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袋食蚁兽

时间:2025-01-01 15:10:24 编辑:阿旭

袋狼的介绍?

袋狼袋狼(学名:Thylacinus cynocephalus)肩高约58厘米;体长约180厘米,这个长度包括48-61厘米的尾巴;体重30千克。体型瘦长,脸似狐狸,嘴巴可以张成180°,经常潜伏树上,然后突然跳到猎物背上,一口可以将猎物的颅骨咬碎。袋狼的背上布满条纹,因其身上斑纹似虎,又名塔斯马尼亚虎,袋狼是近代体型最大的食肉有袋类动物,和其他有袋动物一样,母体有育儿袋,产下不成熟的幼兽,在育儿袋中发育,为夜行性动物。曾广泛分布于新几内亚热带雨林、澳大利亚草原等地,后因人类活动只分布于塔斯马尼亚岛。已全部灭绝,最后一只名叫本杰明的袋狼在1936年9月7日死于塔斯马尼亚岛上的霍巴特动物园。袋狼是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的象征,其州徽上的两只动物就是袋狼。种历史袋狼第一次出现距离现今约400万年。袋狼曾广泛生活于澳洲和新几内亚,5000年前,澳洲野犬随人类进入澳大利亚,与食性相同的袋狼发生争斗,袋狼随后从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草原渐渐消失,仅在大洋洲的塔斯马尼亚岛上还有生存。澳大利亚的土著首次接触袋狼,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1000年。但自1770年英国探险家科克到澳大利亚探险以来,袋狼因为被怀疑袭击羊群,所以被牧民所痛恨,然而多数事件的元凶其实是澳洲野犬。移民们把袋狼视为敌人,认为其为“杀羊魔”,并且在政府的奖赏制度鼓励下进行大肆屠杀,加上狗的引入和人类侵占其栖息地,使其近乎绝迹。当政府欲停止袋狼绝种趋势时,情况已无法挽救。1933年有人捕获一只袋狼,命名为本杰明,饲养在赫芭特动物园,1936年因管理员疏忽曝晒而死亡,此后再没有活袋狼存在的消息。袋狼1936年后不断传出有酷似袋狼的动物在新几内亚袭击家畜的消息,也有许多目击者声称他们看到袋狼,但却无法证明袋狼确实仍存于世。1967年有人在山洞中发现腐烂的动物尸体,经专家证实确为袋狼尸体,但对其是否为新鲜尸体或是多年前留下的干尸科学家看法分歧。袋狼是否已经灭绝,不得而知。但如今科学界普遍认为袋狼已经灭绝。1999年澳洲博物馆馆长麦克‧阿契在悉尼博物馆发现一个自1866年被保存在酒精中的小袋狼标本,麦克‧阿契便着手研究从中抽取DNA使袋狼复活的可能性,2000年5月13日又在其他博物馆发现六个类似的标本,使得相关的基因库更为完整。麦克‧阿契表示,袋狼将在50年内通过复制科技重现于世。


澳大利亚与世隔绝,长出了哪些标志性动物?

最近澳大利亚的大火牵动了全世界人民的心,持续四个月的大火不但侵蚀了很多人类的家园,也给澳大利亚本土的许许多多动物带来了灭顶之灾。这并不是夸张的说法,作为考拉重点保护区域的新南威尔士州已经有至少三分之一的考拉被大火烧死,整个国家有数以亿计的动物死于火灾,甚至有很多分布区域狭窄的野生动物可能已经灭绝,例如山袋貂Burramys parvus和几种吸蜜鸟科物种。网上还有很多袋鼠和考拉在火灾中奔逃和丧生的照片,让人看着十分揪心,也很心疼这些走投无路的、绝望的动物。虽然澳洲很多当地人已经加入到救助野生动物的行列,但整个澳大利亚的生态圈仍然是岌岌可危。一提到澳大利亚的动物,大家可能会首先想到这么几种:袋鼠、考拉、鸸鹋、毒虫、大蝙蝠。其中,袋鼠考拉和鸸鹋基本可以算是澳大利亚的代表性物种了;毒虫包括了各种有毒的节肢动物、爬行动物,也是澳大利亚的标志之一,网上经常会出现“澳大利亚网友在家里发现X米长的毒蛇”之类的新闻,和标题类似“这就是在澳洲生活的日常,看完你还敢去吗”的文章,内容大概就是各种毒虫出现在室内的各个角落,包括墙缝和马桶里;大蝙蝠也一样,前几年有一张照片很火,是一只超大的蝙蝠倒挂在一户人家的屋檐上,很是惊悚。那只蝙蝠是灰头狐蝠Pteropus poliocephalus,也是澳大利亚比较常见的一种大型食果蝠。袋鼠和考拉都是有袋类动物,这一点想必大家都知道,也不是什么秘密。有袋类动物是澳洲的特产,在分类学上属于哺乳纲、兽亚纲、后兽下纲。后兽下纲的雌性动物拥有育儿袋,可以统称为有袋类动物。现生的有袋类动物中绝大部分都是澳洲的特产,只有极少数分布在美洲地区。除了后兽下纲的有袋类动物之外,澳洲还分布着最古老的一类哺乳动物——原兽亚纲。哺乳纲的动物可以分为两个亚纲,即原兽亚纲和兽亚纲,其中兽亚纲又分为后兽下纲和真兽下纲。原兽亚纲动物的特征是卵生哺乳,且泄殖腔呈单孔结构,所以又叫单孔类动物,代表物种是鸭嘴兽和针鼹,大家应该也认识。除了有袋类动物和单孔类动物之外,澳洲的动物还有一些其他的“地方特色”,更准确的说法是大洋洲的原生动物有很多特色,因为澳大利亚和周边的几个岛屿国家都属于大洋洲,彼此距离较近,属于同一片大洲。全世界有很多古老的孑遗物种是大洋洲特有的,这些动物在其他大洲是没有原生分布的。澳洲缺乏大型食肉动物,就连真兽下纲的哺乳动物都很稀少,这里站在食物链顶端的是某些猛禽、中大型爬行动物和食肉的中等体型有袋类动物,就连野生的澳洲野犬都不是澳大利亚的土著动物,而是大约公元前3000年时被原住民引进的。澳大利亚的物种地域性和独有性都很高。在澳大利亚拥有的所有原生野生动物中,有大约84%的哺乳动物、45%的鸟类、89%的温带鱼类是澳大利亚独有的。这也就意味着,一旦澳大利亚没了,就会有很多种类的野生动物随之一起消失,所以澳大利亚目前还拥有全世界最高的物种灭绝率。出现这种奇特情况的原因,是大洋洲长期与世隔绝造成的,这块大陆很古老,而且距离其他大陆较远,气候多变、环境复杂,既有高山、盆地、平原,又有雨林、沙漠、湿地。在综合环境的长期影响下,澳洲的动物与外界(其他大洲)的动物产生了趋同演化,但是彼此之间又都带有明显的共通性。举个例子,蜜袋鼯是澳洲特有的动物,但是它的外形和滑翔的本领都与鼯鼠很像;袋貂是澳洲特有的动物,但是它因为外形相似被很多当地人称为“负鼠”,而负鼠是美洲的有袋类动物;已灭绝的袋狼无论是相貌还是造型都跟犬科动物极为接近;袋食蚁兽虽然长得不像食蚁兽,但是习性和生态位都与之类似,并因此得名。不光这些,有袋类动物中还有袋鼬、袋獾、袋熊、袋狸、袋鼹、袋猫,这些都是“袋”字加上澳洲本土没有的、但是与它们都很相似(趋同演化的结果)的动物组成的名字。它们的长相各不相同,但都属于后兽下纲的有袋类动物,由此可见在澳洲大陆和周边岛屿这片封闭的环境下,即便是单一类型的动物也可以演化出丰富的、多姿多彩的多样性之花。

袋狼的介绍

袋狼
袋狼(学名:Thylacinus cynocephalus)肩高约58厘米;体长约180厘米,这个长度包括48-61厘米的尾巴;体重30千克。体型瘦长,脸似狐狸,嘴巴可以张成180°,经常潜伏树上,然后突然跳到猎物背上,一口可以将猎物的颅骨咬碎。袋狼的背上布满条纹,因其身上斑纹似虎,又名塔斯马尼亚虎,袋狼是近代体型最大的食肉有袋类动物,和其他有袋动物一样,母体有育儿袋,产下不成熟的幼兽,在育儿袋中发育,为夜行性动物。

曾广泛分布于新几内亚热带雨林、澳大利亚草原等地,后因人类活动只分布于塔斯马尼亚岛。已全部灭绝,最后一只名叫本杰明的袋狼在1936年9月7日死于塔斯马尼亚岛上的霍巴特动物园。

袋狼是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的象征,其州徽上的两只动物就是袋狼。种历史
袋狼第一次出现距离现今约400万年。袋狼曾广泛生活于澳洲和新几内亚,5000年前,澳洲野犬随人类进入澳大利亚,与食性相同的袋狼发生争斗,袋狼随后从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草原渐渐消失,仅在大洋洲的塔斯马尼亚岛上还有生存。澳大利亚的土著首次接触袋狼,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1000年。但自1770年英国探险家科克到澳大利亚探险以来,袋狼因为被怀疑袭击羊群,所以被牧民所痛恨,然而多数事件的元凶其实是澳洲野犬。移民们把袋狼视为敌人,认为其为“杀羊魔”,并且在政府的奖赏制度鼓励下进行大肆屠杀,加上狗的引入和人类侵占其栖息地,使其近乎绝迹。当政府欲停止袋狼绝种趋势时,情况已无法挽救。1933年有人捕获一只袋狼,命名为本杰明,饲养在赫芭特动物园,1936年因管理员疏忽曝晒而死亡,此后再没有活袋狼存在的消息。


袋狼
1936年后不断传出有酷似袋狼的动物在新几内亚袭击家畜的消息,也有许多目击者声称他们看到袋狼,但却无法证明袋狼确实仍存于世。1967年有人在山洞中发现腐烂的动物尸体,经专家证实确为袋狼尸体,但对其是否为新鲜尸体或是多年前留下的干尸科学家看法分歧。袋狼是否已经灭绝,不得而知。但如今科学界普遍认为袋狼已经灭绝。

1999年澳洲博物馆馆长麦克‧阿契在悉尼博物馆发现一个自1866年被保存在酒精中的小袋狼标本,麦克‧阿契便着手研究从中抽取DNA使袋狼复活的可能性,2000年5月13日又在其他博物馆发现六个类似的标本,使得相关的基因库更为完整。麦克‧阿契表示,袋狼将在50年内通过复制科技重现于世。


食蚁兽吃什么

食蚁兽在野外主要吃蚂蚁和白蚁,它们会自己寻找蚂蚁窝,然后用长舌头去舔食,偶尔也会吃蜜蜂等小昆虫。食蚁兽在动物园人工饲养时,主要用蚂蚁干和专门的饲料来喂它,一般配置的饲料会将食材捣碎做成流质再喂它。 食蚁兽吃的食物 食蚁兽在野外的时候,主要吃蚂蚁和白蚁为主食,它们会自己寻找蚂蚁窝,然后将蚂蚁窝撕开,再用自己的长舌头去舔食,偶尔也会吃蜜蜂等小昆虫。 食蚁兽在动物园人工饲养的时候,饲养员主要以蚂蚁干和专门配置的饲料来喂它,在配置饲料的时候,会选择猫粮、香蕉、酸奶、苹果、牛肉等混合,捣碎做成流质饲料进行喂食。 食蚁兽在野外捕食蚂蚁的时候,不会一次性将蚂蚁全部吃完,它们会留下一小部分,让蚂蚁再次进行繁殖,能够保证它一直有蚂蚁吃。

蚂蚁怎么躲避食蚁兽?

有些蚂蚁有毒液,蚂蚁们会靠着毒液击退食蚁兽。因为食蚁兽是用舌头进攻的。如果是没有毒液的蚂蚁,那只能等死。食蚁兽,从名字就能看得出来,它们的主要食物就是蚂蚁。据说一只食蚁兽每天要吃掉三万只蚂蚁才能吃饱,众所周知,食蚁兽以蚂蚁和白蚁为食。一只食蚁兽每天要吃掉大约200克的蚂蚁或者白蚁。它们在进食的时候,舌头快速的吐出,然后将蚂蚁带入嘴里,进食之快为动物界所罕见。据说,食蚁兽吐舌的速度可以达到每秒钟3次!不过,它们在进食的时候对每个蚁穴的扫荡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这是因为受到攻击的蚂蚁不会坐以待毙,它们拼死和食蚁兽大战。大约坚持10分钟吧,食蚁兽的舌头就被咬的疼痛难忍,只能放弃。这样一来,蚁穴虽然遭到了袭击,却没有遭到毁灭性打击,过些天还是能够恢复元气的。普通蚂蚁就能在10分钟之内驱赶食蚁兽,假如是下面这种蚂蚁,我认为食蚁兽可能尝试过一次之后就得绕着走了。这种蚂蚁叫做巨型公牛蚂蚁,也叫做红色公牛蚂蚁。一看这霸气的名字就能够感受到这种蚂蚁的战斗力!巨型公牛蚂蚁生活在澳大利亚东南部。这种蚂蚁身体的颜色为红色,只有腹部有些黑色,它们的体长足有15毫米到30毫米。而且巨型公牛蚂蚁长有长长的锯齿形下颚。这个下颚可了不得,凭借着强大的咬合力,可以将蜜蜂等昆虫轻易撕碎。而且上面还布满了毒液,如果人类被咬上一口,足以疼上两天!这种蚂蚁杀伤力大,性格更是凶猛。它们和普通蚂蚁相比,视力极佳,可以看清2米之外的目标。在发现目标后,会毫不犹豫的跳过去厮杀!想象一下这样一个画面,在一个凉爽的清晨,食蚁兽在原野上嗅着蚂蚁的味道。忽然,它发现不远处的小土堆上飘来了浓烈的蚂蚁味,原来那是一个蚁丘。于是它快步走过去将蚁丘扒开,用舌头贪婪的扫荡着蚂蚁。可是这里的蚂蚁非比寻常,它们跳跃着躲避食蚁兽的攻击,并且勇敢的冲向食蚁兽,用锯齿般的下颚进行攻击。那些不幸被舌头粘住的蚂蚁,挣扎着用下颚剪向柔软的舌头。很快,食蚁兽的舌头就布满伤口,并且在毒液的影响下疼痛难忍,最终只好落荒而逃!过了好几天,该食蚁兽的舌头才能正常进食。从此以后,再遇到类似的蚂蚁味,它不再是兴奋的跑过去,而是绕着走!不过,这一幕在自然界可能永远不会发生。因为在巨型公牛蚂蚁的栖息地是没有食蚁兽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