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花木兰豫剧

时间:2024-12-30 18:05:07 编辑:阿旭

豫剧花木兰有几幕

四幕。第一幕是木兰出征,第2幕是木兰军训,第3幕是百战宇寰声,第4幕是国潮剑天。豫剧音乐剧《花木兰》由“新古典主义”戏剧家石磊担任导演和剧本创意,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女儿陈小香担任艺术指导,常派再传弟子连德志领衔主演。81岁高龄的豫剧大师王素君、唐派名家袁国营等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甘当绿叶,河南豫剧院青年团优秀青年演员李多伟、杨历明、吕军帅等参加演出。演出中,常派经典剧目《花木兰》中的15个唱段并未删改,而是采用了新的民族交响乐队,以朗诵《木兰辞》做串联,加入了伴唱、合唱、轮唱等现代音乐形式,但呈现的是原汁原味的常派唱腔。演员全部彩扮演出,保留全剧的戏剧性,舍弃过场戏,演出进度比传统豫剧更明快,很多戏迷不由自主地跟随乐曲哼唱起来。谈到此次演出的创意,石磊表示,2015年是国务院授予常香玉大师“人民艺术家”十周年,也是常香玉大师逝世十周年。常香玉创立的常派艺术深受广大戏迷观众喜欢,但许多学常派者在表演时不顾人物身份,不分戏剧环境,不论内心情感,一味地强调奔放和激越,丢掉了婉约和柔美,这是对刚柔相济的常派艺术的一种误解,常派需要“正本清源”。因此,在保留常派艺术流派特色的基础上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恢复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那种“以少胜多、以简代繁、以虚拟实”、“无中生有”的空灵质朴的独特艺术风格为宗旨,这就是用“新古典主义”演绎经典的目的所在。

着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简介详情

  “千斤话白四两唱。三分唱念七分作。宁输后台不输前台。只许艺高不许胆大。当场一字难。当场不认父。千学不如一见。一清二混三不见。技要稳准狠。艺不离手曲不离口。”常香玉是豫剧六大名旦之一,戏曲功底也是很深厚的。



  常香玉(1923年—2004年),原名张妙玲,出生于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为第一、二、三、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是中国文联荣誉委员,曾担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会长、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长、河南豫剧院院长、河南省戏曲学校校长、沈阳音乐学院教授等职。

  常香玉,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内涵深邃、性格鲜明。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代表作有《花木兰》、《拷红》、《断桥》、《大祭桩》、《人欢马叫》、《红灯记》等。

  常香玉是常派的创始人,有着丰富的音色、宽广的音域、纯净的音质、正确的运气方法、宏大的发声共鸣、精巧的吐字技术和娴熟的润腔手段,唱腔甜美,吐字清晰,表演细腻传神,规范精到,富有一种阳刚之气。

  常香玉原唱豫西调,属下五音唱法。后来逐渐融合了祥符调的古朴醇厚、委婉含蓄、俏丽典雅风格,同时,还吸收了曲剧、河北梆子、京剧等诸剧种的元素,形成独特的“常派”唱腔。

  常香玉对豫剧唱腔的创制和拓展,首先表现在结合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上,对前辈们的唱腔艺术进行全面继承和融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的高格调追求,赋予豫剧传统唱腔以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其次,还表现在对板式的灵活运用和发展上。另外,常香玉对豫剧唱腔创制的另一贡献是发展了豫剧清唱这种演出形式。

  常香玉带领的常派,运用的润腔方法主要有:装饰音润腔、鼻音润腔、顿挫润腔、力度及速度润腔、音色润腔、情感反应润腔等。装饰音润腔就是不改变旋律的骨干音,运用上下滑音及颤音等装饰音来润饰唱腔,起到“正字”的作用。鼻音润腔,就是根据人物需要,在演唱韵尾是鼻音的字时,把韵尾归入鼻腔内行腔,使之起到润腔作用。

  吐字清楚是常香玉豫剧艺术的一个突出特点。常香玉说过:“在演唱方法里,吐字最为重要,因为它是一切唱腔的基础。合乎四声的要求、念准尖团字音、分出抑扬顿挫、讲究收腔归韵,才能做到吐字清晰,若吐字不清就不能达意,再好的唱腔观众听不明白,就不会受欢迎。”

  常香玉,玉沽冰清,德艺双弊,香玉常在,一代人民艺术家;梨园存,春色满园,声情并茂,青春永驻,万世中华戏曲魂。横批:戏比天大。

  【结束语】常香玉在语句上留下的痕迹是让很多人受益匪浅的,其孙女小香玉也在豫剧文化上取得了不少的成功,这其中少不了的更是常香玉对于她的教导。


花木兰是哪位豫剧名家的代表曲目?

《花木兰》是豫剧大师常香玉的代表剧目,由陈宪章改编移植,后又与王景中合作对剧本进一步加工。该剧是1951年常香玉为抗美援朝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进行义演时的主要剧目。在1952年10月全国首届戏曲观摩演出中,常香玉演出此剧获荣誉奖。1956年10月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艺术片。作品影响《花木兰》诞生时,正值全国人民处在“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高涨时期,演出引起全国轰动,1953年4月,常香玉大师带领香玉剧社冒着枪林弹雨赴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演出,更是把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渲染打极致。1989年,中国唱片公司为纪念唱片出版事业40年,为我国各个时期的81位艺术大家颁发了中国首届“金唱片奖”,豫剧《花木兰》以发行量最高、社会影响力最大而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