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脉的准确位置图 督脉不通的症状有哪些
1 督脉的准确位置图 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具体经脉位置如下: 2 督脉的作用和功能 调阳经气血 督脉是为“阳脉之海”,督脉循身之背,背为阳,说明督脉对全身阳经脉气具有统率、督促的作用,此外,人体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督脉对阳经有调节作用,故有“总督一身阳经”之说。 关联脑、肾、脊髓 督脉属脑,肾生髓,脑为髓海。督脑、肾、脊髓的关系十分密切。 影响生殖 督脉络肾,与肾气相通,肾主生殖,故督脉与生殖功能有关。 3 督脉不通的症状有哪些 邪犯督脉,则会出现角弓反张,脊柱强直,牙关紧闭,头痛,四肢抽搐,甚则神志昏迷,发热,苔白或黄,脉弦或数。 督脉之海空虚不能上荣于充脑,髓海不足,则头昏头重,眩晕,健忘,两耳通于脑,脑髓不足则有耳鸣耳聋。 督脉虚衰经脉失养,则腰脊酸软,佝偻形俯,舌淡,脉细弱为虚衰之象。 督脉阳气虚衰,则背脊畏寒,男子阳事不举,精冷薄清,遗精,女子小腹坠胀冷痛,宫寒不孕,腰膝酸软,舌淡,脉虚弱亦为虚象。 4 督脉不通怎么样调理 督脉起于长强穴、止于龈交穴,如果督脉不通造成身体不适的话,可以通过针灸、艾灸、按摩等方法调理改善,针灸针刺疼痛区域及周边的穴位,可以起到疏通经络的作用。艾灸能改善督脉不畅,起到循环气血、疏通堵塞的作用,此外还可以用擦法或按揉等按摩推拿手法刺激病变部位,从而疏通阻滞的经络。
督脉的准确位置图 督脉的作用和功能
1 督脉的准确位置图 督脉与冲脉,任脉同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经颈部进入脑内,再回出上至头顶。 2 督脉循行路线 第一支:下出会阴部,在尾骨端长强与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沿脊柱上行,经向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先,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第二支:从小腹直上贯脐,向上贯心,至咽喉与冲,任二脉相会合,到下颌部,环绕口唇,至两目下中央。 第三支: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起子眼内角,上行至前额,于巅顶交会,入络于脑,再别出下项,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到达腰中,进入脊柱两侧的肌肉,与肾脏相联络,止于龈交穴。 3 督脉的作用和功能 督脉是通行元气的载体和脏腑经脉的主控系统,是联络脏腑,协调表里,平衡阴阳的中心路线,督脉气盛,则能司其联络功能,元气得布,神气得用,脏腑见协调一致,则机体适应环境,对邪气有强大的抵抗力。 督脉管理一身阳气,循行于背部正中线,多次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为阳脉之总纲,有总督,统领阳脉,调节阳经气血,主导一身阳气功能活动的作用;推按督脉能温肾壮阳,因此当人神志不清的时候,刺激督脉上的穴位可以起到“回阳”的功能。 4 督脉上的常见病症 督脉一旦统领失职,不仅使阳经气血逆乱,失于调和,肾,脊髓,脑等脏器也会受累,并影响到全身阳气活动功能,出现以下症状: 主要是关于头脑,五官,脊髓及四肢的疾病,如头痛,头风,头重,颈部发硬,头晕耳鸣,眼花,嗜睡,癫痫,腰背僵痛,此外还会发生手足震颤,抽搐,麻木及中风等。
任脉督脉的起点和止点?
督脉起于小腹正中,正当“丹田”,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还联络着人体的诸条经络,且通过其分支与肾相连。肾为命门之所在,内藏元阳,是全身脏腑器官动力之源,且元阳要借助于任督之脉通行而布达全身。同时,肾为先天之本,与骨和髓的生长发育、骨的功能及生殖功能密切相关。督脉入脑,脑为“髓海”、“元神之府”,髓海充盈,则思维敏捷,精神饱满;反之,若髓海不充,则智力低下或迟钝,精神萎靡,甚至困倦嗜睡。扩展资料任督两脉原属于奇经八脉,因具有明确穴位,医家将其与十二正经脉合称十四正经脉。任脉主血,为阴脉之海;督脉主气,为阳脉之海。也就是说,任督两脉分别对十二正经脉中的手足六阴经与六阳经脉起着主导作用,当十二正经脉气血充盈,就会流溢于任督两脉;相反的,若任督两脉气机旺盛,同样也会循环作用于十二正经脉,故曰:「任督通则百脉皆通」。
督脉穴位在哪部位
督脉的穴位当然在督脉上,而督脉的位置基本上在人体后背正中。
具体描述就是: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督脉共28个穴位,详细位置参看:http://baike.baidu.com/view/97194.htm?fr=aladdin#5。
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