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如何计算的?
三伏天计算从夏至后第3个“庚”日算起,初伏为10天,中伏为10天或20天,末伏为10天。三伏天出现在小暑和处暑之中,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所谓的“伏天儿”,就是指农历“三伏天”,即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伏天的长短主要在中伏的差别上。因为每年夏至节气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出现的时间不同,所以导致中伏的天数也不相同。中伏时间有长有短,可能是10天,也可能有20天。于是就有了有些年份的伏天是30天,有些年份是40天,两种情况。
伏天是如何计算的?
夏季天数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农历,需要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也就是夏季天数的第一天开始计算。
需要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算起,夏至的第三个庚日为倒伏的第一天。那么有的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要做这个计算呢?其实这个还是要和以上五个要素联系起来。
根据五行,秋季属于“庚欣金”,所以在计算夏季天数时,需要选择庚日作为计算日。再者,长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是从夏至后的第20天到第30天开始,所以夏天的天数需要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计算。我们知道一共有十个天干,所以可以说每十天就有一个庚日。
古人根据五行学说推算的天气变化并不准确,有时会出现一些极端天气。气温最高的天气不一定出现在三伏天,但不可否认的是,三伏天确实是夏季非常炎热的时期,朋友们需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