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旭网
当前位置: 尊旭网 > 知识 >

少年维持着烦恼

时间:2025-01-05 16:50:01 编辑:阿旭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读后感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读后感1   整部作品像一篇感伤的抒情诗,坦率、真实,坦露心扉,毫无矫饰,毫不做作,无论是主人公爱的欢愉或痛苦,都跃然纸上,像是捧出一颗跳动的心,激起读者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和精神上的极度震动。正因为如此,这部小说一出版就使年轻一代如痴如狂,有的与维特遭遇相仿的人甚至轻生而死。这部作品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歌德本人就此解释说:“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出现适逢其时的缘故。就像爆炸一只地雷只需一点导火索那样,这次在读者中引起的爆炸也是这样。   维特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情善感。初春的一天,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他告别了家人与好友,来到一个风景宜人的偏僻山村。这位靠父亲遗产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少年,对山村的自然景色和纯朴的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山村的一切如天堂般美好,青山幽谷、晨曦暮霭、村童幼女……这些使他感到宛如生活在世外桃源,忘掉了一切烦恼。没过多久,在一次舞会上,维特认识了当地一位法官的女儿绿蒂,便一下子迷上了她。他与绿蒂一起跳舞,他仿佛感到世界只有他们俩个。虽然绿蒂早已定婚,但对维特非常倾心。舞会结束后,他们激动地站在窗前,绿蒂含着泪水望着维特,维特更是深入感情的漩涡中,热泪纵横地吻着她的手。   从此以后,尽管日月升起又落下,维特却再也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在他心中只有绿蒂。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回来了,他很爱绿蒂,对维特也很好,他们在一起谈论绿蒂。那绿色的山麓、悠然的溪水、飘浮的云再也不能使他平静了,他常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不自在,夜晚,他常常梦到绿蒂坐在身旁,早上醒来,床上却只有他一个人,他只有叹息命运的不济。最终在朋友的劝说下,他下决心离开心爱的绿蒂,离开那曾经给他带来欢乐与幸福的小山村。维特回到城市,在公使馆当了办事员。他尽可能使自己适应这份工作,然而官僚习气十足的上司对他的工作吹毛求疵,处处刁难他,他的同事们也戒备提防,唯恐别人超过自己,这一切都使他产生许多苦恼。正当他深感百无聊赖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一位令人敬重的C伯爵。C伯爵谦逊老实,博学多才,对维特也很友善和信任,给维特带来一丝安慰。一天伯爵请他到家中吃饭,不料饭后来了一群贵族,他们带着高傲鄙视的神情看着维特。连和他认识的'人也不敢和他说话了,伯爵前来催他赶快离开这里,不管他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嘲笑的面孔,听到讥讽的话语,他一气之下终于辞了公职。   他应一位侯爵将军之邀,去了猎庄,期间他曾想从军,但在侯爵的劝告下,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侯爵待他很好,但他在那儿始终感到不自在。他一直怀念着绿蒂,在心的牵引下他又回到原先的山村。山村的景物虽然依旧,但人事全非。心爱的绿蒂早已成了阿尔伯特的妻子,而善良的村民一个个惨遭不幸。他去拜访曾为他们作过画的两个孩子,但孩子的母亲告诉他,她的小儿子已经死了;他去访问向他讲述过内心秘密的农夫,恰好在路上遇见他,农夫说自己被解雇了,原因是他大胆地向女主人表示了爱情,她的弟弟怕他抢走了姐姐的财产而解雇了他。他不下千百次地想拥抱绿蒂,哪怕把她压在心上一次,内心的空隙也就填满了,可是见到她却不敢伸手。他看到了因爱恋绿蒂而丢了工作并发疯的青年,后来这个青年杀死了一个农夫,维特很同情他,想要救他,竭尽全力为他辩护,结果遭到法官的反对。救人不成,使他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之中,他也深感自己穷途末路,痛苦烦恼到极点,任凭感情驱使自己朝着可悲的结局一步步走去。   圣诞节前的一天,他又来到心上人绿蒂的身边,作最后的诀别。此时即将熄灭的爱情之火瞬间又放射出光芒,他对绿蒂朗诵奥西恩的悲歌,同时紧紧拥抱着她。两天后,他留下令人不忍卒读的遗书,午夜时分,他一边默念着“绿蒂!绿蒂!别了啊,别了!”,一边拿起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烦恼。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读后感2   像是一种缘分与宿命,维特的故事在这个怪异的冬天走入我的生活,激起了我心中一阵阵的浅痛,让我对生命和爱情多了一点思考和理解。突然发现,歌德和维特总会适时出现在我面前,以两个心理医师的身份向我娓娓讲述生活的真谛。于是,深层的探寻和理性的追逐成为了我这个寒冬,这段生命的主旋律,悠悠回荡。   这本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写维特少年时在村庄里自由幸福的生活,和他与夏绿蒂相遇、相识、相知、相处的过程,以及他对夏绿蒂深深的暗恋。后来由于夏绿蒂已经与别人订婚,维特不想打搅他们的生活忍痛离开了故乡。从此开始了下卷。在下卷中,写了维特当公使时的生活,维特辞职回乡后,又开始与夏绿蒂交往,阿尔勃特觉察出了维特与夏绿蒂之间的暧昧的关系开始渐渐疏远维特,维特对夏绿蒂的爱更是日益加深,对于夏绿蒂不属于自己的事实更是陷入了极度的烦恼与悲痛之中,夏绿蒂觉察出了维特的忧愁,她渐渐发现自己也爱上了维特。事情越来越纠结。有份和抑郁渐渐深入到维特的心灵。他的精神也日渐崩溃,他的身形也日渐枯萎,内心在一次又一次挣扎中也变得越来越混乱,最后心力憔悴。内心的挣扎是他消耗了巨大的精力,因此他不再是个朝气蓬勃思维敏捷,聪明机智的人,而是变得焦躁易怒。他的惆怅,他的迷乱,他的厌世使他产生了求死的念头。也许只有这样选择才能让他自己找到人生的另一种出口方式。他一在对自己说:“这绝对不是一种鲁莽偏激的行为,我要怀着美好的憧憬、怀着宁静的心情,用最坚毅的态度来完成它。”   在维特准备自杀,生命最后的那段日子,他给夏绿蒂写了很多信。“在晴朗的夏日午后,当你站在山头眺望远方优美的景致时,请想念我啊,因为那里是我最喜欢徜徉的地方;在夕阳余晖之时,在轻风吹拂小草的地方,请寻觅我的墓石呵,看看我坟墓上的野草是如何在夕阳余晖下瑟缩、飘摇。”   夏绿蒂逐渐发现自己如此挚爱着他。在两人最后的一次见面中,维特失去了控制力,而夏绿蒂也陷入了深情之中,“两人紧紧相拥在了一起,万分感伤地流下了眼泪。”“两人的脸越来越近,世界在他们的眼前消失了,一阵拥抱之后,维特将她搂在怀里,并且在他颤抖,微微呢喃的唇上洒下无数的狂吻。”维特的梦终于成真了!!!但一生只有这一次,维特求死的决心已定,他不愿破坏夏绿蒂和阿尔勃特的家庭。   维特在最后的一个晚上,给夏绿蒂写了最后一封信,“子弹已上膛。时钟正巧了十二下,一切就这样吧。夏绿蒂!祝你幸福!别了!永别了!我们来生再相见了!!”   有位邻居看到火花闪了一下,紧接着便听到一声枪响。   维特死时穿着自己最爱的装束:长筒皮靴、蓝色的燕尾服和黄色的背心。当夏绿蒂听到这一噩耗时,昏倒过去,在维特出殡那天,夏绿蒂已是生命垂危了。没有任何牧师为维特送葬,也没有人跟着灵柩诵经。   这样,故事就完了。   真的很悲痛。维特的处境和心理我们从作者的描写中可以真切地体会到。我相信读完之后,人们只有同情,没有人会表示鄙夷与不屑。歌德在作品中全力投入了他对人类感情和心灵本性的真切关怀,认为人活在世上,就应该向维特那样敢爱敢恨;人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所爱而活着,他还要向浮士德那样,为追求自己灵魂的完整而活着。   “如果人们不用他们的想象力忙于回忆往昔的不幸,而是竭力忍受截然不同的现在,那么,这世间就会少了许多痛苦。”当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昨天已经成为过去,明天是一个未知,而我们最重要的是今天。我们从过去走到现在,或许我们的过去很不幸,风霜雪雨,路途坎坷,或许我们的过去阳光明媚,风和柳丽,我们所要珍惜的也是今天。而我们常常对回忆中的痛苦念念不忘,耿耿于怀,背负着记忆的包袱无法释怀,忘记了最重要的不是铭记昨天的磨难,而是成就今天的自己,抓住即将流失的今天,奋力地拼搏,我们就不会对生活失望,对人生悲观,对生命不负责任,颓唐失落,痛苦不堪。我们将拥有的是丰富精彩的每一天,是闪光的希望。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读后感3   又是一个月,一本两百页左右的小书,我竟然花了一个月,其实今天一下午就看完了一百页,实际算来一天就可以把它看完小配硬生生用了一个月,该打!   少年维特有烦恼,小配也有烦恼。可是我们二者的烦恼不是同一种烦恼,维特为爱而烦恼,小配为学业而烦恼,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小配和维特之间是有共鸣的。   这本书是德国大文豪歌德写的,小配是个“文盲”,有一阵子竟然分不清雨果和歌德。歌德大文豪有一句被当代高中生无数次引用进作文里的名言:“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可以看出,歌德大文豪是个乐观的人。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部书信体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十八世纪的法国青年维特在一场聚会中与少女绿蒂相遇,并为她的聪慧、善良、开朗的性格、高尚的品格所折服而狂烈地爱上了她,不幸的是,此时的绿蒂已有未婚夫,他的爱情使他无望而烦恼。后来维特为了摆脱对绿蒂狂热的感情的纠缠,他主动离开绿蒂,去往公使馆担任秘书。可维特接受不了职场上的不公,腐朽,虚伪,最终还是愤而辞职,后维特在参加一位侯爵的宴席时与周遭众人照样还是格格不入,于是最终他回到绿蒂的身边。此时绿蒂已经与阿尔伯特结婚,他再也不能随时陪伴在她身边了,最终维特在内心一次又一次的煎熬中,对他与绿蒂的爱情绝望,对这个黑暗腐朽的社会失望,在绝望中饮弹而亡。   可惜啊,可惜。   书中的前言提到,维特是以歌德自身为原型的。歌德年轻时和维特一样在一场聚会上机缘巧合地认识了一个叫做夏绿蒂的姑娘,无奈夏绿蒂名花已有主,她的未婚夫与歌德很聊得来,后来因为夏绿蒂歌德和他还成为了好朋友,只可惜在爱情与友情面前,二人都选择了爱情。歌德依旧对夏绿蒂情根深种,后听从友人的劝告,离开了夏绿蒂。也许是因为诗人天性多情,歌德一生中对许多个女子有过爱慕之情,可他对夏绿蒂的爱慕确实最特别的。之所以写下这部作品,起因之一是因为他知道的一个同僚疯狂爱慕另一个同事的妻子,这个同僚叫做耶路撒冷,后因为流言,耶路撒冷不再被允许和同事的妻子见面,于是他出走谋职,最终因受不了官场的腐朽黑暗,最终自杀。   朱光潜先生曾说:“个人不能脱离一定的时代、社会和阶级而超然悬在真空里,歌德的看法,代表着西方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正开始流行的个人至上的个人中心观点。”虽然歌德曾否认维特与时代有关,说维特的阴郁心理只缘于个人的特殊遭遇,但事实上,维特的“跟着情感走”、力求拥有广阔的个人自由空间、泛神论的观点和颓废轻生,这些特点都不是维特一个人拥有的,而是“狂飙突进”一代德国青年精神风貌的时代印记。   经典永流传,我认为当代中国也有着许许多多的“维特”。如今社会繁华,我国已全面步入小康,可在社会的各个地方,都有着许许多多囿于学习压力、职场压力、家庭压力、生活压力的青年们。这些年常常有曝出各种案件,诸如“高中生高考失利跳楼自杀”、“职场青年抑郁症跳楼自杀”、“某男子公司破产跳楼”的头条,可见,每个时代都有“维特”因走不出“烦恼”而结束自己的生命,面对这样令人痛惜的事实,我们该不该采取行动,去开导或者呵护身边有“烦恼”的人呢?我们心中的人道主义告诉我们要,可这并不能杜绝一切因“烦恼”而结束生命的惨案,除了重要的亲人、恋人与好友的开导,我们往往更需要的是自我的开导。在无数个“深夜网抑云时刻”,在无数个“emotional damage时刻”,在无数个低谷期,“当局者”仅仅靠他人的“救济”往往是不够的,“焕发新生”地度过这个艰难期最重要的还是学会“自渡”。   苦难不可避免,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有“世界已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的豁达,学会勇敢地自我排解,不囿于方寸之地,才能生活的更好。

少年维持之烦恼的内容简介

少年维特与绿蒂在一次舞会上相逢,使维特产生了深深的爱慕之情。当他得知美丽善良的绿蒂早已订婚时,多情善感的维特陷入了无限痛苦之中。维特去公使馆当了一名下级官员,由于看不惯贵族的傲慢和对繁文缛节的不满,他愤然辞职回到绿蒂那儿,以便寻得安慰,但绿蒂已经结婚。可怜维特得不到爱情,心绪处于极度矛盾之中,终于自杀了结自己年轻的生命。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1   很多人在度过这篇小说之后模仿维特选择自杀,我想这也许正是当时那个时代背景的侧面反映。   《少年维特之烦恼》虽然描述的是一个少年的爱情故事,但是其本质体现的是封建势力的反抗,同时还体现了狂热突进的时代精神,是德国绝大多数进步青年的心恋体现。我想,维特的自杀,或许是主人公实现自我、升华自我的一个最终途径,维特说过"但愿我能够享受到为你去死,为你牺牲的幸福。"维特之死,是对自己所坚持的一个了结,是对自己挚爱的一个终结,维特之死,是对理性的一句抗议,也是主人公实现自我的唯一途径。从维特之死,我可以同时看出维特的勇敢和懦弱,勇敢在于他敢于面对死亡;懦弱在于他用这种方式逃避了世界。   第一次读完这篇小说,我感叹两个相爱的人在错误的时间地点相遇,现实为什么不能让他们在一起;第二次读完这篇小说,我决定勇敢面对一切,热爱生活。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2   近日,借着假期的闲暇,我阅读了德国作家歌德的著作《少年维特之烦恼》。闭上眼,主人公维特的形象立刻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想着维特的故事,不禁使我思绪万千,心中有太多的话儿想告诉这位悲情的少年。   《少年维特的烦恼》讲述的是一位才华横溢、热爱自然的青年维特独自一人到青山幽谷、晨曦暮露的小山村,他尽情地沉醉于这梦幻般的自然景色中,怡然自得。这种惬意的`日子没过多久,维特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绿蒂,并深深地爱上了她。可谁也没想到绿蒂竟然已经订婚了,她的忠诚使她无法将自己的爱情献给维特。这无疑是给热恋中的维特一个沉重的打击,一系列的烦恼也随之而来,他只好告别绿蒂,不舍地离开了。   歌德描写了维特跌宕起伏的感情波澜,在抒情和议论中真切、详尽地展示了维持思想感情的变化,将他个人恋爱的不幸放置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对封建的等级偏见、小市民的自私与守旧等观念作了揭露和批评,热情地宣扬了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   看完了这本书后,我很同情维特,也很理解他为何如此烦恼。但同时,我也懂得了一个道理:在生活中,我们无论遇到了什么烦恼,什么挫折,都不能像维特一样选择逃避,人生的道路不可能都是平地,不可能都布满鸟语花香,我们绝不能跌一跤就说没路好走,就放弃。生活中,我们无法回避挫折,只能面对。重要的是在挫折中能坚持到底,永不言弃,直至击败挫折。   所以我们要勇敢面对生活。维特,他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3   小说主要讲了男主人公维特与女主人公夏绿蒂之间的爱情故事,但是它不同于其他浪漫的爱情故事,它是悲惨的,令人叹息的爱情故事。维特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情善感,有一天他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离开家去了一个偏僻幽静的山村。就在这里的一场舞会之后,他遇到了真爱,夏绿蒂。可是夏绿蒂已经订婚,这是阻碍他们两人在一起的不可触碰的隔阂。一次又一次的见面使两人掉入爱情的漩涡无法自拔。无奈之下维特只能离开那个同时带给他幸福与痛苦的小山村,离开他心爱的夏绿蒂。思念是让人无法忍受而又欲罢不能的东西,拿着经过夏绿蒂之手的她未婚夫的枪,维特最终选择了自杀。   据说这部小说的情节是根据歌德的亲身经历写成的,当年歌德的确遇到过一叫绿蒂的女孩,那是他青年时应聘到魏玛共和国做官。绿蒂相貌动人,勤劳能干,是歌德很快便爱上了她。但是绿蒂早已同他人订婚,她的未婚夫知道歌德喜欢绿蒂,但是他并不嫉妒,而是同情,他甚至还考量过绿蒂和歌德在一起会不会更幸福。但是绿蒂始终没有给歌德他想要的爱,更多的只是友谊。绿蒂也深深地明白歌德的痛楚,并多次劝说他离开自己,即便这样,歌德仍是犹豫不决,而他对绿蒂的爱又一天天的加深。因此,在痛苦不堪的情况下,歌德还是主动离开了。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4   这本书在过去曾引发了“维特热”。许多人为维特热血的青春、至死不渝的爱而感动。我看完了整本书也有点恍惚,但我却并不觉得感动,或许因为这充斥着爱情的悲剧令我感到不值吧。   维特,一个清秀而瘦弱,敏感而矛盾的少年。面对这个世界他纯净的犹如一泓清水,所以在对绿蒂一见钟情时,他难以压抑的兴奋与喜悦便喷涌而出。他爱她,爱到无法自拔。他为她倾入了全部,包括身与心。他固执地认为“心胜于其他一切”,他感性,无视阿尔伯特理智冷静的'劝告,在矛盾中行行复行行。   最后,悲剧还是发生了。他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人,于是疯狂的将自己的理想、青春、义无反顾的勇气以及生存的勇气毁于一旦。维特扳动了枪,结束了自己,也结束了自己的烦恼。   在歌德看来,爱情是伟大的,人们可以为之生,为之死;同时爱情又是渺小的,它不过是承载了自我价值的实现。话点的很明了,如今却还有人将生命毁在一个“情”字上,自以为很潇洒,却给身边的人带来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温吞的生活容纳的了多少轰轰烈烈?幸福与爱不过是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打破头颅去争抢的看似美好,但却如流光易逝。青春是通往幸福路上的成长阶段,这段日子里,我们要学会的不是用过激的手段结束令人烦恼的生活,而是背负好行囊,摸索着,进步着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后感5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不能轻言放弃。这是我读完《少年维特的烦恼》后的第一感受。   《少年维特的烦恼》讲述的是青年维特爱上了姑娘绿蒂,可没想到绿蒂早已订婚,这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之后,一系列的烦恼也随之而来。最终,处处碰壁的维特绝望透了,在奥西思的悲歌中,用枪对准了自己的头颅……   主人公维特所处的社会充满等级的偏见和鄙陋习气:官场的保守腐败、市民的庸俗屈从、贵族的势利傲慢……维特那么纯真朴实的一个少年,却遭遇种种不公,最后只能愤而自杀。我为维特的命运感到悲哀的同时,也替他惋惜。他失去的不仅仅是自己宝贵的生命,更是失去了一种乐观的精神,一种越挫越勇,永不言弃的品格。如果是我,我会选择再觅一处适合的工作,再寻一个值得爱的人,而不是为了一段风一般的爱情,而葬送了自己生命。   还记得名人张海迪吗?张海迪5岁时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她因此没有进过学校,童年时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海迪15岁时便随父母下放聊城莘县的一个贫穷的小山村,但她没有惧怕艰苦的生活,而是以乐观向上的精神奉献自己的青春。在那里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在莘县期间,她无偿地为人们治病一万多人次,受到人们的热情赞誉。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领悟到挫折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前苏联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都是鸟语花香。我们不能像维特一样选择逃避,要勇敢面对,不言放弃。明代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曾三次考举人,三次失败,后来立志学医,终于写成了流传千古的《本草纲目》;南朝的祖冲之,在当时极其简陋的条件下,靠一片片小竹片进行大量复杂的计算,一遍又一遍,历经无数次失败,终于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爱迪生在发明灯泡中,寻找可以作灯丝的材料,实验失败了2300多次,才最终找到了合适的材料……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永不言弃是一种品格,更是一种顽强的精神!永不言弃的人总会胜利!其实,死亡解决不了一切,它所能留下的是更多人的痛苦。   维特倾注了所有的希冀,却只能用孤独绝望来结束一场本就虚无缥缈的爱情。虽然作者最后让维特走向了死亡,但他所做的,是让一个虚幻的角色代替我们去释放痛苦,而不是让我们步入后尘。我们的确需要逃脱,但我们需要逃脱的是烦恼而不是生命。当我们慢慢长大,那些所谓的烦恼,多年之后就会如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坍塌成灰,随风溃散在时光的角落。他告诉我们,生命,不要轻言放弃!莫亏待自己的`韶华!“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也要百折不挠,永不言弃。只有这样,我的生命才有意义!