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虚词以
1. 初一13个文言文虚词 1.之 1.代词 ①第三人称 驱之别院:它(虾蟆) 下车引之:他(元方) ②这,此 项为之强:此(昂首观之) 2.的 仲永之通悟 3.这样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4.助词不译 马之千里者 当余之从师也 5.出生,滋长 6.去,往 辍耕之陇上 2.其 1.那 神游其中 (那些)以激怒其众 欲穷其林 2.代词 ①它的 见渺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②自己的 蹲其身 ③他的 择其善者而从之 亲旧知其如此 ④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这 父利其然也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5.难道 其真无马邪 6.大概 其真不知马也 7.加强语气 安陵君其许寡人 3.以 1.凭借 可以为师矣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2.用 徐喷以烟 以此自终 以衾拥覆 3.把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4.来 属予作文以记之 无从致书以观 5.因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千里称也 6.按照 策之不以其道 7.以是:因此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8.相当于“而” 卷石底以出 9.通“已” 故以怪之矣 4.于 1.在 于舅家见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2.向 环谒于邑人 每假借与藏书之家 3.对 不戚戚于贫贱 4.从 受地于先王 5.到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6.给 请广于君 5.者 1.……的人 2.……的原因 6.或 1.或许 或千或百 2.有的人 或以钱币乞之 3.有时 或置酒而招之 一食或尽粟一石 (它好象不是虚词吧!!!???) 7.为 1.因为 项为之强 2.当作 凹者为丘 3.被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士卒多为用者 4.替 为人谋而不忠乎 5.当 可以为师矣 6.是 知之为知之 若为佣耕 7.写 自为其名 8.作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 全石以为底 9.刻 为宫室,器皿,人物 10.成为 为嵁为岩 11.建造,筑(台) 8.而 1.承接 结友而别 2.并列 泉香而酒洌 3.而且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4.递进 渐闻水声潺潺而出于两峰之间者 5.修饰 朝而往,暮而归 6.因而 而乐亦无穷也 7.转折 而不知人之乐 8.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9.却 足肤皲裂而不知 9.焉 1.代词 此 2.兼词 于此 3.助词 了 10.则 1.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 2.就是 次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就 则有心旷神怡 11.乃 1.于是,就 蒙乃始就学 乃记之而去 2.才 乃悟前狼假寐 久而乃和 3.竟然 见渔人,乃大惊 12.因 1.因此 因以为号焉 余因得遍观群书 13.然 1.……的样子 为之怡然称快 豁然开朗 环堵萧然 2.这样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然后有千里马 3.但是『连』 然数年恒不一见 4.正确 吴广以为然 我去年初二时整理的,你把初一的挑出来吧! 给我加分啊!!!!!!! 2. 【初中文言文虚词用法及含义】 文言虚词用法(超详细版) 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
文言文虚词选择题
1. 求高考文言虚词选择题 越多越好 “则足以拒秦”里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 不赂者以赂者丧 B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似梦 C 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 D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对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和意义与其它不同的是( ) A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C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D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下列各组句子中,括号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 君悬军深入,(而)置陈逼水 B 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C 不拘(于)时,学于余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下列选择中,括号里的字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是( ) A (乃)封秦中宝财府库/今其智慧(乃)反不能及 B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顺风(而)呼 C 谁知(之)者/杳不知其所(之)也 D 吾(所以)还军霸上/圣人之(所以)为圣 对下列句子中“以”字的词性与其它三句不同的是( ) A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B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C 秦以攻取之外 D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下面句子中“于”的用法和意义与”其势弱于秦“相同的是( ) A 齐人勿附于秦 B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 吾祖死于是 D 师不必贤于弟子 2. 【文言虚词练习】 练习一则:九年级下册5单元古文虚词练习辨析下面的一词多义词.为:(1)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 (2)夫子何命焉为?( )(3)必为有窃疾矣.( ) (4)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5)以牒为械 ( ) (6)今为宫室之美( )(7)妻妾之奉而为之( )见:(1)胡不见我于王 ( ) (2)于是见公输盘(3)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然:(1)然,胡不不乎( ) (2)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 )(3)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 )于:(1)舜发于畎亩之中( ) (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4)万钟于我何加焉 ( )(5)所欲有胜于生者( ) (6)欲有求于我也 ( )(7)皆以美于徐公 ( ) (8)皆朝于齐 ( )故:(1)公问其故 ( ) (2)彼竭我盈,故克之( )以:(1)必以分人 ( ) (2)何以战 ( )(3)欲以子之梁国而吓邪( ) (4)必以情 ( )参考答案:为:(1)给、替 (2)呢,语气助词 (3)是 (4)做、制造 (5)当作(6)为了 (7)接受见:(1)引见 (2)召见 (3)会见然:(1)那么 (2)这样,如此 (3)然而于:(1)从 (2)由于 (3)给 (4)对 (5)给 (6)对 (7)比 (8)到故:(1)原因 (2)所以以:(1)把 (2)凭借 (3)用 (4)按照、根据。 3. 语文 虚词用法的练习题,越多越好 第13课 敏而好学(教案) 2007-03-24 09:33:02 大中小 第13课 敏而好学(教案) 李建辉 教学要点: 1 疏通课文,完成文课后言基础练习题(练习二) 2 在自读基础上学习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练习三) 3 结合学生提问,深入品味课文语言,理解其思想观点,并能给予评析。 (练习一) 第一课时(2007年3月21日 星期三) 内容:课文预习,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疏通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步骤 一 导入 由口头作文引入到“学习”的话题 二 学生自读十分钟,教师巡视,并逐段展示,原文与译文 三 分小组,将课后练习二中的所有例句,准备抢答。 四口头翻译习题中例句,并回答有关文言句式方面的提问,逐句展示如下: 思考·探究二 文言文基础知识 1 翻译下列各句,看看它们与现代汉语语序有何不同 ① 贤哉,回也! 译:颜回是多么贤德的人啊! 追问:这个句式有什特点? (明确: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不过现代汉语中也有大量的句式,其实它们都是为追求一种表达效果而“临时”倒装的,这和语法上讲的那种“常态”的倒装是不同的。) ② 何以谓之“文”也? 译:为什么称他为“文”呢? 追问:这个句式有什特点?(明确:介宾倒装句;宾语“何”前置在介词“以”前面) ③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译:不能培养道德,不能研究学问。 追问:这个句式有什特点?(明确:宾语前置句;宾语“德”“学”通过结构助词“之”分别前置在介词“不修”“不讲”的前面) ④ 莫我知也夫! 译: 没有谁了解我啊! 追问:这个句式有什特点?(明确:否定句的宾语前置;宾语“我”前置在动词“知”前面) ⑤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 译:叶公向子路询问孔子是怎样的人。 追问:这个句式有什特点?(明确: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子路”后置在动词“问”后面) ⑥ 蚓无爪牙之利。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 追问:这个句式有什特点?(明确:定语后置;定语“利”后置在中心词“爪牙”后面) 2 辨别下列各句中虚词的用法 (1)焉 必有忠信如丘焉。 译:在那里一定有像我一样忠信的人。(兼词,相当于“于此”) 焉知来者之不今也?译:怎么知道后来的人就不如现今的人?(疑问代词) 就有道而正焉。 译: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代词,代“正”的宾语) 我无能焉。译:我没有能够做到。 (语气助词,可以不译) 人焉廋哉。译:人哪里能隐藏得自己呢?(疑问代词) (2)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博学而无所成名。译:学问渊博,因而不能在任何方面来成就名声。 后即为人所制。译:后来即被人所制服了。 所在皆是也。译:(这种情况)到处都这样。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的强盗攻入以及发生意外情况。 五 收集学生质疑点,整理如下: 文科班 2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是骄傲的口吻还是谦恭语气?(杨杏萍) 2 4 孔子说“毋意”,却说“必有忠信如丘者焉”这“必”不是“主观揣测”吗?(周玉冰) 4“抑为之不厌”能译成“不过是学习和工作总不厌倦”吗?(葛璎萍) 6孔子提出的“四绝”,彼此有什么联系?(黄裕鑫、杨杏萍) 8为什么说“过”与“不及”都不好?(杨杏萍) 8“师也过”,何为“过”,为什么“过”就不好?(杨子) 9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实质上是要告诉学生什么?(杨滢) 10孔子回答学生追问“何为其莫知子也”,是不是答非所问?(杨杏萍) 10孔子为什么发“莫我知也夫”的感慨?(吕超雯) 10孔子说“知我者其天乎!”是不是把自己看得太高了?(杨子) 11孔子在《季氏》九里把人分成几等这与他的“有教无类”不矛盾吗?(黄裕鑫、杨杏萍) 11“民斯为下矣”中是不是表现了孔子对下层百姓的歧视?(周玉冰) 理科班 6《子罕》四中的“意”“必”“固”“我”四个词意思有何差别?(吴穗波) 6孔子提出的“绝四”,一般人能做到吗?它与“敏而好学”有什么关系?(郑映红) 7孔子为什么感叹听他的话并努力去做的只有颜回一个人?(谢丹) 11孔子虽然否定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但真有这种人吗?如果没有为什么又要说?(吴穗波) 第二课时(2007年3月22日 星期四) 内容 复习相关的文言基础知识,解答学生质疑 步骤 一 导入 由口头作文引入 二复习虚词的用法,通过练习题的例句,归纳“焉”和“所”的一般用法,板书如下: (一)焉 1 作兼词,相当“于此”,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2 疑问代词,相当“何”, 如 不下虎穴,焉得虎子。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3 语气词或词尾,可以不译,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4 一般代词,相当“之”,如,就有道而正焉。 (二)所 1 用在动词性词语前,代指动作涉及的对象,如,所见所闻。 2 “无所”连用,表示全部否定,如,无所顾忌。 3 “有所”连用,表示部分肯定,如,有所进步。 4 “所以”连用,表示原因,相当于“之所以” 5 “为……所”连用,表示被动关系,如,不为所动。 三 细读课文一到六段,解答学生质疑,讨论如下 1 第一段孔子。 4. 【高三语文如何复习文言文的虚词】 再潇洒的教与学,面对考试都不能释然,不过,即使单从考试的角度来看虚词的这几方面作用,也是很有效果的.多年来,文言虚词的考察成了文言阅读中一道必考题,命题组坚持将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用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就是在无言地向我们宣告虚词的意义.高考经历了多年的成长之后,2002年高考增加了文言文试题的分量,在保留老题型客观选择题的同时,增加了文句翻译,翻译正能体现学生对文言文文句的“贯通”和文意的“丰富”的能力,文言虚词的巨大作用,将在翻译中一显身手.古人云:“文有助词,犹礼之有傧,月之有相也.礼无傧则不行,乐无相则不谐,文无助则不顺.”说得可谓深入浅出.这里说的“助词”,其实就是我们讲的文言虚词.思想由文章来表达,文章由文段来组成,文段靠句子,句子靠词语,这一语言世界的宏观与微观的支撑关系是大家都容易理解的规律,所以反而推之,要想宏观上正确把握古人的思想精华,就必须研究最基础一层的微观世界,那就是句子中词语与词语的关系.的确,在一个句子中充当主角的,是实词,但虚词即便是配角,其作用同样不可忽视.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作用,历来被认为有两个主要的功能:一为语法功能,二为语气功能.其实从阅读效果来看,这就是虚词在“贯通”和“丰富”这两方面对句子起到重要意义:所谓“贯通”,就是将实词表达的含义有效地组合起来,真正实现表达的目的,达到所要表达的最佳效果;所谓“丰富”,就是将实词不能表达的,或表达不完善的的内容补充完整,使句中实词的意义更清晰更生动.随便就可以举两个例子:“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除去虚词“因”,此句成了“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文意就要发生根本的变化,主语错了位,这和上下文的文意显然无法贯通.再比如说2000年高考文言阅读中的一句“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除去两个虚词“仅”和“之”,原文便成“法是陛下法,臣守”,显然就缺少了原文里通过副词“仅“传达出的,“臣”对事态的态度,一句话的内容就单调了许多.所以说,虚词在文言句中功不可没,抓住了虚词才会让你真正全面透彻地理解古文,读懂古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分析虚词:一.观察虚词对句子结构的作用,翻译时调整好句子结构这主要针对结构助词而言,举一个例子来看“以此鸟(A)之羽毛洁而音鸣好也,奚不深山(B)之适而茂林(C)之栖”这句包含哲理的议论,读懂的关键是那三个“之”.“之”的虚词意义很复杂,其中有一类作用就是结构助词,其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定语的标志;另一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还有一种宾语前置的标志.如果学生头脑中没有“之”的这些功用,或者不能理解这几种结构的意义,当然就不能将这句耐人寻味的文言读懂.“A之”在这里是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BC之”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所以这句话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这样:“凭这只鸟羽毛漂亮并且声音美好,为什么不到深山去栖息在茂密的森林里?”文言中结构助词并不很多,”之,者”用得较多一点,但能在句中形成相对结构的还有介词,比如”以,于”等举个例子: 《寡人之与国也》中有一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 如果分析不出介词“于”所带宾语是一句长句子,也就不能真正理解孟子锐不可当的辩论艺术. 另外,文言中的固定结构,复音虚词,兼词等也需慎重考虑它们的结构意义.. 二.观察虚词对句子语气的作用,翻译时把握好句子语气虚词对句子语气所起的作用,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种为直接的语气词上,如,语气助词“乎”、“焉”、“也” “耳”等;语气副词“其”、“乃”、“何”等都可以用来表达各种不相同的语气.举个例子作简单说明:“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重叠使用语气助词,加重了肯定语气,形象地表现了梁惠王自以为是的骄傲心理.语气副词也能起到这样的表达效果,如欧阳修《伶官传记》中“与尔三矢,尔其无忘尔父之志”一句,“其”相当于“一定”,就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真实地表现了晋王临死托志的恳切.但一个词常常可表达多种语气,翻译出正确的语气,还需要揣摩语境.这就是下面所讲到的组合效果. 另一种是通过各类虚词在句中的间接组合,而使句子产生了一定的语气情态,从而达到了更为生动的语气表达效果.《资治通鉴 晋纪》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副词“既”“而”都是多意词, 在这里改如何翻译才能更生动地表现人物? 仔细分析前后关照,将“既”解释为“已经”,连词“而”解释为递进关系“还要”,这句就组合为这样的一句表意完整的话:你已经不种田了,还要游戏般地偷人的稻.就把陶侃大怒,指责的态度生动地表现出来.三.观察虚词对句子连接的作用,翻译句子要注意逻辑关系:在众多的文言虚词里,有很多起关联作用的连词,比如“而”、“且”、“则”、“以”等,它们的加盟使的句子和文段多了几分理趣,重点更突出.下面就拿苏轼《赤壁赋》里的一段经典议论来说明连词对文段意义:“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便者而观之。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选择题12分,翻译题10分)猛狗与社鼠 14.C 15.D 16.C 17.B 18.(1)(卖酒的)对这事感到奇怪,他向同住闾巷且知道这事的老人杨倩打探。 (2)立起木头,再给它涂抹上泥灰,老鼠(却)穿行在中间。 (3)身边的人又成了社鼠来窥探人主的心思,人主还不察觉。 【解析】 14.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C项,执柄:掌权。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第一空由前后内容可知,具有转折关系,故应用“而”;“欲”与后面的“明万乘之主”之间,应为介词,用、来。 所以用“以”;最后一空,“迎”来修饰“龁”,故应用表修饰关系的“而”。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此题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C项,“鲧和共工联名反对”理解不正确。所以选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 本题注意名词做主语的“尧”;标志性词“曰”;文言虚词“夫”“乃”等断句。仲尼闻之曰:“尧之知舜之贤,非其难者也。 夫至乎诛谏者,必传之舜,乃其难也。”故选B。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18.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怪、所知、闾长、树木、涂之、穿、左右、间、觉。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个卖酒的,卖酒器具量得很公平,接待客人态度很恭敬,酿造的酒很香醇,(店铺门前)酒旗悬挂得很高。积贮很多酒却没有人来买,(时间一久,)酒都变酸了。 (卖酒的)对这事感到奇怪,他向同住里巷且知道这事的老人杨倩打探。杨倩说:“你养的狗凶恶吗?”卖酒的说:“狗凶恶,那么酒为什么就卖不出去呢?”杨倩说:“人们害怕你的狗呀!有的人打发自己的小孩,揣上钱,拿着壶,前往打酒。 但你的狗窜出来咬人,(谁还敢来买酒呢?)这就是你的酒卖不掉最终变酸的原因。” 国家也有这样的恶狗。 有才能的人怀着治国的本领想要禀陈(大国的君主),使大国的君主能够明晓(治国的方)。那些大臣像恶狗一样窜出来咬人,这就是人主受到蒙蔽和挟制,因而那些有才能的人不能得到重用的原因。 因此齐桓公问管仲说:“治理国家最担心什么?”管仲回答说:“最担心的是社坛的老鼠。”桓公说:“担心什么社坛的老鼠呢?”管仲回答道:“君王也看见那社神吗?立起木头,再给它涂抹上泥灰,老鼠(却)穿行在中间,挖洞托身在里面。 用火熏烤却怕烧毁了木头,用水浇灌却怕毁坏了涂泥。这就是社坛的老鼠不能被杀除的缘故啊。 现在君王身边的人(就是社鼠),他们在朝廷外为求威势重权,便从百姓中收刮财富;他们在朝廷内就相互勾结,来对君主隐瞒他们的恶行。在朝廷内的(奸人)窥探君王的心思来传递消息给朝廷外的(权臣)。 在内在外均造成他的重权,朝廷众多官吏都认为这样的人是富有权势的。(这样的)官吏不诛灭就会扰乱法度,诛灭了他们君王又不安逸。 (他们)依靠了国君以保有权势地位,这样的人就是国家的社坛老鼠。” 因此国君的臣子掌握大权,进而能行专擅或颁禁令,确实能为己用的必定使他得利,不能为己用的必定陷害,这就是(国家的)猛狗啊。 那权臣成了猛狗来咬有才能的士人,身边的奸人又成了社鼠来窥探君王的心思,国君还不察觉,像这样,国君怎么能不被蒙蔽,国家怎么能不遭灭亡呢? 唐尧想要将天下传给虞舜。大臣鲧进谏说:“不吉祥啊!谁拿天下去传给一个匹夫呢?”唐尧不听取(这种蒙蔽君主的意见),发兵将鲧诛杀在羽山的郊野。 共工再进谏说:“谁拿天下去传给一个匹夫呢?”唐尧不听取(这种蒙蔽君主的意见),又发兵将共工诛杀在幽州的城邑。因此天下人没有谁敢再说不要传天下给虞舜。 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唐尧了解虞舜贤明,不见得是很难的事。到要诛杀进谏(错误意见)的人,一定要传天下给虞舜,才是真正难的事啊。” 又说:“不因那怀疑的危害到那考察到的,(这)就更难啊。”。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12.B 13.D 14.C 15.C 16.(1)在树根的空隙处用松软的泥土填实。 (2)经过了一年之后去看,成活的有十分之九。 (3)我期望他能再来京师,成就他的学业,并且能被录用。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B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内容可知,B项,规:环绕。 所以选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D项,均为连词,表并列;A前者句末助词,后者为兼词“于之”;B前者表被动,后者是“出现”;C前者为转折连词,后者为拟声词词尾,“…的样子”。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1.找文言虚词如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 2.察对话:如 “曰”“云”等;3.据修辞:如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等;4.辨句式:如固定结构 “…者,…也”;5.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6.借助名词、代词的位置。 名词常作主语和宾语。找名词做主语的,如人名、称谓、地名等。 7.表时间的词语等等。8.一些经常放在句首的如 “必、皆”等。 9.断文句通过找谓宾。本题需要注意的虚词“者”“之”。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15. 试题分析:此题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 AB两项均以偏概全,不完整。D项,颠倒了关系,族子嘉敬是属于被培植和被教育的对象。 所以选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隙:空隙;实:填实;虚壤:松土;“以虚壤”,介宾状语后置。阅:经过;岁:一年;成:成活;十九:十分之九。 予:我;冀:希望;以:连词,表顺承,“来”;见,表被动。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我家的城西旧坟无高木已久。 近来拓地于东邻,有捻柏百余株,大的合圈,高约二三丈。我为它们长在不相称的地方而可惜。 有一个种树人对我说:“我能够替大人移植。”我说:“你真能够做得到么 ? ”他请求试试看,我答应了他。 我曾经去观察过。他先移其三分之一,环绕树根周围几尺,中留原土。 四周都挖了坑,挖至根脚而止。用绳绕着树根,就像系碇那样,但它的重量虽千人也拿不动,便敲掉树坑的边角,将绳子缚住树腰部平放下来,树根的缝道里放着松泥。 再朝北平放,树身之下用泥土充垫,逐渐离开,朝南放时也是这样。三放三起,树便高出于坑。 又以木头搭成床棚横载其上,用两头牛来拖,十个壮汉相帮。更粗重的树便使用双倍的力量。 走了几百步,在墓后种成三行。过了一年去看,成活的有十分之九,于是又移运余树,种在左右两边以及墓门。 再过一年去看,成活的又是十分之九了。从此枝干相接,行列分布,气象庄严与前大异,和古墓完全一样。 由于周围大而坑疏朗,所以根不离树;原土厚,所以元气足 : 徐徐乘虚而起, 所以出土后无所损伤。取之非在旦夕之间不可,而巧妙却能超越于二十余年之前,看来因为平日已积累了移树的经验,而在实践时又很有条理的缘故罢。 我因此深感世上一些培植入材,化融气质的人,如果都能得其道而治理,那么,不是很快就能够得到良好的名声么 ? 族孙嘉敬因应乡贡考试而至京城,我爱其气质近于道义,便留他住下,和他探学论道,并指导努力之方,好让他随从有德才的文士们就教,有所效法而琢磨,知新而聚博。过了三年,他的志向学业都有进步,还是不被主考的试官录取,于是打算回乡省亲。 我期望他能再来京师,成就学业,并且能够被录用,因此写这篇论说赠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