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库尔斯克会战

时间:2024-12-31 08:28:00 编辑:阿旭

库尔斯克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1942年冬至1943年春,德国陷入政治、经济、军事内外矛盾交困的境地。国内,英美的战略轰炸给德国工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在轴心国集团内部,日本在太平洋战场已由主动转为被动,而意大利法西斯则危在旦夕;军事上,德军失去了海上优势,潜艇战越来越不利;北非的突尼斯有可能发展成为第二个斯大林格勒,对德国法西斯构成严重威胁。这一切,使希特勒感到极为恐慌,紧急部署在苏德战场发动大规模的反攻。此次反攻的目的主要是:一是把丢失的战争主动权重新从苏军手中夺回来,扭转德军在战场上被动挨打的局面,以伺机向莫斯科发动进攻;二是通过反攻,确保顿巴斯、尼科波尔等重要矿区,解决德国战略原料,尤其是锰原料不足的状况,以维持德国的战时经济;以反攻来缓解国内外的政治危机。但是,在德国法西斯集团内部对发动这次反攻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部分德国将军认为,在苏德战场上,德军已丧失400多万兵力,已明显失去优势,因此极力主张在战略上以防御为主;而希特勒为首的另一部分人却认为,如果放弃了这次反攻的机会,就等于宣布自己的失败,那么,在轴心国集团的地位就会大大下降。于是,决定孤注一掷,于1943年7月4日,向德军下达了进攻库尔斯克的命令。希特勒称这次反攻"应该对战争进程产生决定性影响和成为转折点","这是夺取德国胜利的最后一战。"为了保证这次反攻的成功,德军统帅部将战役的代号定为"堡垒",准备将最精锐的部队、最先进的武器、最好的指挥官和大量的物资、弹药投入到战斗中去。希特勒亲自下达了"总动员令",要求国内17岁到50岁所有能拿武器的人都要上前线,强迫许多消费部门的工厂停产、关闭,以加强军火工业生产。至1943年5月,被迫从事军事生产的德国工人,多数是妇女和老人已达110万人。同时,德军还在军事上做了周密的部署:计划从奥廖尔和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阵线发起进攻,实行南北合击,把库尔斯克地区的苏军分割围歼。为此,德军统帅部调集了近50个师,总兵力达90万人的强大阵容,其中包括16个坦克师和3个摩托化师,以及大量的炮兵和航空兵,拥有1万门火炮,27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000架飞机。德国的"虎式"、"豹式"新型坦克、"斐迪南式"自行火炮也计划在这次战役中大规模地加以使用。对于德国军事进攻的企图,苏联最高统帅部已经识破,并做好了充分的战斗准备。苏军对德军的进攻时间和进攻方向都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决定首先组织兵力进行战略防御,然后再调集兵力转入进攻,最后歼灭德军主力。为此目的,苏军采取的军事部署是:调遣由瓦杜丁将军率领的沃罗涅什方面军和由罗科索夫斯基将军率领的中央方面军共130多万兵力,把守在库尔斯克突击部,以对付敌人的主要突击;调遣由科涅夫将军指挥的预备队方面军(后改称为草原方面军)作为接应部队,并修筑了长达5千公里的战壕和交通沟,以使库尔斯克成为一座坚固的碉堡,保证苏军在地面上的优势。1943年7月4日下午3时,德军正式发起进攻。按原定计划,德军分别从奥廖尔和别尔哥罗德两个方向向库尔斯克进行猛烈的炮击。随后,德军包括8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在内的30个师在飞机狂轰滥炸的掩护下,发起进攻。德军的进犯遭到了苏联军民的英勇抵抗,战斗十分激烈。德军在大量伤亡的代价下,才勉强突破了苏军防守的个别地段,分别从奥廖尔和别尔哥罗德两个地区向库尔斯克地区推进了15公里和35公里。7月12日,做好充分准备的苏军主力转入决定性的反攻,在普罗霍罗夫卡地区与德军展开了著名的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这次战斗,双方共投入坦克1200辆。坦克群互相冲撞,炮声震耳欲聋,硝烟弥漫蔽日。一天的激战,德军损失约400辆坦克,被击毙的官兵达1万多名,苏军虽然也蒙受了惨重的损失,但最终取得了胜利,迫使精疲力竭的德军转入战略防御。第二天,苏军的西方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也奉命转入反攻。15日,德军决定实行撤退,退却到发动进攻以前的阵地。从7月中旬到8月下旬,苏军不断粉碎德军的抵抗,分别解放了被德军占领的卡拉契夫城、奥廖尔城、别尔哥罗德城以及哈尔科夫城,取得了库尔斯克会战的完全胜利。库尔斯克会战,使德国法西斯损失了50万名官兵。苏军乘胜进攻,在以后的三个多月中,从大卢基到亚速海长达2000公里的战线上苏军对德军展开了全面反攻,先后解放了顿巴斯、斯摩陵斯克、罗斯拉夫里等162个城镇,并一举占领了基辅,使苏军主力向前推进了400—450公里,收复国土100万平方公里。苏军的沉重打击,使德军损失了苏德战场上50%的陆军兵力。库尔斯克会战和苏军反攻的巨大胜利,进一步保卫和发展了莫斯科会战和斯大林会战的胜利成果,并且完成了苏德战场的根本转折,从战略防御进入到全面进攻的新时期。通过库尔斯克会战,苏军积累了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密切配合,地面部队与空军协同作战的军事经验,为以后战争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库尔斯克会战沉重地打击了德国法西斯的嚣张气焰,使德军在兵力、武器、军事装备和士气上都遭到了巨大损失,被迫从战略进攻转入到战略防御,彻底粉碎了希特勒从苏军手中夺回战略主动权的企图。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有力地支援了盟国在西线的军事行动。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为了应付苏军的打击,从地中海战区抽调大批陆军和空军,使地中海战区兵力空虚,为盟军向意大利本土进攻创造了条件,也为夺取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库尔斯克会战简介

库尔斯克会战简介 库尔斯克会战结果是怎样的库尔斯克战役简介如下:库尔斯克战役又被称为库尔斯克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军队和苏联军队的又一次战争,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线战场库尔斯克的一场大型会战,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国军队和苏联军队共有超过2680000名人民和6044辆坦克参与斗争。库尔斯克战役发生时间为1943年7月5日到1943年8月27日,双方也均是伤亡惨重,苏联850000多人遭受重创,德国则是360000多人遭受重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开始是想对苏联从两端向中间夹击进攻,一块一举歼灭中央的苏联红军,重新获得战场上的主动权。但是,苏联红军已经做好了防御准备和驻守了大量军队士兵,从而使得德军进攻受挫,不仅步调缓慢而且损失了大量士兵和武器,与此同时,有苏联的盟军登陆了西西里岛,又不得不抽调部分军队去抵抗苏联盟军,更是削弱了自身实力。失败已成定局。库尔斯克战役投入人数和军器的数量之多,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单日会战,也是最大的坦克会战,同时库尔斯克战役也是德军对苏联发动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战略性进攻,在库尔斯克战役结束后,德国军队失去了战场上的主动权,而苏联军队则开始了战略反攻,逐渐收复了被德国侵占的领土。因此,库尔斯克战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个转折点。以上便是库尔斯克战役简介。库尔斯克会战结果是怎样的二战期间,为了重夺战略主动权,德军和苏联红军在库尔斯克爆发了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为了争取战略胜利,双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兵器,史称库尔斯克会战。其进攻规模之大,对攻火力之强,以致库尔斯克会战结果伤亡人数多达130万。库尔斯克会战结果失败一方是德国,尽管德军士兵素质和武器配备的水平都高于苏联,重夺战略主动权志在必得,但是苏联提前侦查到德军的计划作战目标,已经预先在库尔斯克做好了严密的防御准备,并配备了大量兵力驻守,除了22个强大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坦克集团军、空军集团军以及大量远程航空兵部队也时刻准备迎战。苏联充分的准备使德军在进攻过程举步维艰,并造成了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伤亡惨重,损失了一大批主力军。尽管苏联军力在数量上的优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和德军对攻时仍有余力补充接力,但是比起德国先进的军事水平,苏联还是略逊几筹,加上军官的盲目指挥,苏联需要蒙受比德军更大的损失才能换来最终的胜利。最终苏联在库尔斯克会战伤亡的人数确实比德军要多得多。两方阵营的激烈对攻让库尔斯克战场惨不忍睹,遍布尸体以及烧焦的坦克残骸。库尔斯克会战结果是苏联在对德作战上成功化被动为主动,并得以收复失地。而德国则因此受到重创,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伤。库尔斯克会战的影响是什么作为德军最后一次对苏联发动的战略性大规模进攻,库尔斯克会战的影响深远,因为正是从这次战役开始,德军战略主动权落入苏联红军手中,苏军开始了收复国土的全面进攻,因此这里是苏德战争最重要的一个转折点,自此德国再也不能在欧洲东线发起有威胁的攻势。对于这次会战,德军集结兵力兵器准备反扑苏联,重夺战略主动权志在必得。尽管德军士兵素质和武器配备的水平都高于苏联,但苏联提前侦查到德军的计划作战目标,预先在库尔斯克做好了严密的防御准备,并配备了大量兵力驻守,除了22个强大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坦克集团军、空军集团军以及大量远程航空兵部队也时刻准备迎战。苏联充分的准备使德军在进攻过程举步维艰,并造成了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伤亡惨重,损失了一大批主力军。德国军事水平先进,但苏联军力在数量上的优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使其在和德军对攻时有余力补充接力,最终苏德两方在库尔斯克会战伤亡的人数多达130万,战场上遍布尸体以及烧焦的坦克残骸,惨不忍睹。对于苏联,库尔斯克会战的影响是牺牲了大量兵力,所幸彻底改变了其对德作战的被动位置,消灭致命威胁的同时得以乘胜追击收复了所有失地。对于德国,库尔斯克会战的影响则是致命一击,大批有生力量的伤亡为德意志第三帝国埋下了灭亡的种子。

库尔斯克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库尔斯克会战是1943年苏联红军与德国法西斯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库尔斯克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场的决定性战役之一,从战役规模而言,这场战役是以前公认的世界上最大的坦克战,参战装甲部队坦克超过5000辆,空军部队参战飞机也超过了2000架,和阿登反击战共同被称为突出部战役。1943年7月,德军和苏军完成了战略集结,200万大军对垒,一场血腥厮杀一触即发。也就在这时,苏军从战俘口中得知,德军将在7月5日拂晓开始进攻。于是,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先下手为强。朱可夫于5日2时20分下令向德军阵地实施炮火准备,库尔斯克会战以苏军的大规模炮击来开序幕。苏军的进攻出乎德军意料,面对形势突变,德军决定改突袭为强攻,各路进攻的坦克排成楔型,以每平方公里100辆的密度实施冲击,大量步兵紧随其后。120架德军轰炸机也对苏军阵地展开疯狂轰炸。历时50余天的库尔斯克会战最终于1943年8月23日以苏军的最后胜利而宣告结束。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30个精锐师包括7个装甲、坦克师被击溃,其余的遭受重创,损失兵力18万人,损失坦克约900辆,损失火炮和迫击炮3000门,损失飞机3700架。苏军损失兵力80多万,损失坦克6064辆,损失火炮5244门,损失飞机1716架。珍珠港事件是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帝国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欧胡岛上的飞机场的事件。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这次袭击最终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是继19世纪中墨西哥战争後第一次另一个国家对美国领土的攻击。这个事件也被称为偷袭珍珠港或奇袭珍珠港。日本从1941年中开始向东南亚的发展引起了这个地区主要强国的不安,十年来这些国家对日本的对外扩张的不满顶多局限于递交外交抗议书,但1941年7月美国、英国和荷兰殖民政府对日本宣布禁止向日本运输战略物资,尤其是钢和石油。这一步对日本的经济和军事都有威胁,其目的是迫使日本限制它在东南亚的活动,回到谈判桌边。罗斯福下令让舰队驻扎在珍珠港(由于它离日本比美国西海岸要近得多,因此它对日本是一个直接威胁)也是这个目的。从长期的角度来看珍珠港对日本来说是一个彻底的灾难。事实上,计划珍珠港的山本上将本人预言即使对美国海军的袭击成功,它不会,也不能赢得一场对美国的战争,因为美国的生产力实在太高了。美国海军主力舰四艘被击沉,三艘受伤。後来证明将战列舰摧毁的作用远比预想的要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