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刘和珍君句子赏析
一、用语鲜明生动、观点鲜明 开篇:程君问“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勾起了“我”对烈士的悲痛的怀念,再次感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 析:“也早觉得”,其中“也”字是针对程君的请求而言,说明写作此文,不仅仅因程君的请求,更主要的是出自“我”本身的意愿; “早”字则进一步说明,要写文章纪念的愿望由来已久,不只是由程君请求才引起的。 第一节里还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析:鲜血“洋溢”在自己的“周围”,以至“艰于呼吸视听”,这都是可以感觉到的,这样,就不仅把青年流血之多,自己郁闷、悲痛之深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而且把“非人间”的令人窒息的特点,活生生地具体化了。 第七段揭露当局者“凶残”,抨击流言家“下劣”,称颂中国女性临难“从容” 析:用词十分精当、简洁,说明作者在遣词用语上的锤炼功夫,也反映了作者精湛的文字修养。 二、巧妙运用修辞 本文多处运用了比喻、反语、对比、反衬等修辞手法,修辞非常巧妙。 如作者在表达对于徒手请愿的看法时写道:“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析:鲁迅用一个浅近的比喻,便具体、形象地阐明了一个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这个比喻很浅近、很生动,读者易于理解,易于接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五段中“伟绩”、“武功”等词使用反语揭露中外反动派“屠戮妇婴”、“惩创学生”的罪恶行径。 文章用“庸人”与“真的猛士”对比。庸人惯用忘却的方法,对人世间的悲哀与不平作淡化处理,作者批判了这种庸人的生活哲学,肯定了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正视淋漓鲜血的真的猛士的现实主义精神。
记念刘和珍君句子鉴赏及感悟
记念刘和珍君句子鉴赏及感悟如下:1、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3、残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犹使我耳不忍闻。4、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5、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创作背景:《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于三一八惨案之后。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并炮击国民军,守军死伤十余名。国民军开炮自卫还击,将日本军舰逐出大沽口。事后,日本认为国民军破坏了《辛丑条约》,与英、美、法、意、荷、比、西等8国公使,于16日向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纪念刘和珍君》 写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之后, 当时轰轰烈烈的女师大风潮取得大部 人的同情,但也有部分反动文人污蔑这次运动“受到别有用心的人的”利用,激于义愤,鲁 迅先生写下这篇感情深沉 文章 。全文以的悲愤的感情为线索,整体结构严谨,堪称同类作品 的典范之作。 全文没有详细介绍刘和珍的生平,也没有对惨案的本身发表长篇大论,而是 从追悼会写起,抓住一些细节来下手,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激越、悲愤的感情,文中不少警句 发人深省,震撼人心,说是神来之笔毫不为过。
《纪念刘和珍君》必背的文段是第几段课文内容是什么?
第四段: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记念刘和珍君》作品赏析鲁迅在本文中通过对刘和珍等死难烈士的悼念,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相勾结屠杀爱国群众的滔天罪行’,有力地痛斥了帮凶文人的卑鄙行径,热情地颂扬了中国妇女的勇毅不屈精神,激励革命者继续战斗。因此,本文不是一般的悼念文章,而是歌颂“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的悲壮战歌,是讨伐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的战斗檄文,也是鼓舞青年奋勇斗争的革命号角。在段祺瑞反动政府的通缉声中,鲁迅不怕牺性,坚决站在爱国群众一边,以最大的悲愤写了本文和有关“三·一八”惨案的一系列杂文,揭露反动派的下劣凶残,鼓舞革命群众进行斗争,发挥了巨大的战斗作用。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写作的缘由:纪念死者。2、写作的目的:唤醒庸人,牢记血债。3、描写记忆中的刘和珍君。4、记叙刘和珍遇害的消息。5、记叙刘和珍遇害的经过。6、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7、说明这次惨案的意义。扩展资料:《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明显体现为情感不断地跳跃与突转。即便是叙述中也包含了大量的转折语气,“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大量转折句式的使用使得文章的情感虽在理性的控制之下,却从来未曾冷却,保持着一种热度,这样的处理也使得叙述之后的抒情、强烈情感的表达,更为顺畅。
《记念刘和珍君》的结构是怎样的?
全文七个部分,作者已经标明.七个部分都是有机联系的整体.第一、二部分说明为刘和珍写一点东西的缘由,第三、四部分是“记念”的主体,第六、七部分探究这一次请愿运动对于将来的意义.这是文章的结构框架,透过这结构框架,可以看到文章的内在思路:文章起点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下面详述之.
(1)关于文章缘起(课文第一、二部分).分两步,先说“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以纪念死难者;再说为使庸人不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理清这两部分思路,可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深刻.为什么当时的中华民族沦为“衰亡民族”,为什么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依然能够维持?鲁迅深知其原因在于中国庸人太多,他们的良知并未泯灭,惨案也曾使他们感到悲哀,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其实不过是两星期,一切就淡漠了.拯救中国首先要改变庸人大众的麻木的灵魂,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疗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
从写作的缘起出发是常见的思路,为什么关于写作缘起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为什么思路在第一、二部分老围绕这一点展开?可以看出,作者借写作缘起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去了.爱国力量方面,学校举行追悼会,程君深情地怀念着刘和珍,可见正义力量并没有屈服于段政府的淫威,他们照样悼念被诬为“暴徒”的遇难者;反动势力方面,提到了“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对中间状态的市民,则勾画了他们淡漠的情状,此事在他们心中仅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一句,就是对当时政治形势的概括.再则,鲁迅把两周来自己感情的历程也坦陈在读者面前,这种感情就是大悲,大哀,大愤,大怒,为全文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
(2)关于烈士事迹(课文第三、四、五部分).先依时间顺序,从平时到遇害.遇害又分两步,从事件概况到遇害细节.
进一步探究第三、四、五部分之间的联系,理解就能更深入一步.
第三部分写刘和珍,写她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反抗精神,这样一个热血青年“欣然前往”请愿,是很自然的.所谓“受人利用”就不值一驳,使人对流言家的下劣感到可卑、可恶.作者写刘和珍,反复写她“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其意蕴是说,世上哪有这样的“暴徒”?第五部分再详述刘和珍的遇害经过,铁证如山,证明真正滥施暴虐的是段祺瑞执政府.
(3)关于请愿事件的意义(课文第六、七部分).谈到请愿的意义,一般人只是肯定和赞扬,而鲁迅思想深刻之处,就在于不一味肯定,而是总结教训,提醒青年们改进斗争方式.
我们能体会到,鲁迅当年在群众斗争面前,确实是一位导师.他既不单纯地肯定和颂扬,也不过多地否定,把惨案当做无谓的牺牲而大泼冷水.他从“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规律和旧中国没有合法斗争权利的现实出发,冷静地总结血的教训,告诫斗争者改变斗争方式.思路从否定的一面又转向肯定的一面,篇末便不致于陷入消沉,可以鼓舞人们前仆后继奋然前行,收束在高昂的呐喊声中.
鲁迅探究这次事件对于将来的意义,概括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这跟第三、五部分的思路也是相联系的.鲁迅对于中国女性的认识,随着妇女的解放,不断为事实所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