境)、百丈(今名山县境)、永康(今崇州市境)主簿,授隆平(河北隆尧县)主簿.改卫寺丞、史馆祗侯.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加著作左郎、翰林侍读,迁左拾遗,官至殿中侍御史.成都(今属四川)人.祖父王贲从唐僖宗(873-887年)自陕西入蜀,曾任前蜀雅州刺史.父王景环当过万州别驾.王著于后蜀明经及第,任过永康等县主簿.宋平后蜀,在赵州隆平县主簿任上达11年.因善工书,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受荐改卫寺丞、史馆祗候;3年后受到宋太宗召见,赐绯,加著作佐郎、翰林侍书与侍读,与另一位博通经史的翰林侍读吕文仲一同值更于御书院.雍熙二年,迁左拾遗,出使高丽.端拱初,加殿中侍御史.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赵炅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名《淳化阁帖》.此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系汇帖,共十卷.《宋史列传五十五.王著传》载“王著教帝学书”的故事.著善攻书,笔迹甚媚,颇有家法.太宗以字书讹舛,欲令学士删定,少通习者.……太宗听政之暇,尝以观书及笔法为意,诸家字体,洞臻精妙.尝令中使王仁睿持御札示著,著曰:“未尽善也.”太宗临学益勤,又以示著,著答如前.仁睿诘其故,著曰:“帝王始攻书,或骤称善,则不复留心矣.”久之,复以示著.著曰:“功已至矣,非臣所能及.”其后真宗尝对宰相语其事,且嘉著之善于规益,于侍书待诏中亦无其比.王著善草隶,宋初独步一时,然至今尚未见到带其本款的作品(包括墨迹、摹本或刻本).我们只能依靠文献来了解大概.明陶宗仪《书史会要》称:“王著笔法圆劲,不减徐浩,少令韵胜,其所书《乐毅论》学虞永兴(世南),可抗行也.”南宋陈槱在《负暄野录》中称:“今中都习书诰敕者,悉规仿著字,谓之‘小王书’,亦曰院体,言翰林院所尚也.”可见当时王著书风的影响所及.更值得注意的是,黄庭坚记载了王著完书模写《乐毅论》、补全智永《千字文》之事,这是有关王著书学贡献的重要事迹.黄庭坚评其书:“极善用笔,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诚皆渠侬胸次之罪,非学者不尽之功也.”此外还有其书东岳庙碑、详定《急就章》的记载.当然,王著最大的艺术功绩应是摹勒《淳化阁帖》.自祖刻《淳化阁帖》问世以来,对其成败得失的评价始终不绝如缕.然而,《阁帖》始创的殊勋不可泯没.在清代,连力主碑胜于帖的康有为也说:“帖以王著《阁帖》为鼻祖,佳本难得,然赖此见晋人风格,慰情聊胜无也.” 《淳化阁帖》问世以来,官方和私家一齐动手,藏帖、赏帖、刻帖、临帖,九州大地此起彼伏,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连绵不绝的文化景象.南宋曹士冕已汇辑了由《阁帖》繁衍而出的公私摹刻丛帖34种;到20世纪初,容庚编撰的《丛帖目》竟达310余种之多.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赵孟頫才会说:“书法不丧,此帖之泽也.” 《书史会要》称:“王著笔法圆劲,不减徐浩,少令韵胜,其所书《乐毅论》学虞永兴(世南),可抗行也.”黄庭坚评其书:“极善用笔,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诚皆渠侬胸次之罪,非学者不尽之功也.”。 4. 墨鱼自蔽文言文 原文 海有虫,拳然而生者,谓之墨鱼。 其腹有墨,游于水,则以墨蔽其身,故捕者往往迹墨而渔之。噫!彼所自蔽者,乃所以自祸也欤?人有恃智,亦足以鉴。 编辑本段译文 翻译:海里有一种生物,拳头大小,叫做墨鱼。他的腹部里面有墨汁,在水里游泳,就用墨汁掩护自己,所以捕鱼的人往往跟踪着墨迹就能逮到他们。 啊!他们用来掩护自己的东西,竟然给自己带来了灾难?也有觉得自己智力很高而自负的,也应该借鉴墨鱼了。 编辑本段解释 蔽:隐蔽。 迹:追寻墨迹 渔:逮到 恃:倚仗 ,凭借 以:用 故:原因 翻译:啊!他们用来掩护自己的东西,竟然给自己带来了灾难? 感悟: 人们往往仗着自己很聪明,却不知道聪明反被聪明误。 5. 李学士世衡喜藏书 古文翻译 【原文】 李学士世衡,喜藏书。有一晋人墨迹,在其子绪处。长安石从事尝从李君借去,窃摹一本,以献文潞公,以为真迹。一日潞公会客,出书画,而李在坐,一见此帖,惊曰:“此帖乃吾家物,何忽至此?”急令人归,取验之,乃知潞公所收乃摹本。李方知为石君所传,具以白潞公。而坐客墙进,皆言潞公所收乃真迹,而以李所收为摹本。李乃叹曰:“彼众我寡,岂复可伸?今日方知身孤寒。” -------------------------------------------------------------------------------------- 【郑端子昱翻译】 李世衡学士,喜欢收藏书籍。有一副晋代人物的书法字帖,放在他儿子李绪那儿。长安的石从事(从事为官职)曾经从李先生那儿借去,偷着描摹了一本,并把它献给了潞国公文彦博,文公误以为是真迹。有一天潞国公招待客人,拿出了收藏的书画给大家看,而李学士当时也在场,一看到这幅字帖,吃惊的说:“这字帖是我家的东西,怎么会突然到这儿来了呢?”于是急忙让从人回家,取自己家的来辨验,才知道潞国公所收藏的乃是描摹本,李学士这才醒悟知道是被石从事传出来的,便都告诉了潞国公。然而在座的宾客像排成墙似的纷纷进来拜访,都说道潞国公收藏的才是真本,而认为李学士收藏到是描摹本,李学士不由感慨到:“他们人多势众,我自己人少,又怎么能够申辩?今天我才知道自己官小势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