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荡寇志

时间:2025-01-03 04:11:32 编辑:阿旭

《荡寇志》里的主要人物?

《荡寇志》里的主要人物有:陈希真、云天彪、仲熊、张伯奋、张叔夜。1、陈希真:陈希真,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人,为清代俞万春所著古典小说《荡寇志》(又名《结水浒传》)中的人物,三十六雷将之一。2、云天彪:云天彪,清代俞万春所著小说《荡寇志》(又名《结水浒传》)中主要虚构人物之一,雷将中的重要一员,原任山东景阳镇陆路兵马总管,“乃是正心雷府八方云雷都督大将军降生”。后与张叔夜、陈希真等共同剿灭梁山,杀死梁山好汉李应,杨春等人,与手下傅玉合谋用阴招害死关胜,后受封骠骑大将军、知枢密事、越国公。3、张仲熊:张仲熊,宋朝名臣张叔夜的儿子,曾随父兄领兵抗金。但后来投降伪齐及金朝,做了叛徒。在俞万春所著小说《荡寇志》中,此人有较多的出场表现。4、张伯奋:张伯奋,男,汉族,宋代名臣张叔夜之长子,兄弟为张仲熊。曾随张叔夜带兵力战金兵,后从史料中消失,可能阵亡或自杀殉国了,而张仲熊则投降了伪齐。在清朝小说《荡寇志》被称为“雷声普化天尊左侍者青雷将军降生”,排名在雷部第二位,使赤铜溜金大瓜锤。5、张叔夜:张叔夜, 字嵇仲,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侍中张耆曾孙,北宋将领、大臣。初以父荫任兰州录事参军。后历任陈留知县、通事舍人、泰州知州。大观年间,任库部员外郎,开封少尹,不久赐进士出身,升任右司员外郎。后历任秘书少监、中书舍人、给事中、礼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曾镇压宋江起事。靖康之变中率军守卫汴梁城,失败后随宋钦宗被金国掳走,途中自缢而死,终年六十三岁。

《荡寇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荡寇志》的主要内容是:退职管营提辖陈希真之女陈丽卿,被高衙内威逼求婚,父女潜逃出京,投奔亲戚刘广,暂时在猿臂寨“落草”,但勾结官军和地主武装,企图战胜梁山,以此向朝廷赎罪。后经刘的姻亲官军将领云天彪荐引,被朝廷录用,愈竭尽全力攻打农民军,随同张叔夜“荡平”梁山,将水泊人物一一擒杀。小说影响小说对梁山农民起义军极尽污蔑之能事,给他们加上“倡为盗首、潜蓄异谋、怙恶不悛、罪大恶极”等罪名。斥之为“洗涤百姓的杀人放火之徒”。而对陈希真、张叔夜等人则极尽美化之能事。男的仙风道骨、仪表堂堂;女的艳媚无双、清丽可人。他们本领超群、所向无敌。《荡寇志》一出笼立刻被奉为经典之作,得到一些人的青睐和称颂,是一部否定和仇恨农民起义的代表作。作品虽情节较呆板,艺术效果也不真实,但写作严谨,文笔准确、流畅、人物刻画形象贴切。

荡寇志是哪个朝代的

  荡寇志是哪个朝代的作品呢?下面是我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大家阅读!   荡寇志是哪个朝代的    《荡寇志》是中国清代长篇小说名 ,作者俞万春(1794—1849),此书草创于道光六年(1826),写成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间凡“三易其稿”,首尾历22年。本书中,作者仇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起义的思想与金圣叹一致,所以他紧接金圣叹“腰斩”过的七十回本《水浒传》,从七十一回写起,杜撰出一大篇宋江等如何“被张叔夜擒拿正法”的故事,自名其书为《荡寇志》,此书的初刻本却又署书名为《结水浒传》。   清俞万春著《荡寇志》七十回,附“结子”一回,又名《结水浒传》。此本接续金圣叹评本之七十回水浒传而作,是水浒系列作品中与原著“立场相对”的.一本著作(“立场相对”指的是至少从表面上将梁山一百单八将当做“反面角色”来写,同类的小说包括后来的《残水浒》《贼三国》)。   因作者生当清季太平天国乱前,国内盗贼横生,作者有感于当时中国受盗贼横行之苦,因而深恶盗贼,有“既是忠义,必不做强盗;既是强盗,必不算忠义”、“孰知罗贯中之害至于此极耶”(有一说法称:水浒七十回之前为施耐庵所作,七十回之后为罗贯中所续,故金及俞皆尊施而贬罗)的话,并进而著书立论,要使“天下后世深明盗贼忠义之辨,丝毫不容假借!”故此书中对宋江等人深恶痛绝,凡梁山泊上一干人等,几乎都无好下场。但也有观点认为,《荡寇志》实际上是用“曲笔”赞扬《水浒传》的著作,俞万春是个铁杆水浒迷(这一点在俞本人所作的自述文字中有明确表示)。《荡寇志》中有很多“自相讽刺”的内容,而其主旨实际上与被腰斩前的水浒传版本无异,再加上《荡寇志》中塑造的雷将角色大多过于刻板以及多有充满争议的行为,甚至不如书中作为“反派”的梁山好汉形象塑造得成功。这些都使得这部小说给人一种意旨纠缠的感觉。   综述   与水浒一百单八将相对的,有雷部三十六将。   雷祖座下   张叔夜乃是雷声普化天尊座下大弟子雷霆总司神威 荡魔霹雳真君降生;   张伯奋乃是雷声普化天尊左侍者青雷将军降生;   张仲熊乃是雷声普化天尊右侍者石雷将军降生。   (此三人在雷祖座下,不与三十六宫之列。其余三十六人乃是三十六雷府中神将。)[3]   雷部三十六将   云天彪乃是正心雷府八方云雷都督大将军降生;   陈希真乃是清虚雷府先天雨师内相真君降生;   邓宗弼乃是太皇雷府开元司化雷公将军降生;   辛从忠乃是道元雷府降魔扫秽雷公将军降生;   张应雷乃是主化雷府阳声普震雷公将军降生;   陶震霆乃是移神雷府威光劈邪雷公将军降生;   庞毅乃是皓帝雷府雷师皓翁真君降生;   刘广乃是广宗雷府五雷院使真君降生;   苟桓乃是升元雷府报应司总司真君降生;   毕应元乃是希元雷府幽枉司总司真君降生;   祝永清乃是神霄雷府玉府都判将军降生;   陈丽卿乃是琼灵雷府统辖八方雷车飞罡斩祟九天雷门使者阿香神女元君降生;   云龙乃是庆合雷府威灵普遍万方推云童子降生;   刘慧娘乃是梵炁雷府驱雷掣电照胆追魔纠察廉访典者先天电母秀元君降生;   风会乃是左罡雷府先天风伯次相真君降生;   傅玉乃是玉灵雷府雷部总兵将军降生;   盖天锡乃是洞光雷府雪冤辨诬卿师使相真君降生;   金成英乃是安增雷府万方威应招财锡福真君降生;   哈兰生乃是极真雷府灵应显赫扶危济急真君降生;   刘麒乃是岐阳雷府九垒总司威灵将军降生;   孔厚乃是丹精雷府调神御气燮理阴阳司命天医真君降生;   真祥麟乃是青华雷府祥光瑞电天喜真君降生;   栾廷玉乃是紫冲雷府啸风鞭霆天冲真君降生;   康捷乃是符临雷府传奏驰檄追魔摄怪九天雷门律令使者降生;   范成龙乃是变仙雷府总司九龙真炁神变普应将军降生;   杨腾蛟乃是历变雷府总司五龙真炁飞腾显应将军降生;   祝万年乃是升极雷府延寿保命辅圣真君降生;   刘麟乃是元宗雷府水官溪真驱邪使者降生;   欧阳寿通乃是元冲霄府水官溪真摄魔使者降生;   韦扬隐乃是定精雷府火部司令五方显应将军降生;   李宗汤乃是保华雷府火部司令中山真灵将军降生;   唐猛乃是天娄雷府五方蛮雷将军降生;   闻达乃是景琅雷府元罡斩妖将军降生;   栾廷芳乃是微果雷府元罡缚邪将军降生;   王进乃是辅帝雷府雷部总兵使者降生;   贺太平乃是敬皇雷府侍中仆射上相真君降生。   一十八位散仙   山阴道上通一真人陈念义;   山阴道上游戏真人徐和;   湖山三竺五桥药上真人徐槐;   鉴湖东浦普天欢喜真人召忻;   清凉法界指迷笋冠真人刘永锡;   贵陵深处保虚无上真人任森;   西睡蜀道纯阳真人颜树德;   蓬莱仙阙正觉真人张鸣珂;   紫霞仙阙妙明元君汪恭人;   琉璃法界净修元君徐青娘;   紫罗仙岛镇海真人李成;   峨嵋山下缚邪真人苟英;   丸华金阙降魔真人王天霸;   青华仙府妙正元君贾夫人;   太行洞府定光真人鲁绍和;   青龙峰下保胜真人梁横;   兖州甑山佑正真人魏辅梁;   曲阜凫山辅正真人真大义。

《荡寇志》的作者是谁?

《荡寇志》的作者是清代作家俞万春。 俞万春有感于嘉庆以后封建帝国严重危机,积极为统治阶级出谋献策,参加镇压农民起义,要“杜邪说于既作”。他非常不满《水浒传》梁山泊受招安等内容,为抑制《水浒传》的影响,因此接其七十回以后,续作此七十回即为《荡寇志》。俞万春,清代小说家,号“忽来道人”,浙江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俞万春早年曾随父从军,平定民变。后受父亲嘱托,用22年时间,写成长篇小说《荡寇志》(又名《结水浒传》)。此书于咸丰三年(西元1853年)刊行于世。作品赏析:作者是站在仇视水浒英雄的立场上写这部小说的。他对《水浒传》中让宋江等人受招安也深感不满。在《荡寇志》中,他让水浒一百单八将全都被雷神下凡的张叔夜、陈希真等所擒杀,表现了“尊王灭寇”的思想。《荡寇志》的行文布局、造语设景独具匠心,刻人状物,文字精练流畅,某些情节亦具真情实感,多有动人之处。确实有如鲁迅先生说的,“在纠缠旧作之同类小说中,盖差为佼佼者矣”。至于作品中对于贪官污吏的认识,乃是作者欲为封建王朝“正名”“补天”的不甘之心,读者自然明了。

《荡寇志》的作者是谁?

《荡寇志》的作者是俞万春。《荡寇志》是中国清代长篇小说名,作者俞万春(1794—1849),此书草创于道光六年(1826),写成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间凡“三易其稿”,首尾历22年。本书中,作者仇视以宋江为首的梁山泊起义的思想与金圣叹一致,所以他紧接金圣叹“腰斩”过的七十回本《水浒传》,从七十一回写起,杜撰出一大篇宋江等如何“被张叔夜擒拿正法”的故事,自名其书为《荡寇志》,此书的初刻本却又署书名为《结水浒传》。近代长篇小说《荡寇志》系借元末明初行世的经典名著《水浒传》中故事之“续貂”之作。小说接续金圣叹评本之70回《水浒传》而作,续作正篇70回,结子1回,故又名之《结子水浒传》,乃是所有水浒系列作品中唯一立场相对的一本著作。《荡寇志》的作者俞万春,字仲华,号忽来道人,清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出身于一个地方官吏家庭,一生并没有正式任官,科举功名也不过是个“诸生”(秀才)。他在青壮年时代,却曾经长期追随其父在广东的任所,亲身参与了对人民反抗武装的镇压行动。《荡寇志》的写作,是作者站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反动立场上,蓄意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上的镇压,来与封建统治者的暴力镇压相配合的。作者为此苦心孤诣,惨淡经营,不遗余力。据他的家属称,此书草创于道光六年(1826年),写成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中间“三易其稿”,首尾历时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